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共亡党之谜读后感
苏共亡党之谜读后感
(一)李步
1917年11月7日俄共以35万名党员为主要力量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1945年苏共以554万名党员为骨干,举全国之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91年8月27日苏共以1900多万名党员之众,被一纸苏联最高苏维埃决议而禁止活动,甚至在部分加盟共和国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苏共亡党作为上个世纪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大事件,其冲击力十分巨大,影响也十分深远,可以讲是举世震惊,但作为事件主角的苏联共产党,在其亡党时其党员、工会会员、团员竟然格外的泰然,好像一切均与己无关,一片漠然。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共亡党?是什么原因让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如此的冷漠?
《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一书由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李永忠副院长和董英副研究员共同著作,该书主要从权力结构和用人体制两个方面回答了上面两个问题。
该书认为苏联的“议行监合三为一”的权力结构模式,“用等级授职制代替普选制”的用人体制是导致苏共亡党的“总病根”,而这其中“议行监合三为一”(即立法、行政与监督合三为一)的权力结构是苏联共产党的“特产”,也是东欧社会主义的“遗产”。其发端于巴黎公社,初创于列宁执政前期,演化、固化和推广于斯大林时期,完成和极化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改革与破产于戈尔巴乔夫时期。
从苏共由盛而衰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权力结构与用人体制的封建性,向领导负责与向群众负责的背离性,党群之间与干群关系的疏离性,重用身边之人与淘汰孙膑之士的偏向性,批评日少与假话愈多的虚伪生,两极分化日重与社会共识愈少的裂变性,长期打算日少与短期行为愈多的麻木性,廉政不断贬值与腐败持续升值的破坏性。等等。
作为从建立、发展都与苏联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亡党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很多的原因分析,包括“三大垄断”说、体制弊端说、改革失败说、蜕化变质说、精英叛变说、党群疏离说、腐败亡党说、斯大林模式说、和平演变说、戈氏葬送说、民族矛盾说、军备竞赛说等等,林林总总几十种,《苏共亡党之谜》一书则从权力结构和用人体制方面进行了分析。
该书认为权力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系统构造,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核心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及体制中发挥着战略性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力学和几何学原理,权力结构可分为三角形权力结构和非三角权力结构,三角形权力结构就是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或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且平行制衡,达到“合力”为零的平衡状态。从权力运行的轨迹来看,科学的权力结构必定是双向循环运行的三维空间立体形态;从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来看,科学的权力结构必定是权利的广泛性与权力的代表性相均衡、权利的参与度与权力的公信度相对应、权利的制衡度与权力的清廉度相协调的三维空间立体形态;从权力作用的领域来看,科学的权力结构必定是权力的高度维、宽度维和长度维相匹配的三维空间立体形态。所以说科学的权力结构是制约平衡的协调形态,必须要做到科学分权、相互牵制、总体平衡。
从几何学上分析,单边形和两边形的抗压性和抗变性绝对劣于三角形结构,而多边形的“分力”很多,支点也很多,多个“分力”左冲右突,不容易形成合力,更不容易保持制衡和稳定,抗压性和抗形变性远不及三角形态,可见,多边形处于一种更易于变形的剧烈运动状态,消耗的资源和投入的“力”很大,系统“维稳”和制衡的成本相当高。所以该书认为三角形的权力结构是最稳定、最安全的结构形态。
苏联采取的“议行监合一”的权力结构是一种权力高度重合、“过分集中”的单边形权力结构。“议行监合一”的权力结构由于不搞权力分工,导致权力高度重合;由于不要监督制衡,导致权力成为“乐趣”;由于不受内外牵制,所以权力方便好用;由于不能循环闭合,导致权力开裂短路。“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导致的危害,一是权力过分集中,配置严重失称衡,民主严重削弱,监督严重虚化。二是形成“一把手”一人治极权体制,产生一个个神散而形不散的“土皇帝”、独立王国和各种利益集团。三是用等级授职制取代普选制,不断培养和复制旧体制旧权力结构的受益者、守夜人和掘墓人。四是不断开设“武大郎店铺”,复制“武大郎”式干部,执政队伍整体陷入平庸化陷阱。五是“短板”制约了“长板”,导致苏共领导层脱离了党员队伍和人群众,最终无人替“天下”负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共亡党不是因为经济停滞,也不是因为外部原因,还不是因为战争和冷战,更不是因为自然重大灾害,而是问题出在苏共本身!与苏共脱离群众,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苏共的亡党绝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不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失败,恰恰相反,苏共的亡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必须深深扎根在群众中,以群众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迈向小康社会。(李步)
苏共亡党之谜读后感
(二)国运沉思
孟浩辰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91年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接连失败,苏联走向解体。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朝,它们都是开创性的政权。
苏联在本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使世界进入新格局。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历史进程。
但是它们一个存活了69年,一个存活了14年,时间都极为短暂。
Chapter.ONE
苏联
先说说苏联。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曾写道:“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几句话形容苏共的执政历程再合适不过。
方其盛也
1945年,完成了工业化的苏联成功击败德国法西斯,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成为了能抗衡美国的世界一极。
及其衰也
1991年12月25日,苏共党内破裂,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呜呼!盛衰之力,虽曰天明,岂非人事载?”苏联的解体,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苏共亡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已经腐朽的政治体制和苏联发展模式的失败。
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议行监合一”的权力结构,二是以等级授权制代替普选制的用人体制。
这也为“以苏为师”的其他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发展问题。
1巴黎公社运动
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在严峻战时状态以及缺乏理论指导的状况下下,公社委员会决定将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中到公社委员手中,形成了初期的“议行合一”制度。
