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米》有感
读《米》有感
文/白钰宁
在全书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米依旧散发着不变的清香,也是五龙一直不变的支撑。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为了 五龙想衣锦还乡的结果,只不过过程比较残忍罢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总会对五龙的残忍而心生怨恨,甚至不忍直视,不敢触碰那无情的目光,但越往下看,恐惧就慢慢地减少了,渐渐地便产生了一种恻隐之心。五龙的报复心源于米店一家的自私,他原本打算真心对待积云,原本打算踏实地为米店工作,原本以为米店一家是真心接纳他的,但当五龙知晓这一切都是米店老板的阴谋,他只是想等五龙娶了积云后杀了他,让积云名正言顺地生下六爷的孩子,解决一桩烦心事,此刻五龙的心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的,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被摔得粉碎。至此以后,他才真正意识到米店里每一个人的自私,为了自己而不顾他人,甚至这里面充满着谋害。五龙不希望自己为他人所谋害,便开始了有谋害他人的心机,他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慢慢地,报复心便填满了五龙的内心。
其实五龙这一心理的转变是很贴近生活的,生活虽没有小说这么戏剧性,但小说人物的心理还是很真实的。在生活中,当你朴实地对待别人,并未有过什么一丁点伤害人的心思,但最后竟然发现别人居然在算计自己的时候,你受到的是人心的摧残。它也许会让你失去对人的信任,失去了对人性中善的相信,突然觉得世界一下子就黑暗了起来,还会让自己觉得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现在社会将这一打击称为某种“成熟”的途径,当小年轻深信社会的一片光明的时候,一堆自以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站出来指其稚嫩。在他们的眼里,真正成熟的人是了解社会黑暗社会复杂的人。那要怎样才能成为?那就是受社会的打击,宁愿相信寒夜的刺骨,也不愿相信冬日的温暖。在这个社会的趋势下,小年轻便踏上了走向“成熟”的道路,推着他们前进的不再是信念的追求,而是心中那份不安的危机感,觉得自己身边处处有陷阱,自己随时有危险。但当他们有一天醒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在某个深夜痛苦泪流,为什么自己要每天生活在泥潭的挣扎中,到底是生活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生活。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下逝去的年华从头开始。每当我们看到一些关于报复社会的新闻,我们总会唾弃他们的残忍、无情和冷漠,总会无奈地感叹:人性何在?其实我们只是忽视了他们的人性不再摧残的痛苦中一点点被磨灭的事实。
五龙的报复心在他丧失人性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一表现也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儿子柴生。柴生为了妹妹打自己小报告一事便杀死了她。自己到看这一段的时候,心里的确很震惊,一个本应天真的小孩竟是这般的残忍,报复之心怎会如此强烈,其实那一刻只是自己忽视了当年的狼孩。可见,身边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以前总会安慰自己:我不会这样的,可是到后来还是发现当年的自己已经死了。以前总相信只要人心正,一切都不会这么轻易被改变,最后还是会发现自己的心不再清澈,并且是前所未有的浑浊。尽管柴生只是一个小孩,小孩是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的,但小孩子的天性怎会这个轻易被改变呢?言传身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人性的丧失可以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承受不了打击而造成的,也可以是被“传染”的。在感叹五龙父子人性的冷血时,也渐渐懂得了心善的可贵,感恩自己还拥有一颗温热的心,身边的人还散发着阳光的味道。从不一样的视角看《米》,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篇:读《细米》有感
有梦想就要坚持
——读《细米》有感
《细米》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细米,是个爱脸红的小男孩,他和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就像清水一样自由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天国的女孩。这些来自苏州城里的女知情,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和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其中,我最喜欢这几个情节:情节一:细米勇追梦
细米从小就十分喜欢雕刻,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而他却一致坚持着。今天在桌子上的刻刀被妈妈没收了,明天找回来继续雕刻;今天,妈妈把刻刀扔向小河里,明天,再买一把;今天,妈妈把刻刀扔向了麦地,明天就去秘密基地拿刻刀„„
他这种勇于追逐梦想的精神,令我敬佩。我觉得自己很懦弱,有梦想却不敢说出口,更别谈追逐了。唉,看来我得多想细米学习学习了。
情节二:梅纹不放弃
梅纹是苏州城来的最漂亮的一位姑娘了,同时,她也娇嫩,好像一束风,就会把她吃掉似的。在割麦子的时期,她可受了不少罪呢!
开始割麦子,稻香渡的姑娘们用镰刀这么轻轻一拢,就将一小片麦子拢到了臂弯里,随即镰刀往麦子的根部一沉,就听到“咔嚓”一声,这麦子便纷纷倒在了臂弯里,再用镰刀轻轻一勾,一捆麦子就放到在地上。这么几刀下去,便堆成了一堆。而梅纹呢,她想一刀下去多割点儿,可就是拢不住,好不容易拢住了,却是其他人的十分之一。别人鼓励她,她慢慢就会拢了,也会割了,可就是速度特别慢,看着前一片“金海”,梅纹有点沮丧。红藕和细米一放假,就来帮忙,三人一起努力,终于完成了!
这本书特别有趣,让我明白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必须坚持,有梦想必定出彩!来吧,一起看书吧!一起进入细米的故事吧!
高钰雯
第三篇:读《细米》有感
读《细米》有感1
自从梅纹走了,我就再也没见过她。
“小辫长,小辫短,我家姐姐是花一朵……”漫天的樱花纷纷扬扬地洒落,飘舞到地上,留下一地的粉色。阳关为樱花镀上温柔的金色。我捧着我雕刻的作品,远远地望着你。我看到她在笑,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揪起,才发现微扬的'嘴角在颤抖。
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站着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那时,我是那么一个调皮的男孩,我是那么一个倔强的男孩,我又是那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
水之一方,没有昨天、明天,只有今天;海之一涯,没有前世、未来,只有今生。我们追逐着今天,度过了今生。
我一直思索着,那是不是你,你是不是还记得我,我期待着,慢慢向你跑去。你仍笑着,像那时看着我拿着刻刀刻东西时,我真开心,扔下手中的木雕伸手去抱你。当我看定时,怀里只有一缕青烟,回头便是被我摔碎的木雕,我哭了……
为什么?你要赋予我完成梦想的方式,为什么?你要成就我的梦想,为什么,你又要离开?
我捧着地上的碎片,又是一阵痛心,心中的记忆,一瞬而过。我突然忆起,看着手中那一道道被刻刀划过的伤痕。忽地直起身,望着刚刚的那棵樱树。
樱花潇潇,是谁的眼神重温了我季节的梦?
“小辫长,小辫短,我家姐姐是花一朵……”我是一位乡野之子,你是一位文化之生。我的梦想那么渺小,那么的卑微,,但是,梦想不因为渺小而渺小,不因卑微而卑微,尽管它历经所有,尽管它饱经风霜,正如同你与我,正如同那抹栅栏和那几把刻刀。相信吧,他们将成为我梦想的加冕礼!
