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有感
读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有感
大漠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在《梦》的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他在在上世纪初做过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穿越历史,在一个晴朗的夏日黄昏,走进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伟人圈子。他一会被一群人深深吸引,过了一会又被第二群甚至第三群人迷住心窍,弄得他身心俱乏而不知所终,觉得自己要四分五裂了。但就在这时他睁眼醒来。他举目凝望,那布满苍穹的星星越来越明亮,忽然让他心有所感,深刻地领悟到:我们努力奔向光明,奔向自由与和美,不能抛弃过去,人只有在属于他的历史中才能说明自己。
其实,我们周围的景象很类似狄尔泰的这个梦,甚至比他的梦还要魅力十足,能够吸引和迷住我们的不是三两群,而是应该以百计算了。各种思潮各种理论以及各种奇谈怪论的信息,如泛滥浑浊的黄河之水,以一泄千里的强势,通过我们的手机、微信、电视及网络而汹涌地扑进我们的视野。就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刻,我们所坚守的信仰正在一步步地被濡染侵蚀甚至毁灭。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像狄尔泰所领悟的那样,在属于基督徒自己的历史中来说明自己,甚至是从历史中找回已经丢失了的自己。
我们信仰所归属的基督新教或者叫更正教,是从十六世纪欧洲掀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改教运动中崛起的。当时,改教家以圣经为依据和标准,发文或者著述,对教廷的腐败与教义的偏差以及道德的沦丧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揭露和痛斥,以保持和捍卫纯正的信仰,让信徒脱离教廷的专制和迷信,倡导信徒要认真阅读圣经,因圣经本身就是信仰的根据。也就是从这时起,《圣经》只掌握在少数神职人员手里的现象逐渐被打破,广大信徒手中也开始有了《圣经》这部书。当时改教家的口号是“回到圣经”、“唯独圣经”,并从《圣经》真理及古时教父的教导中得出“因信称义”、“信徒皆祭司”等一系列教义与神学上的崭新概念。
改教运动是从1517年10月31日,由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导火索的,随即席卷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所以,今年10月31日恰好是改教运动500周年的纪念日。改教运动有三大改教家,也是改教运动中最重要而杰出的领袖。这就是著名的马丁路德、慈运理和加尔文。
历史如同我们的血统和出身,如果我们蔑视这段用改教家及一大批殉道者的鲜血和生命开创出的历史,甚至认为它不值一提乃至给以背叛,那么,就等于我们将自身的信仰与生命埋葬一样,成为被自己所唾弃的人。重温这段历史,重读那些改教家的论著,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圣经中神的话语,更会促使我们对现实的诸多诱惑保持一份警惕,以不断进深我们的信仰,在灵性生命的造就上赢得主的喜悦。因此,改教家当年的一系列的论著,应该是当下基督徒进深信仰的必读之书。
别人我不知道,当我阅读完加尔文三卷本的《基督教要义》后,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突然地跳上井岸,顿时是眼界大开,眼前一片开阔一片新鲜。面对眼前之景,我忽然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基督徒,《基督教要义》里的内容,虽然都是基督徒应该了解和知道的,但以往却感觉非常模糊甚至陌生,读过此书才豁然开朗。实际上不仅是我,甚至多数的基督徒对自己信仰的基督教的了解,也都是零散和碎片化的,所以,当社会与教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事件时,基督徒便陷入了一种迷茫而不知所措的状态,不知道如何面对和看待,更不用说去以信仰加以解决和解释了。由此,我们的信仰成为一个脱离社会实践与生活的信仰,是形式上和嘴上的信仰,是躲进教堂成一统的信仰,似乎基督教信仰与社会无关与生活无关,纯系是一个封闭性的信仰。
《基督教要义》这部书,一共1620页,分为四卷,基本囊括了基督教的整个教义。作者加尔文以《圣经》做为论说的依据和基础,并参照古时教父,尤其是奥古斯丁的观点,对当时的天主教及经院神学家的错误教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驳斥与否定。并且旗帜鲜明地确立了从圣经而来的一系列崭新的基督教要义。
作者加尔文1509年生于法国的诺瓦永,从小就接受过极好的人文教育,25岁就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属于当时意义上的“人文学者”。在这个圈子里有一个重要人物,既巴黎大学的校牧科普。1533年11月1日科普在就职演讲中表达了对路德在德国推动宗教改革的认可,以及在法国鼓动宗教改革的勇气,这使法国z /-府对法国境内的宗教改革进行了严厉的限制。科普和加尔文都逃离了巴黎,四处躲藏。加尔文是因为被认为与科普的讲演有关联而被牵涉其中。可就在这段时期,即1534年他还在法国时,便写作了这部《基督教要义》的第一版。这时他才26岁,并因此而一举成名。