2议行合一,三权分立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建国初期,学习巴黎公社经验,创立了苏联的“议行合一”制度,并依照国情局势取缔其他党派形成一党制,将全方位的普选制改为有限的普选制,形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后来,随着苏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迈进,列宁深感此制度的不适,开始探索党内权利结构立法、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结构,并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3以党代政
第二届领导核心斯大林掌权后,抛弃了列宁的改良政策,进一步集中权力,将“议行合一”发展为“议行监合一”,党委书记成为独揽立法、执行、监督三大权力的“一把手”,并实行终身制;并将普选制改为等级授权制,层层任命、层层矮化、代代僵化,形成任人唯亲、打击异己、嫉贤妒能的恶循环。
党国不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此开始。
1945年苏联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共的地位更加稳固,以“红色恐怖”和“大清洗”的方式保卫政权,缺少监督的集权体制逐渐加深,改革举步维艰。
4党政合一
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第一书记后,对“议行监合一”进行了反思和改革,他推进了“思想解冻”、批判了个人崇拜、改革了监督制度。
但由于没有触动“议行监合一”这一根本体制,加上后期赫鲁晓夫自身权力受到威胁,他不得不为了稳固自己第一书记的地位而加大权力集中和党政合一,改革陷入了僵局。
5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保守派的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在与美国冷战的形势下固守“议行监合一”的制度并将其发展到极端,打着“维稳”的口号限制民主权利与公民监督,高级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谏言献策被打压,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也形同虚设。
党国合一体制的老年政治格局最终形成,掌握着权力的他们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党风腐败不堪。
改革又该从何谈起呢?
灭苏联者苏联也,非欧美也,族苏共者体质也,非民也。
经历了安德罗波夫(15月)和契尔年科(13月)短暂执政后的戈尔巴乔夫,面对着风烛残年的国家和“议行监合一”已经根深固化的苏共——改革已经进入了要么亡国、要么亡党的两难处境。
在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接连失败后,党内高层破裂,社会动荡,敲响了苏共的丧钟。
Chapter.TWO
秦朝
再回顾中国的秦朝,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苏联与秦朝处于不同年代,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体制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集权政府过于注重国家或自己集团的利益,严重忽视了人民的祈愿。
秦朝在统一中华后,没有让百姓修养生息,也不让贤者上书进言,而是烧毁诗书、大兴土木、搜刮名力、实行严刑酷法,百姓的利益受损极大。结果就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苏联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本应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却实行“议行监合一”的权利结构和以等级授权制代替普选制的用人体制。权力集中、用人体制僵化、缺少监督,民主法治建设被忽略,公民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加之经济上过于忽视轻工业生产、实行集体农庄,人民生活所需极度匮乏。到了后期,上层集团已经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人民,使其在改革失败后,党内高层分裂,基层群众民怨爆发,局势得不到控制,国家走向解体。
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背离人民的政权,可以开创国家,但绝不能创造历史。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有开创性的政权如果只顾自己的发展、忽视人民的利益,它的存在是不会长久的。
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数不清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创立又覆没。
苏联,一个只存在了69年的政权,如白驹过隙、似沧海一粟。
和中国的秦朝一样,它们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政权,却同时也是短命的政权。
辉煌一时的他们又随即湮灭。
给后人留下的既有璀璨的宝藏,也有永恒的沉思。
第二篇:《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a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
曾经感伤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解体,感叹着一个打着为了人民旗号的国家在人民的漠视和反对下瓦解;而一个标榜革命、进步、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曾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有着一千多万党员的政党也在瞬息间崩溃灭亡。以史为鉴,是我们去研究和反思苏共亡党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记得高中课本中谈到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首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貌似一个体制的弊端成为了苏东剧变历史解释的万精油。苏联大部分的历史及其悲剧都深深的打上了“高度集中”的烙印,这个由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的崛起和灭亡有着灵魂般的影响。
在苏联和苏共的历史中,斯大林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尴尬的位置。正是在斯大林时代,苏共带领苏联人民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工业产值位居欧州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正如丘吉尔所说:“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借助体制优势苏联可以迅速的从二战中恢复和发展,在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苏联成为能够与美国媲敌的世界超级大国;而也恰恰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得以形成,政治上党政不分、缺乏民主、个人崇拜,经济上重工业优先、忽视了民用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大清洗运动,对政治对手加以迫害,打压不同政见者,视党内外不同意见者为阶级敌人,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为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埋下了历史隐患。
当然苏联后来的历届领导人也没有改变这个国家和政党的命运,有一个政治笑话讲到,话说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人同坐一列社会主义号火车前进,突然火车停了,车长过来报告,前面铁路断了,列宁:“说发动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把它修好”,斯大林一瞪眼:“一定有阶级敌人搞破坏,抓起来枪毙”,赫若有所思:“前面不通,就倒车吧”,勃列日涅夫:“找几个人下车摇火车就行了,乘客感到车在动就以为在前进”,只有戈尔巴乔夫最绝:“把火车拆了,每人扛一件零件前进,,到有铁轨的地方再装起来”。于是拆了火车„„这从一个很形象的角度来评价苏联历届领导人——列宁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斯大林的恐怖政治,赫鲁晓夫开历史的倒车,勃列日涅夫假装在发展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最终葬送的苏联。