读《细米》有感2
每个人心中都曾拥有一片宁静的世界。
——题记
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自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丰富了细米欢乐的童年生活。他大胆而又腼腆,瘦小而又勇敢,调皮而又机灵,乡村生活的一切,赋予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活力。他和红藕帮助梅纹干农活,为梅纹姐姐捕鲤鱼,与小七子打架,为证实自己而骑在牛背上,为梅老师班级片考取得好成绩而去盗卷,他是多么的善良、真诚与单纯啊!
不仅仅是细米的成长故事感动了我,就连翘翘这条小狗也让我感动莫名。它似乎是个有思想的人,牢牢铭记那个暴风雨的天气,是细米将它抱回了家。从此,它对主人忠心耿耿,在危机关头总用行动暗示着细米,帮助细米在困难之际脱离险境。它对主人的感激之情着实让我深深触动。
我常想着:若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像细米那样那该多好。细米表面上从不表现什么,但心里却藏着一个如太空一般神秘深邃的世界。他看似拥有男孩子的野性,可内心却是比女孩儿还要柔弱的细腻感情。而同样作为一个孩子,我深深体会到了细米内心世界的辽阔豁达,细密柔和,清静纯美。我要像他一样自尊自爱、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矢志不渝。细米的心灵是那样的洁白无瑕,我也要学会施舍我的爱心,做个善良、讨人喜欢的好孩子。同时,我也要学习他勇敢、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大胆地面对生活,永不退缩。
一阵风吹过田野,吹过芦苇,吹过村庄,你还可曾记得,那个善良的孩子正坐在岸边,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读《细米》有感3
《细米》是一本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的书,我非常喜欢。
故事主要讲了:生在稻香渡的少年细米,是个很害羞的小男孩,他与表妹红藕从小一起长大,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又到了知青插队的日子,大河上飘来一叶白帆,上面乘坐着一群美若天仙的女孩,这就是从苏州城里来这儿插队的女知青。在这些女孩中,唯有那年龄最小而最美丽的女知青——梅纹,给细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之后的日子,梅纹教他艺术,教他礼貌待人。她很照顾细米,把他当亲弟弟对待。在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是他们总是能站起来。可过了不久,不幸的消息传到了梅纹的耳中:她的.父母去世了,悲痛欲绝的她,最终还是离开了稻香渡,回到了苏州。当细米不经意间打开她的房间时,才发现她把她父亲最爱的木头所雕刻的头像,留给了细米。
其中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主人公细米,而是他那忠义的宠物——翘翘。
书中的坏人小七子喜欢以强凌弱,总是欺负细米,伤害小动物。有天他在雪地里拿着棒子狠狠的揍着流浪狗翘翘,当翘翘奄奄一息,是细米保护了它,并把它抱回了家,把它养大。从此,这只小狗为报恩,一直待在细米左右。
虽然结局让我有点失望,但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笔描绘出的情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细米》。
读《细米》有感4
《细米》这本书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一,描写了稻香渡里的乡村男孩细米的成长。整册书文笔优美,乡村气息扑鼻而来,让人感觉一个纯朴的乡村男孩跃然纸上。
细米生在大麦地,父亲是小学校长,日子风平浪静的过着。有一天,苏州来了许多女知青,这些女知青是来大麦地干活的,这些人中有:草凝,梅纹等,她们都生长在城市里,很娇气,干不了很多活,刚下地时,大家还能适应,但是时间一长,那个叫梅纹的女知青就累地散架了,大胡子队长将梅纹安排在细米父亲的学校,就在细米家住。
少年细米本来就是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一同长大,日子如同清水般流淌。然而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柔和的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畅游在这本书里,我仿佛是在和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玩耍:有主人公细米,温柔的梅纹,可爱的红藕,活泼的“三鼻涕”朱金根……这些乡村的少男少女,虽然没有城市里的.人富裕,但是充满着健康,活力。
看了这部小说,我还了解了五六十年代的乡村生活,也知道了当时下乡的知青很多很多,但他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乡亲们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一碗小米粥,一盘咸菜,一盘玉米团子,是当时最美的享受了!细读《细米》这本书你会发现,细米这个人集合了所有情感杂念,也让我觉得一个人可能有时候不会怎么样,但是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就一定能追上来。
最后这本是使我感悟到了什么是真,善,美。它让我看到了世界最真的感情,最善良的人,最美丽的心灵。而且从梅纹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使我懂得了怎么让外表到内心都美丽。
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外表的装饰,而在于发自内心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美丽。
读《细米》有感5
封面上是两个醒目的大字:细米,乡间深处的幸福。橙黄色的封面,在大片大片金色的稻田中,一个少年呆呆的在稻田前守望。
这就是细米,一个单纯的男孩子,爱害羞,爱脸红。他和其他所有乡村里的孩子一样,喜欢爬树,喜欢在田间和同伴嬉戏,喜欢在小河中和同伴比赛捉虾捉鱼,喜欢疯天疯地地玩耍。正如他母亲所说的,这是一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乡野之子。然而随着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的到来,这个叫梅纹的女孩,改变了他的生活。在后来漫长而温馨的岁月中,细米在梅纹的引领下走向前方,走向未来:而梅纹在那段孤独无助的时光里,更深刻地陷入了一种对于细米的眷恋和依赖。他们之间的'姐弟之情,在这个到处是河流与芦苇的水乡世界中,令人感动地展开着。
细米生来便有一种发现自然中美的天赋,淘气而又腼腆,充满了想像力。他用一把小刀在满村子刻下的图象,大胆而真实,刻出了一个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生动的故事。这就是细米最大的不同之处,淳朴而有着艺术的天赋。而梅纹以她不同于乡间的独有的敏锐的感觉开发引导细米。让细米对于艺术有了一种心灵的自觉。
因为艺术,细米的生命才变得更优美,不仅细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如此。细米生长在乡村,虽然有些野性,但他的心灵先天就孕育着艺术的元素。梅纹来自城市,她面对细米浑沌的艺术世界时感到了新奇和迷惑,细米以及他父亲这两人的“心灵与血液里暗藏着与艺术息息相通的东西”,她对细米的帮助不只是引导,也是共同创造。
我一点一点地看着《青铜葵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一点点融入那些平淡的乡村故事中。平淡,然而温暖,《细米》同样如此。曹文轩叔叔坚守着那一点自己的麦田,带着乡土气息,纯美而温暖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人。这是一种简单却深入人心的温情。阅读细米,我的心灵在就像在进行一次美丽而纯净的心灵之旅,轻松,快乐,却也让人感动。