当我们读过他的这部《基督教要义》的时候,都很难想象这么精深这么宏大的一部巨著是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他对《圣经》的熟悉和把握是超越常人的,他在圣经的解读上,强调的是圣经的信息和内容,而不是字句。但在字句上他坚持简单的字意解经,反对寓意解经。强调从上下文甚至整部圣经中的精义中去解读经文。在解经上,他反对驳斥天主教及一些经院神学家强解圣经的作法。如果在解经上给加尔文归类的话,应该归在精义解经的范畴。我的这种看法,只是源于《基督教要义》这部书的内容,而且不是全面的,只能说是姑妄言之。所以,也可能是错误的看法。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加尔文的解经方法,只有去研读他的几十卷的《圣经注释》与《圣经讲章》,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基督教要义》这部书经过几次的再版,而每一次再版都增加不少新的内容。1536年第一版只是类同于路得的《教理问答》似的小册子,我们现在所阅读到的这部书,是作者1559年最后修订的版本,应该可以称为是一部巨著了。
这部书是一部论辩性的著述,但是在与经院神学家及天主教论辩的同时,加尔文的力量与说服力不是建立在反对和否定的意见上,而是建立在他强烈的肯定信念和丰富的思想上,这一点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网络及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辩驳性的文章,但是与加尔文之比,基本没有可比之处。我们往往是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甚至没有耐心去读完被他攻击的文章,便一口咬住绝不放松,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正确和伟大。这种自以为义的文章,缺乏加尔文那种博大的情怀及其丰厚的学识,显得知识浅薄而心胸狭小。如果被攻击之人一言不发,自以为义者就像似跳梁小丑那样,反倒使自己显得非常可怜可恨了。所以,一个基督徒在写这种辩驳性的文章时,无论是出于护教心理还是出于坚守真理之心,首先要出于爱心,还要必须具备丰厚的学识,才会叫人心服口服。
加尔文是学者、牧师、改教家集于一身的。但他写作这部书时,主要是以一位牧者的身份与心态抒写完成的。正如他在前言部分所坦言的那样:“让准学生用来预备自己研读圣经。”所以,在他对天主教与经院神学家论辩后,便以正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全书计四卷,每卷都在二十章左右,但几乎每章都是这种写法,只是部分章节将这种写法颠倒过来。他写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大的论题,都关涉到信徒的信仰的灵性生命。他的驳论部分,对于不了解当时改教时期历史背景的读者来说,显得生涩一些,但正面论述部分却是简单易懂的。因此,这部书是一部适应于每一个基督徒阅读的书籍。
这部书几乎包括了基督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如论上帝、论救恩、论三位一体、论教会、论圣礼、论因信称义、论z /-府、论预定等等。阅读此书,可以将我们平时了解和知道的碎片化的基督教真理拼接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阅读《圣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部书名为基督教要义,但更多的作用却是对《圣经》的一部导读之书。因为,这部书阐释的真理和教义,都是从《圣经》而来,每一个真理都有圣经的依据。另外,我们从这部书中,还可以窥见到当年改教运动中的一些背景历史,对于理解基督教历史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我们阅读《基督教要义》以及一些著名神学家的著述,绝对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更不是为了在教会中取得什么职分,而是为了我们自身的信仰,为了更能够读懂神的话语,以此铸造我们自身的灵性生命,并在各种思潮汹涌扑来的时候站稳脚跟,不至于随波逐流而玷辱我们所信的基督。对于加尔文的这部论著,其评论文章很多,从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出一大批。我们在阅读这部书之前,可以先阅读一些评论文章,这样可以扫清阅读上的一些障碍。
当我读过此书,另一个收获就是,对近期某教会的分裂现象以及某教会被拆十字架的事件,拥有了一种清楚明晰的认识。不像以往,对这些现象的出现感到茫然和不解。因为,加尔文已经在这部书中阐明出来。因此,当我们阅读此书的时候,最好是能将社会与信仰生活上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哪怕是浅层次的思考。
对于加尔文本人和他的论著,五百年来虽然影响巨大,不仅改变了教会的面貌,也促进了整个欧洲社会的政zh i经济的改革。但对加尔文和他的论著加以否定的神学家也是存在的。其实,这是正常的,反与正、邪与恶、黑与白,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是同时存在的。即使没有这些,也会出现认识的深与浅的区别。所以,我们阅读一些基督教经典之作的时候,不要让一些不同声音所骚扰,只要是符合《圣经》真理的,我们就要加以肯定和赞赏。对加尔文来说,他提出的“预定论”就有不同的声音。我读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这次阅读《基督教要义》还重点阅读了他的“预定论”。我觉得他的预定论是符合圣经真理的,所以认为是正确的。一些反对文章,多数都是并没有完全读完加尔文的预定论,便做出了否定的结论。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弄清加尔文预定论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就一捶定音了。
