第一篇: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喜欢作者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当然更喜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文章主要写了春寒料峭时台湾那漫长的雨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细细嗅着雨味,清清爽爽新新的那种。但大陆的雨“无论是疏雨离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江阔云低。白头听雨,亡国之痛。”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同阶段,听雨所感亦不同,但不管何时的雨,都会让我们那颗敏感的心泛起涟漪,激起那湿淋淋的灵魂。
读完此文,难免心生惆怅,这样的凄苦源于内心,源于身临其境所感。仿佛看到作者孑然独行,在异地,在凄迷的雨中,漂泊异乡的游子都曾有过的那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让我们不禁想起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确,雨可以寄托作者的悲喜,月可以承载离别的相思,风吟唱人生的豪情,雪演绎着人生境遇的起伏。
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无不昭示着人们的心情,雨带给我们无限的惆怅与哀思;凄苦与迷离。雪寓意着美好人生,扬扬洒洒,但生命是那般的短暂;风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换;总会忆起秋风,会想起多事之秋,看到那片片干涩枯黄的枯叶纷飞,绝望离去,又是怎样的一份伤痛;薄薄淡淡的青霜不禁心生凉意,只有在清晨的勃然一笑,那种冷美也只不过是个瞬间。
第二篇: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青春飞扬
之
大学语文
随缘出版社
主 编:李文裔 20100103147
用 道必施之,外验此道,是为道也 术须用之,内敛其术,是为修术 ——编者题记
0
目录 实用文书写作格式作业 作业单元一 读后感……………………………………2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3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8 1
作业单元四 请示………………………………………10 作业单元五 通知………………………………………11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时,朋友对我说:“读余先生的文章,最好选一个秋日的黄昏,静静的品一杯苦茶。你会慢慢步入他的文学世界,如同轻轻地踩在枯黄的落叶上。”我听不懂朋友的内涵,今晚我在这雨夜,摊开《听听那冷雨》,那丝丝雨情缠绕着我,或许,这种感觉,你不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被雨淋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雨。静一点,你躺在床上轻轻的听雨点从房檐滑下来欢乐的笑声,看雨滴打在玻璃上淌下的痕迹,似乎写满漫漫人生路。嗅嗅那冷雨,你会闻到故乡泥土的清香,舔舔那冷雨,你如同回到小巷,那带着淡淡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浅紫色的油纸伞。丝丝雨都牵动着富有感性的人类。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乡思乡愁。
正如余先生所说:“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都断了,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不能扑进她的怀里,为她的裙边扫一扫尘土也算是安孺慰慕之情。”这正如我们在外地求学的学子,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却隔不断那丝丝的情,窗外的雨大了,每一滴仿佛都是相识的,都是故乡窗外的那一滴„„
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从中年听到老年。听听那冷雨任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雨打风吹。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底。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窜成。雨又牵连着历史从古到今。在这夜深人静的雨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听雨打落叶,想到的是故土,亲人渴望的是台湾与大陆的早日统一。余先生的这种感觉又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得到呢?他无言只对着雨空发自慰,罢了!雨越下越大,余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他要用笔来敲击,唤醒人类的灵魂——不要在这雨夜静静的沉睡!起来,思考一下自己肩头的重任,前途,理想吧!不要等到雨打白头时,留下的是空空雨泪。
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你会感到这是 心灵的一次朝圣。雨滴从你的丝发滑向心里,让你的各种干感官,感觉得到从内到外的洗礼,你会品尝到那浓浓的乡思,乡情。总忘不掉这雨,就如永远忘不掉那旧日朋友!