这是我们的,乡间深处的简单的幸福……
读《细米》有感6
曹文轩的小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也特别喜欢曹文轩写的小说。因为,他把各种人物形象与外貌描写得淋漓尽致。也给我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选材也有了更多的素材。这次,我就看了曹文轩写的《细米》。
这本书讲了:有一位少年名叫细米,他生来脸蛋就红红的小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令人很是羡慕。他们一同长大互帮互助,日子太平宁静。
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衣着干净整洁。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他们初次相见时,彼此就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在后来苦难而温馨的岁月中,细米一边在梅纹的引领下走向前方,一边开始暗恋着她的.声音、她的举止以及她身上所有的一切,而她在那段孤独无助的时光里,似乎更深刻地陷入了一种对于细米的不可名状的眷恋。一种非恋情的恋情,在一个到处是河流与芦苇的水乡世界中令人感动地展开着,处处风采飘逸,处处诗意流动。后来,故事又用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结束。
这个故事虽然阴沉沉的,但整个故事的情节又令人惊叹与感动震惊。再加上曹文轩笔下的生动描写,简直独一无二。
读《细米》有感7
自从我阅读了曹文轩写的系列纯美小说《细米》之后,让我对乡村的事情了解了很多很多,读《细米》有感250字。乡野的男孩子调皮捣蛋,女孩子文静可爱,也有的男孩活泼开朗,下乡的女知青则举止文雅。那里的稻香渡十分美,河面上有成群嬉戏的野鸭和鲤鱼,数也数不清。路旁有随处可见的白杨树,田野和芦苇都是大片大片的。还有一部野风车,在狂风刮起时,那风车呼呼地飞快转动起来,村里人都称之为鬼在推车。
主人公细米和小狗翘翘因来了个女知青梅纹就欢天喜地,眉飞色舞,整天都神采奕奕。这个在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梅纹,不但教细米画画,还教他怎样雕刻。细米在老师身边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本领,读后感《读《细米》有感250字》。有一天,梅纹老师太疲劳了,发了高烧。细米竟冒着暴风雪给她钓金鲤鱼。听说那是一种可立即退烧的药材。细米在冰上等了半天,心里只想着让梅纹老师早点好起来,根本不理会凛冽的寒风和自己冻僵的'身体。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全身金光闪闪,尾部红得耀眼,三巴掌大小的红鲤鱼。煮汤给梅纹喝后,她立刻恢复了正常,第二天便早早地来到学校上课了。由此可见,细米是多么得喜欢这个女老师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浓浓的真情。真情是一种力量,可以使人奋发,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真情去体验成长的乐趣。
读《细米》有感8
细米,读了他我知道:细米是好样的,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细米呢?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细米很坚强,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梅纹是苏州来的知青,梅纹的父母不幸溺水而死,梅纹去为爸妈办后事去了,去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细米就坐在家门口等着梅纹,有一次,他看错了人,以为那个女孩是梅纹,就追上去,不了把脸磕破了,流了很多血,细米依然不放弃”从这段就能充分地体现出细米很坚定,脸割破了要,换了我,我只会哇哇大哭,而细米没有!
后面,更让我感到震撼:梅纹终于回来了,可是她大病了一场,细米听母亲说河里有一种鱼能治好梅纹的病,那是一个寒冬,外面非常的冷,细米偷偷的借来了鱼网来到冰面上打鱼,细米为了能捞上一条能够救命的金鲤鱼,她的手被锋利的`冰片划破了,流出了鲜血”从这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捞上罕见的金鲤鱼是十分困难的,读到这,一股寒流仿佛穿过我的身体。细米还很有毅力,在别人捞不上的情况下,别人会放弃,而细米却坚持到底。细米不疼吗?疼啊,可他坚强。
我已后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读《细米》有感9
今天,我读了一本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细米》,这本书我非常喜欢。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做细米的孩子小时候的故事。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然而有一天,大河上飘来了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女知青以她纯静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的力量,给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了新的成长历程。
细米住在稻香渡大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那个村子很美。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和四季的乡村风景一道,显得更加绚丽夺目。细米很喜欢雕塑,他刻出来的东西很有创意,我读了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梅纹姑娘也挺喜欢雕塑,她觉得细米的雕塑非常棒!细米单纯活泼,梅纹温文尔雅,他们都各自喜欢着对方。
操文轩在最后,还写了这一句经典的话:如果文学没有一些恒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就不会一代人一代人地传诵《红楼梦》—我们今天依然将它看作是经典,并且是可以阅读的经典,就说明了文学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读《细米》有感10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买了一本好书——曹文轩教授写的《细米》。讲的是一个叫细米的乡村孩子和他的表妹,以及来自苏州城的女知青梅纹之间的成长历程。
生来就是个爱脸红的男孩,他与表妹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像清水一般自然地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漂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知青。这些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别样的气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书本第六章第三节:细米为了给因失去父母而伤心过度的.梅纹补补身体,去被冰封的湖中捞“金鲤鱼”。细米带着梅纹观赏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和湖中的“荧光虾”,梅纹还当上了细米爸爸中学的教师。
细米的性格与我有点相似,都很腼腆很善良。不过我生活的地方却与他截然不同。他生活在空气清新的田园乡村,我生活在空气受到污染的现代城市。有时我还真想带细米生活的地方。别人都是出乡入城,而我却想出城入乡。
细米的勇气与我的勇气相比较那真是天壤之别呀!他敢冒着被父亲打死的风险去偷期末考试的答案,让梅纹管理的班级能考到高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我只会坐在椅子上发呆。
以后我要学习细米,让我也能当上想他一样的男孩!
