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

时间:2019-05-15 16: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

第一篇: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

伟大的悲剧艺术

——读《祝福》有感

赵斌涛

关于《祝福》,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知《水浒》者少,知潘金莲者甚多”.《祝福》这个题目很多人都不熟悉,可一说到祥林嫂,不少人都听过大名。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120.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 完 —

第二篇: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1

冰天雪地中奋起直追,这只为朝一个小小的南极点。当知道早有人到达时,却不失面子为他们作证。因为物质,他们全部牺牲。

也许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勇气,更加豪迈,更加有绅士风度。

他们便是斯科特一行人。

冒着风雪,朝着那个小小的点进发。这一步一脚印意味着什么。是成功的彼岸,还是悲痛的开始,这些都不得而知。或许很多人不够,很多人会放弃,但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更为了国家,便无所畏惧,恶魔也不顾虑。

可上天就是爱捉弄人。他们这一去,就没有回来了。

旗子!远处小小的旗子迎着风雪飘扬。旗子,就在那个点上,似乎在嘲笑,在狂妄。他们沮丧,风雪使他们更加冷。但是,他们的诚信,愿意证明。若是普通人,一定会消灭阿蒙森到达南极点的证据。胸怀,包容了一切。那时第二,不是第一!对于我们,可能是耻辱。总要有个输赢,赢了又怎样,输了又怎样?咱输也输得起!可有太多的人,把它看得太重太重,而最终,成为一个又大又重的报复,而愈来愈辛苦。放下它,将得到整个世界。而珍惜它,毁掉一个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应经是平静地看待,那种无悔,呐喊总豪气,那种平静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因为梦想成真了,他们死在了为事业,为社会为国家的路上。真的,对于他们而言,应经没有“失败、遗憾”,可言。

人生本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不把它演得轰轰烈烈?

他们有火一般的激情,有火一般的'梦想,有火一般的感染力,有火一般的心!

来吧,用你火一般的青春,打造一个属于你的火一般的明天!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2

我的心一震,那种酸酸的涌上来,我的眼泪也开始泛上来,在刺眼的灯光下的泪水中模糊成一片。

学习了《伟大的悲剧》, 我深深就被 富有有戏剧性、心酸的角逐所震撼。

《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在冰雪覆盖南极,吸引了一批勇敢探险家。19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克特,在南极开展了一场富有戏剧性又心酸的角逐。角逐之后,斯科特这位失败英雄和他的归途的同伴悲壮覆没。

斯科特探险队虽然没有一个到达南极点,但是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人类勇敢于探索的光辉,体现着为祖国和所热爱事业的.献身精神,以及强烈的的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他们也具有诸多的优秀品质。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著有为世事业的英雄气概。还有那无私的爱。虽然他长眠于茫茫冰雪之中,但他们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失败是一片阴雨,只有风,才能雨过天晴;失败是一个绊脚石,只有大步跨过,才能一路顺风。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能让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才能够更好的为下次冲刺!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3

历史往往钟情于胜利者,为他们唱响太多的赞歌,却很少给失败者留下一点空间。许多满怀理想、追求、虽经不懈努力却失败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确不同凡响,以独特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斯科特等探险者身上的价值。以天才般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他们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又悲壮地走向死亡的情景。歌颂了他们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对南极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七下第五单元的《伟大的悲剧》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令人惋惜。然而却有这么一场悲剧伟大得令人惊叹折服,其中最让人感慨至极的是斯科特一行的南极之旅。当他们站在南极点上得知第一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他们没有了预想的欢呼,满眼的只是“毛骨悚然的单调”。这种失望、痛苦、悲伤之情可想而知。并且,斯格特还要接受为“第一名”作证的使命。他们之前的'努力难道白费了吗?看着那封由挪威探险队留下的信,他们大可以将之修改,变成是自己先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的,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为的是自己的良心,他们更不想得到虚假的成功。在回去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倍加小心,恐防倒在这块陌生的地方,其实他们早己意识到自己已经面临绝境了,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是非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因为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他们是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英雄自有他们的可贵之处,强烈的使命感、顽强的斗志,促使他们与厄运抗争。用行动书写了生命的传奇,为后人留下保贵的南极探险资料。让我们看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困顿中的不屈。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经典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被人遗忘,而是历久弥新。事隔多年,阿蒙森和斯科特等人的敢于承认自己,战胜自己的高尚精神依然闪烁在人们的心中,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因为,悲剧,是伟大的。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4

