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下无言》读后感:当下即是幸福
当下即是幸福
——《树下无言》读后感
Rue平白书
1从生活的细枝末节感念生活
读完厚朴老师的《树下无言》,首先好奇的是老师的那双眼睛。那些平白无奇的植物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犹如各色人群跃然纸上。
随着老师的观察和笔触,或调皮,或拘谨,或落落大方,或娇羞凝望。有时,我甚至觉得,与这些文字似曾相识,或是一些话写进了我的心里,回味久长。
是啊,我们生活在城市之中,花草树木常伴左右,如同每夜星宿显现,我们却置若罔闻。
因为忙碌,我们自动过滤了那些每天都会经过,看似平常,实则常伴左右的花草树木,而一直心气高涨的远眺成功的喜悦。
有多久,我们没有静下心来,缓慢地走过熟悉的街角,寻找儿时的记忆,又有多久没有细心观察一草一木,一蚁一蝶。
尴尬的是,曾经儿时的“玩伴”的绿色家园,早已被车水马龙的街道覆盖,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物平添了一些冷峻。
在青岛第二故乡这许多年,很多树木未曾知名,也不曾查阅,人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厚朴老师的文字恰到好处的,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重新回眸灯火阑珊处的“它们”——一如往常地伫立在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不要辜负了那些日日见日日新的“老朋友”,做回自己,打开觉知,以孩童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会收获久逢甘霖的喜悦,这一草一木的生机盎然,也滋润着我们疲惫的心灵。
2从植物的语汇中体会通灵的美好
植物是有语汇的,懂的人也懂得那摇曳生姿的意味,不懂的人也只当做风吹草动的无聊之事。
《一樱一棠》中,老师将樱花比作大气的职场女子,有自己特别的精彩,不在乎世人评说,不拘泥规则与教条。而海棠则更娴雅和含蓄,如同文静的邻家女孩,会梳理自己的青丝,写进散发淡淡芳香的薛涛签。
再比如山谷里的茶涧木兰,一百六十年,年年悄绽新绿,岁岁暗吐芳华,似乎在默默的守候着什么。等候什么呢?我以为,等候懂得的人。即便花开有期,坠落成尘,为了懂得的人苦守也是值得的。
这种偶遇如故的心情,似乎每个人都会有吧。记得一次登崂山上清宫,遇到一棵伟岸的银杏树,郁葱茂密的树冠直冲云霄,树下齐腰的位置,一圈树皮被抚摸得光滑锃亮。每个遇见它的人,都被它的样貌折服,这年年岁岁的经年洗礼,带给我们内心厚重之感。
如果你正遭遇不幸,冥思苦想不得解,不如来这棵树下安坐,听一听百年老树的呢喃,摸一摸跨越时空,古人与我们共同扶过的一片苍生。原来我们是这么渺小,渺小到,不如老树的一根枝丫在这个世界上呆得长久。
顿悟后,豁然开朗,如同老师的那句:“芳华终亦化尘埃,身在凡俗不自哀。”
人世间的美好那么多,何必俗世尘扰,自寻烦恼呢?!钻入山林清秀之中,深吸一口泥土的芳香,呼吸转换间,将脏腑内的污浊之气消解殆尽。
心轻盈起来,身子也便轻快起来。所以如果遇到身边好友心情不好,我有一个妙招,寻找一片属于你的山林。如同厚朴老师引用村上春树说的,也许我们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3从四季更替中体会年华尽染
若问我最喜欢一年四季中的哪个,我首选冬,因为我生自北方。
冬与我是故乡的温度和念想,也是沉淀回望的季节。这一点,与老师的感受竟如出一辙。
老师在《冬日无诗》这篇里,认为一年四季交替中,往往把冬藏作为一年的结束。当已有了足够的积淀,撇去浮动的泡沫,一切归于平和淡然安逸,可以让生命有一个驻足的时节,细心倾听风过枯枝叶落泥土百虫眠穴栖息绵长的声韵与节律。
其实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冰冷”,冬蕴含生机和快乐。冬季,孩子们可以开心的玩打雪仗,打冰爬犁,还可以滑冰雕。在冰冷的环境里,人们玩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我经常说“冒烟”这个词,因为掀开帽子的一瞬,热度遇冷结霜,居然飘起了冲天的“烟”气来。
再比如,零下三十多度的气候里,窝在温暖如春的房间,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享受着家人的温情,格外透露出这份难得的温暖和感动。
我喜欢在冬天回望一年的收获,写下第二年的寄语,在迎春的日子里,心中蠢蠢欲动,一些个天气暖和后的怪主意不停地冒出来,逗得心里痒痒。这是一份沉寂后新的生机,不论是植物,还是人类,都是如此。
除了冬天以外,我还喜欢秋。青岛的秋格外美丽,八大关是最为美丽的一处景色,尤其是深秋中洒过一阵秋雨,那份寒凉,直叫人缩着脖子感叹夏去的匆忙。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吧,所以这份萧瑟格外分明。
老师笔下形容,深秋的夜雨,是和暖的,仿佛携着对生命的滋养而来,裹着对生命的厚爱而至,张弛有度,急徐有致。
这倒写出了我没有理解的秋雨的另一面,虽然一阵秋雨一次寒凉,但也饱含深情,有对大地的抚慰和眷恋。
秋雨渐凉愈显胸中浓浓暖意,实为珍惜这流逝的时光,又一年秋意深沉,收获与否,生发与否,都已过去。就这样静静地感受肌肤的清冷,让胸中暖炉徐徐燃烧。这份美好,大概只有遭遇的人才能领会吧。
岁月如梭,这一轮又一轮的四季,就这样把娃娃催成了壮年,又把壮年催成了老年。所以老人常言,日子不抗混是有道理的。
每一季的风华都印刻在脑海中,与其长相思,不如珍惜当下时光,一如老师的话语,假如活的通透,一日,即是一生。
每一日当一生过,哪来虚度呢?!
4从懵懂到深谙世事体会人生百态
厚朴老师落笔即是人生,比如《后窗外的那枝野百合》,睹物思人,想起了一位老战友。从离开部队,到上山创业,从孤立百合,到在风雨中时而缓摇时而劲舞,直至战友成了名人,如同那窗外的野百合,淡然而沉静,而又华美绚烂。
人类总可以在世间万物寻找到相同的生命轨迹。就像植株生长,遭遇风吹雨打,一如人生飘摇,我们在抉择中走上不同的岔路口,面向未知,唯有前行。这植株便与人心心相惜,成了相互的陪伴和期许。
记忆中,我也偶遇过一只野百合,在崂山山巅上,小心捧回家,插入瓶中没再搭理,十几日之后,看似枯枝的几根细枝上,居然开了两朵淡紫色的花朵。
这只被遗忘的野百合悄然绽放,让我不禁反思对孩子的教育,“静待花开”也是一种陪伴,好过拔苗助长,扰乱了花期。这又是一次顿悟吧,一次次混沌又开悟,因为爱走上自省的道路。
还对老师笔下的荒草清风深有感触,旷朗原野中,从一芥轻如毫尘的种子,破土萌芽,长成一脉绿色。春去秋来,耗尽力量送走最后一粒种子,褪去生命的青色,变成枯干的一丛,在冬雪下腐为泥土,以新绿的形态进入下一个轮回。
