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
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
(一)杜思波
近期,集团组织了致良知-阳明心学学习沙龙,下面是我在读《告谕浰头巢贼》时的一些感受,拿来与大家分享。《告谕浰头巢贼》是阳明先生写给当地巢贼的一封劝降告书,全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展示了阳明先生过人的智慧和悲悯之心。
首先,我认为作为管理者最应当学习的不是其中的语言技巧和思辨智慧,更应该学习的是阳明先生剿匪的决心和勇气。阳明先生作为一方的管理者,能够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在恶势力的威胁之下,依旧顶住压力,正是阳明先生基于对自身良知的清醒认识,更是对这种认知的实地践行,是真真正正的致良知。对于管理者而言这种大局意识和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行为最为难能可贵。
其次是阳明先生的悲悯之心,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阳明先生就曾提到四条告诫之语:立志、勤学、改过、择善。对于改过,阳明先生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意思是说即便是圣贤都难免会犯错,但是不影响他们依旧被称为圣贤的原因在于他们知错能改。人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不犯错误,而是犯错误之后能够积极勇敢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正如集团近期开展的的“反腐倡廉,整风肃纪”活动前期,针对员工个人的自查自纠阶段正是给予犯错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面对利欲诱惑,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谨记去战胜内心的巢贼,抵抗内心的贪婪,不做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即便不慎误入歧途,也要有及时改过自新的勇气。
再次,对于实际管理过程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用严谨的规章制度来管人、管事,不徇私情,宽严相济。要通过制度的奖惩机制来强化责任意识,增加犯错的机会成本,并通过制度实施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对于员工要宽容以待,针对实际给予犯错员工改过自新的机会。“先礼后兵”是兵家的智慧亦是管理上的良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前提是不能触犯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如果非有人以身试法又不思悔改,那么正如阳明先生对剿匪所言:“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勿自谓巢穴之险,更有巢穴险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不要心存侥幸,此话正是有当今“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警示之意”。
在员工管理方面,对于一部分刺头兵,该如何管理的问题。有一些员工自身能力并不差,但是容易搞小帮派,搞私人利益优先,而不是着眼于公司的大局和大家的共同利益。对于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在单位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为企业尽心效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本领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对待这部分人员存在悲悯之心,而肆意纵容则万万不可。正如阳明先生告谕书中所写:“今谓我全无杀尔之心,亦是诳尔;若谓我必欲杀尔,又非吾之本心。”作为管理者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唯有靠强有力的制度惩戒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阳明心学的智慧值得我们去持续深入学习和思考,领会其中的思想,以良知为导向约束自身的思想,规范自身的行为,并将这种智慧贯彻到的日常管理实践中去。
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
(二)张蕾
在读《告谕浰头巣贼书》之前,我先读了先生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情,阳明先生在赣州剿匪,他先是重新整编军队,以二十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对,四队为一哨,两哨为一营,三营为一阵,两阵为一军,实行逐级负责制,又重新设计兵符的形制与使用规范,以收整齐划
一、如臂使指之效。同时他奏请朝廷,在新近平定的地区置县设防,以免将来贼势复起。
如此规模的改制整编,从管理的角度看确实是很高明的手段。说它高明,()倒不在于这个新的组织结构本身。
任何一个机构单位,只要时间久了,内部关系都会盘根错节,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尤其是岗位调动、职务升降之类的事情,总会伴随着无边的怨言和谣言。所以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改制整编,如此则一切人事问题都自然变成“对事不对人”了。
再者,虽然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兵不是一般的难养。人之常情,很难长时间一直保持紧张状态,机构单位也是如此,所以养兵不但耗时耗力,还往往越养越涣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淡季要把精力用在培训上,用在演练上,我们举办技能大赛,就是要凝聚员工们的士气、就是要让员工们保持对作战习以为常的心态。
阳明先生的剿匪策略是剿抚并用,先易后难。先从乐昌、龙川的各路叛军入手。为防浰头叛军乘间作乱,阳明先生派人送去牛、酒、银、布,以示政府慰问。慰问总要有个名义,这正是宣传攻势得以施展的机会。这一回阳明先生全用老百姓的语言,言谆谆,意切切,一副苦口婆心的态度写了一篇《告谕浰头巣贼书》。
这篇告谕不仅体现了王守仁的军政原则,也暗含了阳明心学的学术要领,很值得我们重视。开宗明义是,巡抚一方,职责就是弭盗安民。言下之意是,兵与贼虽然视同水火,但那是兵的职责所在,彼此没有私人恩怨,兵对贼并没有处于私人恩怨的偏见。
继而谈到之前平乱的体会:“斩获虽然有七千六百多人,却发现真正的首恶不过四五十人,党羽不过四千多人,其余的人都是被贼人胁迫罢了。由此想到你们这些山寨,恐怕也有不少人是心不甘情不愿被迫参与的。我如果就这么带兵围剿过去,这就近乎于孔子所批评的不教而诛了,所以我特意派人给你们讲讲道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也在全集团范围内强力开展“整风肃纪 反腐倡廉”活动,针对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非法侵占公司利益以及为所欲为、做事不规、不计后果的违法乱纪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彻查,确保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干部员工家庭和谐幸福。
