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真路》读后感2500字
《归真路》读后感2500字
文/王霞
“不是你们拣选我,是我拣选了你们”(约十五16)。
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神所做,非人所能测度。从《归真路》这本书中,看到神拣选了很多工人。今天,神在这几十亿人口中拣选了我们,成为他的儿女,为的就是让我们能像这些工人一样成为他合用的器皿。而我们付出多少呢?这些神的工人们在他们所行的道路上显出他们的忠与感恩。他们不断寻找与追求,在各地建立真正属神的教会。他们的这样的心志真值得我们的学习与效法。
一、神的拣选,人的追寻
寇可华执事,一位信誓旦旦地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是基督徒,她也绝不会成为基督徒的人。但不久后,她即成了一名神学院的学生。她怀疑,困惑,不明白,也不知如何祷告。神呼叫她,让她第一次尝试祷告。但她的祷告也是像别人一样,希望能看到神。因此,对神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一颗单纯和善良的心,而总是在人的背后说坏话。骄傲,虚荣的罪恶感让她非常痛苦。这时她开始寻找神,参加聚会、祷告,但这些都不能让她平静安稳。
在一次祷告时,她的心里有个声音说:“你不是不相信耶稣是神,为什么你还要向他祷告?”这时他的心里非常沮丧,她痛苦,矛盾,挣扎,欲哭无泪。那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如果我死了,能得救吗?我有资格见神吗?她觉得人的信仰要靠自己体验,别人的体验都只是一时的,过后就忘记了。这时她开始查考圣经,后来郑家政同学(现为真耶稣教会传道)借了一本《圣灵论》给她看,看完后,长久的疑惑就此一一解开。她对真耶稣教会开始有所改观,开始从鄙视转向尊重。那年暑假她和一些同学跟着郑家政传道到福建福清三山教会,他们一起查考圣经,神的真理让她接受洗礼,也求到了圣灵。得圣灵后,她更坚信神真在这里——在真耶稣教会里,她找到了有神同在的教会。
寇可华执事从不信到寻找,这是神的拣选。她感恩,知恩,报恩。
想想自己,虽从小信主,但总是在需要时才会去寻找神,就像圣经上所说“有病的人才找医生”,靠他得医治(太九12)。这也是现在人的信仰问题,总是在平静安稳时,疏于追求属灵的长进,忘记神拣选我们的目的。每个人都能从吃奶的婴孩,成长为明辨道理的大丈夫(来五13),那就能体现神拣选我们的意义与价值,完成神所托付我们的使命。神拣选一个人,就希望每个人像保罗一样,从吃灵奶到干粮,明白真理,传扬福音,这是神拣选人的目的(彼二9)。
二、神的拣选,人的服侍
王宏利传道从小遇到好多事故,但每次都靠神得蒙拯救医治。一次在同学家玩火药枪时,十九颗铅弹打在脸上,神保守没打到眼睛。年龄太小,不能动手术,要到18岁才能动手术。他的母亲为他祷告,到现在他都没有再手术,身体也没一点影响。这是神的恩典。
一次他和哥哥以及几个同学一起去河里游泳。之前去的时候,这河不深,可是因为几天下雨,水冲下来,河里被冲了一个坑,大概有三、四米,从上面看不出来,等他们跳下去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在水里挣扎,希望能活下来。这时神安排了一位没有下水的同伴用竹竿把他们拉上来。父母告诉他这是神的恩典,以后要报恩。
再一次他被狗咬,差点疯了,因一直发烧,医生不敢到他家。母亲为他迫切祷告,使他的心得安慰,第二天人就正常了。后来母亲告诉他,若神要用他,就把他献给神。
在他读高三时候,放假回家,无意吃了带老鼠药的点心,幸好人没事。神这次提醒他上次的许愿,许愿要还愿。感谢神的一步步带领,他如愿以偿考上神学院。
读神学院前,他对神的道理不懂,没有教派的概念,觉得信主都一样,圣经就一本,理解也应该是一样的。但在读神学院后,发现原来教派不同,理解也不同。这让他非常困惑。但每看圣经上讲到,真理只有一个,神的话不是是而又非的道理,心里就有许多不解。小时候他听说,一个人达到灵性的高度,就会讲方言,方言是属灵的象征,是灵命的体现。他很渴慕说方言,总希望自己能说方言。有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带他到一位老信徒家里,说要教他讲方言,但是他心里很不舒服,因为他知道这不是出于神。后来,他的同寝室的同学告诉他,真耶稣教会是能求到圣灵的教会,圣灵不是教的。
他就来到真耶稣教会。感谢主,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归宿,受洗成为神真正的儿女。在教会中他也找到了另一半。这些都是神的恩典,他要用一生来报答,于是成为教会的专职传道。
神要用你,神会把你找出来。保罗是一位逼迫教会的人,神要用他,拣选他,他就为主所用;摩西说他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不会讲话,神要用他,他还是要去说。经上说:神给我们恩典,我们应当举起救恩的酒杯,称扬耶和华的名。作神的工是我们的本份,也是我们家人和儿女的本份。报答主恩,为主所用,服侍真神。
三、寻真理,得永生
林放传道,从一位无神论者,到相信真神。他从小相信科学,进化论的思想,根本不相信世界有一位神。长大懂事后,看世界万物,在心理上相信世界上有一位神。但每次询问大人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后来,他想:无神论不见得是真理,有神论不一定是迷信,像杰出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基督徒。他感到迷茫,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是要做什么?他就开始寻找答案。在一次听广播时,听到世界上有神,有耶稣等,他的心灵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那“到底有没有神?”“基督徒教是真理吗?”他听了广播后,想做进一步的了解。他相信世界有一位真神,他是创造宇宙的神。
一次无意间,他看到了一本佛教的书,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一次在朋友家中,与他的父亲一起打坐。在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了一间教堂,在那里买了一本圣经,如获至宝,他很喜欢阅读。这时他佛教基督教都不愿意放弃。过一段时间他开始觉得俩个教派不同,基督教主张独一真神,神是宇宙的创造者,靠自己不能使罪得赦,唯有靠耶稣才能得赦。而佛教主张世界没有造物主,也没有救赎主,只靠自己修行,才能脱离苦海。他选择前者,相信世界有造物主。兜兜转转,他进入过天主教、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查考哪一个是符合圣经真理他就接受。
他有感动要出来当传道,就考上了神学院。入神学院后,他就表明他是安息日会的信徒,大家都不以为然,有的还反对。在一次同学聊天中,有人告诉他班上有一位真耶稣教会的也是守安息日,他就感到好奇。这教会的名字很特别。所以就找他们沟通信仰的问题,看了书籍后,他发现真教会更符合圣经。他就写信给教会牧师,但都没有回信。暑假他就跟几位同学到福建福清三山教会,一起研究圣经,探讨圣经真理。在这里他体验到真神同在,于是接受真教会的洗礼,真正归入神的名下,真正与主有份。以前不好的行为都戒除,读圣经有感动,有亮光,祷告被圣灵充满,对真理更加理解。
一位从无神论者到有神论的人,在这一路寻找,走了多少弯路,都不放弃。最终感谢神的拣选,他找到了人生的盼望。在这信仰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像一首诗歌唱的,有的走了一半,有的走十分之九,有的走到了头。我们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没有像农夫一样等到果子成熟。在真理面前我们往往只听人说,不懂的去分辨,这是我们信仰的弱点。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要在真理上站住脚,不要随波逐流。
结语:
