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

时间:2019-05-15 16: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

第一篇: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读《萧红》有感

何瑜

今天晚上微信何瑜创作室讨论群——热心读者为我作品创建的讨论群。读者心醉连续发出了几段文字。都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作品及评论。

萧红是我特别熟悉的女作家。大概因为其人生经历和写作追求和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吧!所以我一直比较关注萧红,特别是雨雪霏霏的青年时代。她写自己经历的那些散文曾引发我强烈的共鸣。我阅读了她很多的作品和传记。我对《萧红传》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今晚心醉发送到群里的文章,勾起了我对于萧红的全部回忆。

我的思绪从荷叶青青的南京浦口,穿越万水千山飘落到了秋风瑟瑟的庄浪河畔。永登是我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那里有生我养我的故乡何家庄。

联想到前几个月回故乡遇到的一些事情,不由心潮起伏思绪翻飞,便有了写一些童年故事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出笼。

在永登县南郊三公里处的满城南门,一个叫何家庄有三户何姓人家居住的大院子里,我有一个和女作家萧红类似的童年。

在东北那个封建大家庭里唯一疼爱萧红的是祖父。在庄浪河畔的那个三家院里唯一疼爱我的是我的外祖母。

萧红有一个封建官吏的父亲张廷举,我有一个一岁丧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民父亲柴秀。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作为继子,在张家大院处境微妙有很多烦恼。在短短四年中,他经历了丧子、丧母、丧妻的接连打击,那种沮丧和悲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他心力交瘁,苦闷难当,在家里稍不如意,便勃然大怒。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骂人骂到使人发抖的地步。每从他身边经过,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他的骨子里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他又有着两面性。他对萧红的培养是开明与霸道并行。他有轻视女儿之嫌,女儿和家庭决裂后,始终没有伸出温暖之手。在他心里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那就是家族和个人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我的父亲一岁丧母,在舅舅和亲戚家游居,放牧牛羊干杂活养活自己。他身高一米八五左右显得高大挺拔。他从没接受过学校教育,但特别喜欢戏剧表演和“听书”。听说哪里有秦腔表演,砸锅卖铁他都要前去。只要有空他都会去县城书场“听书”。

西北农村很多男人都喜欢抽烟喝酒,而且在不少人眼里烟酒比老婆孩子重要。大街小巷经常可见步履摇摆,眼睛发直的醉汉。醉卧街道和村道也是常有的风景。但我父亲不喝酒不抽烟,还口无遮拦挖苦讽刺喝酒抽烟的人。年老的时候发现我两个弟弟抽烟,经常冷嘲热讽让他们下不来台面。

他说话风趣幽默,表情生动飞扬。人称小旋风柴进。也叫他“柴大官人”。只要他开口讲话,周围人就会被他吸引停下活计倾听。

由于我的外祖父也很早就去世了。我的几个舅舅也因病夭折只剩下四个女儿,当时的农村没有男人的家庭是遭人歧视的,所以父亲16岁就做了上门女婿。

外婆对父亲是当儿子疼爱的。父亲曾有过一段幸福时光。父亲19岁,母亲18岁那年,他们正式结婚。一年后生下了我。那段时期应该是父母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妹妹英兰出生后,母亲刚满月就得去生产队出工,因受寒染病医治无效四年后撒手西去,留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记忆中经常是早晨喝过玉米面糊糊之后,外婆就开始盘算到哪里借点面粉。常常是中午烧饭时刻已过,外婆还拎着面升子何家进马家出。我跟在裹了小脚的外婆后面蹦蹦跳跳,小孩子不知道大人的愁苦,只知道肚子饿了要吃要喝。

面对如此窘境父亲性情大变,跟萧红父亲张廷举一样歇斯底里。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让他勃然大怒,上门女婿的身份使他又不敢也不能迁怒于旁人,而当时农民不能到城市谋生的大环境,使他像被囚禁的狮子老虎一般郁闷暴怒。