悲剧就是悲剧,为什么说是伟大的悲剧呢?当我看到题目时,也很疑惑不解,可是,当我看了文章后,却觉得正如题意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文章写的就是一位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斯科特在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南极点时,却已有人来过了,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一事业,从此就泡汤了,但他却能做到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这一点是许多人所不能做到的。他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心灵却如此高尚,所有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没有铸就自己,却成全了别人,他——是历史的伟大,他并没有留下名誉,却流下了高尚的精神品质,给后代人留了一个好榜样!如果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陷害他人,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后果。当我们拿这个例子和斯科特的做法比较时,就能明显地衬托出斯科特的高尚精神。

他——斯科特是高尚的人,他——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精神财富。

《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南极的角逐。由于阿蒙森早于斯科特到达南极极点,一个多月后,当斯科特一行五人到达时,已失去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第二天,当他们心情低落地踏上归途的.时候,南极的冬天提前来临了。严寒、风雪,从四面八方袭来,似乎要在南极开一次大会,使他们的归途变得更加险恶。薄薄的帐篷无法抵住寒冷,煤油快用完了。一个接一个的贮藏点,只带给他们一个又一个的绝望,煤油十分缺少。埃文斯疯了,一天后死去。双脚脚趾都冻掉了的奥茨,为了不拖累朋友们,在一天早晨,独自走出了帐蓬,“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剩下的三个人在3月21日那天,彻底被大雪挡在了距“一吨营”11公里的地方。在忍受了八天的寒冷和饥饿之后,他们于193月29日,全部殉难。

这些伟大的人,为了造福人类这个信念,为了探索南极的奥秘,他们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艰险的路程;在前方,是他们醉心的梦想,是必赴的使命。他们虽然死去,但灵魂却飘在南极上空,成为永恒。当南极的寒风一次又一次吹过他们墓顶的十字架时,英国的人民,南极的冰峰,皑皑的白雪以及遇见过他们的海豹、企鹅一定都会想念他们,想念他们的英勇顽强。

斯科特一行五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以及在探险行动中的坚毅、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不能不让人钦佩!他们悲壮的南极之旅折射出的人类的勇气,将超越时代而永存。正如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斯科特、奥茨、埃文斯、鲍尔斯、威尔逊五位英雄,虽然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对于任何时代的人类都是一个最伟大的悲剧。

无论是极地、海洋、宇宙空间,只要是奥秘所在,人类就想把自己的足迹踏上去,任何艰险都不能抑制人类探索奥秘的激情。

在那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那一场令人心酸的角逐,吟诵的是人类探求自然未知的史诗,演奏出一曲挑战自我生命极限的绝唱。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5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悲剧,总是让人落泪,让人感叹与惋惜,惋惜的,是这悲剧的发生,还有那悲催的结局。但是,有的悲剧,却使人肃然起敬,使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是怎样高尚的行为,又是怎样永恒的伟大。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探险队伍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来到千百年来无人探索的南极极点,不幸的是,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到了五个星期,凯旋而归,而斯科特一行人也到了,到在归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与他们对现实的恐惧成为了他们归途的一大困难,最终,在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他们最终体力不支,长眠在了南极极点。他们已自己的生命为故事,吹奏起生命的颂歌,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挑战自我,踏出迷惘。

他们真是一群英雄,他们拥有伟大的精神与高尚的品德,还有大无畏的勇敢,以至于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像个勇士昂首挺胸的面对着:首先是奥茨,在自己坚持不住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自己的队友,在暴风雪来临之际,毅然决然的走出了帐篷,独自面对着死亡。最令人称道的是斯科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祖国,是友谊,是自己的亲人,还给他们留下了书信,表达了他真诚的情义。所以,在他们长眠以后,连权威最高的国王都为他们而下跪,因为国王也被他们这高尚的灵魂所感染,深深的折服了。

泰戈尔说的对:“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只有当我们为自己所热爱的,所努力的,所追求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另一种永恒。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的,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缺少了那种超越自我,从已知的世界里再去探索着未知的精神,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在,我们应该像斯科特他们一样,努力的突破,努力的探索着,努力的求知着一切存在却尚未出现的事物,为人类作出贡献,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才不至于;碌碌无为,浑浑浊浊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应该学着去追求,即使一时做不到,但是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努力去实现了,这正不是挑战自我的实现?这正不是踏出迷惘的第一步?

