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不负芳华无问西东
中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不负芳华 无问西东
“默默耕耘,艰辛付出,三尺讲台五寸笔;矢志不移,无私奉献,一片师心万载情。”这是学生们送给我的一幅对联。从教二十年,一直担任班主任,与学生相伴,与教育结缘,我欣慰于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节课,感恩于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学习、一起成长的岁月。
扎根教育 追求卓越
1998年滨州师专毕业后,分配到惠民县第二实验学校任教,四年初中的教学经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到惠民一中工作,从事高中教学,又是四年的磨砺,让我慢慢学会了发现问题、理性的处理问题;2006年通过招考到山东省重点中学、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北镇中学工作。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我就对自己说“做老师就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目标。
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勤学苦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学成绩优秀。在教学实践中,勤于钻研,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无论人品还是教学,获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们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2010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并于同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优质课比赛,荣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作为一名参赛选手,优质课比赛既是一个紧张激烈的角逐过程,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历练过程。历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它同时伴随着无尽的快乐,从大赛的准备过程和比赛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对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教法有了新的尝试,对学法有了新的思考……
2010年10月,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在厦门举行,我参赛的课题是《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开场白怎么说;教学的各个环节怎么处理;如何自然的衔接各个知识点;到和学生互动时,对每一个问题的所有预设还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每一个细节对反复推敲,精心雕琢。数十次的选材料更换材料,数十次调整思路调整结构,甚至无数次的质疑自己下一步提升和调整的能力;无数修正的意见甚至自己对某一个细节都会产生两种甚至更多处理意见,不得不进行艰难的取舍!
有一个小插曲让我至今难以忘记。准备课时设计利用石家庄城管暴力执法与厦门思明区执法新模式两个对比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出探究性问题:“政府都在行使权力,这两个地方政府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做法,你认可哪一种?”在家里试讲时效果一直不错,利用正反对比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我当时是抽了第二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是7:30上课,一切准备就绪,这时教研员突然告诉我台下的评委有一位是河北省石家庄的,案例不能再更换,但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把石match家庄城管执法的现状介绍给学生。(因为暴力执法后已经得到整改)我当时很紧张,生怕这个突发情况影响整堂课的节奏,但结果整堂课比较流畅的完成。通过这个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即使教学设计再完美,课前准备再充分,教学案例再全面,也难以预想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变化。
耕耘就会有收获,付出就会有回报。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一直激励着我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新业绩。执教省观摩课,作为全省思想政治优秀教师先进教学思想进行推介,撰写的文章在核心及省市期刊上发表,并先后获得了“市教学能手”“市教坛新星”“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市三名工程人选”“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称号。
积极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指导,山东省第一届“时事杯”中小学生论文评选活动中指导学生获一等奖,指导学生稿件并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发表。山东省实施新课改以来,积极投入到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中,作为滨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主要成员,参与提出和开发了校本课程《大国春秋》。
全市政治备课会上有我与大家分享成长经历共谋政治学科发展的声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的讲坛上有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政治学科内涵、探讨学科发展的共鸣。
现实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的界限是不可能完全区分的,工作好了生活才有保障、才会给家庭带来幸福和欢乐,家庭和睦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正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付出也影响着我的家人,爱人工作认真负责,儿子学业成绩优秀,家庭和睦、邻里友善,被评为“滨州市和谐家庭”……
情系学生 桃李芳菲
做了20年的班主任,我每天早上都是早早地到教室,晚上到学校陪同学生们上晚自习、及时掌握就寝情况,工作20年来从没有间断过,所带班级在学校评比中多次获“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自己数十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我管理班级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将情感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具有凝聚力的班队活动渗透在工作中,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当主人,班级处处事事有人管,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好风气。同时注意对学生渗透道德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我用自己的良心、爱心、责任心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心目中的“知心朋友”和信得过的“人生向导”.始终保持未泯的童心,和孩子们打开心扉,给予他们母亲般的爱护,姐姐般的关心,朋友般的帮助,亦师亦友的我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宁哥”.记得2008级有一名女生,可能是高三学业压力大,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在宿舍无法正常休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当时我的住处离学校比较远,每天要坐班车,我就“自作主张”,让她住在了我姨妈家,环境的改变改善了她的睡眠,也让她在高考冲刺的最后关头积极备考,如愿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逢年过节,只要她回到滨州就会来看望我。如果说世间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师生情。
