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消失的银行》有感1500字
读《消失的银行》有感1500字
早在1997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20年过去了,银行依旧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发明显,银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金融科技公司挤占,银行的消亡似乎不再是遥远的未来。生存还是毁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消失的银行》作者杰姆斯?汉考克和肖恩?里奇蒙德以当下著名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为例,分析了目前各类公司的经营表现,解释了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讨论了银行未来的困境和机遇,并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贝塔银行。作者指出贝塔银行应是独立决策的数字化银行,为明确的客户群和客户行为提供优质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其竞争优势在于它的适应性和速度。作者给传统银行的告诫十分简单:要么适应变化,要么准备消亡。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办至今,现代银行已发展了三百多年,产品不断创新丰富,服务不断升级完善,并形成了庞大的分支机构、复杂的业务条线划分、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在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固有的管理成本、监管成本和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使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捉襟见肘,无法灵活、迅速地应对。而另一方面,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依托科技公司已有的产品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购物、社交等生活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改变着客户的金融产品消费习惯。对比目前仍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银行,这无疑是金融科技公司在客户粘性和用户体验上的胜利。
科技的发展、消费行为的转变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正推动银行经历“创造性毁灭”的阵痛。银行的出路在哪里?未来银行的形式和内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可以预见,未来的银行将逐渐脱离物理场所和实体介质,回归到金融服务本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各类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提供场景化、私人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各家银行的网点遍布社区、人们在银行门口大排长龙的场景,将成为历史。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早已刮起了银行裁员的“飓风”。澳洲国民银行计划2020年前,裁员6000人,占全行员工的18%;德意志银行更是早在2016年就宣布大规模裁员,今年为了进一步削减开支,德意志银行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裁减至少250个投资银行岗位,最终裁员数字可能升至500人。银行机构的“瘦身”,既是应对挑战的必要措施,又是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银行必将转变业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场景,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依赖度。目前,就银行的定义而言,它们的业务都是竞争关系。例如,信用卡和个贷就是在竞争,投资和储蓄也在竞争。因为它们的组织方式,银行的不同部门不能就客户的需求综合考虑,不同业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的业务条线进行管理,一方面使得银行在营销或评估风险时缺乏洞察,另一方面也影响客户体验。基于目标客户的需求和行为设计自己独有的服务,能使银行的生命周期不断更新,开辟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最后,为了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银行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银行的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敏捷开发能力,是一个银行创新发展、智慧转型的“硬实力”。许多只有十几个团队成员的初创公司,就是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瞄准细分的金融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在某一类产品和服务上和银行形成竞争。为了完成数字化转型,银行应积极打造云技术支撑的基础设施平台,提供按需匹配的计算能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落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重构服务流程,推动前、中、后台的的数字化流程改造;吸引新兴技术人才资源,培养新兴数字化组织文化。
供稿:蒋英杰
第二篇:读《消失的银行》有感1000字
读《消失的银行》有感1000字
开发一处 魏立群
“未来二十年传统零售银行业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看完封面的红字以后我自己思考了一下,难道传统零售银行业不应该消亡么?情景何其相似,想想2003年的时候神州行打电话6毛/分钟,发短信1.5毛/条的时候,想想当年中国移动沉浸在春晚海量的短信发送量的时候,想想人们被迫使用飞信产品节省短信费用的时候,对比微信的横空出世带给人们的便捷,高效,安全并低成本。我的疑问是,难道落后的商业模式不应该被新技术所取代么?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消失的银行”是否是人们的需求消失了?答案显而易见。说起消失的银行,书中主要讲述的是新技术对传统零售银行业的冲击,部分银行的功能被其他方式取代。而像其他的传统银行诸如投资银行所涉及的高端的咨询、保荐等业务,仍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冲击的,毕竟几百年的银行业,积淀下的经验、判断能力不是以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在一朝一夕间可以瓦解的。
但是银行业要有危机感,想想火箭都能回收再利用,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已经实现。因此堡垒的攻克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任何行业能够永葆青春。
面对竞争和挑战,我们能做什么?书中给出的改进措施很多,如果从我个人角度看最重要的是2条,一、围绕客户的需求开展服务
二、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第一条决定生存,第二条决定发展。围绕第一条,我觉得作为建行的IT员工来讲,目前的需求距离实际客户太远了。如同文中所说,组织要围绕客户而非围绕产品来创造贝塔银行。作为技术开发人员,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不是仅仅依赖冷冰冰的文档,一笔一划原封不动的照搬,要有创新和创造。另外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技术人员应该有机会走进业务一线,走近渠道来开展工作。开发人员的理念要有所创新,我们不是码农,我们是客户需求的实现者。
谈到战略眼光,我很欣赏华为的观点,在此分享给各位:“华为将聚焦在基础网络设施,华为要做到世界最强,华为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且做到无可替代。”“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华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华为不会是下一个倒下的”.企业的战略眼光需要普通员工来实现。而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并把它与建行的长远发展结合,所谓的战略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多看看新的技术,多总结和分析问题,多干些新的工作,多帮助同事解决问题,以上一点一滴都可以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消失的银行”不是消失的服务。强化自身的能力并把他与建行的命运相关联,必然能创造出新的贝塔银行。如同今年北开文艺汇演所阐述的那样,拥抱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挑战,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第三篇: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00字范文
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_读矛盾论有感,以供大家参阅!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读矛盾论有感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 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
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
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
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
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第四篇:读《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有感
推荐
读《傅雷家书》有感
家书带着家人的思念,携着家人的牵挂,跨洋越海,收信人更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动来阅读。
《傅雷家书》中,父亲傅雷总是扮演长者的身份,用自己的经验来劝慰儿子,灌输给儿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人生处处有坎坷,时时有挫折,遇到绊脚石,不能为它而跌倒,而要让它成为垫脚石,从而迈上晦暗的雨季后,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晴空万里!