年轻英俊聪明机灵的他无计可施,于是,孩子家人就成了他发泄愤怒的最佳对象。我的外婆也像萧红的祖父一样保护着我和弟弟妹妹。

童年的我感觉父亲特别冷漠,觉得他简直不是亲生父亲。我和父亲除了吃喝拉撒基本无法深度对话深度交流。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常常思考:我们寻找爱情,寻找幸福,其实一直在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有一个人能跟我们进行灵魂对话。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个人。因此我们的心灵注定都是孤独的。

于是,我们需要艺术。需要它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艺术作品就是能够和我们进行灵魂对话的载体。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艺术世界宣泄释放。于是,童年的我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伴侣——书籍。只有躲到书籍世界,我的灵魂才能安静。我才能逃避纷争不安的世界,才能避开外部的污泥浊水。有时我沉默不语作壁上观,看世态百相芸芸众生。感受人性的光辉和弱点。感动于真善美,厌恶于假恶丑。

童年是回不去的。故乡也是回不去的。我只能在梦中回忆。回不去的萧红。回不去的何瑜。不是我们喜欢漂泊,而是故乡放逐了我们。放逐了它的儿女。

遥想当年年轻美丽无依无靠的萧红狼狈离去。回望七年前何瑜一腔心酸满腹伤感黯然离开永登。满以为七年的时间足够天翻地覆重振河山,不想山河更新气象万千,人文环境童年印痕依然厚重。故乡是我心中的一根刺,时常在梦里触痛着我的灵魂。

萧红是一个完全追求精神至上的人,也是一个对感情要求完美的人。萧红一生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虽然漂泊异乡,历尽磨难,却始终怀着对自由与真爱的憧憬。

她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清丽隽拔的笔触,书写20-30年代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被赞誉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一生为情所困,在亲情上自幼丧母。何瑜与她何其相似!萧红在爱情上是一个失败者,何瑜也与她何其相似!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坎坷艰辛,但她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从没有改变过。何瑜也与她何其相似!

但是,无论她走的多远,故乡的一切,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永远的精神家园。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创作灵感之源。她从这里启程,最终归于碧海蓝天。何家庄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永登将是我永远的素材宝地,我在这里出生,无论身在何方,最终将魂归故里。

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的萧红故居,如今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几十年前父亲眼中大逆不道的萧红,如今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家乡终于接纳了她的女儿——可惜是在她死去很久以后,这不能不说是萧红人生的悲剧!萧红如若泉下有知,不知会生发出何种感慨!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于南京

第二篇:我读《童年》有感

我读《童年》

我在五年级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童年》,我虽然不怎么爱读篇幅长的书籍,但是,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长篇小说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小说读完了,我为书中的主人公和作者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也带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阿廖沙,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阿廖沙也不例外。外祖父破产之后,阿廖沙被迫流落市井,开始了独立谋生的故事。

阿廖沙处在一个丑陋的社会中,他的心灵也可能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甜蜜的心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外祖母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外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还有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高尔基又感慨地说:“她(外祖母)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我认为,正是他在这黑暗的社会中,被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指引,坚持心中那个坚信一定会创造光明未来的梦想和信念,才有了光明的未来。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1-

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其次,在那么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是一些高尚的人的帮助,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源于梦想,源于对梦想坚持的力量。正是这种坚持,他才取得了成功。他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坚持,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

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虽然可能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但是,只要坚持向目标努力、前进,直到实现你的梦想,到达你的目标,就会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大家就会创造出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大梦想。

高尔基,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书写的这本《童年》,让我明白了,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在成长的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努力去追求梦想,就会创造灿烂的明天!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了梦想努力奋斗,我坚信,我们的国家明天一定会更美好!-2-

第三篇:读萧红作品有感

浅论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萧红小说的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充满悲剧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以先觉者的姿态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弱点,抒写着女性的悲剧、人的悲剧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悲剧。萧红经历的生命是短暂悲凉的,但她的作品是具有战斗力的,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和强烈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童年;颠沛流离;悲剧意识;悲悯情怀

萧红,她肉体的生命仅有三十一载,但她以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出了诸多生动清丽、富有生命力和民族精神的文字。她精神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在人生的轮回流转中绽放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她将自身不幸的生活经历,或是广大劳苦人民的痛苦生活状态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书写出庞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等。她的一生虽是悲惨短暂的,但她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却一直存在。她和她的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被人们研究与感怀。