学生成绩下降时,我会帮学生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学生上课没有听懂的问题,我会在自习时间为学生悉心讲解,直到他们豁然开朗;学生心情不好时,我会主动找学生谈心,操场或校园的马路上都留下了我和学生们的足迹;学生生病了,我会将药送到学生宿舍……点滴的小事,折射了无言的大爱。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一名学生对整个班级来讲,可能是四十分之一、五十分之
一、甚至是六十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讲都是唯一的;高中三年,对每名学生的一生来讲,仅是人生的一小段,但却是学生一生中最艰辛、最刻骨铭心、决定人生方向的1000天”.无高考,不完美。高中学生辛苦,是三年;高中老师辛苦,特别是高中班主任辛苦,是三十年甚至四十年。早晨六点,晚上十点,是高中学生的学习节奏,也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节奏。2015年秋天,36岁高龄的我喜怀二胎,单位领导考虑到毕业班的班主任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学时征求过我的意见,但我婉拒了学校的好意,不论严寒酷暑,不论上课还是晚自习,都一节不落,陪伴在学生身边。就这样,眼瞅着高考临近,预产期6月19日也快到了。
2016年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晚上,学生们都在学校上晚自习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我也陪学生们学到晚上10点20分下课,然后又到学生的宿舍看到学生们都休息了才回家。考虑到身体原因,学校领导曾多次找我谈话,为了安全起见不让我带队送学生去考场,但是我想学生们三年的努力就在这关键的两天,我必须坚持到最后,为学生们、为我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按照我自己的计划,想等学生们考完试之后的6月9日去医院检查,然后住院待产。但是没想到小家伙自己等不及了,就在6月8日高考的第二天早晨,我看着学生们走进了考场后,刚好想休息一下时,突然感觉腹部不适,我知道小家伙自己已经迫不及待了,()幸好我的同事们及时将我送到了医院,当天中午就诞下了白白胖胖的“高考宝宝”.平日里,我的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安心地工作。说起自己的女儿,母亲简单明了地概括:“个性要强、工作认真。”我是家中的独生女,性格独立、开朗,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母亲说:“怀孕都不闲着,最近几天还骑着电动车去学校,昨晚回到家都快夜里十一点了,今天早上喝了一杯豆浆、吃了一个包子就带学生们去考场了,一切都挺正常的。”接到我被送到医院的电话时,母亲正在菜市场买鸡,她想准备在女儿坐月子的时候熬鸡汤。接到电话母亲慌了神儿,因为没有家人陪在我身边,母亲赶紧回家带着生活用品赶往医院。
参加完最后一场英语考试,我班班长鲁航和边永捷、刘文超、郭海林、田化润等几名同学带着鲜花去看望我。鲁航告诉记者,平时班里的同学都亲切地称呼我“大白”,因为皮肤白净,对学生也和蔼。
刘文超说:“早上还看到高老师精神头十足,中午才知道她去医院生宝宝了,考试之前高老师还跟我们说,把我们送进考场,她就要去住院待产了,没想到幸福来的这么快。”
“高考宝宝”,成为当时滨州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美谈,也许正是自己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深深感染着考场上的每个学生,当年我所带班级学生全部考上重点本科。
无奋斗,不青春。看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子迈进理想的殿堂,走向人生的辉煌,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泪水和汗水都是幸福的。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从北镇中学走向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对我来讲,放飞学生的梦想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放飞即是收获,因为只要桃李芬芳。
精心钻研 学高为师
2014年我被聘任为年级组管理人员,在年级组管理中我认真仔细,为每一位老师、学生服好务。尽职尽责,做好年级分管工作,不断创新:抓好常规教学,完善教案模式,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教案不论详简,环节应全面,重视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成败优劣和提出改进措施;积极谋划抓好教学,在原教学基础上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各学科组对传统学案进行改革,实行教学过程设计、导学案和教学反思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学科特点探究具有学科导学案;抓好集体备课,增强教研氛围。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四备”、“四定”、“四统一”,让备课组内资料、作业练习、教案、学案全部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政治学科的学科主任,我与政治组全体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讨论教法,研究考纲,并组建学科组群,将资源共享、传承。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不辞辛苦,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编制学案、命制试题,都要深思熟虑;和其他老师一块评课、“磨课”,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在我的带领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12年张丹老师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2014年乔李继老师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2016年张新宇老师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并代表滨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获得一等奖,2018年尹军涛老师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2015、2016、2017年我带领学科组参加全市说题比赛和命题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团结向上、携手成长已经成为北镇中学政治组的一张名片。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上讲台二十年了,从最初陶醉于自我的展示,到今天终于懂得了与学生共建、共享课堂,现在的我,更看重的是倾心相遇、真诚分享。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且行且思,快乐的、执着的行进在教育的路上。不负芳华,无问西东,我一路艰辛,一路求索,一路坚守,不断超越自我,在简单的生活中,为每一位莘莘学子实现梦想作出我自己的努力,这就是我的梦想!
