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北向北》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小北向北》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小北向北》读后感》。

第一篇:《向小北向北》读后感

《向小北向北》读后感

作者:彭长如

近期收到红网读书会免费赠送的《向小北向北》一书,甚是高兴,因为此书的作者就是与我年纪差不多的罗兄,其实还没有看到他本人以前,他的大名就在桑植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有所耳闻了,随着他的一首《亲,可不可以陪我留在桑植》散文诗的流传,让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向小北向北》一书,其实如同阅读作者的内心世界一样,梦想与现实的相互辉映,梦想与现实世界存在反差,让我产生联想,也领略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读完此书,个中的狐仙爱情故事缠绵情节与千古穿越,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我不想讲作品中的太多的故事情节,因为读者自己会去慢慢品味,我最想说的是同样爱好文艺的我,一点点对于文学艺术爱好的真实的感受。

想想,其实在桑植这个地方,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哪个不是从小与大山、森林、溪水为伴成长起来的。特别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听到一些关于狐仙鬼怪的故事,在那些放牛的日子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老年人讲故事了。胆小的孩子常常被一些故事吓得晚上不敢出门,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故事中的一些狐仙鬼怪还被讲得有名有姓,描绘得有声有色。最值得让所有的野孩子展开幻想的就是那些狐仙了,她们必定貌美如仙子,体态娇美动人,更会甜言蜜语。

我也在少年时曾经听说老家后山的将军山上出现过狐狸精,一个六七十岁的老支书叙述他见过狐狸精的故事,后来还是被他死去多年的“老爹”唤醒,才能安全回家。后来我还鼓起勇气问过老支书是不是真有那么一回事,时间久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他讲得重要一点,就像是在大山里做了一场梦,记得最清楚的事儿就是手里的柴刀一直没有弄丢。将军山上的那片柏树林由此传出神密色彩,以致后来多数妇女儿童不敢独自去放牛、打柴。另外一个故事讲得就是老一辈陈爹爹在大界山上守玉米时遇到的狐狸精、张果老的故事,被传得十里八村人人皆知,由于年代久远,我只当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罢了。

我与作者也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想想自己98年毕业后无法分配就业,一直在外面打工为生,整整飘泊十年。四处飘泊日子,吃尽苦头的打工生活让我记忆犹新,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在外面省吃俭用,十年里才回家过春节三次,连爷爷奶奶帮忙带大的儿子都不认得爸爸了,心里酸了好一阵子。

想想在外面飘泊的日子里,如同《向小北向北》里描写的一样,回家的梦是会常常有的,做得最多的梦就是上学、放牛、砍柴火、下河摸鱼、上山捉鸟的故事片断,偶尔也会做一点狐仙鬼怪的梦,但都被现实否定了。

同样爱好文学的我,也有写作的习惯,想得太多,行动太少,所以一直没有像样的作品出世。另外的爱好就是书法和国画,也是唯一的一大爱好了,爱好也有二十来年,不算是书画家,算是爱好者之一吧。

我曾经在书谱、画谱上写有这样一句话“爱好书法绘画,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如同作者一样,在飘泊的日子里曾经努力过,实践过,自信过,相信会有所收获。这个爱好,起源于学生年代,曾经还想象过自己是一个隐士,在大山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身处陋室,成天对着书画挥毫弄墨,与文人雅士把酒当歌、谈古论今。如同《向小北向北》中的主人翁穿越古今一样,其实大多数的青年人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曾经想穿越的梦;每个人都曾经描绘过自己的梦想,只是许多人放下了而已;像罗兄不畏生活艰辛,一直坚持写作,不断付出劳动,终有收获,所以就能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来。

最后我要说的是,罗兄的小说《向小北向北》是成功的,值得我学习,我不用再提及小说里面的一些文学手法,那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就再不敢班门弄斧了。其实作品当中写到的回家的梦与穿越时空的梦,都是现实生活中另一写照,每个人的人生总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生活,如能敢于超越自己就是成功的起点,热爱生活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现在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能够在生活中追求乐趣、得到乐趣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如能用文学的手法把自己的梦想变成文学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去品读、去体味、去分享,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呀!