放下手边的杂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去体味余先生《听听那冷雨》,或许那种感觉,你也可以触摸得到。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
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
目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主题
四、主办单位
五、活动时间、地点
六、参赛人员 七、机动小组
八、参赛形式
九、活动流程
十、奖项设置
十一、经费预算
十二、活动效果评估
十三、策划人
一、活动背景
由于普遍的同学对学习现在感觉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经过班委会讨论,决定举办一次读后感诵读比赛活动来激发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自己,特举办本次活动,与此同时,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同学们的PPT制作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三、活动主题: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四、主办单位: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
五、活动时间:第一阶段:2010年5月23日
15:00~17:40
第二阶段:2010年5月30日
15:00~17:40
地点:博文楼109
六、参赛人员: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全体学生
七、机动小组
组长:莫永胜
组员:李文裔、韦雨江、陈家棕、韦飞
宣传员:赵小琳,黄晓敏
八、参赛形式:PPT诵读(可配乐)
九、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5月17日,由班长召集班委讨论诵读比赛的内容,并把有创意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经过班委一致讨论认可。
2.由团支书担任本次诵读比赛的主持人,并事先熟悉活动流程。3.5月18日—5月21日,由宣传委员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可通过Q群,海报等。
4.5月20日前由学习委员以及生活委员买好活动奖品并向班委进行汇报活动经费。
5.邀请辅导员由班长在5月23日前完成 6.由学习委员打印好活动评分标准。(见附件)
7.评委:黄晓敏、罗兴林、韦飞、毛文聪、潘清健、刘建春(需计算器6个)
10.统分员:池观汉、黎鸿熙 11.拍照员:刘朝辉、冯柏杰
(二)、活动内容
1.由主持人龙腾飞致开场白
2.每个诵读者上台诵读自己的内容,诵读时间3-5分钟。3.每轮结束后由主持人宣告比赛结果。
4.比赛结束后,由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并由辅导员给获奖者颁发奖品
5.比赛结束后,班委留下来清理比赛会场
(三)、活动后期
1.语文老师对本次诵读比赛点评。
2.每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写一篇活动总结
十、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一等奖奖励10元笔记本一本及奖状一张,二等奖奖励5元笔记本及 奖状一张,三等奖奖励3元笔记本及奖状一 张,优秀奖奖励1.5元水性笔及 奖状一张)。(注: 奖状由辅导员书写)
十一、经费预算
奖状:10×1=10元 笔记本:10×1=10元
5× 2=10元
×3=9元
水性笔:1.5×5=7.5元
费用总计:共46.5元
(注: 经费由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费支出)
十二、活动效果评估
希望通过举办本次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在此也提高班委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同学们的诵读演讲比赛能力,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搞。
十三、策划人:李文裔
附件:评分规则(满分为10分)
1.作品: 内容健康向上,中心明确,结构清晰。(3分)2.自我介绍: 自然大方、充满信心、青春活力、衣着得体、精神饱满(2分)
3.诵读: 普通话标,真实情感,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对文章内容理解到位、情感丰富,辅助性动作表达合理(3分)
4.PPT 图文并茂,且与读后感内容相符,画面清晰(2分)
注:
1.评委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
读后感PPT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2011年5月23日通过举办读后感PPT诵读比赛,同学们制作PPT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普通话等等一系列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此次比赛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较好的有如下几方面:第一,作为一个诵读者理应有的礼貌礼仪;第二,诵读的声音比较响亮;第三,在活动比赛中有些同学用了手势;第四;同学们的PPT普遍采用了图文并茂,给人以清晰的感觉。第五,主持人龙腾飞语言幽默,组织能力较强。例如;他将每位同学诵读的内容用古诗连接在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六,同学们都能够比较好的遵守比赛规则,比赛现场秩序好。第七,本次策划书写的比较仔细,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第八,还邀请了班主任参加本次活动
在诵读比赛中也有表现的不好的,主要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有一部分人的普通话发音不是很标准,发音总是出现错误,以致台下的听众表现的不耐烦,甚至有人发出讥笑的声音。其次,诵读的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一直照着上面的念,缺乏感情。再次,有一些诵读者诵读没有把握好时间,以致后面的活动受到了推迟。最后,活动有一部分没有按活动策划书上面的进行,例如:本应该每轮诵读结束后都应由主持人宣布诵读比赛结果。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注意以上几个方面让自己以后在诵读比赛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的来说,这次PPT诵读比赛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在诵读方面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最后,在此祝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帆风顺。
作业单元四10
请示
关于开展读后感征文诵读比赛的请示
高职语文教学团队:
为了提高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同学的PPT制作、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普通话的强化,于5月23日博闻楼109教室举办“读后感诵读比赛”的活动。
妥否,请批示!
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委员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作业单元五 通知
关于举行读后感诵读比赛的通知
同学们:
为了丰富课外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经班委讨论及老师同意,决定在班级内举行一次读后感诵读比赛,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读后感诵读比赛于2011年5月23日15:00-17:30在博文楼109举行;2.同学们自带诵读稿(PPT统一交到学习委员处);3.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4.提前十分钟入场(工作人员提前30分钟入场)。