第二篇:无问西东读后感
《无问西东》影评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知道需要做影评的时候,我确实上网查过。罕见的两极,高的捧上天,奉为神作;低的贬下地,恨不得踩上一万只脚。大多数不喜欢无问西东的人,他们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逻辑混乱、除了黑屏就是黑屏、思维根本串联不起来。但其实,马克思主义已经告诉了我们,要透过事情看本质。
其实如果能够看到无问西东的好,你就会发现,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他的本质就是讲述了一直传承的大学精神。不管是清华学堂,还是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讲的就是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
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吴岭澜是个英语成绩非常好,但是物理成绩超差的学生。当他的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文科”的时候,他给出了自己都不太确定的答案,就是——现在成绩好的人都在学实科。经过梅老师的指点,他发现了方向,并作出了自己最适合的选择。这个故事的主旨便是告诉我们——人追逐潮流并没有什么用。只有自己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认为最饱满、最壮烈的一段,是王力宏所扮演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清华才子——沈光耀。他母亲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动容——“我不希望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有了”。沈光耀家境富裕,他的父母并不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保家卫国的男人,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但是沈光耀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选择当一个飞行员,保家卫国。不管他投喂孩子们那段故事是否真实,就算是为了添加戏剧效果而夹杂的片段,我觉得都非常让人感动。沈光耀和吴岭澜不一样。沈光耀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即便是生命的代价。
而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为之动容。纯粹的爱情和现代夹杂利益的爱情,相差甚远。陈鹏的那句话,我相信让很多沉浸在美梦中的少女都非常的感动,“我就是那个给你拖底的人。”他们是彼此的信仰。但陈鹏亲眼看见爱人所遭摧残,却还是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事业牺牲自己的健康与青春。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换个角度来想,他没有迷失自己,值不值得,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张果果是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开头的故事。独白让人感觉这部电影的精神传达的非常明确。“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的,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第三篇:《无问西东》影评
评电影《无问西东》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原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所以它的背景就是从民国到现代横跨近百年的清华学子的故事。影片讲述了四代清华学子、四段青春和一个世纪的故事。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到如今的清华大学,在这些学府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栋梁、时代的希望,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便是代代相承的大学精神。在这部电影中,我觉得和我共鸣最大的就是大学精神和选择。就像片子里面的张果果是广告公司的职员,他因为要帮奶粉公司做提案,所以认识了四胞胎的家庭,他给了这个家庭希望,承诺争取手术费。可是,后来他怀疑被四胞胎的家人赖上了,并且还被卷入职场纠纷惨遭离职。而他最后想明白了“死者已逝,生者如斯”,而历经了人性的拷问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选择面对真实的自己帮助这个家庭。而张果果对问题的思考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就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他所思考的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抉择。在这四个时代中,都有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而这些所谓的“最好的选择”,便是让人不要多管闲事。如果王敏佳不拓字写信给师母,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毁容的下场;如果李想不把自己所有的食物都留给张果果的父母,就不会落得一个在雪山饿死的下场;如果沈光耀听从母亲劝告,不如此坚决地加入空军,就不会落得一个与军舰毁灭的下场;如果张果果不理会四胞胎的家庭,不给予他们帮助,就不会花那么多钱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王敏佳不想连累李想,说信是她一个人写的;李想在边疆仍对王敏佳存有愧疚,悟出“死者已逝,生者如斯”,将所有食物留给张氏夫妇,拯救了两个人的性命;沈光耀听了空军军官的一番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和吴岭澜的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后,毅然加入空军,并经常给山区的孩子们送去食物,救下了险些饿死的陈鹏;张果果没有出卖上司David,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着一种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高于所有的“最佳的选择”,并在当时看起来显得愚蠢。但是正正是这种精神,让这些角色在平凡中闪耀出伟大。他们不随波逐流,听从自己的内心,无问西东。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把大学精神和真实完美地诠释。