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要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无比伟大,实现这永恒的生命。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6

斯科特让我颤动,探险队让我颤动,这伟大的悲剧让我颤动。以斯科特为代表,一行五人的英国探险队满怀雄心壮志向南极点出发,但挪威人的捷足先登使他们激昂的心顿时心灰意冷,心灵在谷底的徘徊使他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与其说他们的经历曲折离奇,不如说他们的遭遇令人心酸,令人深感惋惜与悲壮。

我一向被司马迁那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精辟见解而深深折服。我认为这伟大的悲剧也一样。正如我嘲笑那两个在足球比赛将近结束才进场的人,见到比分为零比零便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没有错过任何精彩的愚蠢一样。

我们该知道,输赢只是竞争结束时一个必须的结局,过程才是产生英雄的一种难忘。

当读到奥茨自知自己将拖累同伴时,没有苦苦的哀求,没有对自己不幸的抱怨,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无畏死神,为同伴的生存而自我了结的硬汉。如果说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象征着慈祥,那么这位英国皇家近卫军上尉的背影无疑象征了视死如归。

还有,那不得不令我产生敬仰之情的`海军上校斯科特。日记,这位英雄不停记载,至死方休的物件,正是他个人真实的伟大写照,那是一颗颗倾注了个人对挚爱的亲人,亲爱的朋友以及深深热爱着的祖国的高尚露珠灌溉而成的神圣心田,那是劣境中英雄价值的最深体现。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也许是所有探险家对失败与成功的表面理解,但可敬可亲的英雄们,当你们的光辉形象以文字的形式跃然纸上的时候,人们同我一样颤动着的心灵怎能不唤起对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定义?我们怎能不在这白色雪原上发生的悲剧前冠以“伟大”这似乎唯一与你们匹配的字眼?

悲壮的英雄们,愿远在他方的你们能聆听我们深切的呼唤,在这里向你们致以白色的致敬。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7

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讲述了一批探险家在南极探险,并与南极带来的灾难进行英勇角逐的事情。

文中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确实很现实,在历史课本上,第二名永远是输家,他们的名字甚至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上。在探险南极的先后上,他们确实是输家,但是,他们在探险中勇敢的和厄运搏斗角逐,他们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和力量,他们战胜了他们自己,在这一点上,他们赢了。

他们是正直的。斯科特在承受着梦想破碎的悲哀中仍然坚持为对手正名。

他们是团结的,具有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尽管他们的朋友已经因为虚弱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从未想过抛弃他们的朋友,让他自生自灭。

他们是坚强的。尽管深重的苦难袭击着他们,他们从不抱怨。

他们拥有伟大的情谊,对他们的祖国和全人类的深情厚谊。

他们很勇敢,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

文章结尾说,他们的死亡是一场伟大的悲剧。因为他们的总总精神是伟大的,所以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而他们的灵魂会随着他们身体的死亡消失在这个世界。这是全世界的悲哀和损失,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8

19,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点展开角逐。阿蒙森捷足先登,为历史翻开了璀璨的篇章,而失败者斯科特在返回时遇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长眠于茫茫雪原……

这个故事令我肃然起敬。难道失败者不值得被歌颂与敬仰?不!他们那诚实的绅士风度与坚毅执着的精神,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

他们令我感动,禁卫军奥次茨为了不拖累伙伴,在狂风怒号的暴风雪中坚毅地走向外面,走向死亡。剩下疲惫至极的三个人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我感觉到的,是更多的悲壮。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和斯科特探索未知的壮举相比,我们所谓的恐惧简直微不足道。与他们满腔热血、不畏死亡的.探索精神相比,我们难道不应该朝气蓬勃的生活学习吗?

斯科特一行人并不是失败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永不言弃的信念甚至胜出了阿蒙森。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9

《伟大的悲剧》一文就像是一幕唯美的画面,死神召来大自然的毁灭力量,将挑战南极的斯科特一行几人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白雪皑皑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只是很渺小的牺牲,但是其中的'一个队员奥茨的举动,却让我无法不掩卷沉思。

所谓悲剧,即把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晚了一个月,他们与“第一位”的荣誉擦肩而过,成为第一队到达南极的人的梦想徒然幻灭;他们的归途中险遇重重,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被狂风暴雪一点点销蚀;他们最终葬身于漫天大雪中,死亡是他们最后一次的“毁灭”。令人讶然的是,奥茨——那位可敬可谓的骑兵上尉,在身处绝境的时候,为了不拖累大家,骄傲地迈向了死神。我总是想不明白,奥茨为什么非要这么傻呢,他明知道走向暴风雪的结果只有一个,但是他却又是那样的甘之以饴。虽然,再苟延残喘下去会阻碍了伙伴们求生的脚步,但是生存本来就是人类最本性的渴望啊。在还没有到非死不可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让他视死如归呢?