作者简介:彭长如,男、土家族,桑植县凉水口人,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家界日报》通讯员、桑植县书法家协会会员。

第二篇:《真北》读后感

从“我”到“我们”-真诚领导者成长之道

----《真北》读后感

根据EMBA课题组推荐,有幸拜读了比尔·乔治和彼得·西蒙斯合著的《真北》一书。有别于传统刻板教义式西方管理学大作,本书作者基于对125位优秀领袖人物的采访,分享了其成长为一名真诚领导者故事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真正优秀领导者的成长并不是依靠“宝典”或“秘籍”式的教育培养而成,而是基于领导者在自身心路历程中不迷失“真北”的修为。

本书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案例认识领导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真诚领导力成长之路;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第二部分讲实现自我真诚领导力的培养:从认识自我开始,坚定自我核心价值观,发现实践目标的激情与动力,建立支持的团队,学会完美生活-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艺术。第三部分讲述领导者要学会激励与授权团队,在团队的进步中优化自己领导风格与领导效力。

随着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对经理人素质、能力、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我们每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管理能力、管理技术、管理水平充实与提升的压力,更重要的要发现与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坚守自己的原则与道德底线。

近年资本市场不乏因诚信问题、领导者迷失其“真北”而发生的大案、要案。2002年曾经的《财富》美国五百强,备受尊敬的安然公司因被控诈骗和财务造假几周内破产。2009年当科龙案以原董事长顾雏军因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以及

挪用资金罪三宗被判刑,随之世人将不诚信的目光又指向德勤会计师事务所。

作为一名公司财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纷杂社会环境和跌宕起伏的经营环境,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的“真北”所向,这正是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今后自己职业生涯的道路上,以努力发现、学习、培养自己真诚领导力为目标,按照本书真诚领导力培养的五大要素,要求自己、带领团队,争取做到自我认识要真实、价值观念不迷失、基础工作靠激情、团队建设有保障、工作生活都完整。

《资治通鉴》曰“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让我们共同学习做一个谦谦有道的君子吧!

新希望六和EMBA第十三届

王文兵

2012-2-20

第三篇:北唐读后感

北唐读后感

北唐的序章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好,而且正巧是看完了《陌上行》的开头之后才看的这本书,当时的感觉就是:“文笔稀烂啊!”

不过这文是六梨推荐的,他推荐的书我看过三四本,文笔都相当出色,北唐读后感。所以虽然有点儿奇怪,但是还是坚持看下去了。结果,看着看着就笑起来了——这书里太能恶搞了,而且还是阳光灿烂型的,当书里出现增值税的时候,俺就一边大笑一边决定冲V支持了。

从一开始描述主角的长相开始,这书里就恶搞不断,变味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罚士兵做俯卧撑、好好的藩镇叫做八路军,真是一路欢乐埃

比如:

“……同样的故事在道教著作《万法藏.序》中则是这样记载的:“怀仁入世真人问法,图南真人以自然道答之,万法循世,皆在自然,老子昔化三清,一曰数论,二曰物理,三曰化学,三清驭万物,以法世人。”……”

俺最讨厌一本正经的YY穿越军史文,当年好像就是看《新宋》时败坏了胃口。YY军史文天生就不合理,这是胎里带的毛玻如果作者写的跟真事儿似地,看的时候倒是挺爽,等你一合上书,再想想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拉倒吧。不如去看《吞噬星空》。

《北唐》就不一样了,看起来很轻松,又阳光又好玩儿,绝对值回票价。

当然有些一本正经人士可能会对这样恶搞的内容产生误会,觉得作者水平低下,写的什么跟什么呀。

实际上作者的恶搞之后往往跟随着自嘲。

比如:

“只有李护坚决拥护他的一切决定。他是第一个扎起绑腿的人,也是第一个学会打背包的人。在见到李护扎着绑腿站在队列中极为严厉地训练那些庆州杂兵的时候。李嗡嗡嗡眼泪哗哗的,这年月推行改革,还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碍…”

恶搞和自嘲互为印证,说明作者写这书的时候心态很轻松,隔着字句也感染到了读者,把轻松幽默的情绪传递给了读者,读后感《北唐读后感》。俺看过北唐的一些书评,这种感受不只是我,有许多读者发言里有这层意思。

所以呢,一本正经的榆木脑袋去死去死吧!木有幽默感的僵尸脸去死去死吧!