第四篇:《无问西东》观后感
《无问西东》观后感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
这部影片上映以来毁誉参半,但是从我看来其主线是异常清晰且得以贯彻始终的。虽然四条时间线上是打乱的,但是人物的思想变化却是同步的,真正能看懂的人不多,能看懂的人应该深感其道。
全篇用四段故事,描绘了中华大地的百年沧桑。暗中贯穿的`主线却是大学精神的传承渊源。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四个人都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听从内心的指引,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践行着这十六个字。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May you always remember how precious you are.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水木清华,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参天地俊秀。历经世事变迁,更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2
《无问西东》最刺痛我的,是影片的配角,夫妇二人。
丈夫和妻子二人,私定终身。妻子供丈夫读大学,大学毕业,丈夫当上了教师,却不愿娶她。妻子跑到丈夫学校,以死相逼,丈夫无奈只好娶她。婚后,他从未碰过她,而她总是打他。她说,外人只知道她打他,却不知道他打她有多狠,因为打她的,是他的态度。她说,当初他说要一辈子对她好。他说,人是会变的,为什么我不可以?二人手中的一叠碗碎在地上,她坚定地说,就是不能变。
她总是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可他对所有的外人温和,唯独没有给她一点好脸色。我可以感受到,心针扎般的疼。
一人变心,另一人便挥挥衣袖,洒脱离开。她又何尝不想拥有这番气度。
妻子,看着那门外,想着当初二人曾开心共拉手风琴的时刻,跳入了井中。丈夫大惊,赶忙跑到井边,半个身子没入井中,大喊淑芬,淑芬,后又在院子大叫,有人跳井了,淑芬跳井了。或许他从未想过,她会真的.寻死吧。
她曾是善良的、温柔的,他的变心,使她性情大变。野蛮、霸道、残忍出现在她身上时,她浑然不觉。终于,当她意识到,自己间接杀死了,被她骂作破鞋,勾引她丈夫的假想敌、女学生后,她失魂落魄,选择自尽,而让她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是她的善良吧。
人生说匆匆却也漫长,又有几人可以把一切看淡。
趁着还年轻,历尽生死离别、爱而不得之苦,或许年纪大些,也会多几分淡然吧。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3
愿你在迷茫时,坚守本心。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人生的路上,有很多岔路口,考验磨难,要去选择、经历、去承受。
看了《无问西东》很受触动,影片围绕四代命运相连却遭遇不同的学习展开叙述,讲了沈光耀抉择从学与当兵,李想执着于远赴边疆,而张果果困于商业欺诈与爱心绑架,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各自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最后勇敢行之所行,爱其所爱,听从内心,无问西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坚守本心,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的人。
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成长带动成长,只有自己作文成长了,才能使你身边的人成长,只有通过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的更强大。
很喜欢林老师的课,自从听课以来我在让自己慢慢改变,反思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的人生,觉得都在为他人而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家人,最后才想到的是自己,把生活过成这样也不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我在试图听从自己的内心,也许这样才能活出一个真正的我。
要不忘初心,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试着用自己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孩子,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所有人,所以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坚守本心,去抵抗恶意,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4
一部满足名校优越情节的电影。这句话没有褒贬之意,仅是直观感受。高知识分子往往比劳动人民多着一份形而上的情怀,以理想,家国,正直,真心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向导。正是这一份美好的,天真烂漫的,可贵的理想主义,才有了文艺,文化。母亲对力宏(我肯定是得了种记不住剧里人物名字的病)说,世人想要体验的,祖上什么没有做过,因此力宏有选择自己人生的多种选择,而他终究违背母亲,只追随了自己的`善良同情的真心。
同行人说看不懂张震那段故事与其他几段的联系。其实张震的故事作为开头结尾贯穿整部电影,以最接近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讲述了在如今社会如何只追随真心,无问西东的道理。格局相比战争大环境下的爱国情怀,生死与共要小得多,但也算真实(就是广告提案的场景也有点浮夸了吧,简直不忍直视)。
西医的医生没有为章子怡(发现章子怡的眼睛没有焦距,总有种盲人的感觉)站出来的那段,朋友说了个词“心正行圆”,指心术要正,行事可以圆滑。最可怕的是聪明而自私的人。医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他胆小在没有保护章子怡,他无畏在前往边疆支边。这样的矛盾体,是不是证明了他也在守护着他的理想和真心?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5
