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一(1)王舒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的眼睛里。
近期读了王开岭先生的《精神明亮的人》,略有感触。
事实上,对于王开岭先生的文章,我实在做不到跟风给予许多褒扬。我可能会选择保持中立者的态度。阅读每一本书,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己异于别人的看法。我认为,这样才足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读者。王开岭先生――这位理想主义者把一切想的或许绝对化,更像是给我们强力传播他的所有思想而不是激活我们的热情。借用杨支柱的一句话就是:“根本激情不起来。”我们所需要的是精神家园,需要守望,但社会的前进并不是靠作家的斥责与讽刺的:
如果医学需要进步,我认为要给医者更多的鼓励,不让仁医寒心。
任何一名白衣人,他都会希望自己的病人可以活着。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他们。他们的肩上承担了多少生老病死的压力啊。他们难道不热爱青春,难道不曾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可他们终选择了把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交给医学。这类人,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之考虑却要满腔怨恨发泄在文本上?
但我明白,读书不可以以偏概全。不能因某些情感而泯灭了作者的文学才华。《精神明亮的人》中曾用过王尔德先生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有时我们会被现实击垮,拖着狼狈的身躯在黑夜的角落里啜泣。但有的人会抬头,会仰望,他们伸出手渴望碰到天边仅有的一丝光亮,却足以让人炫目。
于是他们挪动着疲惫的身躯,不停地行走,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击打,却不足以消沉甚至泯灭他们的意志。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他们心怀信念与希望。他们从不知晓之后会怎样,不论是好是坏,努力前进了,就值得期待。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行的路上难免磕磕撞撞,而当你回头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你走过那么多的路,你听过了多少风的呼唤,你见过那么多的人,你收藏了那么多的故事。这一路走来,生活并没有亏欠你什么,反而赠予你获取这些你所拥有的,美好的,珍贵的权利。
如此一来,未来的路就算再远再艰难,它依旧拥有着满园花香和低声的吟唱,既然如此,何不甩袖清风,抹泪前行。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而最好的等待,叫做来日可期。
第二篇:读《向着明亮那方》有感
读《向着明亮那方》有感
读完《向着明亮那方》,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科研经历。
经过两年的写绘日记课题研究,于去年结题,其研究成果有幸荣获金华市课题成果一等奖,并有机会送省参评。要想在众多的课题成果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无论结果如何,权当一次历练。我始终记得:结果不一定可以预设,但过程却一定是可以努力的。题记
记得刚研究这个课题时,自己对写绘日记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但经过不断地探讨、琢磨,方案越来越清晰,方法越来越多样,在学习、研究、结题的洗礼中,让我拔开云雾见明月,我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和魅力,也因此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一次破茧成蝶那种蜕变的感觉。关于课题研究要注意:
1.拔高理念
不要讲过于细碎的理念
2.要有观点
促进自己的思考,让专家能看到自己的观点。
3.要有逻辑
讲清楚做课题的理由,策略之间要有逻辑性,有排列的顺序。
4.要有细节
课题报告不应该太科学,要人文,有故事,有情节。
5.要有创新
课题成效写法太格式化,往往都是从学生、老师、学校三个层面,建议成效应与目标相结合,与研究对象相结合。课题不能求大而全,应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逻辑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叙事的形式,要有现场感,策略不能是通用的,有自己的味道。
1.关于成果主要内容
直切主题,有条理地进行二次整理,要写操作主题,即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建议活页中有绪论,且是报告浓缩中的精华,因此整体框架不能有变动。另外,有价值的图表应呈现出来,让数据、图标和案例说话,提高课题深度。最后,课题的标题应该高度概括。
2.关于成果研究成效
对照研究目标来写,不能夸大其词,尽量谦虚,力求找出关键词概括,有层次性。一般先写实践性成果,再写理论性成果。
3.关于成果创新性
应体现课题特色与亮点
一项课题研究,在经过详细周密的实验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之后,还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认真地分析总结,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将研究结果明确的、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向着明亮那方,我还该勇敢地向前迈一大步!