另外,我们也要像加尔文一样,凡是《圣经》启示的可以探讨,凡是《圣经》没有启示的就远而避之,因为我们有限的人是永远难以测透无限的神的。也许因为如此,加尔文这部《基督教要义》的第一章所阐释论述的,就是关于认识自己与认识神的关系。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旷野呼声》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第二篇:基督教要义读书报告
“神学义工课程”中级班作业:
《基督教要义》读书报告
肖廷龙
《基督教要义》由约翰加尔文编著,从1536年首版发行到1559年经过五次精心充实和重新编排,使得该书成为了一本包罗加尔文基本神学思想的的信仰指南,也成了一本新教改教运动的思想大纲。钱曜诚翻译,孙毅、游冠辉修订的中文简体字版本于201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书共分上中下三册,四卷八十章。我所读的是该书上册,也既该书头两卷,主要论述认识作为创造主的神和认识作为救赎主的神。
一、内容梗概
1、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的认识神。人的本性是自高自大同时又骄傲堕落,正如圣经所说的:人心坏到极处。当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依旧停留在盲目的自我意识中,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神。而当人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堕落和无能,越是自卑的鉴察自己,就越会认识神的荣耀和恩典。
2、只有认识神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当神的圣洁无暇光照到我们身上,人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人”:骄傲、愚昧、堕落、自私……,也只有当人真正认识神的时候才能谦卑下来。
3、神的自然启示无处不在,因此人心生来就有宗教的种子。神通过自然和良心使得所有人潜意识中都具有宗教的种子,真正的无神论者是不存在的。哪怕极端无知和邪恶的人的意识中都有一位“神”的存在。但是这种对神的认识却被人的罪所扭曲了,因此无数的民族都编造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神灵”(偶像),玷污了真神的荣耀。
4、圣经的权威是由圣灵印证,体现神的旨意,是神的全能和应许的彰显。圣经向我们启示了真神自己。我们能通过圣经来破除偶像崇拜,辨别假神和邪灵。并且圣经也向我们启示了神只有一个本质却有三个位格。
5、神对世界和人的护理无所不在,世界和人哪怕最细微的动作也是在神的护理之下。反驳自然神论的谬误,指出神细微的护理与人的犯罪并接受公义的惩罚并不矛盾,相反神的护理确保“瞎子掉进坑里”。
6、灵魂的机理主要由意志和理解力组成。
7、自由意志一词容易使人产生幻觉。在被罪所污染的世界里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人自称的自由意志其实是被罪所裹挟的恶欲流漏。只有在神的恩典里,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圣灵使人的意志洁净,并拥有对真理的理解能力。
8、不能因为神的护理就将人的罪归给神。因为虽然人的行为在神的护理之下,但人做出行为的动机却是自己决定的。当人行恶的时候,他的动机完全来自于本身的骄傲、贪婪和自我。虽然神的护理使这罪成为事实,但人自己愿意并且主动的行了这恶。
9、人的善行完全来自于神的护理。由于人的极端败坏使人完全无法产生真正善的意识,所以只有神使人真正获得新生命后才能主动去排除自我的行善。不信神的人也可能行善,这善或者来自于良心的发现或者来自于对自我肯定的追求,但无论如何都像是风中的芦苇。
10、原罪的概念。因为亚当的背叛,使人落在神的咒诅之下,人从而不再敬畏神,悖逆和不顺服随之而来,进而离神越来越远。
11、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清楚的描述了神是三位一体的神。虽然圣子源于圣父,但圣子在道成肉身之前就是神的一个位格,道成肉身只是圣子的职分。旧约虽然对基督的描写没有新约清晰,但是无论是族长时代还是在士师时代、国度时代,以色列人对神的盼望既能清晰证明这一点。
12、所有的道德律和礼仪律都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完全。律法使人知罪,威吓罪人的同时也使人更加敬畏神,但律法不能免除人的罪。耶稣基督对律法的成全使人获得新生后对律法的敬畏成为新生命的真实体现。
13、阅读十诫的基础原则是遵守神支持的,反对神不支持的;反对神反对的,支持神不反对的。
14、使徒信经很好的总结了基督作为中保的地位和他神人二性的完美合一。使徒信经也再次描述了耶稣基督作为救赎者的工作和他的权柄。
15、耶稣基督不仅成全了神对罪所做的肉体挂在木头上的咒诅,而且成就了灵魂堕入地狱的咒诅。同时,耶稣基督的肉体复活,使我们有完全的盼望。
16、正确处理神与掌权者的关系,顺服顺服神的掌权者,而不是盲目顺服掌权者是信徒应有的意识。
二、个人反省