后来,我终于明白,那应该就是大家口中的“信念”吧。记得听过一句话,一个人只要不怕失去,就什么都能办到。这句话的意思我研究了很久,现在把它放在奥茨身上,倒是有些不谋而合的感觉。我觉得,奥茨应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那就是想让伙伴们活下去,虽然他知道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他还是执着地想要做些什么。当他意识到自己拖累了大家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停止下心中的自责:愧对了国家和人们的期望,使伙伴们生存的几率变得更小……所以,当他一步步地离开的时候,感到的应该是解脱吧!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10

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的来到了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由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的踏上归途,但南极的环境愈来愈恶劣,回去的路越来越艰难,最终由于食品短缺、燃料缺乏和他们意志的丧失而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人们在为阿蒙森这个胜利者祝贺、欢喜,纷纷为他立传。他们没有去理会失败者,因为觉得失败的人什么都不是。但是谁曾想过,斯科特也有值得赞扬、传诵的`地方甚至可以立传。你可能会诧异:失败者也有资格吗?是的,失败者有资格,失败者也有值得赞扬、传诵的地方。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指美好品质,“毁灭”指的是遭遇挫折、失败和牺牲。这句话用在斯科特一行人身上在恰当不过了。虽然5个人都悲壮的死去了,但他们有与恶劣环境搏斗的英勇顽强的意志,有诚实诚信、甘为他人作证的绅士风度,有执著地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无私的爱,有挑战生命、探索未知世界的豪情。在与恶劣的环境做抗争中,威尔逊博士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作着他的科学研究;奥次在病倒了以后,为不拖累同伴,毅然走向了暴风雪,像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难道这样的一群人还不值得赞颂、歌颂吗?

有人认为:失败的人终究是失败的人,之所以他会失败,是因为他不成功人士中任何的一种优秀品质。其实,成功与失败也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失败的人就等于还未成功的人。那么爱迪生在未成名之前,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不是优秀品质,就不值得赞扬吗?爱因斯坦在还没成功前,他那种求学进取的精神就不是优秀品质吗,就不应该歌颂?

成功者能从失败者那吸取教训与经验,但是如果没有前者的经验哪里来后者的成功?那么失败将是注定的,成为失败者就是注定的。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不放弃,才成功了,这也是失败者难能可贵的,这么说失败者也有优秀品质,那么就应该赞颂。

英雄虽魂在南极,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第三篇: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总有对人一种心灵的震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通过两个南极考察分队失败一方的描写,再次证明,悲剧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5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第四篇:社会大悲剧读鲁迅《祝福》有感

社会大悲剧

——读鲁迅《祝福》所感

鲁迅的《祝福》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但是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昨晚的品读,让我对《祝福》有了更深的体悟。鲁迅的《祝福》是一篇揭示黑暗现实的代表作,它以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几十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小说中祥林嫂的形象已经深刻地印刻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她已经成了旧中国千千万万苦难劳动妇女的象征,她的悲惨命运激起人们深深的同情,而对吞噬祥林嫂的封建宗法制度,人们则怀着不可遏制的惯怒。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正直安分的劳动妇女,却遭到夫权、族权、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有着极其悲惨的一生,先是丧夫,逃出来做工,后来被婆婆抓回去嫁给了贸老六,虽然誓死不从,但是最终还是生下了阿毛。贸老六勤劳能干,对她也不错,可命运却在次捉弄她,贸老六伤寒死了,后来连唯一的精神寄托阿毛也被狼叼走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在这种情况下无奈的又来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她除了精神大不如从前,连干活也被人嫌弃了。她死了两任丈夫,又没了孩子,鲁镇的人个个视她为灾星。以前祭祀时忙碌的她,现在什么都不让碰,后来还是被鲁四老爷赶了出来,成了一个乞丐,悲惨的结束了一生。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并非就是作者自己,而是用作品中的“我”之所见和回忆来纵贯全篇。“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和祥林嫂打交道的人,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了读者、人物、事件之间的桥梁,读起来倍感真切。《祝福》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倒叙,先讲祥林嫂悄然死去,再现回忆,叙述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遇,这样的布局就避免了平铺直叙而显得跌宕起伏,深刻感人,尤其是她的出场,震撼人心。

