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腊叶》有感

时间:2019-05-15 16: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鲁迅《腊叶》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鲁迅《腊叶》有感》。

第一篇:读鲁迅《腊叶》有感

被毁掉的腊叶

——读鲁迅《腊叶》有感

原创: 狂人老师 俗读鲁迅

一年前我刚来到绍兴,有一种树的叶子深深的吸引了我,就是那些金黄色的银杏树叶,它的形状跟别的树叶相比,都有它独到的个性,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叶子。当然,我对此也没有特别的上心。过了一年后,又是一个秋季,我又看到了金黄色的银杏叶,于是忍不住摘了一片,拿回家,夹在其中一本《真诚的套路》书上,这件事情也忘记了。

今天,我重新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腊叶》,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在一年前,看到枫树上面一片有缺陷的叶子,于是把它摘下,夹在一个书本里面收藏起来。一年之后,它重新翻出这本书,看到这片叶子,也忘记了之前为什么会把它夹在这里,于是发出了很多的感叹。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想起来,前几天夹在《真诚的套路》里面的那片金黄色的银杏叶子,打开那本书,发现它的金黄色早已褪去,也的水分已经干了,变成浅绿色的树叶标本。

不论是我摘下的银杏叶,还是鲁迅先生摘下的枫叶,都是一片腊叶。从被我摘下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是幸运的,因为不需要再去经历任何的风吹雨打,不必跟它的同伴一起,经历各种磨练和挑战,最后在风雨中落下,死亡。然而,如果一片腊叶不在树上,跟同伴一起作战,一起经历风雨,哪怕苟且活着,它还是一片真正的树叶吗?

很多女生被一句“我养你”,把自己都搭上了,这就是一个现实版的腊叶!没错,美女被一些土豪看上,确实不用辛苦的工作,嫁入豪门做富婆去了。本来有着自己的事业,哪怕是为这个事业拼到底,也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哪怕只有一丢丢,也还是有;然而,如果被一个土豪养了,那就等于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腊叶,并且夹在自己的书本里面,对社会并没有丝毫的贡献,哪怕对土豪也只是一个鉴赏的素材而已。如果说,美貌就是这片腊叶被摘下的理由,这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一片腊叶,无论是有缺陷的美,还是缺陷的丑,都还是一片叶子,应该留在树上,或者被风吹打下来,这样活着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被人摘下来,无论那时多漂亮,多吸引人,还是会有枯萎的一天,迟早都会被摘下的人忘却。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奋斗,哪怕拼得头破血流,也总比被人藏在温室里面,慢慢的枯萎要强多了。

第二篇:鲁迅《腊叶》的赏析

谢绍平11中本(1)班2011014123

鲁迅《腊叶》的赏析

在《野草》这本充满奇特想象的散文诗集中,也有一两篇优美的抒情文字,这一篇《腊叶》,含着淡淡的柔情,犹如为鲁迅那孤独的灵魂找到一丝慰藉。

鲁迅说:“《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主要写给当时已与他有了感情,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许广平。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这意思:“许公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许广平也说过:“不过事实的压迫„„真使先生痛愤成疾了。不眠不食之外,长时期纵酒。经医生诊看之后,也开不出好药方,要他先禁烟、禁酒。„„那时有一位住在他家里的同乡,和我商量一同去劝他,用了一整夜反复申辩的功夫,总算意思转过来了,答应照医生的话,好好地把病医好。”

鲁迅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奇特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以上的事实,谁能领会其意呢?他以“爱我者”的口吻说话,把自己比作那片枫叶——他称之为“腊叶”,因为那是陈旧的、干枯的。主人因同情保存了它,因为它有病。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交待腊叶的来历。第二段,叙述去年深秋收藏一片枫叶的经过。以自己怜惜爱护病叶的心情,来比喻青年们对作者的爱护和珍惜,并流露着亲切的感激的情意。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病叶做了细腻、传神的描写。作者曾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见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1924年的深秋,鲁迅确实大病一场。病叶“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凝视。”鲁迅在一片病叶的感受中,凝视、深思、阐明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体味的生命哲学,生与死是并置与交融的,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人,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社会和进步事业,而不应过分地珍惜和保存自己。这里让人悚然而思的就是从个人生命与社会进步关系这个生死观的侧面,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应有的心境和情操。这种心境和情操,单纯亲切,深沉优美,同鲁迅对青年真挚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文章增添了动人的光彩和亮点。

