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散文《离家时候》有感
读散文《离家时候》有感
自动化学院 李傲
看过几篇回忆几十年前当知青时上山下乡的文章,其中以怀念当年的艰苦岁月为多,但由于年代距今较远,对当年的时代背景没什么了解,所以不曾有过多大的感触。直至一天偶然读到叶广苓的《离家时候》,才感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联系,由此生发出不少感慨。
一九六八年的某个早晨,二十岁的叶广苓即将离开位于北京的家只身前往大西北。二十年的人生都是在城东的古老院落里度过,如今突然要离开了,而且何时回来遥遥无期,也许真要一辈子扎根大西北了。想到这里,叶广苓越发得不舍得离去。她六岁丧父,家里还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三人都由母亲拉扯大。因为在父亲去世后家里渐渐和亲戚们断绝了联系,所以他们的处境相当困难。然而祸不单行,母亲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在一九六七年患上了重病,医生无力回天。哥哥是地质队的,常年在外,家里一下子只剩下两个不足二十岁的小姑娘了。
当得知自己要去大西北知青时,哥哥破天荒的请了假回来给她打包行李并送她。这一来家里就只剩妹妹来照顾母亲了。后来妹妹也知青去了,半年后母亲去世。自一九六八年作者二十七年没回过家,也没能为母亲送终。
读完之后,我总是觉得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拆散了一个家庭,导致了一个悲剧。以为就当是来说,去边远地区支持国家建设是一件最光荣的事情,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是在正常不过的的事情。一个时代的思想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随着这群人命运的改变又生出不少悲欢离合。但后来转念一想,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差不多过着和当年知青一样的生活。虽然我们不是被国家硬生生安排的,但也总是为了某些东西离开家乡,错过了许多。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也许这就是思乡怀远成为一个亘古不变主题的理由吧。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不少人都被野心和抱负驱使着离家,因为外面有更多的机会,外面有更多的可能。我们被这股要成功的思潮所影响,牺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想要博得世界。
当年的知青也就和你我一样大,他们也被一股思潮影响,我们以一样的心态离家,后来同样都遇到挫折。他们抒发着他们的感慨,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世界就是这样,因果轮回,终于又到了我们的头上。
我无法也不想对那个时代加以褒贬,只是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很像的。也许几十年后,当我们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时也会发出和现在那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一样的感受。同样,我们也会越来越与古人诗词里的感情产生共鸣。
也许成长就是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慢慢变得简单,一件简单的事情慢慢变得复杂。就像,我之前无法理解知青们的感慨一样,现在却能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扩展到自古至今,一切的情感我们都是重复,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罢了。但就当我们越来越理解以前难以理解的诗句文章时,我们也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岁月了。因为当我们不理解时,我们正处在现在所怀念的那个状态之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这曲《丑奴儿》时老师让我们描述一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心情,然后写纸上交给他。同学们都眉头紧蹙,碳素笔在指尖不停地转动,却怎么也落不到纸上。
过了几分钟,终于有同学开始写了,很快就交上去几个。语文老师津津有味地看着学生交上去的作业,嘴角始终带着微笑。忽然,他站了起来笑嘻嘻地对我们说:“同学们都停下来吧,现在你们应该能理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了吧。但是辛弃疾作词时的心情也许得到了几年后你们才能理解,就像现在的我一样。”
几年之后,离家千里的我渐渐理解老师的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用失去换来了成长。我们也在慢慢变老,希望几十年之后,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安心回顾以往。
第二篇:离家有感
爸爸妈妈,我又离开家了
寒假刚刚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始。众多西科大学子也从家中出发,踏上了返校的旅途。“多情自古伤离别”,面对又要离开温馨自由的家庭,面对又要离开在寒假中朝夕相处的父母,在开学的日子里,许多同学纷纷敞露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
“离开家后突然才发现想家了。”
来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1级的赵华宇对记者这样说道:“寒假在家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17号父母把我送上车时,那种不舍的感觉才变得强烈起来,唉,现在刚到学校就有点想家了。。。”
像赵华宇同学一样,许多同学特别是大一新生,在归校后都有着浓浓的思家情结。很多同学都在自己的空间,微博等交流平台上更新了表达自己思念父母,想念家乡的内容。
“好可惜过年没有回家,想爸爸妈妈了。”