生生不息的草地,如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稚嫩、成熟、到落败腐朽,复又新绿。一岁一枯荣中,年华老去,双鬓如丝。
在老师的书中,有春去几树有余香的惆怅,有人生难免一场醉的潇洒,有逝若落叶流星的悲凉,随着老师的眼睛,我也仿佛温习了自己这几十年的过往,驻足凝望被忽略的美好时光。
读老师的文字,会让我想起儿时祖辈院落里的葡萄树,当兵后营房门口的梧桐林,还有如今单位门前的冲天松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或者宏观,都是一个世界。当对世界存在敬畏之心,该快步疾走的时候义无反顾,该驻足停留的时候安于当下,日子也便如同音乐有了快慢缓急,有了喘息的停当,不至于一辈子碌碌无为,或者过于匆忙。
幸福总是比悲伤走的更快一些,但悲伤总会让我们留下更多的感怀和文字。喜欢《树下无言》这本书,道是无言,却“情深意浓”。感谢老师分享几十年的人生领悟,这一夜有美文、有茶香,当下即是幸福了。
第二篇:《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一)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一)] 忽略掉进站时的拥挤和买票的不便,火车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一)。小差出完了,坐火车回家,这种短途的旅游火车,宽敞干净,座椅有点象飞机上的那种,不象传统的那种对座更适合朋友出游聊天打牌,但是很适合一个人的旅行。看一会儿窗外的风景,车窗剪下的风景一向是我热爱的。看田间风光掠过,忽然想起了家乡。最近很少看电视,昨晚在屋里偶然看到四川台的画面,才发现视频果然是有冲击力,洪水泥石流的严重程度,比文字感受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哎„„
椅背上有很宽的小桌板,放我的小电脑简直是太宽敞了,不做点功课都对不起这么舒适的环境。开始想做的功课其实是摘抄,因为觉得马老师的书里有感触的东西很多,想摘下来留着,摘着摘着,又觉得还想写写自己的感想,于是变成了摘抄加感想。
“小人儿有过经验”
这一小节记录的是孩子们在点心时间里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有大孩子参加的,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孩子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在仔细地倾听以后,马老师感到激动,“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
其实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大概是我们都关注的问题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实验,只能从前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去找寻倾向于我们心中“正确”的那一条路。我们都希望孩子长成以后是智慧的,逻辑的,沉静而有力量的,但是这些东西,是怎样来培养的呢?我想,马老师们的探索,是想告诉我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带着孩子们做事情,帮助他们学会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关注,就可以培养出我们想要的孩子吧。
在我看来,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会有效果,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心力的消耗恐怕是有点过大了,而且智性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言传”的那些部分,即使被孩子们吸收了,也很难内化,而很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成遗忘曲线上的一个点。很显然,作为喜欢计较得失的父母,我们还是选择那些适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智,又能给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影响的内容和方式吧。
马老师是个有着成熟经验的老师,所以即使是这样的讨论,她也会控制节奏,“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对于一个混龄班的主班来说,随时意识到班里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而他们在需求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马老师的书里,常常都能看到这样的关注。
还有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其实这一点还适用于家长。“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恐怕是最值得学习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对“好孩子”太渴望了,而我们又真的太爱我们的孩子了,所以让我们忍住对孩子们的表扬和夸赞,甚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惊叹,都是有难度的事情啊。其实小朋友很容易受我们的态度影响,被鼓励着或是被打击着。
不知道是否准确,还是决定小结一下收获:
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和大人一起做事情,而不是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方式;
二、小孩子不适合消耗太多的心力在那些需要比较多思考的事情上,所以混龄活动中的节奏控制尤其重要;
三、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在孩子们做了帮助我们的事情或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要用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和我们的感谢,读后感《《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一)》。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这个小节也是从孩子们的一个话题开始的,孩子们在讨论“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