第三段,叙述现在初冬的“今夜”发现去年这一片腊叶的情况和心情。“但今夜他却黄腊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表面上是写作者去秋和今冬的待病叶的不同心情,实际是以“腊叶”自喻,通篇表现了对于爱护他的青年们的温情善意与和蔼可亲的感激之情,还暗含着对青年的叮嘱,希望“爱我者”不要再用宝贵的时间精力来关心他,而要尽快地站出来,去关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野草》中有许多篇文章都投射了作者自己的影子,比如《求乞者》中的“求乞者”,《复仇(其二)》中的“耶稣”,《过客》中的“过客”,《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等都可以与作者本人相联系。胆鲁迅在《野草》中并没有具体地指出“战士”或者“求乞者”就是他本人,而在《腊叶》一篇中,他却指出了“腊叶”与自己的联系,在《<野草>英译本序》中明确地说“《腊叶》,是为爱我者想要保存我而作”。许广平在《因校对<三十年集>而引起的话旧》一文中也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的夹在《雁门集》里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腊叶作为作者的自况是无可厚非的。后人总结鲁迅的一生,总是将他的人格、精神、思想放在相当的高度进行仰视,将他加上无产阶级战士、思想家、革

命家等一连串的头衔。他对文化批判的态度坚决,思想的深奥总是给人圣人的印象,因而,很难将他与一片深秋之叶相联系。许多人在解读《腊叶》时不忘与鲁迅的战斗精神相联系。肖新如在《<野草>论析》一书中认为“《腊叶》通过枫叶两种不同的境遇中的不同姿态和颜色,寄托了作者宁愿在艰苦条件下斗争,也不愿再安逸的环境享受生活的志趣等”。学者们总是将着眼点集中于叶的精神气质和“爱我者”的范围推测方面。在我看来,《腊叶》是作者主观情感投射最多的一篇,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精神状态。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读了几遍后,我只是觉得此文很有些诗意,且带些萧瑟的悲怆意味。于是,便查阅相关资料,以求读懂它。1925年12月15日日本政府出兵进入中国东北;192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出兵干涉中国告全国民众书》。但从此点探究,终不得解。再查阅其它赏析,发现此文是先生肺病复发,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作的一首死亡之歌。而网页中也仅仅只有北大的钱群理教授对此文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赏析,读钱教授的赏析文章,终于让我对这篇《腊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阅,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钱教授分析,这是先生由于身缠恶病,面对死亡而讨论死亡,面对迟暮而讨论迟暮。是先生个人性的一个文本。赏文中甚至引用了鲁迅先生自己的一句原话:“《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想必教授分析得是对的罢,对此我不再深究。意思是先生在此文中将自己比喻为一片斑驳的病叶了。

在这里,我仅就赏文中的“生与死”作些延续的讨论。关于生与死,很多哲人都讨论过他们的终极意义。其中,尼采的自杀(疯)与自己探究的生死哲理可谓是相得益彰。尼采曾说:我要去呼吸自由,纯净的空气。于是在他44岁的时候,他疯了,但他在他疯狂的状态中呼吸新鲜空气去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说。纪伯伦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在讨论生与死的时候还说:“假如你真要瞻望死的灵魂,你当对生的肉体大大地开展你的心。因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一件事。”两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纪伯伦同样英年早逝,终年48岁,在生前也被别人骂作疯子。鲁迅先生在面对死亡时可以说同出一辙,即便是重病在身,先生并没有颓废,而是将自己的重病之躯赋予红、黄、绿的色调,给自己残余的生命涂上五颜六色,在题辞中更是说道:“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先生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不是生或者死之本身,而是生与死存在的意义和力量。在刘如溪老师的博客中,他对生与死的研究很有几篇文章,他由“蜉蝣之生”到“生且不怕,何惧死乎”再到“死且不怕,何惧生乎?”的感悟,道出了生与死存在的积极意义。赛恩斯说:“怕死比死更可怕。”无数哲人用生命告诉我们,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不知道生的份量。引用一位自称般若物语博友的话:“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当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要照照镜子,微笑着对自己说:“嗯,不错,我还活着。”