电影《无问西东》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本片起初因为涉及文革题材而一直被压,直到两年前才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影片开篇:如果你在出生前就知道你这一生将会如何,请问,你是否还有勇气来到这个世界?代表着这是一个讨论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的电影,遵从本心,勇敢无畏是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导演用四个故事贯穿清华大学百年历程,横亘其中不变的精神是对自我本心的认知,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责任。五个主角身处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困惑与挑战,但是最终所做的选择却正好印证了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话。
清华百年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她把时间涂满全身,然后拉起我们飞向存在的边缘,然后我们明白,关于人生的另一面,还可能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败中不断磨炼自己,成为一个坚毅的人,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长路漫漫,梦想从未超载,坎坷难免,初心从未动摇,艰辛迷惘,信念从未缺席,人生因前行而意义非凡,人生因初心而熠熠生辉。最后,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本心,无问西东,如愿以偿。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6
生命是一张薄薄的白纸,岁月的画笔,将它染上不同的颜色,有的绚烂,有的灰暗。在这斑驳陆离的生命里,我们虽轻尘栖弱草,却不惘白驹之过隙。
缘应何处,人有合离。我们走过不同的路,看过不同的风景,也遇见不同的人。从天南到地北,从黎明到夕日,从陌生到熟悉。有的人渴望未来,有的人迷失现在;有的人糜醉灯红酒绿,有的人乐于先人后己;有的人选择忘记曾经,有的人却将过去雕铭。但愿初心不改,无问西东。
人生如朝露,岁月知春秋。但并不是每一个春都令人赏心悦目,也不是每一个秋看起来都荒凉萧瑟,与其埋在春的潮湿阴暗的地下,不如葬进秋的落叶枯绒的怀里。在最好的年纪,做最好的自己,纵然知晓前途坎坷不平,又岂能丧失勇气?没有历经移山填海,又何必嘲笑讽讥。荆棘会将人刺得遍体鳞伤,但荆棘永远掩不住花朵的芬芳。但愿蹉跎岁月,不悔年华。
饱受风霜,后知沧桑。海面不会一直风平浪静,人生也不能万事顺心。生活的酸甜苦辣,会挑逗舌上的.味蕾;世俗的冷暖炎凉,能打磨人生的锋芒。人往往从无知到有知,从稚嫩到成稳,在患得患失中,收获或是失去。从一开始的青丝茂盛,到最后的白发苍苍。有多少的墓碑,都不乏鲜花礼赞。但愿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7
看完之后,内心是无比的震撼、清醒和坚定!对这些追求真理的先辈们表示深深地敬佩和敬意。我的领悟有以下四点:
真理是爱的传承。人生的探索之路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不对,一切白费。
电影里不管是龄澜的觉醒、沈光耀的觉醒还是张果果的觉醒,都源自于身边遇到了一个好教师,一个追求真理的教师对他们的点拨和引领。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追求真理。这让我想到了陈教师每一天学习古圣先贤们的书籍,每一天早上5点给我们讲课,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大爱,让太多的人解放了思想,会笑了,每一天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追求真理,引领我们走向真理,这就是一种爱的传承,这就是真正的教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就是“化冰”的过程。
电影里异常让我感动的是陈鹏对敏佳的那种爱和持续地付出的那种精神。陈鹏奋不顾身地去救敏佳,看着全身是伤的敏佳悲痛欲绝,看到奄奄一息的敏佳神奇地活了过来的那种感恩和激动,对敏佳的细心和持续地付出,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当敏佳对生活失去信心,绝望的时候,是爱托起了敏佳,说我就是给你托底的那个人的时候,敏佳的心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心被融化,有了一种强大地力量让她勇敢地活下去。之后独自去戈壁滩找陈鹏,说:“我必须要找到你,是你的爱托住了我,我也想照顾你”。这是一种道的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8
我十八年来最爱的影片《无问西东》没有之一。
那个20xx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无问西东》。
虽然少不更事,但还是会因为吴岭澜探索生命意义的片段感动;会被茅草屋里淋穿屋顶,无法正常讲课的情况下,那位白胡须的教师从容写下静坐听雨而落泪;会因为沈光耀舍小家为大家,热血赤子心深深动容。
我后来才知道这个片子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电影。
有很多人说拍得很烂,因为看不懂。
可仍然有人感谢,说在这个片子里找到了力量。
很庆幸,我在这个片子里汲取到的养分,支撑我走完了高中三年。
这个片子串起来的.东西太多,尽管时间线交错复杂,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在下一个故事里,我也总能突然领悟到这些故事之间奇妙的连接点,这种福至心灵的感觉总能给我惊喜。而这些小故事也各有魅力,会让我突然觉得眼前的困境也会有转机。
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看,但每一次看,都是不同的滋味,但每一次一定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就像电影想表达的吧信你所信,爱你所爱,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9
就是电影的名字《无问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感觉每个故事都支离破碎,但却找不到更好的电影表现手法,就说说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东西吧。
张震所饰演的张果果最后打电话决绝透露商业机密,台词没有记住、只是觉得在这个尔虞我诈的商业战场,张果果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保持了自己忠贞善良的底线。试问在如此利益诱惑的社会,又能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个?
