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初升高孩子暑期安排全攻略》有感
读《初升高孩子暑期安排全攻略》有感
文/徐法家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今天我读了《初升高孩子暑期安排全攻略》这篇文章,结合自己最近的情况受益匪浅,感慨万端。
1录取结束,放下过去,重新定位
当我得知自己没有被平江县第一中学录取,而被平江县三中录取后,尽管家人再三安慰我:只要尽力就行。但我的心中还是感到很遗憾。回顾初中的学习生活,我发现还有许多的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我学习效率低、做作业慢,常常“熬夜加班”而影响第二天的课程。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关键的是放下过去,重新定位。高中的学习生活将会比初中更加充实,所以首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全神贯注,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提高做作业的效率,放松时做有意义的事,例如:看书、写字、锻炼等。再者高中学习对能力要求更高,传统的听、背、默已经落后了,所以高中时还应注重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习时做到事半功倍,才可以先发制人,取得成功;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相对于初中而言高中的学习会更加课程更难,学习任务更繁重,考试也会接踵而来,“考而不死,则为神,”这虽是网络俗语,但也有一定道理,每年都有许多人还没与高考狭路相逢就被它的手下给KO了。
初中时我的成绩虽处于中上,但对于更加难以攀登的高中而言,我是否能坚持跑在前面,且看小女手段如何!
2暑假前期放松休息,调整心态
说到心态,考试失利后,爸爸为了让我调整心态,让我看许多关于“挫折”的文章、书,有时还让我写自己的感受。那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仿佛我长大了许多。其实中考落榜与以后人生路上将遇到的许多不知的风雨相比,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胜不骄,败不馁,是我在那些天在爸爸、妈妈和许多爱我的人的帮助下将永远记住的道理。
还有件值得高兴的事,爸爸为了让我沉下心来,陶冶性情,三年前就拜托一位多年打太极拳的老师,寻访一位资深、优秀的女师傅教我打太极拳,可直到最近才找到。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老爸一个多月的陪练下,我已经会打《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的架子了。并且我惊奇的发现,打太极拳后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还会使心情冷静许多,精神也会更好。
就像衣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次虽然没能考上理想高中但我却进入了一个比较适合我自己实力的高中。在他们的陪伴下,我也即将面对新的挑战!
3暑假中期复习梳理,再结前缘
高中学习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轻松期过后,我就该开始收心,复习梳理初中知识,为不久后的分班考试做准备了。不然,不但初中知识会全体阵亡忘个精光,而且高中知识会气势汹汹趁虚而入。因此,我要将初中知识作简单回顾、查漏补缺,为高中学习打好牢固的根基。
分析中考成绩后,我发现理科除了物理都是我的弱项,尤其是数学、化学。对于化学我主要是溶液方面的知识、推理、计算题出问题,各种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模糊。针对这个我除了要仔细温故课本上的“溶液”部分,重新听一遍课,将漏洞找出来,还要看一下爸爸买的那几类题型的《模型题法》。对于数学就将复习时的练习看一遍就行了。除了这些还有遗忘已久的生物、地理,现在这两科的知识都快忘光了,所以一定要将这两科复习时的工具书回顾一遍。
另外学校发的《走好高中第1步》这5本书是衔接初升高的资料,是几本不可多得的书,所以我要规定几天将它们认真完成,再将它们分别对一遍答案,等到开学老师讲时再向老师提问。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做好,我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迎接高中的挑战了。
4暑假后期,新的起点,新的一战
一个旅程的结束往往又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录取结束后重新定位,心态调整好了,初中知识也复习了,而暑期生活也即将结束,接下来就到了暑假的过渡期——为升入高中做准备的最佳时间,因为它马上要迎来新的起点,新的一战(站)。