当然,苏联的解体,可能更多的归因于戈氏改革。我也曾极度的相信苏联的悲剧是由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叛徒”造成的,也有些风声风雨说戈氏可能为美国中情局秘密培养的特工。没有戈氏的“新思维”、“民主化”就没有后来的八一九事件和苏联、苏共的瓦解。正如历史书中对戈氏的评价是“改革缺乏指导思想”、“否认党的领导作用”“过于激进的政治改革”,完全给我的印象是戈尔巴乔夫完全在智商上有问题,不然怎么会做那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他的政改完全不是在改革,纯粹是搞乱国家,幻想着敌人美国的经济援助,大力宣扬不切实际的“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是在黄苇町文章《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中提出“把一个执政七十多年、拥有近两千万党员大党的崩溃,归罪于‘两个叛徒’,也有些简单化。”他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因而问题虽然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虽然在革命队伍中混入了一些投机革命、妄图发家致富之人来破坏革命、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但是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的确,一个国家和政党绝不是几个历史性的关键人物可以决定的。一句流传颇广的反思苏共灭亡的语句这样写道:“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却人亡政息。”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苏共的悲剧仅仅只是领袖的悲剧吗?它更多的是输在了与人民群众的广大联系上。一个十几万党员为什么能够革命胜利,它赢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它赢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赢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而当它坐拥政权,这个群体、这个阶层、这个特殊利益集团开始慢慢的腐化堕落,开始仅仅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开始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誓言和革命热情,陶醉在特供商品和特别待遇的温柔乡中。一个政党开始保守、追逐特殊利益时,这个政党也就预示着灭亡的结果。
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千万党员的苏共灭亡时,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是冷漠甚至是支持的了,当克里姆林宫上的镰刀锤子旗悄然落下时,又有多少人为它感到悲哀。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劳动者辛勤劳作换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苏共也被这个国家的政治和人民边缘化。想起保尔•柯察金式的人物那充满激情的保卫和建设着这个伟大的国家,它的落幕是不是对这个先烈和劳动人民的莫大讽刺呢?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信念和主义意味着腐化和堕落,苏共的悲剧给我们的反思莫过于我党要加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时刻牢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想起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这样一段话——2000年的一天,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任仲夷和几个老干部吃饭,突然放下筷子问:“你们说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追随共产党究竟是为什么?”见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自言自语地说:“还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吗?”时刻反思和牢记自我的历史使命,这莫不是苏共亡党二十年后给我们的最大的历史经验教训了。
第三篇:《苏共亡党十年祭》读后感
苏共亡党十年祭读书心得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没有什么事件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更令人哗然,并曾如此深刻的触动世界。苏联,这个世界版图最大,并在能源和原材料上唯一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唯一能与美国抗衡争霸的全球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一个有着1500万名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大党也随之一在夜之间失去了统治地位。事件发生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对它的印象只是身为党员的父亲的几声叹息和电视画面上的新闻报道。在自己也成为一名党员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同时也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渴望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去探寻如此巨大的帝国与其强大的神话在短短的几年中崩溃,成为历史变动中的最离奇的例子的真正原因。虽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已过去了20个年头,但苏共之于中国共产党,苏联之于中国,却属前车之鉴。我选择了黄苇町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作为研究那段历史的资料。《苏共亡党十年祭》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长期一党执政的角度,以苏共执政为一个完整的案例,从苏联共产党建党立国的基础条件、社会状况,执政的兴亡过程、阶段划分、时期特点,苏联共产党垮台解体的主要原因、教训以及苏联共产党跨台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状况与反思,对苏联共产党74年的执政史,进行了深度总结和全景透视,探索其初期兴盛、中期停滞、后来衰亡的成败得失、内在规律和执政文化,为后人及执政党提供思考与借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基本的看法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民族、军备竞赛、西方和平演变、苏共自身、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国家结构、宗教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包括执政党的思想路线、政治纲领、领导方式、作风形象、执政能力、领袖集团;在于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是认同,还是拒绝;是拥护,还是反对;是得民心,还是失民心。对大多数人心灵的缺失和拥有,才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生死存亡、兴盛衰落的决定因素。中国自古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治国安邦的良言。苏共和苏联的悲剧再一次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敲起警钟——执政党没有一劳永逸的合法性,只有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立党为公,时时刻刻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与利益,执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读完《苏共亡党十年祭》,感触很深。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不忘加强党性修养。即使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道德修养的要求。毛泽东几篇阐述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著名文章,都是在战争年代写成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懂得,其道德水准的高低,修养品行的好坏,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必须时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总之,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时刻不忘的准则来提醒自己。