读《细米》有感11
前几天,我到书店借了一本书——《细米》作者,曹文轩。
这本书讲了:有一天,从苏州城里来这里的女知青,到了稻香渡。细米想让梅纹分到他家,可她分到了“三鼻涕”家,所以细米整天闷闷不乐的。终于有一天梅纹到他家生活发生的事。
主人公细米是一个活泼、爱好雕刻、敢作敢为、知错就改的人物。我要学习并发扬他这种敢作敢为、知错就改的精神。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家玩耍,一不小心把家里一个很精致的玻璃瓶打碎了。心里害怕极了,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想:“是等妈妈回来责备呢?还是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呢?还是······。”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耳边萦饶着妈妈的教诲:“好孩子要诚实。”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勇敢地向妈妈承认了错误。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她不但没有责备而且表扬了我:“真是妈妈的.好孩子。”看了《细米》又一次证实我当初的做法是正确的,给了我自信。不过,以后我还要学习他的活泼。同时,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班的其他小朋友。因为,我们班有个别“小偷”,可他们连承认错误就不敢,怎能改正呢?要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读《细米》有感12
这个安宁的村落里,有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这个村落叫稻香渡。
有那么一天,大河飘来了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又迷人的气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知青会被分到指定的家庭,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分到。,刚好,西米家庭就没有分到,为此,细米伤心极了。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细米家庭也拥有了一位女知青,她的名字叫——梅纹。
细米在梅纹没有来之前,常常拿着小刀在他的课桌上,他家的门板上刻风景,刻人物,刻他所看到的一切。梅纹看到后,决心教细米学习雕刻。他们每天都在那间梅纹特地为细米准备的小房间里学雕塑。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细米的雕刻水平一天一天地在提高。
有一次,梅纹让细米去参加县里文化馆的展览,细米和梅纹精心挑选了几件作品,兴致勃勃地拿去投稿,可当他们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把细米的作品扔进角落里的时候,梅纹生气极了,说那些人是不懂艺术的家伙。
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细米学雕刻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得更完美。记得我在学习三阶魔方时,最初我根本就听不懂也看不懂公式,看着别人玩得简直就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无论多乱的魔方他们都能在短时间内让魔方真的像着了魔一样回归成颜色统一的六面。我试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在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天赋准备放弃时,忽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细米雕刻的情景,细米仿佛在对我说:“我们一起加油吧!你一定行的。”于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心里,我开始放慢节奏,请教玩得好的同学,一个一个的来转魔方,一次一次问公式,一天,两天,……几天过去了,我自己仿佛也找到了感觉,在不断的练习后,最后我终于成功地把魔方玩转了。这时,我心里更加钦佩细米了。
后来,我就越发地受细米的感染,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其中我对细米的坚持最为欣赏,在生活中,我觉得大家要像细米一样谦虚,坚持不懈地做你想做的事,虽然细米的雕刻技术没有被认可,但他仍然不放弃,不理会别人的评价。只要我们都坚持不放弃,你就离你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读《细米》有感13
第一眼,我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这是一幅油画:
璀璨的星辰,皓月当空,星空下,是无边的苇荡;近处,一个男孩,在小舟上眺望远方;远处,有座瞭望塔矗立在夜色中,模糊不清。月光下,水面有条金色的路,随着水波荡漾而曲折;芦苇上,似乎飘着纷纷的白雪……水中,还透出淡淡的蓝光。
刚进入我们眼中的细米,是一个野得不能再野的孩子。他用刻刀四处乱刻,在桌子上,大门上,甚至在祠堂珍贵的廊柱上……偶然的机会,下乡的女知青来到稻香渡。梅纹住到了细米家,他的命运,从此出现转折。
他带着梅纹登上那茫茫苇荡中的瞭望塔,看到了开头的画面。梅纹“直看得忘了自己,忘了一切”……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来自城市的知青,被细米“所拥有的”美景感动。我合上书,望着封面,暗暗地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呀!他桀骜不驯,可对美有着天生的灵敏。
我闭上眼,“他是怎样发现这如画般的美景的?”我有些疑惑……恍惚间,我坐在了飞机上。四周众人或在读书看报,或在闭目养神,除了发动机的隆隆声,只有寂静。我看见一个孩子正出神地望向窗外,上方,是蔚蓝、明净、深邃的天空。远处的天际,是更加明艳的湛蓝。下方,云层铺展,犹如极地冰盖。耳畔的隆隆,仿佛是冰层破裂的巨响。云罅间,也是淡蓝色的,如浩瀚的海洋……他也许正在想象自己是在破冰船上,在大鹏的脊背上……而周围的乘客,或许他们——长大了,或是正在长大的我们——觉得,凑在窗前,望着窗外发呆,有时兴奋得手舞足蹈是幼稚的表现吧?
矛盾的是,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眼中的世界更加细腻,更加美好。
“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平淡乏味,缺少美的吗?不会吧,也许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孩子”的眼睛,害怕别人“幼稚”的嘲讽。
我重新捧起书。这时,封面上男孩的背影,愈加真实。他的心里,也许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与他一起发现美吧?他是足够幸运的,因为他遇上了知己,同时也是老师的梅纹。
故事,在流畅、纯美的文字中结束。但是小说带来的思考,久久地停留在心中。我想象着,封面上的,在芦苇荡深处的男孩,也许正是住在我们内心中的,童真的自己。他被我们在无意中遗忘。但是他在等待,就像细米在等待着梅纹,等待着我们。
让我们用最本真的眼睛,去发现,那个苇荡深处的孩子,去发现,一个更美的世界……
读《细米》有感14
《细米》一书,又是曹文轩鼎力的一作。这本书使我念念不忘。
细米是一个爱脸红的孩子,也是一个桀骜不训的乡野之子。在稻香渡的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可当一叶巨大的白帆下,来了一群似天国仙女般的女知青后,一个叫梅纹的女知青使他步入新的成长过程。
他变得勇敢,不再脸红;他变得自信,不再害羞;他变得待人有礼,见到人主动问好。这本书证实了一个小男孩儿长成男子汉的经历。正是因为有了梅纹的帮助,细米才渐渐的变得勇敢,才使我深深的感到震撼。
正当我在书中遨游,在为细米点赞的同时,体育课的铃声响了,这节课我们练的是跳木马,看到一位同学蹲下身子,轻松一跃而过时,我的心跳大的如同敲鼓般,“咚咚”的,就连我自己也觉得震耳欲聋,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跳过去了,原本胆小如鼠的`我便一下子慌了神,怎么办?怎么办?我四下张望,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藏身之地”,能躲过老师的视线,不跳木马。正当自己为这个想法沾沾自喜时,那脑海中竟浮现出细米的形象,一个鲜活,勇敢,富有生命力的男孩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勇敢,他自信,他坚强,他成熟。他不会为一丁点儿小事去逃避,抹眼泪,而是勇敢的面对。瞬间,我为自己感到好惭愧,连这么一点困难都要选择逃避,以后怎能成大器?
想到这里,我握紧了拳头,无论如何,在困难面前都不能放弃和退缩。
风吹开了云,露出了金灿灿的太阳;光透过了枝丫,星星点点,似万花筒。
勇敢的力量铸就一切!