另一方面,也许还有些敬畏历史的意思在里头。

敬畏与疏离

北唐的历史背景选择在五代后周。这个时段的大势是由分-裂到统一。和很多力挽狂澜的YY小说不一样,主角的作为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天行事。

另一个,在新近的章节里,柴荣的高平一战,书中和历史上的战前形势大不一样了,由于主角的加入,形势大大有利于后周一方。因此,在历史上冯道有名的一段劝谏在那种形势下几乎可以说是不需要的。

但作者原原本本按照历史的记载写了,顺便提一下——文笔相当好。

由敬畏而生谦恭,那些恶搞后面的自嘲大概是这么来的吧。

没有违逆历史趋势,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再加上恶搞和自嘲,这样的写法,作者没有试图去弥补YY小说的天生缺陷,而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疏离的感觉,历史是历史,YY是YY,分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当然也可能作者是在取巧,投机,那么以上全是马屁文。

军史

虽然多有恶搞,但是《北唐》这小说在军史方面的写作还是相当认真的,在俺这种军史小白看来相当出色。

我看到主角准备搞“摊丁入亩”的时候,停止了阅读,搜索枯肠,然后丧气地去百度,得到如下大致的印象:

在和平的大一统年代,这种措施还是推行成功了。过程中阻力不校皇帝在演义中,在说书先生的嘴里无数次地被砍了脑袋当夜壶说不准就和这个改革措施有关系。

有利条件如下:

1.对底层民众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包括税赋负担和人身自由方面。

2.主要的对立面是大地主,但是改革其实对他们的收入的影响并不是致命,也不伤筋动骨,部分程度上这种负担可以转嫁给佃农。最重要的大地主的土地总数是不受影响的。

3.国家承平日久,不容易被人裹挟发生民变。军队受国家的强有力地控制,可以随时弹压地面。

4.当时生活比较安定,小有薄产的人家也可以培养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中下层官吏的大部分不是来源于豪门望族。

5.针对当时的乡土观念,可以跨省份调动官吏来完成。通过一定的人事安排,可以安排这些中下层的,并无很多土地的官吏来执行政策,当替死鬼也好,急先锋也好,总归是会有足够的人手来做的。

《北唐》里的摊丁入亩,实际上这是几件事情合在一起做了——1.摊丁入亩2.抑制

第四篇:《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赵 鑫

《北鸢》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家族的兴衰透视民国时局的动荡,犹如一只“鸢”,既是“命悬一线”,又是“一线生机”。

我是从学校的推荐书目中选取的这本《北鸢》,初读卷首的《序》,有点摸不着头绪;书读至一半时,有了感慨和思想的碰撞;读至结束到再回头看《序》,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渐有感悟。

一、仁义、诚信的品质

《北鸢》从楔子第一页的对话“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行。”“今年不收钱。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呵,可不。”引出男主人公卢文笙和风筝,认真读下去会发现四声坊风筝艺人龙师傅既是感恩(龙师傅的风筝店铺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卢家睦伸出援助之手盘下店铺并送给龙师傅)也是受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做生日礼物,此“老例儿”代代相传。此处体现了卢家睦的仁义,龙师傅的诚信。

书中卢家睦的学生姚永安遇到危难,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收养了自杀的姚永安和产后出血而死的秀芬的孩子,此处体现了卢文笙的仁义。

以上都体现了仁义、诚信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坚守的。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帮或是不帮;当我们给别人以承诺时,守信或是失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准线。

葛 亮

二、文学艺术修养的积淀

书法艺术:“卢家睦临《玄秘塔碑》”“其他子弟写颜柳,一为清俊,一为停匀。仁珏练欧阳询,则取其险绝,却险归平正。《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渐写得熟透,十三岁临欧阳公八旬所书《虞恭公碑》……十五岁,仁珏改弦更张,练起了赵孟頫。赵书与欧体大相径庭。”

戏曲艺术:《文姬归汉》《思凡》《坐宫》《武家坡》《碧玉簪》《法门寺》《玉堂春》《鸳鸯冢》《生死恨》《宇宙锋》……

作者对书法和戏曲艺术的把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放置在应该出现的地方。除了书法艺术和戏曲艺术以外,本书在细节处还体现出作者在茶文化(“三白录了芸娘,制‘莲花茶’一节,说晚间趁荷花含苞,将茶放至花心,早上花开再取出来,‘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顾元庆在《茶谱》中也记过……《茶经》里及鄙夷加香的法子”)和地方饮食文化(有关徽州名菜臭鳜鱼的来历等)的修养。

认真阅读《北鸢》以后,内心感触颇多,但是最突出的就是以上两个方面,即做人的品质(施仁义和守诚信)和自我的提升(修身)。施仁义和守诚信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做人信条,这个信条任何人都是受用终生的,是处世根本。人除了具备好的品性,还要自我修炼,有好的修养,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无数个一朝一夕的累积和沉淀后的释放。