60年代黄晓明和章子怡的故事实话我没看懂、明显的一文艺MV,能记住的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话了,已经发生的事、已经逝去的人,对这些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好当下,别让逝去的人逝去的没有价值。自己的理解、没看懂这段导演演了个啥意思,难道就是告诉大家爆炸了个核武器,大家记住这段艰辛历史?不懂不懂。
沈光耀的故事是这个影片里面我最喜欢的了,尤以沈母最为感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三代五将的家庭,太能洞察功名利禄的虚幻,沈母爱光耀,同时也保护了他的翅膀。沈母知道:光耀是父母的,同时也是他自己的,所以放他千里求学。无疑、光耀的父母给了他人生最大的财富——人生的乐趣、对爱情的喜欢,对为人父母的过程享受等等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神财富。
片子最后的彩蛋、故事的原型都是近现代中国顶尖大师、致敬!
最后,无问西东、问的应该就是初心吧!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0
想去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前天逛微博的时候看到的一点影评而激起了我的兴趣,自然也没有让我失望,先说说电影的结构,虽然看似是几个故事,但其中的联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恰切,不会觉得突兀,印象最深的就是对真实的解释,还有那么真实的片尾,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那些东西,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种真实却是那么的真实,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因为随波逐流呢这都是在考虑的范畴,还有与昨晚看陈果老师讲的那个把我说给你听不谋而合的感觉,其中感触蛮深一点就是我们应该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最应该需要让人满意的人其实是你自己,自己满意自己,这是最重要的,这也与主题恰合了!还有的话就是再一次说到人性这个点,各个时期人性都是那么突出却也是那么脆弱,你不可能左右他人的看法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要相信自己,你的判断,很多电影可能都在突出英雄主义或者大形象,从这部片子也有还有让我感触的就是也要照顾自己的情绪,我们自己的看法,我的爱学科,我的爱国,我的爱人,我的心里所爱!谢谢你以及遇见你!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1
清华大学生吴岭澜看到自己的语文和英语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自然是喜不自禁,可物理成绩确是不列,可想心情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经历了打击的他决定去找老师转系,于是有了下面的精彩对白: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何用管我学什么,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有一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却损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益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他有幸听到泰戈尔的演讲,更有幸亲眼目睹了自己崇拜的老师学者在倾听演讲时的'那份自信、笃定和泰然。
我们各民族最珍贵的拥有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民族里拿出来的。你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文化,你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用我的致诚恳请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从此,吴岭澜开始过上了真实的生活,不再认为花时间思考人生是在浪费生命、甚至是可耻的。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这是吴岭澜对学生的教诲,也是他的人生信条吧。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2
《无问西东》是我最近几年来看的最有高度的一部电影。刚从电影院里出来,就有一种立马想再看第二遍的想法,里面的每一段内容都是那么的丝丝入扣,直击心尖。电影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愿走,没有想到最后序幕的时候那么精彩,有那么多世界级的人物,真的很感动,很震撼。后来在手机上又认真的看了一遍。
电影一共演绎了4个不同的年代,分别演绎了几个不同人的故事,其中的故事背景却是有关联的。那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道的能量。电影是从当代张震扮演的张果果的故事为代表开始的,然后一下子一下子的跨到了上世纪代。
第一个故事是1923年,讲的是陈楚生所扮演的吴岭澜,是清华大学的理科生,印象比较深的是梅校长对他讲的话让,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吴岭澜问:“什么是真实?”校长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不解,直到泰戈尔访华演讲,看到台上的老师笃定而又自信,听到泰戈尔关于真诚的演讲,才释然明白,转去学文。
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人的一生需要有贵人指点,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进而遵从自己的内心。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3