读《细米》有感15
《细米》是一部关于乡村小男孩杜细米的长篇小说。细米是一个腼腆而又不爱干净的小男孩,他和表妹红藕一起长大,一起玩闹,一起过着平静而有滋有味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从苏州城插队来的漂亮女知青为这个小乡村——稻香渡带来了一份别样的风景。女知青中有一个叫梅纹的来到了细米家中,她改变了细米的一生。
梅纹是一个来自苏州城的女孩,在那些插队的女知青里,她的年龄是最小的,也是最娇气的`一个。她的父母都是艺术家,就因为他们的画被别人认为带有反动意味,他们被关进了监狱。处境窘迫的梅纹,开始和郁容晚——个比她大两岁的瘦弱男孩相依为命。后来郁容晚带她离开了苏州城。郁容晚被分在了离稻香渡十里地的燕子湾。尽管如此,郁容晚还是会抽时间来稻香渡为梅纹吹一会口琴。
来到乡下,必定要干农活。细米的父母怜惜梅纹,不忍她在这儿受苦受累。细米的父亲杜子渐便为梅纹谋得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当上了老师的梅纹发现这儿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玩闹上,很少会学习。于是她决定家访。起初是细米提着他的小马灯,陪着梅纹去家访,后来便是红藕护送她了,这两个孩子为了她相互吃醋,他俩身上有着乡下孩子感人的质朴和纯真。
再后来,经历了一次次生活的磨砺,梅纹的班在片考中名列第二,大家都无比的开心。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梅纹要走了,细米跟她赌气,跟着他的大舅去割茅草。过了几日细米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偷偷拿了他大舅的钱,要回稻香渡。
可当他回去时梅纹已经走了,细米走进了那间只有他和梅纹经常出入的小屋,看见了桌上的木雕,他认出来了,那刻的就是他。那个木雕在细米的视野中,变得逐渐模糊了起来,他低下头,两滴清清的泪珠滴落在那个木雕上。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他向远处观望,看见了那白色的栅栏。泪水涌出时,他的眼前一片洁白……
故事结束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仿佛能看见美丽的稻香渡,看见那些勤劳朴实的人们,看见大麦地上尽情嬉闹的孩子们,看见细米和梅纹在那间小屋里一起雕刻着……
第四篇:读《米》有感
读《米》有感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初期,主人公五龙因为家乡的饥荒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被一家米店老板收留,做一名伙计。最后又通过火车“荣归故里”的故事„„
小说实际是在写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作者直视人性的阴暗面,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描绘,书中人物荒诞却又真切„„
这是一部涉及欲望的灰色小说,其实小说名“米”本身就是主人公欲望的集合。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有些荒诞甚至是非伦理的。书中人物形象性格特色鲜明,作者无一例外的都把他们描绘成一个“坏人”,读这部书的时候,真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压抑与窒息。小说中几次对天气的描写都是灰蒙蒙的,故事发生地也设置在多雨的南方,因此读者心中也是灰蒙蒙的,阴沉沉的。(不知道是不是故意配合书中的环境,我读这本书的下午,天也是阴沉沉的)
这是我第一次读苏童的作品,在图书馆看到说这是一部对人性思考的小说,所以就借来“深沉”一下。读这部书的时候真的很感慨,这是怎样的一部旷世邪典啊,书中的人物是各种邪恶的化身,在这里你找不到任何和美好,幸福有关的词汇,昏暗的天空,扭曲变态的人性,畸形的人际关系。人性中所有的阴暗面都被无情地暴露。
如果这一部书仅仅是对灰色的描述,那它算不上是一本好书,我们不妨抛开其他人物不管,单独的分析主人公五龙的成长历程。五龙在进入城市之前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他
对土地对粮食有一种特殊的热爱,五龙的家乡在枫杨树,那里出产大米,因为那一场洪水,毁了他的丰收美梦,他也被迫走上乞讨的道路。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作者很多次描绘五龙的梦境,对梦境的描写也是书中唯一明亮的地方,如果没有那一场洪水,那一切都不只是梦。“米”这一形象在书中有两成含义,一是五龙作为一个劳苦大众对于土地最本质的向往;二是他作为这个社会最底层最普通的一员,对人类最原始欲望的宣泄。这两层含义看似独立,却又交织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五龙对那位妓女所做的事中看出来。
文中有几次对城市的描写,“城市的北段是贫穷而肮脏的地方,空气中莫名的混有粪便和腐肉的臭味,除了从纺织厂传来的沉闷的机器声,街上人迹稀少,一片死寂”“五龙转过脸去看墙上花花绿绿的广告画,肥皂、烟卷、仁丹和大力丸的广告上都画有一个嘴唇血红搔首弄姿的女人”“五龙不由得笑了笑,这就是乱七八糟千奇百怪的城市,所以人们像苍蝇一样汇集到这里,下蛆筑巢没有谁赞美城市但他们最终都向这里迁徙而来”或许是城市改变的五龙,谁知道呢,重点是来到城市的五龙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文章的结束也是五龙生命的终结,得势后的五龙,更加是无忌惮的运用自己的权利来宣泄自己的欲望,到此,文章进入最后的高潮,一个具有如此纯洁美好梦想的人所表现出的欲望是那么的令人生畏,成为码头帮老大的五龙,竟然把满口的牙敲碎,忍着剧痛换成金牙!文章最后由于疾病的原因,五龙的眼睛看不见了,身体也不能动了,他躺在满载大米的列车上始向家乡。
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通过火车回归故里,完成灵魂的归乡!
第五篇:读《德米安》有感
读《德米安》有感
读《德米安》有感1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生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前半部分,辛克莱年少时,在人最原始的欲望和道德教义所代表的两个世界中彷徨。后来遇见的德米安、皮斯托琉斯是他的指引人,让他一直追寻自我。”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是继续蜗居在虚伪的、已经死去的童年里?还是走向这个世界,面对那最原始的欲望、面对自我?这个决定很难做出。
敏感的人总是孤独,觉醒的人注定要沿着自己的路寻找自我。”一种豁然醒悟的感受让我所熟识的那些情感和乐趣都变得了无生趣,我闻不到花园的芬芳,对森林也毫不好奇,世界就像一堆廉价待售的旧货围绕着我,乏味无趣。”这个时期的辛克莱,像乌龟一样缩进自己的内心,这可能是他最彷徨的时期了。
辛克莱堕入了黑暗世界,堕入了魔鬼之手,在醉酒声色中沉沦。看到这,我想到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是酒肆中的英雄,是哗众取宠的.小丑”这时的辛克莱和大庭叶藏有相似之处,大庭叶藏的”丑角精神”是为了保全自己优越感的面具,而辛克莱则是对长时间彷徨在两个世界中的自我谴责、痛苦的一种释放。其实他也是一种掩藏、一种逃避。”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德米安的出现,让辛克莱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质疑,这是在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很难得到的。德米安让辛克莱走向独立。然而”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黑塞对少年主人公的彷徨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德米安他经历了一段心灵探寻之旅。作为读者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往往会跟随他的笔触他的精神导向而禁不住自己也做一番向内的探寻。我每次阅读黑塞的文字变会深陷其中,内心的活动也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着迷于黑塞笔下的那份魅力。
“爱无须祈求,也无需索要。爱必须要有心中笃信的力量。这时,爱就不需要被吸引,而是主动吸引。”
“我最渴望的无非是真正地尝一口生活的滋味,将我的一部分投入这个世界,任它与世界发生关系或抗争。”
读《德米安》有感2
期待黑塞这本《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太久太久了,所以在学校趁着午休和自习课的空档,半天就读完了整本。读罢甚至还觉得,怎么这么短啊?
确实整本书很简单,完全可以用“完美到不像属于人间的少年德米安多次为失足少年辛克莱引路”来概括,但是这不准确,因为这本书写的不是自己和别人,而是自己和自己。
对哲学没有什么研究的我还无法从哲学意味的理解层面上去分析作者的排篇布局,但是在文学的笔触上又因为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不太好去拢在一起说什么。
那就来说说德米安吧。
我曾经一度非常不喜欢《摆渡人》这本书,觉得它虽然是治愈读本,设定也很新颖,但是多少有点“无脑幻想”的成分,救赎风格太重,让人无法放下这个芥蒂。
而那天翻到德米安出现的那一页,尽管已经翻过简介数遍,但是他真正带着像动物、像磐石一般的冷淡和真情出现时,我发现自己再也拒绝不了“摆渡人”这个词了。
他是苍穹和宇宙之间的平静,他有跨越时空的老成与敏锐,他永远矗立在那里,永远孤独。
但是他从来不拒绝对辛克莱的帮扶与拯救。
这是我所理解的`摆渡人。他不需要像崔斯坦一样一路护送迪伦到天的尽头,他不需要为了某人放弃自己灵魂的独特性,他也不需要交出什么来和这吊诡的命运抗衡——毕竟生命最吊诡的是,你必要押出生命的圆满去达成自己的圆满——因为他本来就可以主导自己,他本来就站在那条“通往自己的征途上”,他的存在就像尼采之前曾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写,“身体是一个伟大的理性,既是畜群也是牧者,既是战争也是和平,既是一也是多。”
他就是大写的牧歌,他的眼里只有性灵的美好,他就是掌握了高超自我的王者。
这就是德米安。
他在书中的“我”——即辛克莱——在迷途中摸索并找到自我的路上不断出现又不断隐身,他的思想正像是前言中所写,认为“我们都是大自然向人的一掷”。彷徨少年时,他告诉辛克莱,无论是光明世界还是黑暗世界,你都受着欢迎,但是你大可不必这样,为什么不逃离这些去把握自我呢?为什么非要被规则支配?为什么要把思想固化?