《基督教要义》第一卷和第二卷虽然被作者定义为如何认识神,但对我来说,使我更认识了自己的信仰,澄清了我在信仰生活中的很多迷惑:
1、自由意志。
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我产生了骄傲思想,在我原来的理解中,自由意志是神给人的恩赐,自由意志使人可以选择向恶也可以使人选择向善。行恶还是行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这一思想不仅使我骄傲于人的“能力”,而且无法理解神对世界和人的细微护理,在大多数时候,我对自由意志的理解类似于世俗的哲学家或者自然神论,对神和人的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误解。
《基督教要义》成功的论述了自由意志这一概念,清楚指出真正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这是因为人已被罪辖制,只能选择恶,根本无法选择善,所以无法做出真正自由的选择,这恰恰证明了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
2、律法和得救的关系。
圣经上多处经文指出律法只能使人知罪,是人行为的师傅,律法无法使人得救,也无法使人博取上帝的喜悦。因此我很长时期内都对上述经文产生了误解。认为只要因信称义,律法并不足取,误解了律法的意义,以及律法跟基督徒的关系。
耶稣基督已经在十字架成全了律法,旧约中指着耶稣基督所颁布的律法,无论是道德律还是礼仪律都借着耶稣基督的代赎而成就。因信称义,而非因律法称义固然是新约特别是罗马书的核心讲义,但雅各书再次证明得救的人可以真正行出律法的要求,从道德上和礼仪上做神荣耀的见证。
3、对神的护理理解不清晰。
我以前总陷于这一矛盾中而无法寻获答案:作为至善的上帝怎么能够护理人去犯罪,怎么能“故意”使人的心刚硬。不仅如此,反而用严厉的惩罚去对他的“护理”的结果进行审判。因为始终秉持这一逻辑,因此内心深处对神的公义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某些时候也会觉得信心动摇。
事实上,人选择行恶是自己的罪性使然,与神的圣洁并不矛盾。神的护理只是让选择行恶的人成为恶人。因为人行恶是因为自己贪婪、骄傲和自私的本性驱使,却并不是因为体念神的心意。因此并不是神强迫人选择行恶,相反却是人自己主动的为了自己的好处去选择行恶。而人选择行善却是完全出于神,因为人的败坏堕落使人不可能做出纯粹的善行,相反人凭着自己的良心或努力的行善都带着很明显的利己主义因素,但是神将行善的种子放在人心里,并有圣灵引导,才能使人行善。
4、对十诫的理解过于狭隘。
十诫是神所颁布的最基本的道德律。但是我对十诫的理解却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将之作为信仰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主要原则。
但正如《基督教义》中所论述的,事实上我们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去理解十诫:遵守神支持的,反对神不支持的;反对神反对的,支持神不反对的。唯有如此,才能将十诫活化进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真正的处事原则。
5、对旧约时代的人是否与基督有关没把握。
在旧约中除很少的基本先知书外,很少提及与基督的救恩(天国)相关的话题,因此曾一度怀疑旧约时代特别是族长时代和王国时代之前的人们是否有盼望弥赛亚降临的意识。而且耶稣对约翰也曾有过类似的评价(太11:11),因此使我更加对基督之于旧约时代的意义产生怀疑。
事实上,上述怀疑只是因为我个人的愚昧所致。族长时代和王国时代之前,人们对于救恩的盼望和对神的应许的信靠充分说明了那个时代真正的选民们已经与基督发生了关系,因为他们所盼望事实上就是作为救赎者的基督,只不过因为人的有限,使他们没有清晰认识到新约所揭示的这位具体的弥赛亚(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后圣殿的帐幕从上至下断为两截)。
6、因为道成肉身而造成的对基督的本质的误解。
因为基督的职分而道成肉身,降临在世界上的圣子既然恒古与神同在,那么在道成肉身之前圣子的职分以何种方式体现曾一度是影响我的信心最大的疑问之一。
而《基督教要义》为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答案:神借着道创造世界,也借着他的道使人真切的意识到神的大能。这道早在道成肉身之前就与神同在,虽在职分(位格)上与父不同,但在本质上却与父为一,即是同一位神。
7、对主第三天复活的误解。
由于圣经和使徒信经中都清晰的指出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后曾降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但是作为救赎者的耶稣基督为什么要降入阴间曾使我无法理解。
但加尔文的解释使我豁然开朗:神降下阴间或者是为了释放阴间的冤魂,但更合理的解释是耶稣降入阴间是成全神的咒诅,因为仅仅肉体被挂在十字架上并不能完全使人的罪得释放,只有灵魂一同经历死亡,才能从属灵的层面上完成罪的赎价。
三、知识应用
活出基督的荣耀,做神在地上的见证,从思想深处重新认识神,并活化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阅读本书的真正得着。
