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第一篇: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地球生命演化的环境思考

——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现、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以及冰河时代……我们这颗星球有着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揭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对于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奥秘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可惜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地球科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

长期以来,地球被赋予更多的是神话传说与文学想象,较之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来讲,人类揭开地球科学神秘面纱的步伐是迟缓的。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4位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基于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用简洁精准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景观复原图、照片及图表,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地球景观和生命演化历史,为读者开启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

本书第一作者理查德·穆迪是英国金斯顿大学地质学荣誉教授,曾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在国际地质界享有盛名。第二作者安德烈·茹拉夫列夫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是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地球生命的历程》共分为6章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中,对于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详实的叙述。

对于这本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评价说,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从基础地质概念的介绍,到重要发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小到化石和矿物的形成,大到地球主要圈层和板块的演化;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著名物种的展现,本书显然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籍。强调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好的地史书的核心,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过程,伴随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在时刻演化,而地球上的生命,一方面在适应着地球的环境,同时物种也在改造着生态环境。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曾经有不同的新物种出现,同时也有不同的物种走向灭绝。生命演化的场景,构成地球上最为壮观的“表演”.我们常说,地球孕育了生命,然而地球46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中诞生时,是一个滚烫的高温星体。35亿年前,当大气层形成后,才使得地球生命的出现具备了生存条件。

在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恐龙是无法绕开的动物门类。恐龙起源于2.25亿年,灭绝于65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长达1.6亿年,将恐龙列为失败的演化者,确实是冤枉的。

恐龙到底是如何从地球上灭绝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外星球的陨石撞击地球后,地球形成浩瀚无边的火灾,在高温和食物锐减的情况下,恐龙走向了灭绝。还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可能是气候或海平面的变化引起的。但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作者认为恐龙的灭绝是这两种因素叠加形成的恶果。

人类真正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才不到1万年的历史,这和恐龙主宰地球1.6亿年的历史相差甚远。人类和所有物种一样,也历经了漫长的演化。现在的人类,也称为智人。智人是灵长目亚科人族的分支,大约在500万年前与组成人科的大猩猩、黑猩猩分道扬镳。

科学家研究认为,大约在15万年前,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后来渐渐扩散到世界。人类对于生存条件极为苛刻,需要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繁茂的植物,由此也不难看出,在远古的非洲,生态环境应该还算不错,否则人类不会首先在那里出现。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进程中,物种的消亡与新生,本属于正常的自然规律。可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无数的原始森林遭到肆意砍伐,水源地遭到破坏,使得地球正在遭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1000倍。

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口急速增长、过度耗费资源等因素,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快速丧失和碎片化,有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如,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加拿大黑足雪貂于1991年灭绝……至于我国长江流域里的白鳍豚,生死依然成谜。

《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尽管作者对于地球与物种之间的协同演化是以理性的态度娓娓道来,可是浓郁的人文情怀清晰可见。地球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从宇宙的视角来看,这颗星球依然是璀璨、伟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地球自诞生以来,目前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最为严重。对于当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维护好、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也只有如此,人类才会有更加长远的未来。

作者:陈华文

第二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的历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荡漾着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而近年发现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这本书的跨度很大,但是它点到为止,没有大篇幅的去叙述。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

书中有有很多的看法,作者也对其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然后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第三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那些有意味的美”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总让人想到好的事物,大家看它的组词:美丽,美好,美梦;美,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话题。于是早早的我自认为聪明的把美解读为漂亮,可是这个字是否又有更深的内涵呢?

美学,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文学、史学、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而美学似乎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方式,或认识方式。

大学教学论的老师这样说:“你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的是初级历史教育工作,可是你们不能仅仅与学生念同样的书,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讲日本人的特征就必须要读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要跟学生讲艺术就必须要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当然这位老师还介绍了很多其他的著作,我独独记住了这两本,也许是由于书名太过美丽的缘故。今天这本书看完了,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在写之前又上网看了看别人的感想,又总感觉是雾里看花,华而不实。还是决定不借鉴他人,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既然本书的题目叫《美的历程》我也以本书之美为主线进行叙述吧。

文字之美

作者深厚的人文功底令人折服。翻开本书,首先读一读目录,文人的气息扑面而来,“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狞厉的美”“佛陀世容”“悲惨世界”“盛唐之音”“韵外之致”。用到这样的标题,匠心独具,又毫不矫揉造作。纵览全文,语言之精准,形容之贴切,令人叹服。例如,在介绍苏轼时,作者用了一处颇精到的对比,现摘录如下: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喜欢对这些诗人的形容词,高度的概括了这些诗人的特点。这些信手拈来的语言饱含了作者长时期的积淀。不妨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借为己用。真是爱不释手。