初中到高中,知识跨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各科知识学习更深入了一步,理科更甚。对于这个大幅度变化,笨鸟要想先飞,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有效的方法去飞,赢在起跑线上。所以高中时对于理科,要着重上课效率,总结题型,不放过考试时的每个错题;文科虽是我擅长的但不拔尖,我不能随其自然,所以高中时我要改变策略,着重精力学习文科,力求拔尖,发挥自己的优势;但对于生地政史我应注重理解,当堂记住。对于所有科目我还应坚持提前预习将要上的课程(尤其是理科),且每周复习一次。
对于学习方面爸爸还应在中考前就买了《新CES高中学习法》,初中、小学时爸爸都曾为我们买过这类的学习方法、作文训练、理科模型题和记忆力训练等,可是当时不知道要好,它们都没发挥他们的真正价值,那时对于模型题我以没学听不懂为由,就没看多少,直到中考前前段时间我才听了一点,但那一点对我却起了极大的帮助。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这个暑假我要将这学习法看完,以后真正进入高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每次放假再结合例题看一遍。
高中是“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地方,所以为实现我到高中当学习的霸业,我除了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另外还要了解下初、高中生活的不同,以防进入高中后的不适应而出问题。记得初中最后的班会课老师对我们说了一段话:“记住,无论将来老师让你们做什么事,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一定尽力去做。”这不但会是我进入高中前的另一个计划,也将是我一生时刻谨记,尽力做到的,以后无论什么事我都将尽全力去做,要做就争取做到最好。
机会往往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要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且为了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滋味,只有一个简单的好方法——亲自细心品尝下一块巧克力的滋味。
拓展阅读:初升高孩子暑期安排全攻略
随着各所高中的录取工作渐渐的接近尾声,让无数家长学子牵肠挂肚的中考也终于尘埃落定。所有的成绩,荣誉也好,失意也罢,都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而初中也已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将是两个月漫长的暑假。
暑假被称为逆袭的黄金期,也被称为没落的分水岭,有的孩子在补习班里累弯了腰,有的孩子在放纵里玩散了心… …漫漫长假,究竟该如何在放松和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不妨听听那些过来人的宝贵建议。
1录取结束
该阶段属于自我分析期,主题是放下过去,重新定位,家长需要扮演一个知心大朋友的角色。
首先,引导孩子“认清自己”,胜不骄,败不馁。趁着中考的结果已定余热未散,家长这个时候需要趁热打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下中考的得失,梳理分析一下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学习是一个持久战,而中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检验。如果中考失利,试着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孩子走出情绪低谷,然后帮助孩子一起找出问题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对策,树立长久的战略规划。
其次,引导孩子“认清高中”,重新定位,展望未来。当录取学校已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所读高中提前走一回,和孩子一起感受一下所读高中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了解一下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比较初高中学习情况的不同,让孩子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设想一下进入高中后,可能会有哪些适应和不适应的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一部分孩子作为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一流高中后,面对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成绩难免会有所浮动,而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考试失利,未能进入理想的高中,心里难免会有所落差。这是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会面对的问题,家长们在带孩子展望未来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给孩子打打鸡血,如何激发斗志,如何畅想未来,就靠你的现场说法和人格魅力啦!