一本《归真路》,让我看到了前辈们,在对神的侍奉上、对真理追求的精神,值得吾辈效法。愿我们都能在真理上有所追求,在神的恩典上能多点感恩。当我们在忙碌世界上事情的时候,我们当适当地停下脚步,思想神的拣选,和他的恩典。坚定信仰,为主做工。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
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
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
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专题:http:///s/sanguoyanyi 发表99
第三篇:《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4、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1、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5、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7、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第四篇:《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暑假,学校给我们推荐了几本教育教学类书籍供我们选择学习,提升自己。选书时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它就是《回归真教育》。书名《回归真教育》置于封皮上方,封皮正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真”字,“真”字的旁边还有几个小字: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书的作者是梁好,翻开书,我看到的是一位帅气的男教师,年龄也不会太大,估计有三四十岁,脸上架着一副眼睛,显得斯文儒雅。再看看作者的介绍,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
翻到书的目录,我看到的是一篇篇的文章题目。我想,这一篇篇文章会不会就像我们每个月写的反思一样。打看书,我开始了阅读,谁知一口气竟然读了十几篇竟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梁老师写的文章接地气,写的都是学校教学中的点滴小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所以我一读便不知不觉入了迷。梁老师写的虽是小事,但在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有教育家的胸怀与气度,他对事情的见解有其特别之处,让人心生佩服。自己平时写的那些教育反思怎能与梁老师的同日而语,我真为自己当初的想法感到惭愧。
梁老师在讲到“教育就是不折腾”时,他说,教育需要宁静,教育需要纯净,教育需要不折腾学生,不折腾老师。这个不折腾梁老师说得真好,教育本来就应该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内容、最本真的要求脚踏实地的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准则。李镇西老师是当今著名的教育家,他辞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到一所不知名的乡村中学当了校长。那所学校便一时间声名鹊起,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访问团让学校应接不暇。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李镇西校长没有被学校外在的繁华与喧嚣迷惑,他多次声明: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校园应该是宁静的。在李镇西校长眼里学校应该是宁静的,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上好课,育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育需要宁静的心态,学校的发展需要宁静的环境。其它的事物或活动应该精而又精、适可而止。否则,虽然出了力,未必会有应有的收获。
梁老师也写到了教师应该对课堂充满敬畏。他在文章里提到了梁实秋文学大师,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因为女儿赴美留学,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亲朋好友及弟子出于善意,时常登门造访。除了聊天,梁实秋有时也同客人玩麻将。但是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谨慎,认真,对教学充满敬畏。按照常理说,这样一位大师,给师范的学生上课,完全是小儿科,即使漫漫而谈的的课堂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然而,梁先生却将课堂看得无比重要,在他看来这方讲台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讲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不然就对不住学生,对不起自己的名声。梁老师说对课堂充满敬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对课堂的敬畏,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是的,我也深觉教师的精彩在课堂,精彩的背后应该是充分的准备,我们对课堂的敬畏多一分,我们的教育就会离理想的教育近一些。
说到教育就一定离不开孩子。在书中,梁老师还用许多篇幅写到了孩子。他说,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同一粒种子,即使种子籽粒再饱满,胚芽再茁壮,也并不见得在每一块地上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理,学生的个性不一,智力不一,因而,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现在,我已近不惑之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身边的事和物。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是让孩子抵达幸福的车站,帮助孩子寻求人生的幸福。如果幸福与快乐都不复存在,那么剩下的分数,知识,成绩又有何用?
第五篇: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00字范文
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_读矛盾论有感,以供大家参阅!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读矛盾论有感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 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
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
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
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
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