信息工程学院通信1104班的张倩希同学今年并没有选择回家过年。她在绵阳市内的一家必胜客店找了一份兼职。当记者问及她没有回家的感受时,她说:“刚开始还是没什么特殊感觉,但在除夕夜万家团圆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孤身一人,还是很难过的。好可惜没回家过年,现在好想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身体怎么样了。。。”
与张倩希同学类似,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寒假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选择回家过年。他们有的是为了做兼职,有的则是为了准备考研,考证等。由于没有回家过年,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更加浓郁。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与你们争吵。”
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开学之际则是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来自文艺学院的陈潇同学向记者讲述道:“我寒假在家什么家务活都没干,晚睡晚起,一天就知道忙着上网,打球,同学聚会。时不时还对父母的唠叨很不耐烦,有时还和他们顶起了嘴,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父母是我们每个人最亲的人。在离别之际,看到父母那微显苍老的脸庞,看到父母那充满期待和关切的眼神,作为儿女,任是谁都会感到留恋和不舍。
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父母和社会的希望,在学校认真学习各项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的义务。就让我们把对父母的留恋和爱装进心底,让它们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第三篇:《汉语教程》教案第一课 离家的时候
第一课 离家的时候
生词与课文 第一段:
作者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实现了吗?实现这个愿望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作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的心情怎么样?
1、愿望:美好的~ 强烈的~ 共同的~ 上大学的~
实现~
愿望实现了
我来中国学汉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希望(动/名)
愿意(名)
2、终于:表示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或等待,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多为希望的。
(副)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以后,我终于到了北京首都机场。“终于”一般放在主语后,动词前。主+终于+动词
最后:(名)最后的结果
~的成绩
~一排
昨天的足球比赛我没有看完,最后谁赢了。(*终于)
我们先去买东西,然后去看电影,最后去饭店吃饭。(*终于)
3、实现:实现理想
~愿望
~目标
无法~ 早日~ 一定要实现
~不了
你的计划从来没实现过。
第二段:
作者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学校的?父母知道吗? 他们为什么不知道?(我瞒着父母)作者问什么要瞒着父母?如果把出国学汉语的事告诉父母,他们会怎么样?(多半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独生女)你是独生子女吗?在你们国家独生子女多吗?
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最想做什么? 如果汉语说得很好,你就会——
如果你觉得在这个班学习太难了,那么——
你的朋友让你周末跟他一起去颐和园玩,可是你觉得要看天气的情况。你怎么说? 作者是独生女,如果把去中国学汉语的实情告诉父母,——
因此,在联系学校的时候遇到问题,作者怎么办?(跟朋友和老师商量。)父母什么时候才知道作者要来中国的事情的?“才”表示父母知道得早还是晚?父母听作者说要来中国,他们怎么样?“果然”不大愿意。为什么要用“果然”?父母都说了些什么?用“不是„„吗”改写句子。(他回国了。这件衣服很漂亮。我想去美国旅行。)
4、联系:(动)联系工作/学校
经常~
电话~ 联系过几次
(名)保持~ 失去~ 有~
毕业以后我和他~不多。
5、瞒
瞒着父母/老师/同学
骗
6、独生女/独生子/独生子女
7、多半:(大多数)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亚洲人。
(可能)天阴了,今天多半会下雨。
8、因此:因为这个,所以„„
我的同学学了汉语以后,很多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因此我也想学汉语。(所以)由于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了,因此很了解这里的情况。(所以)你已经退休了,因此,就不用天天去公司上班了。(所以)
用了这种新药以后,妈妈的病情因此而稳定下来了。(*所以)
因为每个同学学习都非常努力,所以老师都愿意教我们班。(*因此)
9、果然:(副)真的是这样。表示真正的情况跟别人说的或自己原来想的一样。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现在果然下雨了。
大家都说《哈利波特》好看,我看了,果然觉得很有意思。
我回家的时候,家里很安静,我想父母可能出去了,开门一看,果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大夫说吃了这种药,我的病就会好的,——
来中国以前,他就听说颐和园的风景特别美—— 第三段:
作者要到中国学习汉语,是因为我已经打算好了将来要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说实话”还可以怎么说?(说真的,说心里话)什么时候用这样的词语?
