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鲁迅《我还不能带住》有感
良知就是后台
——读鲁迅《我还不能带住》有感
原创: 狂人老师 俗读鲁迅
最近老崔重新回归大众视线,在此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老崔的声音了。老崔是当代的英雄,他敢于揭露社会上各种各样丑恶的现象,哪怕是范冰冰逃税的事情,都是他挖出来的。老崔敢于跟坏人坏事叫板,敢于说真话,他说道:“有很多人都想追杀我,当我知道有至少三十个人想谋害我的时候,我也不害怕了。只要在我被害之前,能做多少算多少,都是胜利!”还有网友提出,老崔是有后台的,所以没有人敢动他。是的,我也这么认为,老崔最大的后台是谁?是正义的声音,是一大批有良知的人,只有“正义”、“良知”才是老崔最大的后台,能支撑他走下去。
当今社会就是缺少这一类的人,但是,我愿意加入成为这一类圈子的一员。我看到很多人,他们做慈善做得很热心,给环卫工人、给流浪汉送爱心粥等。如果在一年前,我一定会被他们这一举一动所感染;然而,到了今天,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我们去操心。因为,我们的社会很完善,社区会有收容所,给这些流浪汉暂时栖息;便利店会给环卫工人提供热水等温暖的服务,还需要专门的人群去操心吗?与其说是在做慈善,不如说他们是在作秀,是在为后续的耍口才圈钱等行径做铺垫而已。
那些成功人士耍口才圈钱,与我何干?又不是坑我的钱,他们也没有这个能耐去忽悠我一分一毛,有人劝我:还是不要多管闲事了,不要去诋毁他们。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我还不能带住》。如果人人都这么想的话,都在各扫门前雪,那这些成功人士不就是更加有的放肆吗?更多的人,被成功人士套路了,然后就复制那个“成功的公理”(昨天我写到过的),哪怕口袋没有几个钱,也是一个成功人士。没错,他们是有成功的表象,这是一副面具,戴在脸上当然容易,你只要有魄力,只要敢花别人不敢花的钱,就能把这副面具戴上。“像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戴上面具以后,连自己都相信了,我就是一个成功人士。然而,有一天去到美容院,要做面部护理,要把面具拆下来,才可以洗脸、敷面膜吧?然而,面具早已经跟脸皮结合在一起,想要把面具撕下来?难啊!除非,伤筋动骨,还得扯破脸皮,血流满面,容貌尽毁,比素颜更难看。
很多人都问我,你靠什么去支撑三味书屋呢,你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后台?说得对,我确实是有后台的!我的后台,就是鲁迅先生的智慧,他的作品给了我批判这些丑恶现象的灵感,他的批判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当然,我最大的后台,就是一种正义感,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走向我这边。我始终相信一点——正义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第二篇:读《鲁迅》有感
读《鲁迅》有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经历坎坷,思考深度之大,我这类人大概不能通晓。自阅读《鲁迅》后稍有些许想法,便就其中部分内容抒发一二。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先生的装束很简单,但决不是没有特点。他相貌普通,但是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平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颇为沧桑,浓密的胡须形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上他很爱笑,有时笑起来连烟斗都拿不住。童年时期的迅哥遭遇了家庭变故并深受影响,渐渐的,家境败落,城里人不再用羡慕的眼光,取而代之的是鄙夷的神情,用势利眼看人物,而农村等下层人民充满温存与亲切,大家相互关爱,没有歧视,这都使迅哥13岁幼小心灵受到打击,过早的体验到人世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终而产生“爱农村 厌城市”的情绪。用现代名词“早熟‘来形容说不上贴切但也不过分。由此可知,城市的冷眼和农村的朴素真诚。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一生都把农村朋友的真挚情感当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鲁迅爱他们但是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理、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日本求学的11年间(1898——1909)种种经历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所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当然迅哥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为他的从文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鲁迅是在日本求学而非在国内学习时才觉醒到中国精神麻木这一致命缺点,有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正解释了这个现象吗?,让你只有从一个圈子中走出来才能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凡事有所比较思想才有所深化与发展。这也是我以后可以或者说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再看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位修女说过: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的不平凡就是一种意义,一种伟大。所以鲁迅先生受到万人敬仰。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人物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里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纯的特征。从中我知道,“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鲁迅言论),做人做事要仔细思考,认真研究,方才能够察觉到其中的深意。如果说《呐喊》、《彷徨》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那么,《朝花夕拾》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幼时的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下给予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这其中有日本人——一位温暖的朋友,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民族骨气很硬,但是他并未让民族仇恨蒙蔽了眼睛。这启示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日本人,一个人要理性的待人接物,做一个严谨的人。
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面对这种嘲笑,先生不是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反省自己,明确的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写作。我想先生应该是很感激这些嘲笑者吧。
鲁迅先生在生前立下遗言,其中一条是:“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我是这样理解的:要忘记先生的身体,相貌,声音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去铭记先生的民族精神,堂堂正正的好好生活,当然,践行更重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我看到了静水流远的力量。鲁迅也曾说过:“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也许人生就是一种积淀。生命静静的流着,但是平凡不意味着平庸。链接到当下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有些事,不是不做,有些话,不是不说,而是我们在等待,等待
一个时机,一个最好的时机,一个足以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的机会,以避免重蹈覆辙。
1949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臧克家于11月1日写了短诗《有的人》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从中我知道了鲁迅的伟大和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勇敢。