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国欢庆,华夏沸腾,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祖**亲的热爱之情。在这6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日益增长,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社会政治稳定和谐。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果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制定的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党对我国国情和现状的科学分析,更离不开我们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中华民族欢度华诞,中华儿女祝福祖国之际,我校党委也组织了“红色之旅”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知识来表达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在“红色之旅”读书活动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许多红色经典书籍,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苏共亡党十年祭》,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从书中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曾经拥有近2000万党员,辉煌74年的世界第一大党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内在原因。以前对苏共的亡党原因众说纷纭,有“改革路线错误说”、“叛徒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经济没搞好说”、“冷战结束说”等等,但是这些原因大多都是只强调外在的因素,没有本质的分析其根本性的因素。特别是“和平演变说”,它作为苏共亡党后外部媒介给出的第一个解释而被热议。“矛盾论”的精辟论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传统:外因是引起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鹅卵石即使有母鸡抱而孵之,也不会化为鸡雏;鸡蛋自行堕落,掉在地上,无法不摔出蛋黄来。难道苏共苏联之亡竟然自外于这条黄金律?今天,看了黄苇町先生写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般了解了苏维埃政权的垮台。《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正是充分的指出了苏联共产党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人民民主这一导致灭亡的根本性内在因素。在战争年代,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多讲集中少讲民主,可以提高效率,树立权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战胜敌人,让自己获得生存,从而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苏联异常残酷的革命战争和卫国战争造就了她特殊的战时运行机制,在建国时期自然而然随之沿袭,然而,在和平年代,在建设年代,这种机制未必会适合,因此时代就对领导人物或者说领导集团提出了要求,必须由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可悲的是,前苏联不仅没有实行和实现这种转型,反而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因素,由集权进一步走向了专制。在斯大林上台后,推行了“斯大林模式”体制,这一体制表现出了的领导独断专权,排除异己,搞个人崇拜等专权政治,极大地背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这一体制虽然产生于斯大林时期,但其影响深远,对苏共的灭亡埋下了重大阴影。在社会生活上缺乏民主,民众日趋疏远苏共。普通民众缺乏参与政治生活是渠道,苏维埃代表制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得到落实。“在舆论一律,思想高度一致”的要求之下,官方意志总能高票获得通过,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出现。高支持率的背后是代表们沦为御用的工具,随言符合,绝不敢背离所谓中央的意见,普通民众更是不敢言语,生活在高压和恐怖之中。自由思想招致扼杀,广大知识分子缺少表达渠道。一个社会的知识精英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如能部分为领导者采纳,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这会大大降低社会发展中摸索的成本,让政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保有和造就这样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并让他们有生存和论政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形成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一个政权开放民主的体现,也是一个政权得以稳步运行的保证。然而,苏共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大肆扼杀和压制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这不仅没有自由思想生存的土壤,甚至知识分子身上的公共性也丧失殆尽,原本富有思想和激情的知识分子,不是沦为御用文人,就是遭到摒弃,被驱逐,被软禁,乃至被杀害,甚至连外国同情革命的人士不合当局之意时,也不例外。缺乏民众有效监督,领导集团腐败加速。社会生活缺乏民主,公共事务缺乏透明性和公开化,给权力滥用提供了空间,领导的个人生活更是在公共视线之外,民众无法对领导阶层形成有效的监督,这样,腐败和变质就不可避免。正如阿克顿爵士所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苏联的解体,苏共的灭亡有其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原因,这一切都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和教训。一个缺乏民主的制度,必然导致专制的出现;专制必然导致腐败、陈腐的出现。往事已矣,难忘的是马克思列宁这些伟大先驱播下的思想龙种,何曾想后来变异成前苏联这只畸形的跳蚤。让人不胜唏嘘,感慨至深。
2009年10月26日