2暑期前期
该阶段属于放松期,主题是放松休息,调整心态。家长需要扮演后方英雄的角色。
兵家之道,一张一弛。紧张的考试结束,理性的分析做完,下面该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缓冲期放松休息一下,让孩子整理一下凌乱的大脑内存,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重新汲取一些流失的能量。这个时候,聪明的你应该抓住时机,大力发扬自己的民主精神,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切忌不可过度干涉,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十四五岁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平等,你可以承包财务支持,但千万别把选择权也都承包了。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孩子走一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诗一般的远方。
如果他没有什么计划,你可以根据平时对他的喜好了解,给他提供一些选项,如果他已经有了计划,你就安静的做个好家长,提供后方的支持工作就好了。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晨昏颠倒的夏眠模式,一个正常的作息时间表还是需要的,可以适当的放宽,但不可以彻底的打乱,切忌一言不合就唠叨,事实证明这是暑期家庭战争的主要导火索,所以提前的和平谈判很重要。
3暑期中期
该阶段属收心期,主题是复习梳理,再续前缘。家长需要扮演红娘的角色。
暑期过半,学生时代的你一定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感觉:字不会写了,脸变圆了,课本都变得陌生了。对于初三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也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时代,这就到了你该敲山震虎的时候了。如果你还放任不管的话,结果就是:初中的知识全体阵亡忘个精光,高中的知识气势汹汹趁虚而入。所以,请务必赶在孩子和初中一刀两断之前,适时的牵线搭桥,督促他们重温旧梦再续前缘。
艰苦卓绝的高中生活即将开始,为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打好一个漂亮的持久战,此刻很有必要简单的把初中知识进行回忆巩固,查漏补缺打好牢固的根基。补充一句,很多高中开学后还要进行分班考试,这就是为什么中考同样高分的孩子,有些孩子暑假一别当刮目相看,而有些孩子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就是有没有复习的差距。在此提醒孩子们,千万别考完就急着和初中说分手,你们的情缘还未了!
4暑假后期
该阶段属过渡期,主题是新的起点,新的一战。家长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暑期后期,也是开学前一段时间,是为升入高中做准备的最佳时间。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跨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知识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学习方法也从以往的单一直观变成现在的灵活多样,单纯的依靠初中的听、背、默模式已经难以维持与高中的花式虐恋,初中的你或许还可以靠着一份记忆+套用的小聪明,侥幸的打遍天下不费力,但是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高中,你会发现靠运气取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一个实力加努力的新时代。
由于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是一个个逐步提升的陡坡,很多孩子在爬坡的过程中,在山脚的开端就造成知识的烂尾,从一开始就输在了山脚下,这就是著名的“陡坡效应”.所以为了有一个好的开始,此时可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一些相应的课外辅导工作,让孩子在知识的储备和心态的应对上都有一个足够的缓冲。
需要提醒的是,切记过犹不及。有些家长准备工作做的太过火,把孩子的整个暑假都交给了补习班,最后的结果是孩子闹心家长安心,于是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和梦寐以求的高中校园一见倾心,就已经和“一日虐它千百回”的高中课本结下了不解之仇,高中还没开战就已经先灭了士气。
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至于怎么安排,你看着办吧!
第二篇:初读有感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本书,单单从书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关于幼儿教师科研的书籍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一本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书籍,但里面有许多我们幼儿教师学习的地方,我浏览了对这本书作者的简介及介绍,以下是内容: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
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
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看到这些对陈大伟教授的简介,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对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增强,于是乎,我义不容辞的选择它。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
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
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
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初读前言时,我被陈大伟教授对现在教师分析的状况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现在的教师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幼儿教师现状,分析的非常精辟、到位。
我不由得想到我园教师与教育教研的现状,大部分的是年轻教师,一线的教师有实践的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何谈做课题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继续往下读,又发现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大伟教授非常用心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并读懂,用了《论语》方式表达。他说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越读越得劲,喜欢一本书就是没理由,书里能够把“把问题当朋友”,拟人化,变成我们容易接受,不陌生的话题,从而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只有这样,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第三篇: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记得那一天,母亲与我出门散步。我们等在马路口。在起步的一瞬间,母亲习惯的握住我的手。我却有些不适,皱着眉慢慢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离。我明显感到身边的母亲一愣,有片刻的尴尬。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跑到父母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的孩子。我们慢慢长大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一个人承受困难。我们总是无视父母的关注。但是,真的有一天不管我们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挂牵,为我们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也不会有人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从前,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因为我们笃定,我们知道有一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第四篇:初读《中国通史》有感