而当傅聪取得成功时,攀上高峰之后,傅雷让儿子要懂得谦卑,要忍受孤独,更要说出艺术是没有止境的,跨越了一个山峰后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需要征服,只有不断努力拼搏才能获得精彩的人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生活中的磨砺只会把你磨得更加闪亮,所以人生有苦难,人生才会更精彩。
傅雷用自己的文采在书中多次运用修辞用简俗的道理教导傅聪。当傅聪情绪消沉,可以和父亲毫无顾虑的倾诉,似与一朋友促膝谈心,与父亲没有任何的隔阂,没有狠狠的训斥,而是耐心的开导慰藉。
读了这本书中的几篇,轻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暖意,亲切的语言总能打动心扉,父亲的满满爱意隐匿在字里行间。
《傅雷家书》中即蕴含了父亲的告诫,又有朋友的感情交流。这一温暖人心的书总能给你一个别样的感受,喜欢读书的朋友,何不来一读呢?
禹城市辛寨镇中学 九年级二班 崔铭鑫
第五篇:读《消失在醒来后》有感
拥有自己拥有爱,就是幸福
——读《消失在醒来后》有感
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马来西亚著名儿童作家许友彬的小说《消失在醒来后》,书中的情节离奇曲折,深深地吸引了我。
《消失在醒来后》是《2055年》的续集,小说讲述了冰冻复活人12岁的少年徐若宣在被雪崩活埋后的47年后,也就是公元2055年,12岁的少年徐若宣被比古医生解冻,开始寻找自己的失散了47年的爸爸妈妈,但一觉醒来,他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不知去向,后来,他发现有人在圣保罗岛利用他和妈妈的身体作案,他发誓要找回自己和妈妈的身体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尤其是小艾,她为了使自己变得年轻漂亮,不顾他人的死活,让上原空医生用灵魂转移手术和珍珠交换身体,卑鄙下流到了极点,还有上原空医生,她为了获取钱财,贪婪的她不惜用灵魂转移手术交换其他人的灵魂,机智勇敢的徐若宣为了拯救那些被灵魂转移手术交换了身体的人们的身体和灵魂,与上原空医生机智勇敢地周旋,还带领警察逮捕上原空医生,但是,上原空医生实在是太狡猾了,竟然把自己的灵魂藏到徐若宣的身体里去,不过,常言道:“邪不胜正”,最终,聪明的徐若宣,还是识破了她的把戏,将她绳之以法。
还有小黄,虽然她曾经帮助过上原空医生做过灵魂转移手术,但是,她能够改邪归正,帮助徐若宣和其他人换回了灵魂,也是很难得的。
故事的主人公徐若宣让我感触最深,主人公徐若宣是个12岁的普通少年,有些自恋,总喜欢叫自己帅哥,很聪明,做事灵活,他一会儿是帅哥,一会儿是救人英雄,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过,这本书有些可怕,那时的人们竟然无法分辨出谁才是自己的真正的亲人。不过,庆幸的是,我今天的亲人,朋友,老师以及同学都是真的,最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是我,我拥有自己的身体,拥有自己的灵魂,最重要的是,我拥有父母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拥有自己,拥有爱,就是幸福。让我们珍惜生活,互相关爱,才能幸福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