孩子的回答,“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看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吃惊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但是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给过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和关注,一定会象马老师一样,看到孩子们强大的内心。
马老师能看到,因为她们已经给了孩子机会,“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这些话语,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法教导给他们的”。
“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其实给孩子们机会体验,站在家长的立场,我们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会有小小的担心,就是担心当孩子们经验体验时,他们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负责照顾这个群体的老师或者家长,是否能够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适当的帮助,而不是让孩子们只体验到的是伤害。在我们的体验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常常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脆弱的一面去体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在处理孩子们的冲突时,用谦让和示好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破坏掉孩子们之间的原始生态。
所以有马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事。马老师在书中分析了孩子们被拒绝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复杂情况中老师要如何去做。“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并且把握引导的原则或者底限,“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在马老师的经验中,“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其实从送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没有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小朋友关注的重点就变成了小朋友和他人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家里,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宝贝,也同时明白,他不会在别的地方,再享受到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当他走入人群中,尤其是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他们能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最纠结的猜想。我想,马老师的分享要告诉我们至少两点,第一,我们担心的问题,只有让小朋友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的从体验中经验到学习,并且总结出他自己的智慧来;第二,作为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我们不是要替代孩子们去体验,比他们更沮丧,而是要学习智慧地去帮助他们,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
“是我们搞错了”
马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我有点疑惑的。虽然老师最后的结论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的处理方式,老实说我不是特别能理解。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都认定某一个座位上的凳子是自己的,而发生了争执,两个人都有理由要坐在那一个位置,而不肯去坐旁边空着的座位。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请助理老师在两个小朋友争执不下的时候又准备了两个凳子,并且告诉两个孩子,“是我们错了,孩子们”。孩子们疑惑,“为什么?”马老师说,“是我们没把桌子和椅凳准备好,人有的时候就没有将足够多的椅凳放在餐桌旁,人有的时候就想坐自己的位置,但就是没坐到,现在,我们要吧坐那两个位置可以吗?”孩子们争执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最后高兴地用餐去了。
从应急的角度来说,老师用任何方式控制住局面让孩子们归于平和,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老师说,“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是他们其中某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对,才给别人带来麻烦,也不想让孩子意识到是自己不好,才把事情做错了”,而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就有点让我困惑了。很明显,我们很少用这样认错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给孩子真相,错了就是错了,理论上来讲,这样的事情总有对错,为什么不让孩子们面对呢?