你喜欢吃饺子吗?——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饺子。你常去图书馆看书吗?——说实话,我很少去图书馆。你爱你的女朋友吗?——说实话,我更爱她妹妹。
用“说实话”的时候,常常是与希望听到的相反的话,但是这是真正的情况。作者没有想好将来要做什么,为什么还要学汉语?“自由自在地过一年”,“过”是什么意思?作者对父母说了什么?听了作者的话,父母同意了吗?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有几个原因? 作者的性格怎么样?作者的想法?“只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母只好同意了?他们有更好的办法吗?
原来我打算下午去故宫玩,可是现在下雨了,怎么办?——只好呆在家里。
我不喜欢吃方便面,可是家里没有别的吃的东西,——只好吃方便面。我的自行车丢了,——只好再买一辆。/只好坐公共汽车上班。
10、实话 说实话
11、对于:(介词)
对于有没有外星人的问题,科学家也说不清楚。
下个学期你还在首师大学习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好。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对于这里的生活,我还不太习惯。看中文电视,对于提高听力有好处。
12、古老
13、而:a.又:古老而(又)年轻
她的眼睛大而圆。这个故事简短而(又)生动。
b.但:这种苹果好看而不好吃。哈尔滨还很冷,而广州已经春暖花开了。
14、鸟
一只鸟
一群鸟
15、独立: a.不依靠别人:独立生活/工作/完成作业
b.美国是哪一年独立的?(1776年7月4日)
16、自在:自由舒服
自由自在学生的生活自由自在。
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讲话的时候,感到很不自在。
中国人一般不喜欢住在别人家里,为什么?
住在别人家里不自在,住在自己家里自在。
17、考虑:(动)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
考虑问题
~得很周到
~过几次
考虑了很长时间
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你考虑好了吗?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重要的问题。
(名)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有自己的考虑。我觉得父母的考虑很有道理。
18、今后
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19、事情
一件事情
20、改变
改变主意/决定/想法
情况改变了。
21、想法
第四段:
父母同意我到中国学汉语,他们也对我提出一些要求。他们有什么要求?(妈妈:每周打一次电话。爸爸:常发伊妹儿。)临行前,他们都做了什么?拼命往里塞是什么意思?
22、临: a.快要:
临„„时/的时候/前
临来时,她从国内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到机场去接她。
小王临去英国前来向我告别,我们一起吃了一顿饭。
b.靠近:我们教室临街,很吵,因此我们只好关着窗户上课。
c.到达:欢迎光临。
儿子结婚,女儿又考上了大学,你们家真是双喜临门。
23、拼命: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
拼命努力/拼命记单词/拼命学习
有一个坏人跟在你后面,你会怎么样?——拼命往人多的地方跑。
24、塞: 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
第五段:
谁送作者去的机场?离别时,父母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看到父母恋恋不舍的样子,作者怎么样了? “一下子”说明什么?
小学的老师一点也没变,我看到她时,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考试时有一题不会做,考完试,刚打开书,一下子就明白了。
她昨天逛批发市场了,发现那儿的衣服又漂亮又便宜,因此一下子就买了五六件。
25、离别:比较长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
离别父母/亲人/家乡
离别的时候/日子
我终于见到了离别已久的亲人。
26、望: 向远处看 远望/遥望
27、挥
挥手〈——〉招手
28、眼泪
一滴眼泪/两行眼泪
流眼泪
29、恋恋不舍
很留恋,不舍得离开。
~的样子
我~地离开了家/父母/朋友
我在这个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年,离别的时候,真有点恋恋不舍。
第六——七段:
到中国以后,父母常常来信嘱咐我什么?我呢?