若从自身职业——教师的角度谈感悟的话,这里不禁联想到了周春辉书记在我校第六届教代会暨第七届工代五次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忠于誓言 恪守校训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中提到“我们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作为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的一员,如果想更好地实现转型、闯出路子、形成特色,办好让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必须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说周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高标准的要求。我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要维护好这支队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更要担当起“教师”这个称号。韩愈《师说》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即道德,德为先;授以学业;解其困惑。培养良好的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打铁需要自身硬”,老师有德(仁义、诚信),才可以给学生传递出正能量;老师有才(修养),才可以站稳三尺讲台。

阅读《北鸢》后,我不仅被书中人物的品质感染,更感叹作者自身具有的修养和磨练,也深切感受到七年成书背后的坚持。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读书的感悟都有不同。开卷有益,以上是我分享给大家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简介:赵鑫,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第五篇: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 献给我的祖父 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这个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散文,它的核心是人物。小说写人物,自然要写人物的吃喝拉撒睡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这就需要写作者对于生活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描写作者自身以外的时代,并且还不是玄幻神魔题材,需要的功力就更深了。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吃什么样的饭、用的什么食材、是怎么烹饪的、用筷子还是勺子吃的;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跟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字义有没有变化、音调是否不同;你得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风物、这些风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哪里人跟哪些风物有关;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如何思考的。对于这些,稍微把握差一点,写出来的人物,都不会立体鲜活,会让人觉得虚假、尴尬。

所以葛亮七年的调查考证,难能可贵。民国距今,不过百年,但是百年内世事变迁太过遽烈,每个家庭都是日新月异。放到百年的尺度,整个民族的命运,波澜起伏。

所以,《北鸢》这样的小说,不好写。但葛亮写成了,也写得非常好。而且,他还很年轻。想想真是嫉妒。

这部长篇小说,40多万字的容量,逐字认真读完并无障碍。但要掰开揉碎地讲出其中的滋味来,却很难,笔力不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粗浅地做一番读书笔记。

小说由八个章节构成,除去序跋,加上楔子和尾声,一共十个章回。但却不是章回体的小说。“孩子”、“抓周”、“天津”、“寓公”……它有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地点、人物构成,更似纪传体。

开头的几篇,让我恍然有一种王家卫电影的感觉。他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人物之间其实是有对话的,但却没有平时小说中看到的那种对话方式,连冒号和双引号都没有加。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像是人物自己的叙述,更像是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想象一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张国荣一个人在沙漠中自说自话,故事就在他的述说中推进。这部《北鸢》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北鸢》的作者葛亮,是一个文学博士。很年轻,不敢说阅历丰厚。但是学识的厚度,在当代小说家中,也属于出类拔萃的那部分。普通人与文学家的差别,不是一纸文凭。单单从词汇量看来,葛亮的高度就难以企及,更遑论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上的差距了。词汇量大,就犹如厨师手中掌握着所有的、千奇百怪的食材,他有一万种方式,抵达他想要的结果。而普通的我们,常常因为词穷,故事被噎死在喉头。

单有词汇量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不然,《词典》便是最好最伟大的小说了,所有小说家都可以改行了。金圣叹说过,好小说是有草蛇灰线的。这部《北鸢》的草蛇灰线,就是这“鸢”,这风筝以及风筝身上的那根线。

楔子部分,文笙在传统的“四声坊”去拿风筝,店主看似跟他很熟悉,又很不熟悉。很熟悉是因为“照老例儿”.不熟悉是因为文笙是店主的爷爷辈,爷爷交代不收钱。也就是说,文笙去“四声坊”拿虎头的生肖风筝这事儿,延续了三代人,几十年了。

北鸢,顾名思义,就是风筝。这风筝串联了故事的人与人,关键时刻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风筝最先串联的人,是文笙的父亲家睦和店主。家睦的出资,救了风筝店一家,也给了儿子文笙一生的玩物。说到文笙,其实他并不是家睦亲出,而是捡来的。我不知道主角的这个身世对于小说有什么作用,看到结尾,小说主角文笙——捡来的身份,对小说并没有任何影响。可能是因为作者家世事实如此吧。

话说,文笙得到了父亲赠送的风筝,很是喜欢。慢慢地就成为了放风筝的高手。伏笔也就此埋下。父亲家睦早逝,于是文笙更为珍重风筝,三天两头跑去城墙放风筝,还写了一个叫做仁桢的小姑娘初见风筝少年卢文笙的情景。