这些问题无一不像一把尺,量着辛克莱额头处那该隐的痕迹。
(当然,辛克莱不是该隐,他不狠毒,但是德米安首先教会辛克莱的就是,该隐他不该、也不止单一解读。)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残留的、来自蛋内的黏液,我们从原初世界开始走向永恒的本质,我们需要观心火来认识自己、通过讥讽刺痛自己,构建你自己的山水世界,我们都是造物者。
鸟奋力啄破蛋壳,可能不是为了获得重生,它只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让自己存在。
不要酒精,不要梦境。要探出头,要挽留风,要努力滑动船桨,把自己送到可能没有正确答案的对岸。
辛克莱堕怠、愚蠢、听风是风,但是在德米安的引导下,他捞起了自己的灵魂,面对着那张变了无数次最终呈现自己脸庞的画像,最终拥抱了世界,容纳了自己。
结局很完美,可是我多希望德米安对辛克莱说出一句,我就是你,你亦是我。
因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故事。
读《德米安》有感3
克里希那穆提说:毫不扭曲的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美德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因为它会带来解脱。黑塞这本德米安就是一本发现自我的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对每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召唤,人人都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向人类投出的一掷。所有人都拥有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跳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真正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文中对于主人翁很多负面的描写,写了很多人性中的.恶。比如:撒谎、校园霸凌。我们会因为撒谎而羞耻,不敢说出来。会害怕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也有一个恶魔。对于不好的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说道害怕,我们都不应该害怕任何人,如果一个人让另外一个害怕,原因就是这个害怕的人承认了前者的权利。比如:这个人做错了事,被另外一个人发现了,这样的话,他就有了控制你的权利。每个人都得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合理和禁忌,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禁忌而成了流氓,反过来也一样,其实这是一个懒惰的问题,懒得思考和批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他活的轻松。而有些人的戒律来自心中,在他们看来,正派的人天天做的事情未必不是禁忌,而遭受他人唾弃的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乏合理之处,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再比如说和别人比较。不用和别人比,如果天性是蝙蝠,你肯定成不了鸵鸟。有时,你总觉得自己不正常,为自己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自责。这个毛病得改,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母或者别人。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最后是发现自己的梦想。人必须找到他的梦想,然后路就好走了,但是世界上没有恒久不变的梦,新梦会取代旧梦,人不能坚守某一个梦。实现梦想,人类的余地比较小,无法超越自己,我可以胡思乱想,想象着自己一定要去北极等等,但只有愿望真正发自内心,成为我的真心时,我才会有足够强烈的意志去实现它。
读《德米安》有感4
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又名《彷徨少年时》)(中国法制出版社,林倩苇译)是一部心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 辛克莱,从小生活在没有黑暗部分的光明世界里,在后续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光明世界的“上帝”无法给自己答案,指引自己走出迷雾,甚至让辛克莱陷入更加强力的痛苦与自责中,无法排解和解脱。此时辛克莱遇到了德米安,通过德米安的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学习世界,接纳光明与黑暗共存的真实世界。同时也开始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并且真正的努力做自我的过程。这本书较为文艺,但是大部分内容文字优美,情节和内容足以吸引所有翻开书的读者。
这本小说有很多作者本身的影子,甚至可以认为这本小说就是作者多个分身的沟通小说。赫尔曼黑塞从小生活在宗教家庭,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与主人公辛克莱都是从小生活在一个纯正面的环境中。小说中段,辛克莱开始面对黑暗世界,借酒消愁,堕入黑暗,此时出现了该时段的引路者皮斯托利斯,他的父亲也是有名的牧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描述的就是作者本人曾经经历过的挣扎。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我”通过“上帝”的化身德米安,批判了完全正面的传统宗教,特别是作者父亲所在的基督教新教。小说表示真正的宗教和上帝应该是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而非传统宗教中表现的那样,完全是正面的化身,无任何黑暗面。
这本小说的代入性非常强,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你会经常惊呼,这不就是我曾经经历过,或者现在正处其中的状况吗!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辛克莱痛苦挣扎时你感同身受,他最终冲破那个命运的蛋壳时,你会和他一起喜悦。同时作者传输着较为正面的三观,给你指引,拨开你心中的迷雾,帮助你思考,确定你内心的方向。同时因为作者擅长诗歌,译者自己本身也是作家,因此该小说文笔优美。较为不足的是些许部分较为晦涩,以我的'生活经验暂时无法理解,同时部分内容不够紧凑,让人了解不到表达的目的所在。
阅读本书最大的体验是:过程中你会源源不断的获取力量。“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分离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一个成熟的人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职责,除了寻找自己,回归自己,坚定的成为自己”。这些话使得在纷繁世界患得患失,彷徨失措的我,找到了灯塔,同时充满了坚定的力量。让我能尽量说服自己抛开世俗的压力,探寻自己的内心,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让我在离开父母创造的光明世界后,遇到社会中的黑暗世界,不再想一头扎回父母创造的光明世界,而是逐渐接受黑暗世界,同时和黑暗世界和平共处。
总体来说,《德米安》是一本温柔而充满力量的小说,我个人推荐指数为五颗星。这不是赫尔曼黑塞最有名的小说,期待阅读他其他的这一系列的小说。
读《德米安》有感5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天上那永不褪色的启明星,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那片桃林。让我由迷途到寻找,由回归到坚定,贯彻未来,看尽心中无数个自己。可能结果仍不如意,但只要是“你”,我便不胜感激。
《德米安》,一本由黑塞著作的心路历程。文章主要记叙了出生并成长于优良家庭———“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社会,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儿时谎言带来的灾难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人出现了,带他走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故事不长也并不复杂,正如德国文学大家托马斯·曼评论的那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德米安”一个良师益友的总称。不知谁曾说:“在家遇见好父母,在校遇到好老师,便是此生最大的幸运。”现在想来,从过去的无知中似多了份体会。一个人的言传身教对另外一个人起到多大作用?从父母与外公外婆那里,可以看到更有体会的惊喜;或许你也可以从班主任们的.比较中知晓……但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幸运,但请你珍惜每个如“德米安”般的人,他会在看似无路的幽径幡然出现;他会在你跌跌撞撞误走到马路中央时拉你一把;他会在你为情或为自己难以抉择时劝你一句……这些举动提醒了你甚至是帮你,他以不同身份出现又消失,笑着说:“实属无心之举。”这样的人请你心存感激,他们是良师亦是益友,在你昏沉的生命旅途中,遍遍悉心的指引!