第三篇: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1
20xx年将要结束的某天,一个少年走进了离家不远的图书馆。时间已不早,但据离闭馆还有的一段时间却需要些什么来打发。于是他抽出了一本书,在一面墙一样的书架上,不算显眼的书。
“他赶上了新年,赶在宇宙新旧交替的时刻,愈发像一个仪式。”
原谅我,找不到比书中这句更完美的描述。
看着书上那黑白的作者照片,我感受到了光——是的,它不仅是精神明亮的人,他本就是一个完全明亮的人。他站在满脑空白、不知所措的我面前,带给了我光——当然不是将一束手电照在我脸上,高傲的表示这就是我要的光:他和善地微笑着,将自身的光照在前方一片青竹上,反射回的翠色里,有着生命动人的清香。
捧着那本书,在时间来临之前,我已热泪盈眶。
“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种生活,在充分的美和爱中生活。,聚精会神,不被干扰的生活。”在唯美而朦胧的光中,已经过不惑之年的他,脸上的皱纹紧绷而刚硬,散发着坚定与纯粹的气息。转而,他脸上的线条渐趋柔和,眼神中也慢慢有了迷离的神色:他告诉我他是怎样用一种橡皮一般的思维擦去脑中积压的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他告诉我他在睡前看着床头丰子恺、李渔的人的作品时内心有着多么宁静的愉悦,他告诉我他举着从旧北京的老店里买到的`纸鸢时是多么的激动以至于双手僵硬……
他眼中的色彩不断交结,升华,终于凝成了化不开的霓虹。而后,他转头,带着一丝责备与笑意的目光,温和地罩在我身上。
是的,他是一定知道的,他是一定知道我曾经怎样机械地行尸走肉地生活过,怎样所谓风花雪月地无病呻吟过,他知道的。
那道温和的亲爱的灯光,我懂。
一阵秋风轻轻擦过,他的眉宇在这微寒的空气里催生出了一朵惆怅。是想起奥黛丽·赫本了吧?那个纯洁而诗性的“越轨者”那个面对无聊生活敢于背叛向生机的“问题少女”——“一个人的飘逝就像落叶,时间的气流将她的手从枝条上吹开,现在,她连亲吻地面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就这样静静地,美丽地躺着,在冰凉的青草泥石之间。”;是想起邓丽君了吧?那个在淡漠爱的时间里出演爱情,在裙裾被割掉的正襟岁月里赠送惊喜的天使:“她的歌声从遥远的海岛踏波而来,像颤颤丝绸,像袅袅朦月,像天涯吹来的一叶扁舟一样……她被上帝接走了。”
他叙述得那么动情,眼中早已满含泪水。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甚至恨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没有早点出生,能够见证她们的存在?
而他却说:不要怨恨,生命不该怨恨。
“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生命比政治更神圣,人心比主意更可贵。”他的脸上又恢复了他所最常见的表情,不怒不惧,不喜不悲。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全部,他脸上每一道纹路,他双鬓上每一道白丝,都因肃穆而神圣,因悲悯而庄严。是的,我见过他这样神性的表情。当他凝视着一个中年男子面对死亡到来的神情,想象着他的告别:向生命,向世间,向最舍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亲密的食物告别。那张脸上浓墨涂抹的绝望,是泪水与爱人最后一次的肌肤相亲,是肉体对精神最赤裸裸的背叛!
合上书,夕阳的余晖弥散过我的指尖。那一刻,泪水,忍不住又滂沱……
起身,活动着脚踝。那酸麻感让我倍感亲切。脸上的泪我已不愿去擦,因为我很忙,我忙着对这一天太阳最后的表演微笑。
我不愿再单纯用眼睛看世界,我愿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会生命最绚烂最唯美最真实的动人。
从现在起,从与他见面后,从读过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开始。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2
《精神明亮的人》这本书,读后顿时觉得作者王开岭的文字,带有一种淡淡的,温润的金属感,让人不由自主想去接触,字里行间,皆是温润美好的思想。
清楚地记得翻开书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优美的措辞和细腻的语言以及纤细的情感所叹服。我从未在阅读的时候经历着这样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欢一本书那样简单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想象,带给我的沉醉,而是无法克制的赞叹,钦佩与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文中触动作者心弦的是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他告诉他的女友他每天在乡下干的事情,其中有一句是“按时看日出”。这令作者很疑惑,一位世界文豪,每天想着日出,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为什么?而这,也像一盆水一样泼醒了作者,开始发表他的感悟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招示这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读完全文,给我一种极大的震撼,原来日出,它并不仅仅是太阳升起,预示新的一天开始。它还是艺术,是大自然最优质的杰作。迎接太阳,当它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刻,当第一束光线照耀在你身上的时刻,当你感到那热量变成能量渐渐充满你全身,让你感到膨胀的时刻,那不仅是一种景色,还是一种精神体验,心灵洗礼。