30、嘱咐
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同屋嘱咐我别忘了带钥匙。
临出门,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注意安全。
31、放心〈——〉担心
32、表达:表示(思想、感情)
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感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他很想用汉语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总是表达不清楚。
33、想念(动)我非常想念我的父母。
(名)我打电话给妈妈表达我对他们的想念。
词语辨析: 终于/最后 终于:(副)表示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或等待,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多为希望的。“终于”一般放在主语后,动词前。主+终于+动词 最后:(名)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位置。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定语,还可以做宾语。做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前。结果好不好没关系。
我早就想来中国学习,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最后)
我的狗已经十岁了,它病了,虽然医生给他吃了很贵的药,但最后他还是死了。(*终于)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以后,我终于到了北京首都机场。最后的结果
~的成绩
~一排
因为个子高,排队时他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后。
昨天的足球比赛我没有看完,最后谁赢了?(*终于)
我们先去买东西,然后去看电影,最后去饭店吃饭。(*终于)
“终于”一般用于已经实现的情况,“最后”可以用于已然,也可以用于未然。
对/对于
1)都是介词。都有引进动作、行为对象的作用。一般可以用“对于”的时候也可以用“对”。
这种做法对/对于学好汉语没有好处。2)“对”的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对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事物,不能是人。我不同意他对/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他对我笑了一下。(*对于)我对父母说,我想去中国留学。(*对于)服务员对我们很热情。(*对于)
一切/所有 1)“所有”是形容词,“一切”是代词。“所有”只修饰名词,不能单用。所有+名词
“一切”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一切手续都办好了。(所有)
这里的一切都很好,请你们放心。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忘掉这一切,我们重新开始吧。
2)都可以修饰名词。“所有”修饰名词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一切”只能直接修饰名词,不能带“的”。
所有(的)问题/一切问题 3)“所有”着重指一定范围内某种事物的全部数量,“一切”必指某种事物所包含的全部类别。
所有的困难都解决了(每一个)一切困难都不怕(各种各样的困难)4)“一切”只能修是可以分类的事物,不能修饰不能分类的事物。“所有”不受此限。所有生物都有生有死(一切)
山上所有桃花都开了(*一切)所有流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一切)
所有的开水都喝完了(*一切)5)习用语“一切的一切”:强调对事物的最大概括。一切的一切,它都在所不顾了。
离别/分别 离别:(动)可以带宾语。离别家乡/亲人 分别:(副、动)
我和王老师分别教精读课和口语课。作动词不能带宾语。只能说“跟朋友分别”
改变/变/变化
1)这三个词都可以作动词。“改变”和“变”可以带宾语,“变化”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改变”书面语常用,要求双音节宾语。“变”是口语词。
情况改变/变/变化了。变心/变脸
变魔术
大变活人。
改变计划/面貌。2)“变”可以带补语,“变化”一般不带补语。
变好/漂亮
变得更美了
变出来
变了一次又一次
3)“变化”有名词用法,“变化”和“变”没有名词用法。例:这个地方最近几年变化很大,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我们决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听写:
1.愿望
2.终于
3.果然
4.说实话
5.古老
6.拼命
7.恋恋不舍
8.离别
9.嘱咐
10.放心
我要独立地生活,„„只好同意了。
第四篇:读《丁香花开的时候》有感
读《丁香花开的时候》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丁香花开的时候》,读完了我特别感动。作者写他的母亲为六个儿女一生吃尽了了苦头,自己无以回报,甚至母亲临走时想吃上樱桃都没能如愿,作者很后悔。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家算富裕,但和别的同学比起来,我们家也是贫穷的,我的母亲也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了我和弟弟,吃尽了苦。我的妈妈甚至小学都没有上完,更别提工作了,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我们姐弟两,她每天起早贪黑。她努力的攒钱,夏天,给我们买短裤,短袖,凉鞋,布鞋„„冬天,给我们缝棉袄,棉裤„„