初读《中国通史》有感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 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其
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其
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类似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所谓方法相通。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的。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论文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初读《中国通史》感觉很费劲,更是说明日常的积累不够,网上推荐都是以慢读出现的次数较多,因此这本书不是现在网络文学的那种囫囵吞枣,光咽不嚼,而是要细嚼慢咽,慢慢品读,慢慢理解,细水长流的,本来文化、历史就不仅仅是背诵过就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悟,毕竟很多文化现象已经不再出现在现代社会,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存在。让兴趣成为阅读的第一动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有裨益。
第五篇:初读《红楼梦》有感
初读《红楼梦》有感
文/郑齐鹏
早在初三上学期的语文课时,我就学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学,并未对《红楼梦》全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直到最近认真品读合肥工业大学一好友所赠的著作《情续红楼》之后,我才认为自己很有必要去通读《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静谧的清晨,在闲适的午后,抑或落日的黄昏,一杯香茗,一把木椅,一阵清风,翻开手中书卷,我逐步走进这片亦幻亦真的红楼梦境。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当时盛传“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之句,足见这部作品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血泪之作。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一百多万字,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所著,因不幸逝世,后四十回据说是由一个名叫高鹗的人续写的。高鹗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完整的规模,人物在大体上也都有了一个结局,但续写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譬如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等等,大有“狗尾续貂”之憾!
据我所知,我的那位好友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红楼梦》,高中时熟读多遍之后深深“惋惜”原著,遂萌发续写念头,大二开始正式写作。通过琢磨前八十回的暗示、脂砚斋批语、红学家推断,精心构思了总体构架和主要情节:迎春不堪忍受折磨,香消玉殒;昔日贾政门下腐儒见贾府门庭冷落,转而投靠忠顺王;忠顺王对贾府颇有微词,趁机参贾政一本;皇帝大怒,贾政惨遭流放,宝玉随父同行;黛玉忧心忡忡,终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桃花林;宝钗相继病逝;妙玉经波折后嫁给了北静王;宝玉悲作《祭群芳》------与其它续红版本不同,好友何兄完全从“情感角度”出发,独具匠心,“八年一悟《红楼梦》”,全新演绎“80后”的红楼世界。他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最年轻的《红楼梦》续写者”和“中国在校大学生续写《红楼梦》第一人”这两大美誉。著有《中国红学概论》的青年红学家马经义评价好友的续书《情续红楼》没有了高鹗式的“怪力乱神”,却多出了一份紧凑与顺畅。该书在气脉上仍然延续着两大主线: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和以宝、黛、钗为代表的情感纠葛。其余人物就在这一经一纬中穿梭并构成故事,定格在大大小小的“网眼”中。
初次浅读《红楼梦》,我就感到惊叹和折服:
《红楼梦》与众不同,开篇就以神话故事和“贾雨村言”掩饰了小说的本质,使故事具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全书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来写,最后写出一个“生活世界”.我曾认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结构新奇,但初读《红楼梦》之后,我就感觉耳目一新!
《红楼梦》博大精深,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医药、园林、服饰、饮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无所不包,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几乎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说它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认为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除去著名的“金陵十二钗”之外,大概还有400多个能叫得出姓名的人。这几百个人宛如“过江之卿”,个性鲜明却绝无重复,就算是写同一个人也是一人千面,丰富生动。曹雪芹惊人的文学才华让我叹为观止。
令我震撼的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家道中落的过程。他少年时曾在江宁(现在的南京)过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据说成年后还做过贵族子弟学校的杂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的一个名叫“黄叶村”的地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万幸的是:家道中落让他对当时的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于是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逆境中,泣血写就了传世名著---《红楼梦》!他的才华、他的意志、他的思想、他的情操,都永远值得我去学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知音的渴求,更是对后世读者的诱惑。衷心感谢好友何兄,你续作《情续红楼》既帮助曹雪芹大师圆了他的红楼一梦,又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艺术殿堂,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2017年8月2日,仙寓山仙硒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