父亲为何早逝?因为染了瘟疫。为何染了瘟疫?因为有个前妻生下的女儿,要去接来,途中染了瘟疫。为什么要接来?因为文笙母亲为人善良。这些,就是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塑造出了这些个人物来。每个人是什么样的,都摆在情节中,清清楚楚。

父亲早逝了,必然导致家庭变动。家庭变动了,就只能依靠家庭中的亲戚。于是主角文笙的大姨、大姨夫、舅舅等人物就出来了,伴随这些人物出场的,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处的城市,他们的性格,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小说就这样铺展开来。家庭的命运的变迁,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作为大军阀的大姨一家的慢慢消亡,就是整个民国年间,军阀之间相互的杀戮史。躲在租界做“寓公”的舅舅一家的命运,就是民国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历史还可以从一个家庭的角度,以小见大。这是这部小说的宏大之处。

说回风筝的草蛇灰线作用。因为风筝,文笙结识了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小孩叶雅各,于是又从叶雅各的角度,交代了被日本侵略的历史的片段。但是葛亮从未写历史如何如何,这部小说写的永远是文笙一家的命运变迁。因为风筝放得好,关键时刻,卢文笙放风筝为信号,帮助神父和叶雅各他们偷运中国伤兵、躲避日本人。在这里,风筝的作用被神化了,有点传奇。但是不妨碍风筝对于小说的串联作用。在文笙短暂的从军生涯中,风筝再一次救了自己的战友。又因为风筝结识了自己妻子,然后讲述了妻子仁桢一家老小的命运。还就风筝的话题,和亦师亦友的毛克俞讨论起了命运,结论是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都如这个风筝,命悬一线也好,命运有希望也好,都是风筝在联结一个个的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家国命运。

战乱年代,唯有舅舅家是安生。于是文笙得以在这里读书。读书就会认识同学,就会认识老师。就会交上朋友。文笙认识了亦师亦友的毛克俞,毛克俞是个画家,画的是莫奈的印象派。文笙和毛克俞讨论了印象派和国画的特点。从这里,写一本小说需要的修养,可见一斑。如果你不了解绘画艺术,不了解莫奈,你能写出来吗?毛克俞出场了,那毛克俞的身世也得交代一番,他有个叔叔,对于叔叔的描写,挺模糊的。小说作者没直接写毛克俞叔叔是谁,只说他余生寥落而死,又写了叔叔的一首诗:“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优秀的小说家,写什么都是有来头的,于是我查了查这首诗,作者是陈独秀。陈独秀是谁?是中国革命史和文化史上那个伟大的陈独秀。也是作者葛亮爷爷的舅舅。原来,作者家世的真实,在半虚构的小说中,得以这样出现。

类似一首诗交代一个人物的例子,在这部小说中,屡见不鲜。以主角卢文笙为中心,这部小说写了几十个和他相关的人物及其命运。其中,在写道仁桢——也就是未来的文笙的妻子家庭的时候,写到他家门柱上有一个对联:“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五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如果读书的时候,不带着疑问不带着认真的态度去读,是读不出其中的美妙滋味的,不如不读,读了也是白读。这个门楹对联,妙在哪里呢?不知道这个“丁歌甲舞”典故的,决然不知其中美妙。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典故,但是我知道作者写什么都是有目的,有来由的。于是动手查了查这个典故,原来是出自梨园故事。

一对对联,交代了仁桢父亲的身份——小说故事所在地襄城第一大票友。读到后面,作者也交代了典故出处,以及仁桢父亲和青衣言秋凰的故事:仁桢二姐仁珏是个革命大学生,被日军杀害。而言秋凰设计,把杀害仁珏的军官暗杀了。为何来这一出暗杀好戏呢?原来,仁桢父亲和青衣言秋凰早就相识,并且私生下了仁珏这个女儿。母亲为亲生女儿报仇,然后自杀。言秋凰为女报仇成功了,不必自杀,为何要自杀呢?她是个戏子,身份使她得不到冯家的承认,女儿死了,她还有什么可活的呢?令人唏嘘。

这部小说,出场的人物很多,每个人物都用去了相当的笔墨描写命运。就像那红楼梦一样,一个个的人物,后面是一个个有地位有来头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后面,又是更多的一个个像样的人物。小说也确实有红楼梦的痕迹。其中冯家修了一个园子,来了很多名人观赏,然后名人出了个难题,被冯家二小姐仁桢破解了。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贾家修了大观园,来了很多人,贾宝玉在取名环节,展现了自己天资聪慧的一面。还有冯家的联姻方式,也类似红楼,有地位有财力的两家结尾姻亲,大姐仁涓嫁给同样富有的叶家,也是自己大姨家,亲上加亲。仁涓回娘家的情节,就和那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情节,一个模样。