第四篇:《苏共亡党十年祭》读后感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苏共亡党十年祭》看我国民生建设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民生问题是每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政府只有建设好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切实的利益保障,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使整个国家平稳地运行;若是脱离了群众,失去民心,就会出现政府工作无法开展、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民众的力量一直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应当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深地扎根于群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把政府比作领航舰,人民就是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秦始皇暴政,于是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清政府腐败,于是就有了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统治阶级若是无法使人民满意,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建立新的政权;而当国家遭遇外敌侵略、爆发民族战争(如我国的抗日战争和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任何阶级矛盾都会被民族矛盾所取代,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用尽一切力量誓死捍卫祖国,即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为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政府应加大力量改善民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从新中国成立后来看,由于一些错误发动的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农民受到剥削,知识分子受到打压,人民思想被禁锢了,公民个人发展不被允许,当时的民生建设可以说是基本没有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实施了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设公共廉租房和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民生建设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政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和值得肯定的,百姓确实享受到了民生建设带来的好处,大部分人对此表示满意和赞许,但是为什么仍会出现“三聚氰胺毒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官员腐败成风而贫困地区的孩子却吃不上像样的午餐、甚至流浪在外冬天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为什么现在人们连一个几十平米的房子都买不起而政府闲置用地面积却越来越大?为什么社会财富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民间的舆论与呼声总是比政府的反应更快些,因为普通老百姓是直接受害者。这证明了我国的民生建设还存有诸多漏洞,比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对官员的监督问责不到位,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民生建设覆盖面不高,居民工资增长制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等等。
既然存在问题就应该去解决。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8大提出了“反腐”;政府为抑制高房价推出了“限购令”;政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措施都表示政府在试图解决问题,效果如何暂且不表,有了政府支持,人民至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而制度的完善从来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间也难保出现更多的漏洞,然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步一步走才更脚踏实地。
民生建设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关乎全中国普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且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群众需求,制定符合时代的指导理论;政府应合理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文化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将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让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好服务型政府,提高民心民意认可度;人民群众要勇于使用权利维护自身利益,说出自己的需求,向政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政府进行监督,合理利用舆论及媒体的力量。总之,各方应群策群力,努力使民生建设落到实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苏共亡党观后感
苏共和苏联的兴亡,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列主义信仰,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实质的理解。要进一步提高对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苏共的兴亡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对人民负责,人民就必然给党最坚强的支持,政权就会巩固;什么时候党放弃对人民负责,人民就会抛弃党,最终亡党亡国。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坚实基础。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91年来,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我们党的每一个干部都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地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致力于抓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有实现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承诺,才能真正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的拥护和支持。只有着力构建公平正义、道德规范、社会稳定、充满创造和活力、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自觉珍惜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从而自觉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中来。应该说,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同时也筑牢了自己的执政之基。无论世情国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都会岿然不动。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没有什么比腐败更能丧失人心的。因为腐败严重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因此,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党员干部的思想,使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践行“三个代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党员干部必须严于律己,起好表率和带头作用。党的先进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不是靠口头讲的,而是靠党员实际行动展现的。因此,我们每个党员要站在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