一、寂寞无趣的童年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河县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旧家庭的迫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与萧军赴上海,结识鲁迅。后来去日本养病。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文学创作。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病逝。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的乐园,但萧红的童年却是不幸的,她经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虽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生活应该算是富裕充足的,但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萧红的出生使全家都感到失望,除了祖父。不论是她的祖母、父亲、生母或是继母,都不喜欢她。据说萧红刚出生的时候,哭声很大,接生婆老石太太把她从水盆中拎出来说:“这丫头蛋子,真厉害,大了准是个茬儿。”亲友们都说她这种倔强性格是天生的。对于父亲,萧红是这样形容的:“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她的生母对她严格苛刻,继母更是缺少慈爱,萧红回忆到:“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但是另有资料显示:如果说生母对小萧

那么继母对小萧红则是用尽了心机来损害与虐待,这给萧红的身心带来了更大的摧残。不管哪个更能偏信一些,我们都能可想而知,萧红是在阴冷、薄情的家族中长大起来的,在孤独与无助中挣扎过来的。

在这个冷酷无情的家庭里,唯有祖父爱护她,疼爱她。当萧红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祖父就领着她到后花园子里去玩耍。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祖父栽花,萧红也跟着栽花;祖父拔草,萧红也跟着拔草;祖父铲地,萧红也跟着铲地。后花园成了萧红儿时的乐园,这个乐园开阔了她的视野,陶冶了她的感情,培养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花园,自己,这三样对萧红来说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陪伴着她度过了无聊孤独的童年生活,这也使得她开始对于周围的事物怀有一种悲悯情怀。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无趣而又孤独的,因而形成了她忧郁、敏感而倔强的性格,这些也导致她忧郁悲凉的创作风格。对萧红来说,童年生活的记忆是专属特别的,不管是祖父或是后花园。后来,萧红在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以一种忧郁真实地笔触、满怀悲凉的心绪书写了自己的童年,具有深深地感染力。

二、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展现

悲剧意识,是作家对生活的悲剧性进行理性梳理和把握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并通过创作最终完成对悲剧意识的表达。悲剧意识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都有关,萧红也不例外。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刚刚成年的她逃离家庭,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被骗怀孕,惨遭遗弃,情人背弃,朋友不解,家园失却,病魔缠身,再到后来的客死异乡,在她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的一生,是遭受封建父权专制和外族侵略双重放逐的一生。既经受了失去家园的无奈与痛苦,又饱尝了寻找家园的坎坷、屈辱与悲欢,她在无可奈何而又义无反顾地舍弃失去之后,又满怀希望地探索寻求,向着温暖与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广大贫苦百姓的痛苦遭遇给了她创作的力量和启示。她笔下的乡土世界是像一滩死水一般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每天木讷的生活,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或是微弱的反抗,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存状态。他们对于生与死的态度是极度麻木与轻视的,萧红在《生死场》中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表现出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如果说萧红在《生死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的话,那她在《呼兰河传》中则以一种极其平静淡然的口吻叙说着“生存”着的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漠然。《呼兰河传》可以说是一部几乎无事的悲剧,尽管还是会有人死亡,却不像《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呼兰河人只是麻木混沌地

生存着,而不是活着,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无助和悲哀,所有的一切只是顺其自然,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面对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愿想法设法地绕道而行,或是幸灾乐祸地围观旁人或牲畜掉进泥坑的窘境,从中获取乐趣;大方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只是因“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6]就被家人折磨致死,而旁人却淡然的看着,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他们都以为别人的悲剧与自身无关,只是麻木地生活着,观看着,殊不知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生与死的无知与漠然导致了他人生命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善良无知的刽子手”罢了,在杀害他人的同时,也在将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只是这种死亡是平静安然的。在呼兰河人看来,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所有的一切都是死一般的沉寂,这种死一般的沉寂无疑是种悲剧,然而他们却不以为然,这种不以为然、超然冷漠才是真正的更大的悲剧,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将其传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旧中国父系文化全面渗透与统治地位的时代里,女性普遍遭受压制,处于奴隶和从属地位。萧红身为女性,很早就敏感于男权文化的压迫。她的女权思想也许是从小养成的,她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年头,又成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之家。其父张延举是呼兰教育界的头面人物,加入了国民党,并带头破除迷信创办女学。这使萧红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具有向封建礼教挑战的自觉。作为叛逆者,她拥有巨大的勇气,敢于逃脱封建家庭的囚笼,向封建家庭专制提出强烈地反抗,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逃跑来证明自己的不满。也许是因为她的叛逆导致了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是也成就了她对于女性悲惨生活和悲剧意识的强烈抒发。