又在读其文章《精神自治》中的《向儿童学习》时,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种生命的洗礼,心情就像是收获心灵的甘露般的舒畅与渴望,没有一丝强求反而如此情不自禁。或者说是我像站在一片思想森林前,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灵魂愉悦而神清气爽,顿感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它让我知道自己为何那么怀念童年并想极力挽回那份因为童心的缺失而逐步陷入的“生命丢失”;它让我感激童年所赐予我的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珍惜童年所教给我的高尚、善良、正直和诚实;它让我突然怜惜自己不再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没有了儿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不知不觉地走进成人的世界,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成人的游戏规则、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经常我会为自己的麻木和无精打采摸不着头脑,而今当我漫步并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里时,我才顿然发现自己缺的是儿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为只有拥有它,才能在这个有着无数缺陷与晦暗的世界里、无数懊恼与沮丧的生活中注视到美丽与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个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热情与释然。于是我决心要向孩子们学习,更加真诚本色地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以一颗简单,朴实,坦然,不折不扣的心面对生活。王开岭的每一句话语都是思想高度提纯的结晶,保持了一种浓缩沉淀后的纯粹。这样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的力量,它会携着思考的风向,直抵灵魂的内核。当然我被王开岭的这本书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更是那种“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队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一种深刻的警惕,让我审视自己。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者们去阅读这样一本美丽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去感受那份属于心灵的触动。相信每次阅读它都会激起我门对属于思想者的那份快乐的追求。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3
第一次读王开岭的书,源于书名《精神明亮的人》,说实话,忙碌的日子之余,需要打理一下自己的精神,只要心里敞亮,什么都会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活在自己的精神王国。
刚开始的几章吸引人,特别是描写日出时,感慨作者的笔触高超,写入我们的心里。
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r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一幅杰作。r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在成人世界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所有活着的人,都只剩下一个身份:幸存者。生死存亡,简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仅因为距离,因为你脚踩的位置,因为你恰好走到了某处。r
还有对汶川地震的描写,再次击中我的泪点,让我们再次体味作为普通的人,我们也可以登上精神的至高点,活的纯粹,知足就好。
我突然看清了一个事实:人生,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余生”。
这是它扔下的第一个夜晚。守着电视呆到天亮,我觉得入睡是可耻的。我知道,这个大雨滂沱的夜里,很多人会死去,很多灵魂会孤独远行……这样的夜,和一亿年前的夜没区别,冰冷无声,没有光亮,没有站着的东西……这样的夜,他们应有人陪。
13日下午,给已飞赴灾区的同事发了条短信:人最容易夜里死去,给废墟一点声音,一点光,哪怕用手机,让生命挺到天亮……
遗憾的是后边几章并没有什么收获,不过可以感受到作者文笔犀利,敢于针砭时弊,现在这样的笔者不多了。
吸其精华,读后的确深感精神敞亮不少!
第四篇:《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白衣,是殇的代言人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读完《精神明亮的人》,我感触很深。
人生苦短,几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宛若一场梦。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具有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摒弃那些为人不齿的恶习,用真正心灵的本意,来演绎生命,在生命的舞台上绽放。
我被王开玲的这本书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更是那种‚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对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看待世间百态的一种基点,我在他文字的基础上观察,站在高处,审视。
其中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这一篇文字,是他对现代医学的人文透视。其中他言明:‚白衣人——作为现代医学的唯一权力代表,已成为患者心目中最显赫的精神砥柱和图腾。而且,这种不对称的心理关系几成了一种天然契约,作为医治的精神前提而矗立。‛简而言之,就是医生治好了你,那是他们的医术高超,医不好,就是你自己倒霉。
再从文字中联想现实,确实,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段时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红包问题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遍及了几乎所有经济产业,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那关乎生命的医院了。曾经我听到过一句黑色幽默:‚不管你去哪里办事,只要那个地方有显眼的地方贴有拒绝红包,那你就一定要准备好送红包,不然啥事也办不成。‛真的让人很心酸也很无奈。
红包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现在‚金钱当道‛的社会现状,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为什么呢?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互相信任彼此,相信对方能尽其所能地做好分内的事情,那么又要红包何用呢?所以,白衣人啊,你们的手上所拿着的,那皱巴巴的币纸分明是喂过血和泪的啊!‚从精神意义上讲,窝藏这包之人已不再有白衣人的属性,那丝丝缕缕的‘红’已把他披覆的‘白’给弄脏了。‛它使洁白的雪,湮灭为血色的泪,成为一个冒牌的赝品。