对于我的困惑,马老师其实也有解释,“在孩子们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的状态。他们不会想我们大人理想中所期望的那样,希望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让步,或者在有人和自己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先让人家玩,之后咱们再玩,这才是与人合作的智慧选择。可是这也许是某些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做事方式,不是孩子们的。在他们这么大的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拥有,而这样的拥有是来自于大人智慧地给予他们,才能帮助他们长大了有力量更多地付出,而我们大人在孩子面前,就是要呈现出无私的状态来帮助孩子们,给予他们能量和支持,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储存够了,长大了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理想状态。”
认真想来,我的困惑其实来自一个老问题,就是对孩子的保护和满足,究竟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度。按照马老师的注解,小时候应该多保护,长大了会有力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赞同要孩子可以有一些负性的体验,比如说被拒绝,“错了”不也是一种负性体验吗?为什么不让孩子经验错了,然后来成长呢? 再想想,大概是和孩子的具体年龄和气质类型相关吧,也许,有机会可以和马老师交流交流,看看她对这个事情的判断。还有一些的基础理论部分,不认真学习看来是不行呢,老是会困惑在这些基本问题上。
第三篇:珍惜当下,感受幸福
珍惜当下,感受幸福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段时光,远离浮世喧嚣,不被旁人打扰,亦无思绪的纷乱,只是静坐一隅,静静想,细细思。将身心沐在空灵的音符中徜徉,抑或月下独酌,温一壶白月光,醉了欢喜,碎了忧伤。
生活总有太多的无奈,让我们深陷迷茫,像只迷途的羔羊,不知归途。生活总有太多的忧伤,让我们心路彷徨,像漂泊的浮云,找不到爱的方向。生活总有太多的悔恨,让我们自责感伤,像无助的孩童,卑微地祈求原谅。生活里充满着黑色幽默,让我们迷失,让我们受伤,让我们从痛苦中领悟,又从领悟中坚强。渐渐懂得:生活总要自己面对,没有人会一路跟随自己,没有人会替自己痛,替自己伤;渐渐懂得:快乐需要自己寻找,没有人能看透你的伪装,你的彷徨,只有自己对自己微笑,生活才会对你笑;渐渐懂得:成功需要自己创造,朋友只是心灵的依靠,经验需要自己积累,苦涩唯有自己品尝。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薄凉的,寂寞的,潮湿的,只是有人掩的更深、藏的更深而已。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抱美好,留住温暖,所以,便有了欲望,有了伤。
你是否感觉温暖太少?那是因为你的目光看得太远,以至于忽略了身边的幸福,要知道,在你羡慕前方人的温暖时,你后方的人也在羡慕你的幸福。珍惜当下,便是幸福。你是否感觉寂寞太深?那是因为你的心灵太苍白,没有人能够填充它色彩,没有人能够拂去你心上的尘埃。然而,为什么不去尝试打开心扉,让阳光照射进来,让风儿吹散尘埃呢?你是否感觉梦想太远?那是因为你的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抑或机遇未到,须知,人生是跌宕的,道路是自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坚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未来才是可能的。
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若是没有雄鹰的高远,就试着做一颗大树吧,若是没有大树的葱茏,就试着做一株小草吧,若是没有小草的坚强,就试着做一粒随风飞扬的沙吧,只要做自己,世界就会精彩。时光流去无痕,岁月却掷地有声。当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当一切记忆都已珍藏在心,那时,回首往事,有多少人能够把酒话桑麻,笑对红尘,流年无悔呢?人生脚步匆匆,求索漫漫,有时,不如选择独坐一隅,欣赏下沿途的风景,寻找下周围的温暖,珍惜手中的幸福,看清楚脚下的路。
第四篇:珍惜幸福,活在当下
珍惜幸福,活在当下
珍惜幸福,活在当下
李鑫
泰戈尔诗中的此岸和彼岸都在暗自叹息,认为所有的幸福尽在对岸,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过多的欲望麻木了感知身边幸福的能力?有多少人盲目地艳羡和追求那一份虚无缥缈的幸福,到头来只剩疲惫和失望?