三、作品中的悲悯情怀

悲悯情怀是指作者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的一种情怀。也许是因为个人经历给萧红带来了太多的影响,一开始萧红便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是不同的,她是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用一种现实的笔触去诉说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而不像冰心那样诗意温婉,也不同于庐隐的悲愁哀怨,萧红就只是单纯地用她的悲悯情怀来表达她想表达的对于女性、对于人所存在的悲剧意识。她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记叙着自己不幸的人生经历或是她所见到的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这导致了她的作品中存在着丰厚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生死场》中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悲剧意识,悲悯情怀也始终贯穿于其中。不论是二里半和山羊,王婆和老马,还是金枝的悲剧或是月英的苦难,他们都是生的惨烈,死的漠然。鲁迅先生在为《生死场》作序时,他称赞萧红对于北方人民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刻画,“已经力透纸背”,会给读者“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从这些令人窒息的画面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作者被压抑在内心底层的孤独与寂寞之感,一种内在的冲突和哀痛。她同情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感叹他们惨绝人寰的生活和“无处可去”的悲哀,又对他们对于生和死的麻木态度感到深深的悲悯和无奈。

四、结语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花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绽放的时令,只是这个过程过于惨烈,但总有人能够懂得你迫不及待却又炙热可辨的生命力度。萧红便是如此。她是伟大的,她肉体的生命虽然只有三十一载,但她精神的生命却在人生轮回流转中永远放光。她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叙述了自己艰辛的跋涉之路。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萧红以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去感受、思考人生并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篇:读燕儿《萧红传》有感2000字

读燕儿《萧红传》有感2000字

况燕

几年前,我在《江山》的一个版块挂了个编辑的空衔,却没有真正地在那里投入过多时间,我就是一个闲散的玩文字的人,自娱自乐,没什么上进心,就是在那时,我认识了宿州女孩燕儿,燕儿在《江山》小有名气,她吸引我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是她的个人经历。这个女孩身患重疾,瘫痪多年,几经生死,却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活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想,我跟燕儿是有缘的,江山的偶遇注定我们会成为一生的好友,我们的缘分不仅仅是名字的相同(我的乳名也叫燕),更主要的是我们在思想上是相通的,我总能在她的文字里读懂这个女孩的那颗敏感而灵动的心,她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梦想的追求,都是让人赞叹的。人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而真正能成为知己朋友的更少之又少,所以,我很珍惜跟燕儿的这份缘,一直把她当成是另一个灵魂自由的我。

一直想去看燕儿,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抽不开身,去年年底,燕儿新书《萧红传》正式出版,真心替她高兴,燕儿欣然答应送我一本,因这本书的缘故我终于下定决心去宿州看望这位未曾谋面的挚友。

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几经周折,在宿州大店镇的一个十分偏僻的养老院里见到了燕儿,燕儿跟我想象中的燕儿几乎没什么两样,热情开朗,乐观豁达,容貌俊俏,眼睛里透着灵气,如果不是因为残疾,这个女孩将会有一个多么美满幸福的家庭,如果不是因为残疾,她将会赢得多少人爱慕的眼光,我看着她骨节变形的手和僵硬的身体,心隐隐地疼。

回到家里,并没有急着去看燕儿赠我的这本《萧红传》,事实上,我对每一本书都是怀着虔诚的心去阅读的,一部作品,就如同是作者的孩子,历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阵痛才诞生,它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对作品的尊重就是对作者的尊重,所以,我读书向来很慢,读得很仔细,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尽可能地去领悟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的心境以及所要想表达的思想和意图。