1,学习本书本身使我意识到学习系统神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和反省,可以发现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很多方面不仅没有帮助我认识神、认识自己,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了认识神、认识自己的拦阻。而通过谦卑的放下自己的管见而虚心学习已被教会历史检验过的系统神学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出谬误,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因此制定合理、高效的阅读计划势在必行。
2、在最细微的事上信靠神而不是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想法是多么空洞和虚伪,而神的护理又是多么真实和无处不在。因此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罪可能使自己做出恶劣的选择,顺服圣灵的引导所做的选择才是真正好的选择,而圣灵的引导又必然与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如不与圣经一致,却与自己肉体的情欲一致,就必是出于那恶者。
3、不为因信称义而沾沾自喜,却轻看了神的公义。
作为一个蒙恩的人,所作所为当与基督的救恩相称。不误解律法的功用,但也绝不轻看律法所折射的神的心意。虽然律法只不过是训蒙的师傅,但律法却是检验我们信心的试金石。律法固然不能再威吓我们,但我们却当心安理得的按照律法的精意去做。
4、只有谦卑才能生出敬畏,敬畏是认识神的起头。
在一个蒙恩的时代里,有很多的教导告诉我们基督的救恩是何其的完全,因此内心所剩的只是对神慈爱的印象,而很少旧约时代人们对神的敬畏心理。因为对救恩的片面认知,加之对自由意志的错误理解,很容易使人生出骄傲的心。而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的无能和愚悖,才能仰望神,寻求神并进而认识神。所以谦卑是敬虔的实意,认识自己是认识神的关键。
第三篇: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阅读本书前了解到,作者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和国学大师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处于中国特殊转型期的文化大家,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用公平而深刻的见解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出差异根源,实属不易。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
我将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由此而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三方面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作者在书中指出中西社会构造的差异始于宗法制度消亡之后,而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洋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而西方确由宗教严格的约束着人的意志与行为,理智的指引着人们不断探求真理、务实己任,在法律出现后,这种宗教化的理智国度内,集团生活更加明显。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
“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纵然历史长河绵延数千年,如今西方社会无论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早已遥遥领先,国人既已了然于心,也仿效其做法,却仍旧为时已晚、“悔不当初”。这既说明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更是由文化引起的“出路”问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出路”,这已经无法殊途同归,却似乎“分道扬镳”,差距越拉越大。
作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比较,我的感悟有两点:一是指出中国缺乏的正是西方人所擅长的集体生活,西方过的是一种集团化的生活,由理智主宰生活;而中国还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各自过活,极端理性。二是作者研究过佛学,敏锐指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方从以基督教做中心,而中国信奉的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中国,理性因圣人的劝诫而早启,进而构成了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故其优缺点亦十分明显。
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求相安无事,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而社会基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一治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