白衣人,这样一个本应高贵而神圣的名词,什么时候你变成了这么一个令人畏惧的词汇呢?你们的手,挽留着生命,又送走了生命,可依然不变的,是患者们将自己交给了您,充满希望的,仰仗您能挽救他,把巨大的荣誉和信赖给了您,以希望留住未来的时日和幸福。
生命总有走到尽头的那天,但是,白衣人,你们是阻挡死神的守护神,即使你们未曾成功,你们终归挽留了。生命就是这样,来了,走了,没有其他变化。
所以我以为,白衣人,你们是殇的代言……
殇,一个不动声色便足以传达哀怨的字眼,一个令人欲哭无泪的字眼,它让人叹息生命的转瞬即逝。它诠释了命运,演绎的却是悲剧。
第五篇:精神明亮的人
北京四中“师生共读”2011 12
【推荐语】你可曾“按时看日出”?“你可曾遇见过最好看的霜?”你可曾让自然的光辉通过你的眼睛照进你的心灵?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做一个“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一幅杰作。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
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或许确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黄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来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见了,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早就被导游、门票和游览图计算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像租来的、买来的,机器复制的VCD„„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
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在此之前,一些重要的东西已悄悄流逝了。或许,是被别人领走了,被那“按时看日出”的神秘之人(你周围一定有这样的人)。一切都是剩下的,生活还是昨天的生活,日子还是以往的日子。早在天亮之前,我们已下定决心重复昨天了。
这无疑令人沮丧。
可,即使你偶尔起个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霾,空气中老有油乎乎的腻感,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车流的喇叭。没有合格的黑夜,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黎明„„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施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抹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察觉不到婴儿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昏沉的睡雾中。
千禧年之际,不知谁发明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这个诗化概念,再经权威气象人士的加盟,竟铸造出了一个富含高科技的旅游品牌。据说,浙江的临海和温岭还发生了“曙光节”之争(紫金山天文台将曙光赐予了临海的括苍山主峰,北京天文台则咬定在温岭。最后各方妥协,将“福照”大奖正式颁给了吉林珲春)。一时间,媒体纷至沓来,电视现场直播,庙门披红,山票陡涨,那峦顶更成了寸土寸金的摇钱树,其火爆俨然当年大气功师的显灵堂„„
其实,大自然从无等级之别,世纪与钟表也只是人类制造,对大自然来说,并无厚此薄彼的所谓“第一缕”„„看日出,本是一件私人性极强、朴素而平静的生命美学行为,一旦搞成热闹的集市,也就失去了其本色和底蕴。想想我们平日里的冷漠与昏迷,想想那些灵魂的呼噜声,这种对光阴的超强重视实为一种讽刺。
对一个习惯了漠视自然、又素无美学心理的人来说,即使你花大钱购下了山的制高点,又能领略到什么呢?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写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像福楼拜,即这种童心未泯的人。还有梭罗、史蒂文森、普里什文、蒲宁、爱德华兹、巴勒斯„„我敢断言,假如他们活到今天,在那“第一缕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们的身影。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在成人世界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
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在对自然的体验上,除了福楼拜的日出,感动我的还有一个细节——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位画家朋友的话:“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最好看的霜”,最初读到它时,我惊呆了。因为在我的生命印象里,从未留意过霜的差别,更无所谓“最美的”了。但我立即意识到:这记存在,连同那记投奔它的生命行为,无不包藏着一种巨大的美!一种人类童年的美,灵魂的美,艺术的美。那透过万千世相凝视它、认出它的人,应是可敬和值得信赖的。
和那位画家相比,自己的日常感受原是多么粗糙和鲁钝。我们竟漏掉了那么多珍贵的、值得惊喜和答谢的元素。
它是那样地感动着我。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份爱的提示,一种画外音式的心灵陪护。尽管这世界有着无数缺陷与霉晦,生活有着无数的懊恼和沮丧,但只要一闪过“最好看的霜”这个念头,心头即明亮了许多。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收藏它,憧憬它。有好多次,我忍不住向友人提及它,我问:“你可曾遇见过最好看的霜?”
虽然自己同无数人一样,至今没见过它,也许一生都不会相遇。但我知道,它是存在的,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
那片神奇的生命风光,它一定静静地躺在某个遥远的地方。
它也在注视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