2010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委
2010年5月20日
第三篇: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渐车帷裳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李欣郁
雨季毕竟过去了。
数月前湿热的天气伴着氤氲的水汽现在消失的彻底仿佛未曾来过这土地。也难怪,温带季风气候的老脾气了。只是冬季的干寒瑟缩了一切绿植伸展枝叶的劲头,也抽去了诗人心底,那一细似乎总与雨水相伴的,想要低吟浅唱的诗意。
于是此刻,深居西北内陆的某个干涩的灵魂,开始憧憬起海峡对岸某位诗人笔下逸散出的雨气。
是的,读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种朦胧的湿气从纸面飘出,效果好于最贵的加湿器。同时有一种优美的副作用,与湿气相伴的是一种含蓄而芬芳的忧伤。
文章从头到尾都是湿漉漉的,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的认同感,对时代变迁的追思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它们组成了诗人心头笔尖那不散的雾,让每个字都沾上了雨滴。
我却有一点儿看法,对于他几乎刻在骨子里的思乡之情,似乎并不是单纯的怀恋。他在第二段中说,那里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既然有了这种自嘲式的发问,我想他思念的,也不再是某块可以用地理坐标所明确描述出的土地,至少只有残山剩水的话,他的思念就不是完整的。人情,文化,幻想,回忆,缺一个便不是故乡。可是看看,70年代的中国经历的都是什么?文化浩劫,杀死的也是故乡。于是故乡彻底成了精神的故乡,只能从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中,可怜巴巴地联想出从前的水乡桃源。
可如果只会悲叹也称不上伟大。伟大在于把悲叹化为精神力量,为重寻故乡,而奔波不停,奋斗未止。因为他知道,民族的伤痕也是自己的伤疤,故乡的泪痕就是他心头的冷雨。
我也突然明白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彻底的初生演替,多数人停在了草本植物或是灌木阶段不再继续。而所谓英雄,或许就是让嶙峋怪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森林多雨,并且有雨有森林,至于那些最初的苔藓地衣,它们不会消失,它们是回忆最诚恳的载体,从南京到常熟到四川到长安,四海为家的浪漫融入它们的躯体,哪怕它们死去了,化成了泥土,滋养出的植物也有了江湖的味道,有故乡的灵魂。
那冷雨于诗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只是因为一脉相连的气候报告吗?或是由于雨展开的那些温柔的联想?此刻我觉得一切揣测都是不敬,只觉得听听那冷雨,总比看看那骄阳摸摸那白雪,多了些诗意吧。
指导教师:邢日伟
作者简介:李欣郁,陕西师大附中高2019届11班学生,爱好阅读、亲近文字,享受在书海中畅游,喜欢在写作中静思,向往于纷扰中恬静的生活,希冀于热闹中诗意地思索。
指导教师:邢日伟
第四篇: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文章通篇叠词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羞涩的表现出冷雨的美,经营“雨”在听觉、视觉、嗅觉上的诗意,这无疑是本文艺术追求的主导意向。但是,余光中在突出雨美的同时,也着意在其它感觉方面加以陪衬。叠词结构,跟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出一辙,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不但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上,而且将其定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尤其是李清照式的节奏,以及汉语的特殊韵律上,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更将作者的乡愁无声无息地流露出来,温柔中带着坚强,羞涩之中流露出自然。
余光中还如是说:“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此处明确地概括了作者的遭遇: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异乡;老年时,远离祖国,想到国家分裂不由得悲从中来。当作者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时,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同时也感叹随着时光的流逝,台北的瓦屋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失去了雨打屋瓦的特有情韵,同时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台北的雨季,漫长而细腻,从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从少年听到中年,从杏花的江南,听到雨季的台北。潇潇,绵绵,淡淡,腥腥,滂滂,沱沱,细细,密密。可听,可看,可闻,那雨都是一样的雨,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在台北的氤氲迷离里听雨。那雨声,都是单调的乐曲,串连着雨中的片断,散发着浓烈的乡愁,不用闻,不用看,也能感觉到。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
我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宛如重读《红楼梦》。每一处小细节都不肯放过,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令自己思考琢磨好几天,进而放入自己脑海中消化掉,回味无穷。听听,那冷雨,浪子江湖关何处!听听,那冷雨,天涯孤客情归何处!听听,那冷雨,白发游子肠断何处!人如水中鱼,又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的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停靠着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实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周五,总期盼晚上能够与一场大雨相遇。大概是爱上了这深沉,在蒙蒙中顶着雨伞,踱步在雨中,而后一头扎入家的温暖,舒服的去迎接周末的闲暇时光。大概正是由于雨的静谧作了闲适前的点缀,才更凸显这现实中的那分安逸吧。
回首这过去,童年的记忆还是那样澄澈。再望望窗外,看着这熟悉的曾经,任由它与那思绪的端点相触,静静感受有些疲惫的心弦被一息息拨动。
以前读过的写雨的文章,似乎多半都没有描绘过雨的声音。小小的疑问,在心里已经沉淀了许久。随着阅历和思想的成长,我人没有将其撇下。推开门,撑上伞,又再度与这雨聚首。行走在湿润润的空气中,任由双腿去移动,心灵去聆听。好像是低语的笙箫,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有序的被吹出,自由的流淌在天上人间,不是和谐的弄出一点点声响;有好像是湖底游弋已久的鱼儿,轻轻吐出一连串的气泡,嘀哩嘟噜的飘上来,“噗噗”,不经意间成为了自然奏出来的轻音。那潺潺,是小溪回应的伴奏?沁入人的心脾,轻轻的滑过胸口,停在意识的最深处,倏的一下又悄悄消失。若即若离,似来似归,不禁间,沉醉弥漫于空气。
或许,这熟悉的雨,带来的是人生蓬勃的注脚?手边的绿荫,似乎相较之前更添了一份活力;闭上眼,似乎望见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身影,转眼间只留下了勤奋向前的气息„„睁开眼睛,我顿时发觉,这不是愚笔所能描绘的,沁人心扉的,令人遐思的,清清澈澈,若即若离,悄悄的潺潺的低语的,噗噗的沉沉的嘟嘟的,蓬勃的温馨的思恋的我的最熟悉的雨啊!
一纸《听听那冷雨》,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索与感受。雨渐渐小了,又要作一次别离了。那远处山麓上的,是彩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