夜深人静时,正是读书时。每晚忙完琐事,我会坐在书桌旁,点一盏台灯,泡一杯花茶,静静地读几页,在淡淡的墨香里,在燕儿委婉缠绵的诉述里走进萧红的一生。如燕儿所说,但凡爱文字的人没有不知道萧红的,但真正深入了解过萧红的人却并不多,借着燕儿的笔我才有机会对萧红这位传奇的女作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萧红的命运一波三折,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女子在毫无背景下,每一步成长都是艰难的,即便这样,她也凭着一股倔强韧性和极高的天赋,短短几年在文学领域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想这一点跟燕儿是一致的,就因了这份惺惺相惜才有了这本《萧红传》的诞生。

燕儿的文字我是熟悉的,纯净朴实,带着乡土的气息,有着一尘不染的本真,但是,这部《萧红传》却一改过去的文风,文笔细腻温婉,深情款款,字字句句轻轻地敲击在心上,使人心生柔软。燕儿用优美的文字叙述了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跟五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中,或爱或恨,或悲或喜,都被燕儿诠释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做过深入的研究,如果不是对萧红有着特殊的爱,燕儿不会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更不可能投入这么多的感情,让我佩服的不仅是燕儿生花的妙笔,更是这个女孩灵动敏锐的心思,她没经历过爱情,却对爱情有如此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令我十分诧异。

认识萧红是从读《呼兰河传》开始的,萧红的作品受鲁迅影响,犀利深刻,大多写的是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悲哀、愚昧、艰难、凄凉、贫穷的命运,这是让人内心很有感触的东西,作为一个女子,作为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萧红,她是怎样体会到人们的疾苦的呢,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恐怕是做不到的,如果不是敏感和感性,她更不可能看得那么透彻,如果没有极高的特殊天赋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她也不可能描写的那么深刻。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上的刚毅和执拗。所以,我的感觉是萧红不是弱女子,相反的,她有着男儿的气度,任性,固执,嫉恶如仇,从不向人低头,对一个女子来说,感情里参杂了这些东西是很可怕的,导致数次的感情失败也是必然。爱情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两个人的相处,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那么简单的事,有时候往往外在的因素是造成感情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有性格上的问题,作为一个女子,在男子面前切记太过于强势,要适当的示弱,学会撒娇,在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去依赖他,甚至去崇拜他,这样的女子往往才能让男人视若珍宝爱不释怀。周国平曾在《我眼里的好女人》中说:“我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我想,萧红的灵性是有的,弹性还不够,至少她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太过幼稚和草率,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学不来,性格决定命运,纵观萧红的一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个在文学上面极富才华的女子,感情方面却是如此的懵懂无知,()她追求炙热的爱情,却被爱情弄的伤痕累累。唯有文字可以疗伤,唯有文字才是可以倾其一生去爱的东西,也唯独文字成就了她短暂而鲜明的一生,因为文字才让后人记住了她的名字。所以,爱情跟一个人的信仰比起来算不得什么,萧红真正爱着的是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真正让她疼的是旧中国的战争,疾苦,和满目疮痍。萧红不是个自怜自哀的弱女子,她是个让人敬佩的英雄。

燕儿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写萧红是因为我崇拜她的才华,倾慕她的美丽。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祭奠我自己,因为我和萧红惺惺相惜,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悲苦命运。但是,我又不如萧红幸运,她情缘坎坷,文学梦却顺愿逐心。她去过很多地方,阅历深,见识多,精神生活丰富。更重要的是她身体比我健康。”燕儿这段话里有对萧红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无奈。我想说的是,燕儿,不要跟旁人比,你有你的优势,你能生活在这个年代就是最大的优越,你还年轻,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宽,经验和阅历都会积累,爱情也会在不远处等着你,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他不嫌弃病弱残疾的你,他会包容你所有的缺点,欣赏你的才华和亮点,给你一个幸福的温暖的家,成就你当一个母亲的心愿。

感谢燕儿给了我们这样一部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有一处心灵安放之地,享受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宁静和愉悦,同时也衷心地祝福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2015-5-20日)

作者简介:

况燕,笔名燕归来,系博雅书院?作家作品群群友。淮北作协会员,06年开始网络创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两百余篇。崇尚自由写作,用文字抚慰心灵,感恩一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