内容之美

作者在结语的第一段就指出“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岁笼统却不模糊的印象否?”区区16万字,要带领大家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必不容易。本书跨越时间长,从原始社会到清朝前期。涉及范围广,诗歌,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包罗万象,博采众长。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如何取舍,作者在选择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美学艺术的走向和时代的特征,张弛有度,拿捏得当,并没有累赘之嫌。不过从书中的内容也能分明看出作者的好恶,我认为文人的特点即在于此。成书乃抒发自我胸臆也。当然这些内容中也有我喜欢与不喜欢的。喜欢的有龙飞凤舞,佛陀世容以及唐代的诗歌。而对绘画就毫不感冒也不甚了了,因此也是一掠而过。

采撷之美

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喜欢作者的文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喜欢作者引用的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插入的大量图片。在这里罗列一下,以免以后遗忘:龙凤的引用,象形文字(65)诗

经部分内容(90)秦兵马俑图片(100),《楚辞·招魂》片段(118),班固《两都赋》(131),马踏飞燕图片(140)个大家对人生的慨叹(魏晋150)佛教壁画的故事(云冈石窟),《代悲白头翁》《春江花月夜》(213)李白诗(221)温婉的诗(254)三言二拍(310)《桃花扇》哀江南(330)石涛朱耷等人。同时作者在观点上也旁征博引让我们阅读者也间接读到了很多大家的观点,不失为又一大收获。

思想之美

没有思想的华词丽句不过是辞藻堆砌,没有生命。而这本书正向书后的介绍“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这些见解和主张冲击了我的固有思想,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例如: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动物纹饰或几何纹)作者认为创造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审美,美观。而是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几何纹饰的由来,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且不仅要联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山顶洞人时期佩戴的项链等装饰物是否并非我们以为的他们已有了审美的能力,而也与他们的原始崇拜有关呢?当然我只是空想,还需要更了解其中的含义。这些美学的观点多么让人振奋:中国古代文人长期的矛盾思想——儒家思想与老庄哲学的对立统一。魏晋玄学非腐朽反动的东西,魏晋时期是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对阮籍和陶潜的重新释读。《西游记》与《牡丹亭》的浪漫。人果然是思想的芦苇,是李泽厚先生的思想让这本书真正有了去读的价值。

启迪之美

读这样的书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的。除了在思想上,前面也说了不再赘述。在生活上,我想,从前去旅游名为欣赏,实则下车照相,上车睡觉。而《美的历程》让我静下来去领略,任何一点小小的作品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出去时最好先做做功课,以免做那无头的苍蝇。

当这本书合上之后我只有那么一些深刻的感触,并没有实际的内容,因此,读书笔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读书之后的重要一步。回顾之前的阅读,读书数量并不少,然而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好的读书习惯才是关键。为此,把书桌与电脑桌分离了开来,也许这才开始我的读书生涯呢。

第四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感受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延续美的历程

读《美的历程》有感

一本书的好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不吸引人。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正如“20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吧。

初次接触。

当收到邮局寄来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惊讶发现书中的很多图片都是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激发我对本书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看了许久,终于看完这本浩浩荡荡的著作,从盘古开天辟地始,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徜徉于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字也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历史中艺术的美的历程,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的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震撼中国艺术的同时,无奈自己才疏学浅,也有点吃力的感觉,自认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

精读,感受心灵的震撼。

对于我,插图多的书,往往读得快,遇到了美的历程,发生了变化,畅游在琳琅满目的文字力量里面的同时,同时也感受图画中的深层次含义。沉浸在其中。从来不知道种种神秘图腾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从来没想过自己在西安博物馆里看到的一片小小的秦砖汉瓦上也可以有如此多的情节。也从来没有意识到,饕餮那种凶恶动物图腾对应的社会状况竟然是那样的战火纷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教我读懂文化心理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正如作者所说,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文章了解到这,不得不提提魏晋时期,一个作者着重强调的时期。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巨大转变。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诸多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一个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两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正是这文艺史上的一个飞跃。造就了的是“人的觉醒”!!