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因为中国人思想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假设这些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故其克服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因其与他人力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故应致力团体的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
三、总结
通过本书我清楚了我国道德代替宗教的现实,也分析了缺乏宗教而单靠道德约束的弊病。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重申了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不仅给后代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
第四篇:读《基督教的本质》有感
读《基督教的本质》有感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先生,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这部著作中,就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它实质上是人本学。他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上帝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还指出克服这一矛盾的途径就在于诉诸经验的法庭,把宗教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
《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一生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在撰写这部著作时,他已结束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确立了他的新哲学即人本学和自然学的基本原则。因此,这部著作实际上是新哲学原则在基督教问题上的一次富有成效的贯彻和运用。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基本观念是:神学的真正意义是人本学。费尔巴哈说:“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因而,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费尔巴哈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严格意义的意识,即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无限的东西或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构成了宗教的基础,这种意识的对象,构成了宗教的对象。具体来说,人自己意识到的类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和爱。当人把自己的理性、意志和爱作为对象来加以意识的时候,当人把自己的理性、意志和爱加以神化的时候,人就会形成神或上帝的观念,并且把他当作自己膜拜的偶像。人使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的、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综观《基督教的本质》全书,费尔巴哈在将上帝还原为人的过程中所表达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时,我们还看到费尔巴哈特别重视人的感性。尽管费尔巴哈从一开始就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三个方面,但在具体论述当中,他表现出了对于心,对于爱或感情的偏爱。“爱,是完善的东西跟非完善的东西、无罪者跟有罪者、一般的东西跟个体的东西、法律跟心、属神的东西跟属人的东西之间的纽带、媒介原则。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没有上帝。爱使人成为上帝,使上帝成为人。爱增强弱者和削弱强者,降低高者和提高低者,将物质理念化和将精神物质化。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之真正的统一。”在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当中,费尔巴哈最看重的,不是圣父,更不是神灵,而是圣子。圣子是化身成人的上帝,因此是感性化了的上帝。也正是这个感性化了的上帝,才不再代表抽象的理智或知性,而是代表对人的慈悲、同情和爱。而慈悲,恰好是一种“感性之正义感” 其次,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存在同人的自然性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在谈到人的肉体存在时,他实际上把人的自然属性作为构成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而加以肯定。