鲁迅的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一向是逼真传神的,《祝福》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了。鲁迅通过祥林嫂眼神的种种不同显示了祥林嫂极具可怕的命运,如“顺着眼、没了神采的眼、直着眼、瞪着眼、分外有神的眼、凹陷下去的眼,以及最后仅仅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的间或一轮的眼珠”无一不传神的刻画了祥林嫂在不同场景下的温顺、悲哀、疑惑、喜悦以及最后完全绝望的心理,这些描写虽然有的只是改动了一个字,但却生动的表现了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不是她所能改变的,她悲惨的一生要归结于黑暗的封建社会,那时的社会没有人权,没有男女平等,没有自由······她就像狂风中的一棵草,被随便压迫和蹂躏,注定是被摧残的。面对磨难时,她也作了反抗,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时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了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待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的只是与其被别人的眼光杀死,还不如自杀,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这深刻地体现了当时人们麻木和愚昧的思想,他们几千年来一直视封建伦理为根本,这就注定了他们悲惨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不是特例,她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受封建社摧残的妇女中的一个代表。

鲁迅通过《祝福》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训,封建的伦理纲常、吃人的社会本质、礼教对人的束缚压迫残害了广大的劳动人民,让人们意识到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今已不再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这个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当今的社会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盛衰沉浮不定的社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坚韧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敢闯敢拼的精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学业、考试、考研、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目标等等诸多追求,我们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自己的将来,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让自己更强更大。

第五篇:读《祝福》有感

读《祝福》有感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的小说一向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批评精神的。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一个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形象,对封建文化的贞节思想和迷信思想做了深刻地批判和有力地揭露。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而她的一生却是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的一生。

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但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她不久便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常。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而后,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这毁掉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最后还被手握封建族权的大伯赶出了家门。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这就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小说中的鲁四老爷── 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就彻底打破了其幻想。这是对她的一次致命的打击,她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赦罪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于是她对所谓“灵魂”之说产生了怀疑。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在新春到来之时,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最后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内心的深深的负罪感(对她儿子的无法忘怀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抹不去的恐惧感(即惧死情结)。这种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曾反抗,但无非只是想将自己重新溶入那个畸形的社会中.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祥林嫂只是个社会的底层人物,具有小农意识,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分不清事物本质的正确与错误.所以她只能在那畸形的社会中无声无息的死去.祥林嫂在那畸形的社会里是无法存活的.她所需要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是周围人们意识的改变,她所需要的是整个民族意识的解放和发展.而作为一个“下等人”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而我觉得祥林嫂的遭遇即使是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某些领导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贪赃枉法,但就是这样无能无德的领导一样有人在拍马屁,而更多的人不是在想如何“联合”起来换掉这些糟糕的领导,而是在想自己如何精通拍马屁的技术,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而同事之间为了一点点的利益或某种强势而或明或暗的互相陷害攻击,拿同事的痛苦或者隐私拿来欣赏把握,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人人自危很难建立起真诚和信义——而这又与导致祥林嫂死亡的那些人那种气候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分别呢?

我们呼唤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法治等等等等——但所有这些又该怎样在厚重、坚固、优秀或者顽劣的传统文化习俗中推倒、重建和完善呢?

下载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祝福》有感:伟大的悲剧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

    《伟大的悲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洛阳市四十四中学齐亚宇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故事。斯科特探险队虽然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但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

    伟大悲剧说课稿

    伟大悲剧说课稿 伟大悲剧说课稿1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

    《伟大的悲剧》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2.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培......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感人片段 1:“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

    伟大的悲剧

    导学纲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七年级 王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1 、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2、圈点勾画:①标出自然段序号;②圈出新鲜词汇; 3、自读文章,解决生字、......

    读悲剧心理学有感专题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

    读《十分钟的悲剧》有感

    读《十分钟的悲剧》有感 题记:无意中阅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拿来和大家共同分享,顺便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2008年9月15日上午10:00,拥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