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20: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第一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教材的编排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而这一板块(一花一世界)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苏教版必修教材在专题的排列上显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后一专题是前一专题的拓展和深入。必修二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大前提下,再来感悟生活中的美,别有深意。

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说目标

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说学情

1、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这样一位作家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后,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因此要求学生能在上课前作充分的预习,对文章涵咏品味。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情感,陶冶情操。在经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本文是一篇语言有诗化倾向的、感情深沉真挚的散文,在教学中应用充分的时间以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来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体验,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美读。

同时适当地对学生作鉴赏方法的指导。

3、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让那些审美感悟能力更强的学生很好的展示自我。说教法学法:

1、涵咏法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周汝昌: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以我的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这种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说教学过程

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于散文,对作者的了解尤为重要。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拨动着作者的心弦。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这一点不难理解。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

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

(班德瑞的音乐——《寂静山林》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多少描写雨的诗句呢?

(诗句导入,通过古典诗句的吟诵,初步感受雨的意境。)(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春雨润江南”,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忽落知多少”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秋风秋雨秋煞人”)

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那么用散文的形式来描写呢?若再带上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雨将能引发我们多少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

2、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明确:“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无论赤县也好„„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要领略„„仍需回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3、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板书)

听 辽阔的空间(横): 美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听 晌午-黄昏 四月-七月

那“ 雨 ” 悠邈的时间(纵): 春雨-秋雨 少年-中年 冷 古(太初)-今(公寓时代)

雨 纵横交错 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的现实感 永恒理想的追求

4、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了辽远的时空。作者以“听雨”为主线,用“冷雨”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三)精彩语段赏析(方法:不同的角度、想象画面、关键词语等)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为什么(欣赏的角度)。具体操作:

学生谈——进行方法指导——再赏析——学生读——朗读指导(示范点拨)——学生美读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艺术,其基础是诵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1)多角度写雨

重点赏析“听听,那冷雨„„”

赏析:多角度写雨,主要写听觉,然而也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是感觉对雨进行描绘,将雨景、雨声雨意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创造性地描绘了“雨”这一诗情的意

象、“听雨”的意境。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赏析:凄迷比之凄凉、凄清、凄楚更多了模糊之意,情感上更多了怅惘。朗读应能把怅惘之情读出来。

“一打少年听雨„„;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

赏析:(化用前人诗词)“少年听雨”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的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中年听雨”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美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白头听雨”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视学生赏析的情况来指导朗读)

(2)诗化的语言(情景再现、关键词语)学生可能会找到的一些段落:“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也许地上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等等 明确:(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说明)

a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

b大量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c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结语

一滴水能闪耀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同样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美丽。细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生活是丰富而美丽的!

第二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整个高中现代散文意境美、语言美的代表作品。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表达技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之情

难点原因: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深入的去体会才能发掘其深层情感。

突破途径:朗读,教师引导。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指导学生如何来读,如何将情感很好地读出来。

2、内容的组织安排:每四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来朗读体会所指定的片段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相结合的教学的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学会体会散文中包含的情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本次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自学法,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其作用是:直观形象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2分钟)

导入(通过一段雨声的声音,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三环节: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给予点评(15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

分析文中其他片段意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以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结束本课时的学习。(5分钟)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三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环节:安排小组讨论(15分钟)

第四环节:讨论“冷”字(5分钟)

第三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它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处“一花一世界”这个板块中。《荷塘月色》是语文课本的常客,而《听听那冷雨》是一位新客,但这两篇文章都代表了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本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听听那冷雨”仅仅五个字,却调动了两种感觉(听觉与触觉),展示对“雨”的细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给读者多维的审美感受。

它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现实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由文章我们可以关照出一个“血管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的文人。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有一个总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对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能力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编者安排《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就是希望学生通过美的体验,美的发现,概括提炼鉴赏方法,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并通过自主地、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解读。

2、说学情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散文这一文章体裁,对于高中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荷塘月色》,已初步涉足鉴赏散文的方法。

学习方法和技巧: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底蕴丰厚,学生一开始就会有畏难情绪,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在小组合作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美,逐渐把握文章的意蕴。

3、说三维教学目标

鉴于文章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冷雨”的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揣摩语言,探析文章背后的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探析文后站立的文人。难点: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法

1、美读法。新课标提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好的文章常读常新。

2、涵咏探究法。新课标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用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听听那冷雨》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雨”味作了多层面的描述,并且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学生只有沉潜到作品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才能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文如其人,通过对文章的细细涵咏,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做深度的剖析,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文人就会从文字后走出来。

三、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是一篇意象丰富、语言诗化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诵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2、探究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文内涵丰富,可取点繁多,教师的讲授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所以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美读初体验——“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余光中小课题探究——听歌感受乡愁与中国风