第五篇: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窗外冬雨正急,在寒冷的日子里,手指不禁滑过书架上陈列的一部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两个平淡无奇的字勾起了我无边的回忆,仿佛为我翻开了当初的书页„„《童年》,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波起云涌,久久难以平静。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也切切实实地写出了在那种悲惨的环境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从懦弱走向坚强经历。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那种黑暗而惨绝人寰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生活对他是不公平的,但在那个年代,公平其实也是一种奢侈。可阿廖沙勇敢地从黑暗中爬出,虽然他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但是高尔基愈战愈勇,面对荒芜的生活,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年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不过只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命运之神紧紧地扼住了阿廖沙的喉咙,未曾放松过一丝一毫,那难求的幸福甚至从未眷顾过他。

这个腐败而无情的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霸道蛮横地统治着家里的一切,脾气异常暴躁、视财如命、没有任何同情心,对自己的家人也如同陌路,阿廖沙时常因为犯了极其微小的错而被羞辱并痛打一顿,但年幼的阿廖沙无法反抗,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两个舅舅常常为了分家产而不断争吵、大打出手,对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虎视眈眈,对可怜的阿廖沙冷眼相对,他们妒忌阿廖沙曾经家庭的幸福美满,对钱财贪得无厌。家中的女人们更是没有地位,外祖母真心关爱阿廖沙,但她如此凌弱,任丈夫打骂,发泄,却从未敢还口一句。在当时腐朽的王朝下,黑暗的社会摇摇欲坠,普通家庭中弥漫的不再是欢乐和谐的气息,而是与社会相同的不公与黑暗。在这种氛围下,阿廖沙学会了坚强与勇敢,虽然这一切的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甚至一生难忘的黑色阴影,但也为他往后的成长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带着不可磨灭的童年伤痛在社会上闯荡,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他也不忘却从前。命运让他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许多人对他冷言相讽,但他还是熬了过来,他那颗光明博爱的心灵没有动摇。

还记得书中美妙绝伦的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这句话就是当年黑暗生活的最好诠释,但是高尔基撑过来了,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支撑着,支撑着„„直到他走向了俄国光明的曙光。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而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他只是孤身一人,而我们上上下下有多少人为我们操劳,我们又有多少人懂得知恩图报?有些父母似乎已经不再是我们应该尊敬的父母了,他们过度宠溺着孩子,成了一代又一代“小祖宗”们最忠诚的奴隶了。悲哀的局面渐渐出现,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我们有能力在那里生存吗?

我想,若我们再不站起来为国家奋斗,认真地学习,独立地生活。那么,在俄国沙皇时期生活的假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没有进步,并越发变得懦弱了,现在的人们都宛如失去了抵抗命运的本能,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人们不敢推开那道抗战生活的门,没有人愿意触碰困难,没有人愿意走向煎熬。他们只是单纯地以为,走向生活是与命运抗争,那根本不可能胜利。这不就是一种最为悲哀的局面吗?推开命运之门,是人的本能,回望曾经流芳千古的英雄们,哪个不是勇敢地叩响命运的门?其实,煎熬能磨练我们的灵魂,只有烈火才能炼出真钢。

推开那扇形似紧闭实质虚掩的门吧!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我们终有一天向命运怒吼,我们总有一天战胜命运。

多少年后,我们会像百年前那些顽强的战士们一样,亲手扼住命运的喉咙,推开那一道我们不敢触碰的虚掩之门。

我们会看到,究竟是时间摧毁了人追求生活的本能,还是人的本能能够穿越千年。

下载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萧红》有感:我的童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

    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它写出了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它的作者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

    读《童年》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

    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它记述了高尔基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他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里的积淀。 《童年》整......

    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读完这本书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的童年是那样的悲惨,那样的令人怜悯、令人感叹。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

    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5) 读《童年》有感(5)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着,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

    读童年有感

    我读完了《童年》这篇小说之后,更加敬仰高尔基了,原来他小时候是那么艰难啊!真让人惊叹不已。《童年》描写的是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可怜的阿辽沙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读童年有感

    读有感李 潇六二班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高尔基人间三部曲中的一部――。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瘳沙自幼父母双亡,他的外祖父不喜欢阿瘳沙,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阿瘳沙就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