这就是我读《鲁迅》后的几点想法以及对我人生的启示。
第三篇:读《鲁迅》有感
读《鲁迅》有感
在我国,文学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诗歌、散文,到至今为止的戏剧、话剧,发展的绚烂多彩。尤其是现代的文学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以及深化当代的主题,它的构思可以说是一副具有诸多环节的有机的链条。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深化主题,设计环境、人物、情节,安排作品的结构,思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而题材主题的构思,则是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关系到小说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而且决定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方法的运用,它是小说艺术生命力之所系。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总是从生活中发现主题,又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形象的艺术反光镜而把它提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从而使其小说的主题具有极大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是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近代文学巨匠。因为令人发指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想法,指出了民族的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批判社会腐败,对社会现实的揭发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愚弱”思想,唤醒国民那“麻木”的神经系统。现如今的社会,太多的人变得麻木,变得安于现状,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却因压力却大了,于是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摆脱愚昧思想,让神经不再麻木;加强个人理想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牢固纽带,更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以及在他身上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是对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鲁迅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所以,新时期的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验鲁迅的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鲁迅先生具有“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是锲而不舍,是水滴石穿,是坚定勇敢,是义无反顾。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权利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望,腐败横行,道德操守江河日下。我们就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不仅仅要自觉地远离这些不良风范,还需要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和鲁迅一样,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到改变,但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亮的多了,就算再黑的夜晚也可以亮如白昼。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现实的残酷,他用自己豪放的文笔来唤醒麻木的国民,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去抨击社会的黑暗,他用“韧“的战斗与社会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然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韧”的战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的限制,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作品宣扬了大量的新思想,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觉到针芒在背。
鲁迅是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的状态,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子,民众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懦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的割地赔款,懦弱可欺,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麻木体现。然而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唤醒了愚昧的数万万人民。
第四篇:读鲁迅《我的种痘》有感
我种的成功之豆
——读鲁迅《我的种痘》有感
原创: 狂人老师 俗读鲁迅
最近我跟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学员交流,打趣的跟她说:“这么久没有跟我学习,感觉你掉队了哦。”对方回答:“没办法,我报的课程太多了,同时报了书法、绘画、瑜伽……在线上还报了魅力好声音等。”我不禁赞叹,真的是天才,如果把这些课都学精通了,真的能同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瑜伽达人,再成为超级演说家,简直就是文武双全,妙极了!可惜的是,一个都没有!在看本文的你,有这样的体会吗?为什要去学习,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啊,不是吗?为了自己更有竞争力,学习是唯一的途径,这个我相信不会有人反对的吧?然而,多拿一个学习的门票,你就会离成功近一点了吗?也许很多人这么以为的。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我的种痘》,感觉到当年人们种痘的动机,跟现在的人花钱报课学习,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文章中写出,人们种痘的原因,是为了自己保命,能够存活下来;当今社会人们报课程学习,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种痘”,其实大概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当代社会人们“种痘”,就是打开千聊、喜马拉雅等学习的平台,然后就报一大堆课程,美其名曰:“我要学习,要不然我的饭碗也保不住了。”然而,如果说学习就能成功的话,是不是图书管理员应该最成功才对呢?他们永远不会缺书籍,想看啥书都可以看,随时随地都能学啊!然而,他们永远都只能是为我们这些学习积极分子服务的。我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大多数人,只是充当了不领工资的图书管理员,仅此而已!他们屯了很多的课程,但至于能不能学习就无从考究,或者仅仅是走形式学完,再评论一句,这个课不错,仅此而已。有没有人能成为学霸的?有,但是学渣更多!
有的学习的平台还相对比较严格,比较负责任的,就会在课后给学员布置作业。想要把这些知识彻底搞懂,就必须按照要求把作业做好。当然,能有执行力的人,真正有收获的概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好好珍惜,哪怕他们不成功,但也能够成就你的事业,为了你的前途逼你一把。如果哪些导师能像你的小学时候的老师那样每天逼你完成作业,就应该认真重视。
然而,更多的人都倡导“跟有结果的人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的“成功人士”就会包装自己,只要去照相馆找一个帅帅的照片,瞬间变成一个“成功人士”了。在那些成功的会场上,转化率是最高的,一次会议的营业额100万都是起步价,更有最厉害的“食蚁兽”,居然敢跟马云的“双十一”叫板,三天要创造9亿奇迹,就拿在场的蚂蚁来开刀,相对比马云的9亿,都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买回家,谁更有意义?