刚开始看见刘淑芬和许伯常的时候觉得很气愤,很讨厌许伯常,我猜想如果我没听过文倩读的书的话肯定会很讨厌刘淑芬,但那一刻我却万分同情她。还有更气愤她的卑微的爱。当我看见这个画面时,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往和浮云。
沈光耀把校园里的景色用铅笔了出来。
这一张感人至深,母亲那无声的爱。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得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看见得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多少年后会发现自己现在所遭受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14
看到的和听到的,常常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让你在意的东西,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因像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出生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愿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是奥地利作者维克多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是如何因为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生存下来。书中的结尾最后总结了一句简单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让他人活得更好。
这本书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生命的意义作了我所能最大程度理解的一种阐述,即时我看不惯的一切,我也努力去理解,因为一切的背后皆有他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爱与关爱中长大,受过很多温暖与帮助,他们未必愿意变成让人嗔恨的模样。有些人改变不了,但我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虽然我们道路不同,甚至也许我很讨厌,但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求助,无论如何,我愿意伸手。
无问西东不计较得失,听从你的内心做正确的事。
第五篇:无问西东影评
我决定给这部电影打7分,因为它完整的讲完了故事,确切的说,是四个故事。 吴岭澜是一个文强理弱的清华学子,在看到泰戈尔访华演讲后豁然开朗,不再纠结理科才是实业的想法,最终在文科的道路上坦然前行。
沈光耀是第二代清华学子,一个富裕人家的独生子。在经历了一次空袭后,看到遍野哀鸿,不再纠结于父母对他的期望,毅然选择了从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最后壮烈牺牲。
第三代清华学子是陈鹏。他的故事最复杂:
他、王敏佳和李想是高中同班好友。陈鹏学理,他本不愿去偏远的地方做科研,在看到王敏佳和李想亲密互动后选择了核弹研究。
李想和王敏佳学医。他们三个爱戴的高中班主任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这也是王敏佳悲剧的导火索。妻子供丈夫读完了书,自己却被嫌弃了,两人硬拧巴在一起过日子,妻子当着吵吵嚷嚷的悍妇,丈夫一直摆着把她当空气的冷漠脸。
李想王敏佳看不惯蛮横的师母,给她写了匿名信。师母发现王敏佳后来医院大闹,使她陷入被调查被批斗的困境。李想担心影响自己支援边疆的前途,没有站出来。在批斗中王敏佳被打致失去生命体征,所幸赶回来的陈鹏救了她并带她回到自己的故乡。
最后陈鹏研究成功,带着核弹研究的后遗症回到故里,满目文革批斗痕迹,王敏佳也不见踪迹。而李想在支边中为了救一对夫妇牺牲了自己,也算是弥补自己对王的愧疚和悔恨。
第四代清华学子叫张果果,他是一名小有所成的公司中层,却在高层领导的斗争中成了炮灰。另一边,机缘巧合下他还做了四胞胎的干爹。面对报复前任公司高层的机会和贫困婴孩家属的各种需求,他最终选择善良,不去参与阴损的高层斗争也没有放弃救助孩子。
以上,就是这部2个多小时电影所讲的故事,但基本也仅仅是讲完了故事而已。欲抑先扬,我想先说说这部电影感动到我的地方。
最令我感动的是沈光耀的故事,活动背景是他就读的西南联大。
物理老师在室内上课,屋外下着倾盆大雨,头顶的铁皮屋脊嘈杂又漏雨。在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说听不清的时候,年岁已大的物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学子们安静下来,教室里静谧又神圣。跟随沈光耀的主角视角,我看到了磅礴大雨打在茂盛的草地,岸边是拉着大网的捕鱼人,还有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激昂有力的在雨中跑步。我看到鲜活的生命力,看到年轻的心在科学与自然中尽情撒欢。
不仅是下雨,遇到空袭时,课程也没有停下。当我看到电影里,大家潜在低洼处,拿着笔记本认真的听老师上课,眼里聚着神泛着光时,我在空袭的背景音下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跟大学考前大家在过道刷夜不同,跟我在家考注会看网课不同。我有一瞬间的晃神,为自己很久没有安静地看过书而羞愧。
沈光耀故事里还有一个令我动容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不愿意他从军,她教导他: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听到这段话,我想起了王小波: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他们把生命的意义简单化,我喜欢这种简单。
接下来要开始说说我不能理解的地方了。