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人的觉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既有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又有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还有陶潜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正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对外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表现得如此深刻、透彻。对生命和自我的追问如此深入,从文化因素上探究.这种觉醒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或许也起着更内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就证明了,人的觉醒核心是人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触动心灵的觉醒

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由此,人才发展出对这种有限性进行超越的渴望,并由此在有限性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性的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一种人的觉醒在怀疑和否定下对人生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也就造就出了一代文艺,一种美。

中国的文艺是人的文艺,文的自觉源于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带来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没有人的觉醒,就没有文艺的审美自觉,文艺便无从取得独立的地位。只有觉醒的人才能创作出独立和自觉的文。同理,人的发展需要的是人的觉醒,需要在不短的怀疑和否定中进行人的追求。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书名: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ISBN:730903374

作者:胡令远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和人的觉醒

扇子生

形”的解放与“神”的解放--略论魏晋和晚明“人的觉醒”在艺术上的表现郭妍琳 期刊网

东南大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第五篇: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

(一)美与崇高

在人类还未有意识进行文化活动开始,一种对美的元素的积淀也悄然展开。远古传来的崇高的音响和美的乐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那原始混沌的时代,美并不是美,而是一种崇高。何谓崇高?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经说:“崇高是我们心中所产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因为痛苦的观念比快乐来得还要强有力,而这种强有力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在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停止,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崇高,会使人们的心灵充满紧张。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在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每个部落有其奉为神明的神兽,在人力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时代,在自然淘汰法则下,生物对比其强势的另一种生物有其恐惧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图腾,是人类有意识的符号和标记。在部落对抗吞并甚至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和形式,通过人潜意识中的生理反应,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种类似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被记忆在感官里,形成对美的原始积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诠释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本能式的表达。巫术礼仪的舞蹈、歌唱、礼仪“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这是另一种高贵的崇高——原始歌舞。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统治,崇高狞厉的美浮出这个时代。“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态度向前跨进”,这种恐惧下的符号化,掺杂着宗教的神秘,崇高而荡漾一种不可复现的童年派的美。你难以说,这种现象和想象究竟为后世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留下多浓墨厚彩的一笔,但你无法否认,这是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最神秘的基因密码。崇高与美就这样开始交错缠绕,形成中华民族美学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乃至你无法辩驳,几百年后的楚地南蛮,延展一种超越了公认的崇高与美的属性——浪漫。楚国文化沾染了理性的概念,却在原始巫术礼仪的歌舞和音乐上愈演愈烈。它又并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国文化夹杂着由神人化向人间化、理性化的这个过程。它把神话故事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神力乱神固然存在,却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崇高,又类似一种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会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样,它有了想象纷繁因而变得炽热深沉,更带有个体人格和情操,美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感知。这种崇高和美的揉合“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再看魏晋南北朝,这个哲学重新获得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达到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门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因此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学识和相对安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恐惧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而清高的人格带来认识的赞叹。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度影响下,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别具风骨并且具有了文的意识和道的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再观中唐以后,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显地体现到人们身上,崇高也就变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种体现。这种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样了。艺术的感染力虽然也强,但却没有了立体思考后具有宇宙意识的大震撼和大气象。但是人格的崇高依旧与美交错缠绵,谱写中国文脉的新篇章,给予美一种新的意识和形式。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都来自于偶然。偶然后的结果通常都是既破又立。除却先秦,便是魏晋南北朝、中唐上和明末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特征,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其中,自然意识下的崇高和美交错谱写了一条线索,无论是破或立,分还是合,一种感染人类心灵的属性无所不在。

供稿:第五届乐知者邱诗凡

读美的历程有感

(二)毕妍秋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下载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珍惜生命——读《环游地球八十天》有感

    我特别喜欢看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成品著作《环游地球八十天》,起初就被这书名深深吸引住了。也不知道为何会那么喜欢这本书,好像冥冥中有股力量抓紧我,让我深深陷入它的......

    读《地球遗书》有感

    《地球遗书》读后感 从藏羚羊跪拜人类开始说,到全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锐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首都周边沙侵及防治,中国粮食危机,到东北森林资源现状和来自全球环境和资源危机......

    读《生命 生命》有感

    一、 读《生命 生命》有感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很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也是这篇课......

    读《生命生命》有感

    3篇读《生命生命》有感读完杏林子的文章,我明白了生命是什么。原来我以为生命是好好学习,但是生命在杏林子眼中就是无价之宝。她觉着生命是多么的宝贵,课文中飞蛾求生的欲望,砖......

    读《生命生命》有感

    读《生命生命》有感范文1 前几天,我们学了《生命生命》一课,这一学,让我感受深刻。这一课中:求生的飞蛾被我抓住后,在“我”的手中不停地挣扎着,想要挣脱约束;砖缝的香瓜子的小苗,......

    读《生命生命》有感

    读《生命生命》有感1 今天,我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它使我深有感触。当我读到:“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鼓生命地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

    读《生命 生命》有感

    最近,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举了3个例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惊叹和感慨,以及他对生命的看法。一只飞蛾,被捉住了。飞蛾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力。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

    读《生命 生命》有感

    涂画生命的色彩 ——读《生命 生命》有感 生命一直是令人深思的话题,它的价值和“人生”同等。我们的生命之价,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路很长。我已经走了五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