我也是在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问题,用户数量是一个硬伤。于是我跟那些所谓的名师大咖请教,如何才可以更好的增加用户数量呢?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加入他们的平台,就有几十万潜在客户任你开发。也许,他说的没错,这个也是事实,只要加入就有机会。然而,为了推广我自己,就要心甘情愿为他们做嫁衣吗?无非是用户数量而已嘛!其实答案就在我身边,我打开小米公司写的《参与感》,知道了“用户思维”这个概念,就已经知道答案了。下一步,只是如何把用户参与这个事情落实这件事而已。为什么很多人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要进那些学习的平台病急乱求医呢?因为学得多了,麻木了,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解决的问题可以很简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包括外因和内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所以,不论种再多的豆,如果你不施肥、不浇水,一切都是徒劳!如何提升自己呢?学习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自己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不要怕出错,只要试错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哪怕出错也给你带来丰富的经验。
第五篇: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阿Q正传》
《阿Q正传》出自先生的《呐喊》,是以“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为动力而写的。先生自语这是“遵命文学”,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及《阿Q正传》,首先要谈及阿Q这个人物,小说中的阿Q既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封建礼教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是一个现代标准的“三无”人类,无地,无家,无工作,靠打短工过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按照常理而言,他应该更加勤奋、上进一些,努力地为生活奔波,但是,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进城一趟,必要做些顺手牵羊、小偷小摸的事,回来却不知廉耻地大肆炫耀。所以,他注定是可悲的,也正因为他的游手好闲,所以他有充当了我要提及的第三个角色——看客。阿Q不敢正视现实,以健忘来解脱痛苦,而对于当今社会,“看客”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的症结并不主要在于人们由于缺乏现代觉悟所持有的愚昧、麻木及感觉思维的迟钝,而恰恰在于对不幸的兴趣和敏感。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用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当下国人的“看客”表现在诸多方面,喜欢围观吵架、斗殴事件,却没人去劝解或采取为之有效的方法。其二,“看客”的麻木似乎也是眼下人的写照,老人摔倒无人扶起;年仅两岁的小女孩被两辆车先后碾过,途经18人,却无一人过问。敢问:中国人的心到底冷到了什么地步?那是仅仅两岁的孩子呀!一个
鲜活的生命,却因为怕被讹上,而被“看客”漠视,最终去了天堂。中国人的劣根性如此的根深蒂固,但时代的发展却与时俱进。万象更新,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道德却日渐沦丧了,谁能说这与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进步了呢?
回到《阿Q正传》上,我第二个要谈的便是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不难 发现,起初阿Q对革命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是当他发现未庄的男女如此“慌张”之后,他却产生了“想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是“心向而神往之”的。这种幼稚、糊涂、错误的认识,他却付诸行动了,高高地盘起长长的头发,开始了他的“投机革命”,幻想着“革命成功”后的喜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阿Q成了替罪羔羊,而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死!真是可叹!可悲!可笑!由此,我便要说一说先生所提及的革命——辛亥革命。从未庄人的表现,辛亥革命的弊端暴露无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这一场不彻底的改良运动注定是失败的、悲剧的。因为它没有唤醒阿Q似的群众,不被广大人民所理解,没有完全地、彻底地打破封建的桎梏。至此,我们应该深思先生的睿智与思想的深刻与独特。
最后,我要谈一谈《阿Q正传》中阿Q的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他利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用虚无的未来来缓解眼前的窘迫,他能以丑恶去骄人,用自轻自贱地方法来掩盖失败地位,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他虽在现实上屡遭失败,而精神上却是“常胜将军”,我们总结它为“可悲的精神胜利法”。然而,我要说的是,当今权强社会,弱肉强食、勾心斗角、危机重重,每个
人 都不免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看到别人发达了,会说“他这人黑着呢!做生意都是缺斤少两,吃回扣,靠这个发家有什么可好了”;看到有人升官了,会说“他和领导关系好得不得了,肯定是走后门的”等等。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平庸和无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掩盖,这种种的借口难道不是“新版的”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吗?冷静下来,仔细斟想,为什么失败了不从自身找原因而要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打发呢?为什么不努力、不争取也许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呢?也许我的问题有点多余,因为这个社会,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是被埋没最多的人。所以,每个人必不可少地要有一套“精神胜利法”来聊以慰藉不甘的心灵。
阿Q,不仅活在先生的时代,当下,成千上万的人也都在充当着阿Q的角色。所以,可悲的不仅是阿Q,还有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