正如普布利留斯•西鲁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除非他相信自己幸福。”其实,完美的生活并不存在,真正的幸福感只来自内心来自我们对自身拥有的满足和对生命的依恋。与其在羡慕别人生活时迷失了自己,不如学会在最小的不幸和最大的幸福感之间找到平衡,用心体味和把握这一份不完美但真实的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约翰•列侬的那句“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忙着竞争,忙着比较,以为用物质财富作舟便可渡到期望中的幸福的对岸,却不想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同步,若是在机械地忙碌与打拼时忽略了对当下幸福的感知,纵使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也很难换得更大的快乐与满足。我们需知,那些我们期待已久的幸福并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知足常乐的当下,在用心活过的每一刹那。
“活在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是海子的幸福;独居在森林环绕的瓦尔登湖畔,小溪潺潺,鸟儿啁啾是绫罗的幸福;行走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自在随性,荷西相伴,是三毛的幸福。他们在喧嚣的尘世中认清了自己幸福的来源,便能每时每刻与简单的幸福相伴,再不为外界的喧闹所动。愈是在这样浮躁的社会,我们愈要修炼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找到真正让自己幸福的此岸,便能心无旁骛地活在当下,再无需惦念彼岸的繁华。
“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虚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春光。”冰心如是说。是啊,幸福的花儿早已遍布此岸,我们又何必苦苦寻求对岸那虚无缥缈的花香?
留心身边,你会发现生活早已赐予了此岸最美的风景,而我们只需珍惜幸福,活在当下。
第五篇:《幸福在当下》读书笔记
拿到这本书,首先看到了一句话: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生命状态,遭遇不幸,感受变迁;或正经历困惑、求索和领悟,我们对生命都要负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幸福。
前段时间,在班上组织的一节艺术活动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音乐活动《幸福的猪小弟》,歌曲的曲调由王心凌的《月光》改编,非常优美。主要的内容是猪小弟问爸爸:什么是幸福?爸爸说:你的笑容和健康就是幸福;猪小弟问妈妈:什么是幸福?妈妈说:有你有爸爸一家人就是幸福!活动结束了,我问小朋友们,什么是幸福?说法各不同:“妈妈带我出去玩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要高兴”……是啊,对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大不一样,对于孩子们来说,开心就是最大的幸福。
爱沉思、爱思考、爱幻想的自己(这与外表大不同),时常会想一些事情,喜欢回味过去,从小到大就是这样的,总觉得以前好;偶尔爱幻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么,“现在”呢?
书中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就像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以后我们也无法再回到昨天弥补什么了;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特殊时刻,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
书中的另外一席话也让自己记忆犹新,“我们总是在茫然中寻找关于未来的幸福,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试问,谁可以担保,一旦脱离了现在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幸福;谁可以担保今天不笑的人,明天就一定笑得出来?享受我们现在所有的安乐、幸福,不要梦想着明天不可能的富贵生活;享受我们今天简洁舒适的衣服,不要望向明年不可期的锦华狐裘。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刻,比不切实际的计划和望向更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先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后来学到的孔老夫子的文章中似乎找出了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倘使我们不珍惜、把握现在,相信在未来的某日定会后悔莫及。
正如屠格涅夫所说:幸福不在明天,也不在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在现在。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想象,真正的、真实的快乐是现在。不必让未来会很幸福,让当下很幸福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