从人物的出场数量、小说中各个家庭的地位、各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情节等方面可以看得出,作者在刻意效仿或者说致敬红楼。

这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出现的一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他是卢家睦早年间的学生,卢文笙都成人多年了,他才出现。这个叫做姚永安的年轻人,聪明、机巧、狡猾、唯利是图。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很有钱。在日本投降后,带着文笙去大上海做生意。他和外国人、和军需官、和各色上流人物打交道、做生意,住豪华别墅、包养舞女,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姚永安这个人物很突兀,不仅仅是出场突兀,和整部小说营造出的情绪,以及人物性格相比都是显得很突兀的。每一个人,尽管命运不同,但是都有敦厚本分、内敛的感觉。姚永安却不是,他是花花公子,他是得意忘形的人。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春风得意马蹄疾,总会马失前蹄。最后流落得四处欠债,投江自尽。

姚永安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一个道理:无论你多么风光,也要收敛,要克制,要本分。得意真的很容易忘形。

最后,从整体来看,小说的前半部分,紧密翔实,内容丰富,节奏缓慢。后半部分相较前半部分,个人感觉过于笔走疾奔。这两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中,这部《北鸢》无疑是最好的一本。

相比于成名已久的大作家,葛亮不仅达到了大作家的水平,更关键的是他比这些人都年轻。我看好他。

北鸢读后感

(二)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赵鹏豪

葛亮的新作《北鸢》,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追溯祖辈祖辈身世,述说家族故事的方式书写近现代历史和家国兴衰。这篇小说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其身后两个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弘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谲云诡的民国动荡史。

小说楔子开篇写老年文笙去四声坊买风筝,有这样一段对话:

——“说起来,四声坊里,这手艺怕是只留下你们一家了吧?”

——“是,到我又是单传。”

——“生意可好?”

——“托您老的福,还好,昨天还签了一单。只是现今自己人少了,订货的净是外国人。”

——“哦。”

——“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

——“行。”

——“今年不收钱。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

——“呵,可不!”

……开始读到这一段感觉一头雾水,这是老年卢文笙去四声坊买风筝。当年四声坊风筝艺人老师傅曾受卢文笙的父亲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作生日礼物。你十年过去,这个“老例儿”在龙家第四代仍热坚持着。这便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仁义所在。第七章写郁掌柜在雪夜赤膊苦劝文笙回家,第八章写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姚永安等故事,都让人动容。重诚信,施仁义,待人以忠,交友以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中国传统做人的道德底线,在旧传统向新时代过渡期间,依然维系着文化的传承。这样的品行节操,在今日亦有可取之处。

第五章第三节,写毛可俞交学生绘画,卢文笙画了一个大风筝,取名“命悬一线”四个字,毛克俞说:“放风筝,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同理,全赖这画中看不见的一条线,才有后来的精彩处。不如就叫‘一线生机’罢。”其实这两个成语意思相仿,不过是从不同的立场来理解,死与生都维系在这一条看不见的线上。正如民国这个大风筝之命,全掌握在看不见的“民心”的一线之中。

小说之名“北鸢”,来自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篇。“北”指北方,“鸢”即风筝,作者全书以“鸢”作喻,犹如命运引线: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风骨激扬。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兴衰的民国年代却还总有“一线”牵引,亦不会丧失其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却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下载《向小北向北》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小北向北》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北游读后感

    读《知北游》后感本假期要求读一本书,我读了一本比较奇特的书,这本书不属于散文论文,也不属于名著,而是一本玄幻小说,但是我很喜欢这本小说,它讲述了很多的处世态度与做人的方式。......

    夜雨寄北读后感

    夜雨寄北读后感 《夜雨诗意》这篇文章出于余秋雨之笔,是一篇散文。初次看到这篇文章,我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夜雨诗意,有着多么浪漫的情调,多么古朴的韵味啊!这让我想起了李商隐......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这学期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书刚刚大下来,我就爱不释手,其中一篇《向命运挑战》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霍......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1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深深的打动了我。一个被确认只能再活两年的人,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活了几个......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一) 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我......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9篇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1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却不多,本文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位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本文写了科学家霍金在......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1 我今天阅读了一篇文章,名叫。这篇课文记述一位21岁就被医生诊断了绝症的人,经过自己努力地奋斗,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个人就......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霍金”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与命运做斗争,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的事。告诉了我们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