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
(三)王勇
“何不以尔等为贼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这是王阳明在担任南赣汀巡抚期间,进剿所谓的“山贼”时,所发的《告谕浰头巢贼》一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我感触最深。是的,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把我住自我,在面临生活的困境或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把那些负面的能量运用到正面上来,也许会发现人生的另一层天地。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挫折和所谓命运的嘲弄时,如果不能把握住自我,就会走上邪路,酿成人生的悲剧。
一个人面临关键的选择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静下心来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如果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甚至会使自己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时,就要考虑另一种可能,既然自己连死都不怕了,还不如下定一个决心,向旧的自我作一个决绝的告别,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通过行动和努力来完善自我,把自己做到最好。
我们的事业也是如此,日常工作中没受到什么刺激,也毫无追求,可能就一辈子庸庸碌碌地过下去了,但一旦获得一个强大的动力,一念贯注之下,付诸于十倍甚至百倍的行动,很可能就激发出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智慧和潜力来。要想事业成功,就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自己要管得了自己,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要有自控能力,首先要控制自己的心,如果心静不下来,做事的效率和效果决不会好到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或打击,为什么有的人能选择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最终改变命运的道路,而大部分的人却选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或他人的道路呢?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了自己,就能让能量在正确的轨道上流动,推动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第二篇: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集合
告谕浰头巢贼读后感集合
在读《告谕浰头巣贼书》之前,我先读了先生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情,阳明先生在赣州剿匪,他先是重新整编军队,以二十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对,四队为一哨,两哨为一营,三营为一阵,两阵为一军,实行逐级负责制,又重新设计兵符的形制与使用规范,以收整齐划一、如臂使指之效。
如此规模的改制整编,从管理的角度看确实是很高明的手段。说它高明,倒不在于这个新的组织结构本身。
任何一个机构单位,只要时间久了,内部关系都会盘根错节,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尤其是岗位调动、职务升降之类的事情,总会伴随着无边的怨言和谣言。所以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改制整编,如此则一切人事问题都自然变成“对事不对人”了。
再者,虽然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兵不是一般的难养。人之常情,很难长时间一直保持紧张状态,机构单位也是如此,所以养兵不但耗时耗力,还往往越养越涣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淡季要把精力用在培训上,用在演练上,我们举办技能大赛,就是要凝聚员工们的士气、就是要让员工们保持对作战习以为常的心态。
阳明先生的剿匪策略是剿抚并用,先易后难。先从乐昌、龙川的各路叛军入手。为防浰头叛军乘间作乱,阳明先生派人送去牛、酒、银、布,以示政府慰问。慰问总要有个名义,这正是宣传攻势得以施展的机会。这一回阳明先生全用老百姓的语言,言谆谆,意切切,一副苦口婆心的态度写了一篇《告谕浰头巣贼书》。
这篇告谕不仅体现了王守仁的军政原则,也暗含了阳明心学的学术要领,很值得我们重视。开宗明义是,巡抚一方,职责就是弭盗安民。言下之意是,兵与贼虽然视同水火,但那是兵的职责所在,彼此没有私人恩怨,兵对贼并没有处于私人恩怨的偏见。
继而谈到之前平乱的体会:“斩获虽然有七千六百多人,却发现真正的首恶不过四五十人,党羽不过四千多人,其余的人都是被贼人胁迫罢了。由此想到你们这些山寨,恐怕也有不少人是心不甘情不愿被迫参与的。我如果就这么带兵围剿过去,这就近乎于孔子所批评的不教而诛了,所以我特意派人给你们讲讲道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也在全集团范围内强力开展“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活动,针对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非法侵占公司利益以及为所欲为、做事不规、不计后果的违法乱纪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彻查,确保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干部员工家庭和谐幸福。