除了沈光耀的故事完整且令我感动,其他三个都很差强人意。陈鹏的故事由于人物多背景复杂,铺成开了却又分不开笔墨。像是拿锤子击打胸口,让人钝钝的难受,却没有直击人心的痛楚。悲剧悲的不彻底,留了一线生机,却只是个表面,让人看不到生机里的光彩。吴岭澜和张果果的故事由于简单仓促,更是刻画的像大众鸡汤。
电影开场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然而,我并不觉得这四个故事跟这句话多相关。沈光耀最后开着飞机、眼角带泪却目光坚毅的朝敌船撞去时,我看到了他的答案。但是陈鹏呢?他在火车上看到帽子里大把大把的掉发时朝邻座小女孩温柔一笑时,我想他回答了是否后悔走上核弹研究的道路。但是当他回到故里,看到满目疮痍,我不知道他对电影开头问题的答案。李想和王敏佳的,更不知道。至于没怎么塑造一生经历的吴岭澜和张果果,这个问题更无从问起。
所以,宁愿说清楚一两个故事,也不要草草说四个故事。用并不是很必要的浅薄关联做线把每个故事串联起来,反而大部分故事都没办法说清楚。
比如故事最复杂的陈鹏线。故事主角之一的王敏佳,在遭遇批斗殴打后,在民风纯补的小村里独居。我不知道她后来有没有再当医生,有没有恢复自己的生命力。电影的故事交代里,她的一生不堪且潦草。其实本可以再多给她一些笔墨,让她给出自己对于电影开头问题的回答。还有李想,在误以为王敏佳去世后,在支边中为救人而牺牲。最后他好像洗白了,但是我宁愿他以另一种方式洗白。当时他究竟是为何那么想要支援边疆,想要到不敢站出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错误,想要到明知王敏佳身陷困境依然与她划清界限。既然那么想要,既然已经为了支边付出了此等代价,那我宁愿多写写他如何在边疆发光发热,如何做到一个优秀医生能做的全部,那他也算是不忘初心,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当初付出的代价。而他的结局却是在雪地迷路,为救同伴牺牲,这样的洗白,同样也回答不了电影开头的问题。
最后,还有吴岭澜这个比较简短的故事。他听了泰戈尔关于“对自己真实”的演讲、看到陪同在他身边的人(王国维、徐志摩等)自信而笃定,豁然开朗,从思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吴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我觉得他像是听一次鸡汤讲座。既然说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应该说说他顿悟之后有没有再有过纠结和曲折,毕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曲折前进的过程,哪有听一次讲座就变成大师的道理;也应该说说从学文中获得了什么体悟了什么,能让他终于放下曾经的学理求实之心,让他终于坦然笃定的走在文科的路上。
最后,我想说一些这个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电影里有两句话我很喜欢,一句是: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初听这句话心里一紧,下意识地开始思考。我想我有勇气,虽然生活必定有困顿,但我仍愿意冒着这风险,尝一尝夏天的烤串、冬天的火锅;看一看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大浪滔滔;听一听风声,闻一闻花香;感受父母子女的天伦之乐;感受跟爱人的心灵相通、彼此扶持;感受跟友人相处的愉悦默契。但我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是老天的一个玩笑,不管怎么挣扎都是苦果,没有任何情感依附和寄托,那宁愿还是不要这一生了。
我喜欢的第二句话是吴岭澜的老师告诉他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到底要做什么,要走在哪条路上。我希望三十而立的时候我能知道自己正在朝那条道路走,这条道路上会有什么,会因为没走其他路而错失什么。四十不惑的时候我能不再惋惜羡慕别的路上的好风景,不再面对自己路上的坎坷踟蹰后退,并摆出后悔和如果来自我麻痹。
让我还有思考的,是片中着墨不多的师母。看到她我想到了同样被接受新文化熏陶丈夫嫌弃的弃妻张幼仪。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在次年要求与张幼仪离婚。但是张幼仪却让自己的生活在绝境里开出花: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88年逝世于纽约。当然了,张幼仪本身的学时家境都非比寻常,别说农妇,寻常人都难比。但我还是钦佩她的胆识和勇气,虽然没有她的背景和能力,我仍然希望自己像她一样,处在困境时永远努力去改变,即使不能改变,也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
片中的师母在丈夫的漠视中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泼妇,与自己文质彬彬的丈夫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她打骂丈夫,捕风捉影的控诉王敏佳,在批斗中掀起民愤并以为自己间接害死了王。她大概觉得这一生辛苦又无望,在批斗会后投了井。看到她打骂自己的丈夫的时候,我想我要是她肯定会仔细想想到底哪里有问题,可不可以修缮。能不能多学点字看点书,争取跟自己的丈夫能沟通起来。后来在她跳井前,镜头切到了回忆视角,她也曾和丈夫琴瑟和鸣,恩爱有加。我又想大概是我太理想化了,她可能真的看不懂书,可能真的再怎么努力也办法挽回一个有知识有社会地位的丈夫,毕竟他每天接触那么多温婉大方、知书达理的女同僚,聪明灵动、可爱好学的女同学。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日子实在过不去了,坎实在迈不了了,那就离婚吧。要到自己付出该得的回报,回乡下去,找一个能一块干活的农民,找不到的话就自己好好过日子,有闲心再领养一个顺眼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琐碎又带有主观情绪的观影感受。文章很长,谢谢能看到这里。很久以前的周日晚上约人匆匆忙忙看了电影,观后感却一直拖到了今天才出。
总之,这是一部能把故事说完整的7分之作,但是说了太多故事,反而有好几个没说好。片中有一些零碎的感动和亮点,但是全篇主流依然是中国电影式的钝击和强行鸡汤,希望以后能看到虽然有悲剧但是悲剧后滋生出温暖人心力量的作品。
最后,祝我们的读者都能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