两晚下来,没有好好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竟在此故作高深地探讨生与死。对我本人而言,这个命题确乎过于深奥,然不自觉地在这个古老的哲学漩窝边游离,算是我的一次试游吧

第三篇:读《鲁迅》有感

读《鲁迅》有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经历坎坷,思考深度之大,我这类人大概不能通晓。自阅读《鲁迅》后稍有些许想法,便就其中部分内容抒发一二。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先生的装束很简单,但决不是没有特点。他相貌普通,但是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平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颇为沧桑,浓密的胡须形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上他很爱笑,有时笑起来连烟斗都拿不住。童年时期的迅哥遭遇了家庭变故并深受影响,渐渐的,家境败落,城里人不再用羡慕的眼光,取而代之的是鄙夷的神情,用势利眼看人物,而农村等下层人民充满温存与亲切,大家相互关爱,没有歧视,这都使迅哥13岁幼小心灵受到打击,过早的体验到人世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终而产生“爱农村 厌城市”的情绪。用现代名词“早熟‘来形容说不上贴切但也不过分。由此可知,城市的冷眼和农村的朴素真诚。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一生都把农村朋友的真挚情感当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鲁迅爱他们但是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理、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日本求学的11年间(1898——1909)种种经历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所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当然迅哥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为他的从文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鲁迅是在日本求学而非在国内学习时才觉醒到中国精神麻木这一致命缺点,有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正解释了这个现象吗?,让你只有从一个圈子中走出来才能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凡事有所比较思想才有所深化与发展。这也是我以后可以或者说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再看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位修女说过: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的不平凡就是一种意义,一种伟大。所以鲁迅先生受到万人敬仰。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人物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里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纯的特征。从中我知道,“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鲁迅言论),做人做事要仔细思考,认真研究,方才能够察觉到其中的深意。如果说《呐喊》、《彷徨》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那么,《朝花夕拾》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幼时的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下给予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这其中有日本人——一位温暖的朋友,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民族骨气很硬,但是他并未让民族仇恨蒙蔽了眼睛。这启示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日本人,一个人要理性的待人接物,做一个严谨的人。

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面对这种嘲笑,先生不是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反省自己,明确的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写作。我想先生应该是很感激这些嘲笑者吧。

鲁迅先生在生前立下遗言,其中一条是:“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我是这样理解的:要忘记先生的身体,相貌,声音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去铭记先生的民族精神,堂堂正正的好好生活,当然,践行更重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我看到了静水流远的力量。鲁迅也曾说过:“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也许人生就是一种积淀。生命静静的流着,但是平凡不意味着平庸。链接到当下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有些事,不是不做,有些话,不是不说,而是我们在等待,等待

一个时机,一个最好的时机,一个足以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的机会,以避免重蹈覆辙。

1949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臧克家于11月1日写了短诗《有的人》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从中我知道了鲁迅的伟大和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勇敢。

这就是我读《鲁迅》后的几点想法以及对我人生的启示。

第四篇:读《鲁迅》有感

读《鲁迅》有感

在我国,文学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诗歌、散文,到至今为止的戏剧、话剧,发展的绚烂多彩。尤其是现代的文学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以及深化当代的主题,它的构思可以说是一副具有诸多环节的有机的链条。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深化主题,设计环境、人物、情节,安排作品的结构,思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而题材主题的构思,则是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关系到小说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而且决定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方法的运用,它是小说艺术生命力之所系。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总是从生活中发现主题,又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形象的艺术反光镜而把它提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从而使其小说的主题具有极大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是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近代文学巨匠。因为令人发指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想法,指出了民族的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批判社会腐败,对社会现实的揭发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愚弱”思想,唤醒国民那“麻木”的神经系统。现如今的社会,太多的人变得麻木,变得安于现状,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却因压力却大了,于是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摆脱愚昧思想,让神经不再麻木;加强个人理想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牢固纽带,更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以及在他身上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是对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鲁迅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所以,新时期的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验鲁迅的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鲁迅先生具有“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是锲而不舍,是水滴石穿,是坚定勇敢,是义无反顾。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权利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望,腐败横行,道德操守江河日下。我们就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不仅仅要自觉地远离这些不良风范,还需要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和鲁迅一样,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到改变,但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亮的多了,就算再黑的夜晚也可以亮如白昼。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现实的残酷,他用自己豪放的文笔来唤醒麻木的国民,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去抨击社会的黑暗,他用“韧“的战斗与社会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然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韧”的战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的限制,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作品宣扬了大量的新思想,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觉到针芒在背。