有一次,我望着母亲的手,不禁流下了眼泪,一道道裂痕,一条条口子,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我从未注意到她的手,但看到这一幕时,我懊悔不已,一种心痛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知多少次,这双手为我成来饭菜;也不知多少次,这双手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我竟然从未细细抚摸和观看。母亲也是我和弟弟的保护神,更是我们身边的一颗大树,正是这颗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也正是这颗大树给我们遮风挡凉。她挡住了寒冷,给了我们温暖,她驱走了炎热给了我们凉爽。其实,我并不认为“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多儿女的牵挂和祝福就有多长”,我倒觉得母亲的牵挂和祝福比草原更长,比草原更宽广,永无尽头。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我不光有位好妈妈,还有位好爸爸,他也是为我和弟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我们受伤和委屈时,总有她宽大的肩膀,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也总有她亲切的话鼓励着。
“百善孝为先”,孝是迈向社会,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多少成功人士的秘诀,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总有两个人默默支持着他们,也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他们,那两个人就是他们的父母,那种力量就是父母伟大的力量。
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们学会回报吧!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复兴小学五年级:王琦琦
第五篇:读张爱玲《年青的时候》有感
年青的心不如落到现实的地
——读《年青的时候》有感
潘汝良毕竟是个学了新知识的青年,他是学医的,喜欢着那些金属器械。他不爱画画,却是习惯了用笔勾勒出一幅侧脸——没有眼睛鼻子,只是侧脸罢了。他向往着一切新的美好的事物,也同样的,厌恶一切落后的、他认为不美好的事物。他厌恶父亲“猥琐地从锡壶里倒点暖酒在打掉了柄的茶杯中”、“把脸喝得红红的,有光贼亮,就像任何小店的老板”的神情;他厌恶母亲“不够了解他,只懂得为他弄点吃的”;他厌恶两个姐姐“在大学里读书,涂脂抹粉,长得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他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一大群脏乱、惫懒、不懂事、非常孩子气的弟妹。于是,他在家,向来不开口说话,是一个孤伶伶的旁观者。
潘汝良遇见他的爱情几乎是在误会的情况下。沁西亚,这个美丽的俄国女孩,似是无意的看到潘汝良书上的侧脸,敏感的女孩以为这类似于外国女孩的侧脸便是她的。只是这侧脸实在是像,毕竟是连潘汝良都觉得找到幻想中的对应了。在潘汝良眼中,沁西亚是可爱的,潘汝良以为有着这样侧脸的女孩是可爱的,因为在他的幻想中,毕竟是可爱的。我曾怀疑潘汝良与沁西亚之间的是不是爱情,我想是的,潘汝良毕竟是为了沁西亚心跳过,为了她学习着德语里的爱与求婚;或者,也不是的,潘汝良喜欢着的,是他记忆力的沁西亚,他认为的沁西亚。他们“约会”的第一次,潘汝良看到沁西亚将脚从鞋中放出,他便觉得她有了瑕疵,不再是完美的沁西亚,但是他不是包容或者说是全面了解这个女孩,而是只关注她的美好的地方来掩盖她的瑕疵。这毕竟不算是完整的爱,潘汝良只是一味地固执着幻想中的美好,不愿意真正回到现实来接触真实的沁西亚。所以他始终也没有亲口说出对沁西亚的情感,只是让这种暧昧最终夭折于沁西亚的婚姻。
潘汝良是让人同情的,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的喜好,他的梦想,在家中是不能被理解的,家里的人必经过都还是“旧人”,固守着原来的稳定的生活不愿变化。他遇见沁西亚原是生活中的一抹阳光,两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只是潘汝良似乎对于现实都有着一种抗拒,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幻想中的沁西亚中。于是命运又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沁西亚嫁给了另一个俄国人,而且,沁西亚的婚后生活并不是完美无缺,生活不算富裕,差点得了伤寒症死去,当然最终是脱险了,只是愈发地瘦削了。但是潘汝良又是让人惋惜的,他年轻,有梦想,爱着科学,学历似乎也是不错的,医科生,英语虽不算甚好,但是对于德语也是懂一些的,对于学习医科也是很有帮助的。他遇到了爱情,却没有把握住,命运似乎在与他开玩笑,也似乎在捉弄他,而他,似是真的落入了命运的玩笑。
想来,如果潘汝良不是一味地轻视家人,其实家人的一些陋习完全是可以被原谅,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如果他愿意接触家人,那么他不会觉得在自己的家里都是一个陌生人般的存在。
对于爱情,潘汝良的幻想情节太严重,一味地把沁西亚与他心中的完美女孩联系起来,这种硬生生牵扯起来的联系,最终只能让他幻想的破裂愈发得严重。如果他愿意去了解沁西亚真正的想法与人格,试着去接近去包容,如果最后能有缘那么便在一起,如果发现依旧不能牵手,那么至少是好聚好散,心中的遗憾便少一些。
所以,年青的时候,纵然是有向着天的梦想与雄心,请让双脚实在地踏在地平线上,那么至少最后,不会摔得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