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像张嘉佳所说的那样:“青春是丛林,是荒原,是阳光炙热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伫立。”又正如《德米安》中所言:“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我们也许因儿时的欺骗发展成潜移默化的恐惧而心忧;也许因老师的几番教导而似有似无的焦虑;也许曾站在马路口,候车厅里握着车票拉着行李恍如失神……这些有的我经历过,有的从曾晦涩难懂的词句中读取过,也许这些词句我永远不会经历,但也许它们也会成为我的过去。我伏在桌前,手边摆着《德米安》,“活在当下”四个字忽然闪现,我总是杞人忧天,担心考不上大学,担心长大后孤身一人,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却忘了寻找自己,哂笑一下,那些称之为过去的过去不都已过去了吗?那些避不可避的未来,只要在寻找自己的途中,迷茫又何所畏惧呢?
故事的最后,德米安离开了辛克莱,我读完后过去很久仍觉得心很痛,感觉辛克莱被抛弃了,可我又会想起书的最后一句:“每当思念“德米安”时,辛克莱便会进入自己心里,他发现心镜中的自己已经与现在的自己一模一样了。”辛克莱找到了自己,钟爱的引路人终将逝去,我们终将踏入被称为“社会”的大学,也许会有失魂落魄,或难以忍受的时候,想想那个人,他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当你忍不住回眸,却又无法回去,最终只能抹泪前进时,请由衷地在心里说句:“遇见你,我不胜感激。”
读《德米安》有感6
拿到《德米安》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十二月三十号的晚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漫天的雪和吹得很烈的风,我在外面走了一圈,不知道又思考了些什么,然后一无所获地回到了宿舍。莫名迷茫的时候,我翻开了《德米安》。
《德米安》主要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的成长故事,主要是取材于黑塞个人的九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这是四十岁的黑塞写下的故事,我倒没有期待其中的故事是真的,但在我读完此书时,我相信那些少年辛克莱所经历的心路是真的,因为我也正在那条路上走过。本书书名为德米安,他是辛克莱的朋友,陪伴着辛克莱走过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阶段。但是德米安真是存在的吗?
书中的辛克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因为受到坏孩子克罗谟的敲诈勒索而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是有父母的爱和教会的爱共同铸就的纯洁天堂,而另一个则是充斥着谎言、欺骗的世界,他的心灵备受冲击,他也因为隐瞒父母而干了父母不允许的事而独自承受着心灵之罪。第二个阶段是辛克莱和德米安相遇了,德米安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世界的不同,并逐步引导他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第三个阶段则是辛克莱离开了德米安去远方上学,在经历了一段放浪形骸、虚度光阴的日子里,他在自己的女神碧翠丝的感召下进行了自我的心灵净化,并与琴师皮斯托里乌斯建立了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心灵艰难的日子。而第四个阶段则是辛克莱与德米安重逢了,他们的思想在此时达到了相互的交融与认可。而由于德国与俄国进行战争,辛克莱与德米安都去了战场上,由于负伤,辛克莱与德米安都躺在了病床上,最终,辛克莱躺在病床上与这个名为“德米安”的幻觉告别,成为了德米安。在最后,我明白德米安可以被理解为少年辛克莱的内在创造出来的一个引领自我的形象。他可以是少年辛克莱成长之旅路途上很多智者形象的箭垛式人物,因为他太过于完美,完美到失真,也可能是少年辛克莱创造出的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我的理解倾向于后者,所以我认为全书讲述的实际上是少年辛克莱的孤独之旅。
我记得有一句话叫“为了成长,我们必将成为精神上的孤儿。”我觉得这种孤独感在一开始就伴随着少年辛克莱,在他开始意识到“两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远离了那个温暖的家庭了,在面对自我心灵的受苦时他也曾有冲动向自己的父母忏悔以求得原谅,但是他一直忍耐着,自己消化着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而在他内心达成一种风平浪静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这其实就是对父母权威的巨大挑战,他不再相信曾经父母给出的解释和父母想要塑造的他了,再到后来他听闻了圣经关于亚伯与该隐的故事之后,他不再循着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来理解这个故事,而是借德米安之口说出了对故事的另一种理解,这是对固有权威的挑衅,到后来的放浪形骸等等实际上都是对曾经约束着自己心灵的既定权威的挑战。这些权威也在一点点被瓦解,辛克莱最终成为了“精神上的孤儿”.旧的城池已经沦为废墟,新的,还未建立。——旧的权威已经推倒,新的还未建立,这就导致了辛克莱的迷茫。他开始思考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最终自己尝试去回答——把自己交给命运,做命运让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去寻找那些与自己同样拥有该隐印记的人,和他们待在一起,摆脱这种孤独,最终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了。这种成熟可以被解读为心理学上的.“自恰”,也就是自我认知失调的时候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
辛克莱之后的成熟不过是孤独的延续罢了。(这是我消极的说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可能在于作者黑塞的诚挚吧,即使这仅仅是本小说,但我也相信那就是他曾经走过的路,而我个人的迷惘被他表达了,我觉得有种被理解的慰藉。当然,我也还是那样的观点,辛克莱的人生并不是升级打怪,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个阶段取得了某种成就或者必将低于他的未来或者高于未来,人生不是线性的发展的,不存在规律可言的,也无法比较,在这团破布乱絮样纠缠不清的唯一能够确定的存在就是孤独。
读《德米安》有感7
步入奔三的年纪,似乎已经没有少年时犯了错误,生怕被人发现,藏着掖着的恐惧心理了,有的只是犯错自责懊悔,接着接受,下次还会再犯。哈哈哈,题外话。黑塞的这篇小说便是以少年辛克莱成长的历程为线索,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纠结以及最后的豁然开朗式的解脱。通过辛克莱的视角,向我们传达出一种主题:成长,无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因为选择的繁冗芜杂,从而导致选择过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指证,更是尝试接纳多面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如开篇所说:“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这便道出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从来不曾有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所幸的是,在我们不知如何抉择时,总是有引路人给我们指引方向,从而让我们不至于迷失。
小说开始于辛克莱的小学时代,10岁左右的孩子已体会到学校、家庭和教会所描述的世界与客观社会的巨大差别,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进入“光明而纯洁,慎重而有秩序”的世界。“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很多煎熬。比如,在开始受到克洛摩的威胁挑衅,还有把钱偷给克洛摩,以期堵住他的嘴,去圆自己偷苹果的事实。然而,这种举动不但没有缓解他的焦虑,反而使其内心更加忧虑、纠结、痛苦,以致快精神崩溃。这个时候,精神导师德米安出现了,使得辛克莱慢慢从自身愧疚感中解放出来,也慢慢试着接受自己,从以往家庭、宗教所设置的“好孩子”形象之中解脱出来,明白两个世界的存在是合理性的,并且接受了它们。不管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在某种程度上,德米安可以说是作者灵魂的工程师与指引者。他从反面去论证该隐的故事,从而打开了辛克莱认知的新大门,让他慢慢认识到内心两个世界存在的真实性。一方面,他深受出生环境的影响,被束缚在光明世界的一端,另一方面,他内心潜意识又有向恶的倾向。但由于世俗的圭皋,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魔性的一面。也正因为种种限制,辛克莱在自由选择做自我的成长路上举步维艰,内心挣扎痛苦不堪。如果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更好地做自我,这是黑塞给辛克莱的选择,又何尝不是给我们的选择?