鲁迅是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的状态,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子,民众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懦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的割地赔款,懦弱可欺,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麻木体现。然而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唤醒了愚昧的数万万人民。

第五篇:读《罗腊英》有感

读《罗腊英》有感

最近读了《奋发向上,崇单向德》这本书,书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4年4月5日凌晨1时许浦江县仙华街道戴宅村一民房发生火灾,租住在二楼的安徽人罗腊英发现火情后,不顾生命危险,放弃逃离机会,一一叫醒10余名楼上的邻居,自己却被重度烧伤,不幸于4月9日下午3时去世。罗腊英舍己救人的事迹赢得社会广泛称赞,被誉为“最美邻居”。

罗腊英走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邻居因为她的及时叫喊得以安全脱险。万分悲痛中的肖康荣对罗腊英心生愧疚:“如果不是腊英叫醒我们,恐怕我们一家都完了,她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她救了我们一家,自己却走了„„”罗腊英走了,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邻居搭起了生命通道,她是舍己救人的英雄,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罗腊英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她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在邻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她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用生命书写了人生的壮丽篇章。罗腊英的壮举源于她善良的心,证明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在危难关头伸出援手,在给世界发送温暖,给社会传递正能量。面对罗腊英的高尚行为,我们都应对惯常思维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未沉沦。生命的色彩可以有多斑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无数个平静的日子里,在灾难来临的时刻里,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罗腊英一样的人的不离不弃,生死不离。社会变得如此温暖,如此色彩斑斓。比如“最美的教师”张丽莉用她年轻、美丽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关爱、奉献之歌;最美司机吴斌的76秒的坚守;固镇县唐南乡五星村赵庄两次救出落水儿童的赵现红

我相信这种精神会千古恒常。今天“最美邻居”罗腊英用她年轻、美丽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关爱、奉献之歌。他们的美丽将化作春风,滋润、温暖着华夏大地。

下载读鲁迅《腊叶》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鲁迅《腊叶》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鲁迅小说》有感读完《鲁迅小说》,至今还意犹未尽,这本书有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怀旧》四个小说集,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精炼,极富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

    读鲁迅小说集有感

    读《鲁迅小说集》有感提起鲁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他为中国八大文豪之首,他出生在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但他并没有埋没在那黑暗中,他就似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他在这......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八、五崔建博 一本好书——一个朋友,带来慰藉。 一本好书——一个亲人,给予温馨。 一本好书——一盏明灯,令人璀璨。 ——题记 今夜,抑郁的我徘徊在窗口,拉开......

    读《鲁迅传》有感

    怀有好奇和探究的心里,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经常学习的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假期我略读了《鲁迅传》,对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等方面,多了一些......

    读鲁迅散文有感

    读《鲁迅散文》有感李绍姒欣欣完小六二班:刘成我爸爸拿在手上翻看的一本书就是《鲁迅散文》。对于我来说,鲁迅写的文章术深奥了,我觉得自己读不懂它。后来,出于好奇的心理,我拿起......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读书是孤单的,它不同于看电影,可以几个人一同分享,共同嬉笑;读书又是幸福的,他会让一个深邃而久远的声音穿越空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与你交流,讲述他的感情,讲述他的......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常新子自知”,一本值得常读常新的好书,若不反复品味咀嚼,就如一次次错失心灵洗礼的良机,甚为可惜。于是在大二的寒假,我谨怀崇敬......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书是孤单的,它不同于看电影,可以几个人一同分享,共同嬉笑;读书又是幸福的,他会让一个深邃而久远的声音穿越空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与你交流,讲述他的感情,讲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