第三篇:《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这本书的背景是法西斯主义泛滥的二战期间纷乱的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不安以及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灭族之难。故事以死神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德国小女孩在二战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幸与不幸。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本不该有的痛苦,无助的人们总在不断地躲避之中,妄想寻找一片安宁的净土,却总在每一次的流离颠沛中不断地失去身边最亲的人然后又不得不继续向前走,一次又一次地在噩梦的痛苦中不断挣扎。所幸这个世界同时也是那么的美好,让他们能够在如此绝境遇见那么多纯真的人,哪怕只是曾经。莉赛尔在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和被母亲的不得已的抛弃后,遇见了那么憨厚善良的汉斯,嘴毒但心灵却又如此美丽的罗莎,青春年少不懂表达自己却又深深地爱着莉赛尔的疯狂少年鲁迪,更是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与犹太人马克斯成为了朋友。但如死神而言,与大多数灾难而言,这个故事有着一个快乐的开头。快乐开头的结束便是灾难的开始。故事的最后是那么的让人痛心,莉赛尔遇到的如此多的幸福在一夜间成为了炮弹下的硝烟,但那份曾有过的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以至于莉赛尔在成为一个老妇人遇到死神后仍清晰地记得那本救了自己一命的《偷书贼》和那本故事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里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感受那深藏在文字中的每一份感情。
第四篇:《偷书贼》读后感
有一半的世界很丑陋,另一半却很美好。
所以,我愿意把这看成是一本希望之书。至少结尾,莉塞亚并没有在14岁时死去。
如果这故事又是真的,那么,我还将对人类善良的天性感到欣慰,并觉得一切还充满希望。
关于书里丑陋的那一半,当然是战争,饥荒,红色黑色占据着的天空。就象死神最后说的:人类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在那些最坏的年份,这世界就变成了一锅炖坏的烂菜,你陷在粘腻腐臭的深渊,却毫无办法,恨不得被死神的镰刀收割走才好。那么多人被文字所吞噬,成为盲目的连为什么也不知晓的机器豺狼。在战场上互相杀戮,面无表情的将与自己相同的物种成千上万的送进焚烧炉。甚至是,挥起鞭子,毫不留情的鞭打一个小女孩。这一切可真都乱了套了。可等一切过去,便又都象吃错了药终于清醒过来一般,极力撇开那些记忆“上帝那不是我,我怎么会做那些畜生不如的事,我被文字蒙蔽了眼。我本来是如此善良的一个人。”可你必须相信,在最丑陋的年代,人是真的可以失去人性的。并且很多人是很清醒的在释放内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兽性。
所以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战争始终是一场灾难。它让你离自己的灵魂太近,有时又太远。
不过幸好,还有一半是美好的。在文字吞噬灵魂的同时,它又喂养了灵魂。莉塞亚是不幸的,成长于战乱年代,幼年便失去父母成为寄养的孤儿。可她又是幸运的。从她站在汉密尔街三十三号大门不肯进去的那刻开始,她生命中之后遇到的那些人都是如此善良。忘了什么犹太人、日尔曼人,忘记血统吧。莫尔钦镇
其实就是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其实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国家,大多数的人类还是有着善良的秉性。你看,这样的世界才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我不打算说爸爸。虽然看过书的人都知道他才是莉塞亚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教会她读书写字,为了在她被噩梦惊醒时有人在身边,甚至每晚都是在坐起来定然不舒服的椅子上睡觉的;我也不打算说妈妈,她矮胖如门框的身材,还有一声声“猪猡”贯穿始终,可我们都知道她是如此善良;我也不想说马克斯,虽然他为莉塞亚写了两本很好看的书,虽然他和莉塞亚在犹太人游行队伍里第一次重逢时曾让我泪流满面,虽然在结尾的某一瞬间,我曾以为他们会在一起……
我只想说说鲁迪。那个把自己涂成黑炭以为自己是杰西欧文斯的小男孩,那个有着蜡烛光一样金发的男孩。整本书里,我最爱的其实是他。他对莉塞亚的爱从10岁那么小,居然就开始了。这与情爱似乎无关。就只是遇得那一个人,便不求回报的想对她好。单纯得比水还清透,一眼便望得见那颗心。那颗心啊,在肮脏的皮囊之下是如此干净,满满的心爱,表现出来却是那么笨拙。为了一个亲吻,费劲心思,时时记挂.可他终究还是没得到。这真叫人遗憾。我甚至都不知道在死去的时候,他是否知道他全心爱着的那个女孩其实也是很爱他的。还好,莉塞亚最后还是吻了他,即便他的嘴唇都已焦黑。可死神说了,他的灵魂很轻很柔软。即便身躯已经残,可他,还有所有莫尔钦镇的善良死难者都将升入天堂。
最后说说颜色吧。丑陋与美好交织的这些文字在我看来更多是是分明的黑与白两色。即便有时在黑暗之中人会看不到希望,可就象这地球总有一半是照的到光的,当你面对阴影之时,阳光其实就在身后,只要你转头,就看得到。
第五篇:《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本书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认识的一位澳大利亚作者吧,可是它依旧是我很爱的一部作品。或许这正是属于澳大利亚的魅力。故事的叙述者,我想是被我们称之为“死神”的生物,这位“死神”偷窥了一名名叫李赛尔的女孩在二战期间的悲惨生活。战争夺走了莉赛尔的亲生父母,弟弟,养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去,或许在她最苦难的时候是阅读带给了她最后一丝希望。本书的第一亮点就是以死神的身份叙述了一场战争,它绝对的客观,可同时它也距离死亡最近,它应该也是最了解死亡对于人类的意义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态的将情节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隐藏也让人耳目一新。“信仰,怀疑,失望”这是莉赛尔这个德国女孩在战争中的情感变化。作者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一系列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伤害。除了本书作者的文笔,构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书留给我的一个最大的疑问便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莉赛尔为什么想要偷书?” 犹记得,莉赛尔第一次偷书是在弟弟的葬礼后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册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没有按规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后她又从德军手中偷出了一本犹太人写的书因为她想看看犹太人究竟有什么过错。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对于真理的不断探求她对德军产生了怀疑,因为她在阅读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而最后一幕莉赛尔因在地下室中读书而逃过了空袭,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时,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诉读者只有真理才能带来解脱呢? 松江一中 高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