2、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台湾歌手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作为课前迎接音乐。方文山所创作的中国风的歌词可谓独树一帜,不但蕴含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而且风格独特,与其他流行歌曲迥然不同。方文山将中国元素糅进了歌曲,有文人将中国元素融入了诗文,今天要推出的这一位是被台湾文坛称为“当代文学的重镇”的人物,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他的诗歌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乡愁》,今天我们要领略的是余先生用“左手”写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依据:用学生所熟知的歌曲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歌词的中国风特点引出文章,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特点有个大概印象。

二、美读初体验

(一)美文不厌百回读,在课堂上作感受性的朗读。

1、教师范读第一段(配乐)

2、一男生选择一段最有感触的文字配乐朗读,说明选择原因。

3、一女生选择一段有感触或喜欢的文字配乐朗读,说明选择原因。

4、全班齐读。读前,教师做些指导,注意把握作品的声调和节奏,读出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

依据:这里我安排不同形式的读,一方面是让学生感知文章的音韵美、情韵美,一方面通过言说选择原因,调动文学鉴赏的嗅觉。

(二)初品雨味

1、文中的“雨”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冷)

2、为什么一个身处冬季平均气温在15度-18度的副热带季风区的人,在春天时会感觉冷呢?

“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依据:语文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解释的世界,不是一个需要接受的世界。求解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现实中的困境。雨的特点是鲜明的,但感觉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存在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冷”的原因,学生很容易想到实际天气,对于另外的原因,我先不做分析,而引出对作者的探析。

(实际天气的原因,冷雨之冷,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外在的实在的感受,又表现作者精神上的忧郁、阴冷:与祖国传统文化割裂、剥离后内心产生的凄苦、凄凉凄迷心理,以及面对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对古老文明的侵蚀,作者内心的不安、孤独、惆怅和失落。)

三、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余光中

1、任何文章和人是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很多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余光中”为探究的小话题,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余光中。

2、探究要求:

1、明确探究内容——立足文本,揣摩语言,不做架空分析,无关猜测。

2、选定合作伙伴——强调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

3、从点上细化、深化,不可面面俱到。

3、文章较长,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教师选择几个段落,作为探究对象,这几段分别是第二段(看雨品字),第七段(古大陆听雨),第十段(日式故屋听雨),第十一段(公寓听雨)。细品语言,探究文字背后究竟站立着一个怎样的余光中。

4、学生走动,自由组合并探究,由首席发言人总结小组成果或提出疑问。

5、学生可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深情赞美的作家;漂泊他乡者,具有浓重的思乡之情;面对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对古老文明的侵蚀,内心有不安、孤独、惆怅和失落。

想象绮丽而多变,善于采用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的文人。让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融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营造极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可以看到余光中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他那颗纤细敏感的心,感受到他的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

依据:为什么设计“走近余光中”的小课题呢?因为本文意象密集、语言诗化、时空变换,在一堂课中面面俱到,课堂势必会成为知识传递的场,并且在新课改以“人”为主题词的大背景下,是反对知识的单向呈现的。

况且文学形象具有不确定性,文学语言常常是多义的,造成意蕴多义和模糊。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新课标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而在这个小课题中,学生可以自由言说,在探析作者其人时,会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对文章的感悟在探究中逐渐建构。

而我为学生的探究阅读提供情境,为学生探究阅读设计可以依靠的客观情境,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即以文本言语为媒介而走近余光中进行自我探索,在“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余光中”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自我调节,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快乐。

四、歌声中再悟 余光中说:“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等于是我们的胎记,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他的好多作品中渗透着中国元素,这是一种自然的思源。“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在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原来乡愁不仅是空间造成的,也是时间造成的。播放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在歌声中再次品味乡愁与中国风。

依据:艺术之美是相通的,歌曲与诗文在内容与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一首《乡愁四韵》让学生再次感悟余光中浓浓的文化乡愁和厚重的中国元素。

五、板书

冷雨

言为心声 文见其人

外在寒冷

内心凄凉 对传统文化痴迷 浓重思乡情

(文化乡愁)

第四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鲁人版必修二中的一篇散文。单元话题是“山水神韵”,旨在让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心语,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哲思。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在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作者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甜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而此时的冷雨是天公替他流下的思乡之泪。这样一篇文章,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增加文化积淀来说,是很好的。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其中凝练生动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是文本最突出的特色,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赏析精彩语段,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是难点。

2、分析学生

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起点能力对学习这篇文章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文化积淀少,阅读这篇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初读不知所云,再读凌乱无章。所以目标设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面到点,强调诵读。

3、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诵读法。《听听那冷雨》一文字句重重叠叠,段落参差有致,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创造了音乐美。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讨论交流法。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诵读交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要求学生开放所有的感官,必须始终看到“冷雨”的存在。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学生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三、过程分析

整体思路和环节: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那“冷冷的”雨、“湿淋淋的”魂和那“热浪滚滚”的情。

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特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