正像真正的人不能够舍弃性别一样,真正的人也不能够舍弃自己的道德上的或精神上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跟他的属自然的规定性密切相联的。他强调人作为自然的存在是具有性别的存在,是具有各种自然欲求首先是性欲的存在。人所过的生活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因此,也是一种有婚姻的生活。基督教所提倡的独身和禁欲的生活,在他看来也就是“超自然的”和“不道德的”生活。圣母玛利亚作为童贞女而受孕,他认为是“超自然的奇迹”,在人间绝无可能发生。同样,基督徒所幻想的天国或人格式的不死,在他看来不外就是超自然的、摆脱人类的、无性的、绝对主观的生活。人作为自然的存在,他总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是受自然规律和法则的羁绊。人当然能够幻想,也只有在幻想当中,他才有了不受自然规律羁绊的“自由”,才设想出了“无中生有”和“创世”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奇迹”,并且把上帝当作这一切奇迹的施行者。在比较基督教和异教的区别时,费尔巴哈还特别提出:基督是主观性之全能,是被从自然之一切束缚与法则中救赎出来的心,是弃绝世界、唯以自己为念的心情,是心愿之成全,是幻想之升天,是之复活节。
最后,费尔巴哈还特别突出了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性。在论述“上帝里面的创世原则之“秘密”时,他首先把圣子这个第二人格作为上帝里面的创世原则,把它当作启示自己、表明自己、表白自己的上帝的对立面的身份出现的。由于上帝通过圣子创造了世界,从而有了自己的对立面,因此上帝就落到有限性的领域。对世界的意识,就是对我的局限性的意识,因此也就是一种使人谦逊的意识。但是,费尔巴哈认为最先使自我之傲慢瓦解的,却是“你”,这另一个“我”。我之所以感到自己是依赖于世界的,就是因为我先就感到自己是依赖于别人的。如果我不需要别人,那我也就不需要世界了。
《基督教的本质》在把神学溶解为人本学的过程中,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原理。人的类本质被他归结为理性、意志和爱,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实难以与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划清界限。但是,费尔巴哈却未能把人的肉体性、自然性同人的类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统一起来,由此,在对人的理解上,他始终在庸俗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倾向之间摇摆。费尔巴哈在强调人内在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时候,暴露出了其理论的一个极大的缺陷: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的真正的感性实践活动对自然所具有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他认为上帝创世的学说,根源于人的希求脱离自然的主观性原则,因此加以批评。他进而把犹太教当作创世学说的理论渊源。而作为犹太教的基本学说,创世学说在犹太教中所依据的原则与其说是主观性原则,还不如说是利己主义原则。创世学说,就其特有的意义而言,只有当人在实践上使自然仅仅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从而在其表象中也把自然贬低为单纯的制造品,贬低为意志之产物时,才得以建立起来。在他看来,功用主义、效用,是犹太教之最高原则。在犹太人那里,自然仅仅被看作是专擅、利己主义之客体,而专擅、利己主义正是要使自然为其擅自设定的目的而服务。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采取理论的立场、美学的立场,对自然进行理论的直观或审美的直观,就像古代希腊人所做的那样,人才能跟世界、自然和谐相处。相反,对自然采取实践的即利己主义的立场,则注定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篇:基督教要义英文版(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下载方法
基督教要义英文版(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下载方法:
1.复制以下网址,在地址栏内打开: http://sirat-e-mustaqeem.com/web/uBooks/Christianity%20Books/Philosophers%20and%20Theol
2.网页打开以后,点击页面左上角部分的“另存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你想要将基督教要义英文版(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存放的地址(例如“桌面”),然后点击“保存”,即可在你所选择的地址(例如“桌面”)中找到.pdf格式的基督教要义英文版(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God Bles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