(一)课前预习:搜集余光中的资料;积累有关雨的诗词;找出文本中的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

(二)以情导入:余光中是乡愁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思乡曲,如《乡愁》《乡愁四韵》。(学生深情诵读)今天我们一起陪同作者在雨中漫步,听听作者的心声。

(三)整体感知

问题一:作者在雨中都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生先把这些散的珠子找到一起,寻找作者的足迹、心路。散文贵散,教学就从分析散的材料入手。学生也有这种体验,一个人、一种物、一句话、一幅画、一段音乐等会让人产生瞬间感动,而这瞬间的感动,使人大开记忆的大门,与此相关的种种一起涌上心头,流于笔端,不吐不快。

问题二: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散文形散神聚,神就是作者抒发的感情。作者在不同地点听雨,在不同时期听雨,无论何时何地,心中升腾的都是:乡愁。而“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这句话直抒胸臆。

问题三:文化人的乡愁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的乡愁可能有些狭隘。设置这个问题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里的乡愁不仅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那汉字,那宋画,那古典诗词。从冷雨中,我们不仅听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有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感知文本。这样的美文,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多么悦耳而又多么令人不由自主地走入霏霏冷雨而想入非非。

1、读1——4段。学生自由诵读。时间5分钟。主要目的是感知体味游子的思乡之切。只要与大陆的信息沾点边,就可以解解渴,过过瘾。

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感觉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交流:你读出了什么?

2、细读听雨的段落:7——12段。时间5分钟。第7段教师读,第8、9段,女生读,第10、11段男生读。变换不同形式诵读,让学生有听的时间。

问题:作者说“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又说“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为什么还说是冷雨?“冷”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雨对话,感知体悟到作者的内心是凄凉的冷静,向往的热辣。

3、交流:你认为作者语言有什么特色?找几处评析。通过寻找分析交流这些环节,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了艺术手法方面的鉴赏,学生就会沉浸在氤氲雨气中。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主要是同学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思考。

(五)质疑解惑

由于作者语言的丰富,学生会有一些疑惑。把不懂的语句提交小组讨论,有争持的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阅读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2、以“故乡那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要求化用诗句,运用修辞写出家乡的特色,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设计这项作业的意图是结合文本阅读进行写作方面的拓展练习。要求比较高,学生操作起来会有难度,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储备,如能完成,定有收获。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

现代——古代 现实——历史

四、效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言不发和一发不可收拾。碰此情形,耐住性子,不能急躁,抓住学生思考中的点滴亮点引发深入思考,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上一节课犹如做一篇散文,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文本中穿行,与作者精神往来,获得美的享受。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周五,总期盼晚上能够与一场大雨相遇。大概是爱上了这深沉,在蒙蒙中顶着雨伞,踱步在雨中,而后一头扎入家的温暖,舒服的去迎接周末的闲暇时光。大概正是由于雨的静谧作了闲适前的点缀,才更凸显这现实中的那分安逸吧。

回首这过去,童年的记忆还是那样澄澈。再望望窗外,看着这熟悉的曾经,任由它与那思绪的端点相触,静静感受有些疲惫的心弦被一息息拨动。

以前读过的写雨的文章,似乎多半都没有描绘过雨的声音。小小的疑问,在心里已经沉淀了许久。随着阅历和思想的成长,我人没有将其撇下。推开门,撑上伞,又再度与这雨聚首。行走在湿润润的空气中,任由双腿去移动,心灵去聆听。好像是低语的笙箫,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有序的被吹出,自由的流淌在天上人间,不是和谐的弄出一点点声响;有好像是湖底游弋已久的鱼儿,轻轻吐出一连串的气泡,嘀哩嘟噜的飘上来,“噗噗”,不经意间成为了自然奏出来的轻音。那潺潺,是小溪回应的伴奏?沁入人的心脾,轻轻的滑过胸口,停在意识的最深处,倏的一下又悄悄消失。若即若离,似来似归,不禁间,沉醉弥漫于空气。

或许,这熟悉的雨,带来的是人生蓬勃的注脚?手边的绿荫,似乎相较之前更添了一份活力;闭上眼,似乎望见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身影,转眼间只留下了勤奋向前的气息„„睁开眼睛,我顿时发觉,这不是愚笔所能描绘的,沁人心扉的,令人遐思的,清清澈澈,若即若离,悄悄的潺潺的低语的,噗噗的沉沉的嘟嘟的,蓬勃的温馨的思恋的我的最熟悉的雨啊!

一纸《听听那冷雨》,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索与感受。雨渐渐小了,又要作一次别离了。那远处山麓上的,是彩虹吗?

下载听听那冷雨(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fm365.com)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

    听听那冷雨[五篇范文]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 人们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现在想来是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 《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班级:09-2任课教师:邓春玲 姓名:卢健靖学号:09023240222成 绩: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福建省永春......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1 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冷雨中夹杂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1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