所幸的是,辛克莱在自我与他人的引导下,慢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黑塞用鸟和蛋壳的比喻来揭示选择过程中人与世界对立的艰难处境:“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叫阿卜拉克萨斯。”这个比喻其实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若想真正做好自我,体现自身个性,那就要从这个固有的凡俗世界挣脱出来,在不断的历练当中丰富自我。这个过程意味着很多艰难的选择,这也是黑塞对于成长过程问题的思索。
这一小说之所以风靡世界,不仅仅是在于黑塞揭示了少年辛克莱人生路上蹒跚的艰难,更主要的是生动刻画了人在面临纷繁芜杂的世界时,做选择的焦虑与彷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哲学思考。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它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路上要艰难历练,拥有智慧,进行正确的选择,做最真实、最自我的自我。
玄牝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所说的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光明的世界被倡导,而黑暗的世界则是被遗弃。我们在一开始和主人公一样都是在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世界的阴暗面都被隐藏了起来。可是我们的成长,一定与黑暗有关,当开始接触黑暗的那一刻我们也就慢慢地长大了。就像植物一样白天积蓄养料,夜里慢慢地生长。可能在我看来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光明与黑暗,我们意识中的光明黑暗不过是人为地引导我们去这样认为的。当我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发现世界上的是非对错都是很模糊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用爱去面对存在,从而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书中所讲的孤独在我的理解中是鸟从蛋中飞出的那一刻。那一刻上一个人们为你塑造的世界已经崩塌,而新的世界却也没有到来,这时是孤独的。迷茫,痛苦会在这个时刻不停地出现。也就是这个时刻,我们慢慢地走向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从而认同自己,慢慢地寻找自己的路。这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很多人因为恐惧未来而放弃,有些人却坚持内心最终飞向属于自我的蓝天。在我看来风险固然可怕,但是害怕风险更加可怕,因为那为数不多的可能性都已经没有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那就是我们的想法什么不是被引导的呢?国家的统治,最基本的就是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所接受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引导我们形成这个国家基本的价值观,来维护祖国的稳定,自由的思想或许也是看似自由的,因为那也有可能是被引导的。我用我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进行了猜想,我们的命运与生俱来,不论我们的人生如何都是这苍茫宇宙运行中的一环,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此生的终极,那是我们到来的一切的意义,所以书中追求的自由,可能是在“道”中我们的最根本的使命,那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就像书中所说的夏娃小姐,我的一切都源于她,最终却又归于她。当我们与使命接轨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快乐充实。这是我的一点小猜想,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交流交流。
晴天
初读黑塞时是高中,一本《悉达多》让我明白了这个作家的风格。时隔多年,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阅读体验很戏剧化——是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即将成年之际本来是缺乏实际的丰富经历的,所以阅读时总期望书籍能提供各种答案作为人生的参考,而《悉达多》的故事昭示着好像我只要去人世间游历,大胆经历一切,然后就能“悟”了。尽管黑塞详细写了悉达多游历的内容和心境的变化,可是由实践到彻悟,这中间似乎漏掉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德米安》中的辛克莱有着明确的寻找并成为“自我”的意识,可是那个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黑塞也没有写。诚然,黑塞从心理角度揭示了很多关于人类的秘密,可是他没有写到的能催生人生质变的神秘之处显然更多,而那个,就是属于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化的、隐秘的思维链,那是靠理性逻辑所无法探测、预知、概括的领域,因为理性是有限度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如是说。
辛克莱和悉达多最终都做到了使自己满意,也许这就是黑塞想表达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勇敢而坚定地走一条追寻理想自我的道路,历经坎坷、挣扎,在现实的和精神的磨难中一次次自我突破(尤其是思想上的蜕变),最终成为让自己满意的人。这个已完成的自我未必就是完善的,关键在于他的内心是和谐的,他终于能够与自己和平相处,平息内心的躁动、迷惘和恐惧,就是说达到了汉语中的“心安”。
《德米安》在情节安排和处理上不如《悉达多》成熟,但是它比后者更为动人。在辛克莱视角下,它所描写的几种有瑕疵的人生道路也是充满温度的,并没有被冷酷批判,只是人生境界有所不同而已,并无优劣之分。种种选择可以共存于世,正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西方现代小说总是恰到好处地给一些东方智慧结晶做了详细阐释,正因为如此,所以总是因为洋人作者准确而细腻的心理剖析而惊异,对他们的结论却感到平淡无奇。我们各自站在不同的巨人的肩膀上,惊鸿一瞥之日,会心一笑之时。
读《德米安》有感8
与其说,这是关于《德米安》的读书感悟,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对黑塞及其重要小说作品的介绍文,并推荐书友试试阅读《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事实上,当我在大二的时候,第一次阅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时,就被这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才人吸引了,了解后才知道,与他的小说作品相比,黑塞的诗歌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黑塞其人。
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骑士”,其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排遣黑塞自身内心的痛苦,同样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理治愈。尤其在他的中期小说创作中,黑塞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剖析,致力于探索复杂的人性、寻找内在的自我。我们这次所分享的19出版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找寻通向自我的艰难旅程。1922年出版的《席特哈尔塔》讲的则是婆罗门之子席特哈尔塔漫长的修行之路。1927年,小说《荒原狼》出版。在这部作品中,黑塞通过对哈勒尔这一独立个体的精神疾病的叙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受分裂的恶果。而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通过展现少年歌尔德蒙寻找人类之母的路径,勾勒出人物(人类)复杂的心灵结构。可以看到,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不仅是创作主体即作家本人排遣其内心痛苦的工具,也是引起读者共鸣并得到心灵净化、安宁的良药。文学具有类似心理学的疗治作用,文学应当承担起疗治那些饱受痛苦之人的责任,而事实上,黑塞的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文学创作践行这一伟大的理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们,找到自我,完成涅槃。
这或许某种意义上能够解释,黑塞的作品为何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甚至在战后的日本、美国掀起“黑塞热”.
黑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中期小说作品中体现的疗治倾向实际上受到了荣格及其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到1926年的十多年间,黑塞曾多次接受荣格及其学生朗的分析心理治疗。他曾对一位同病相怜的病友说“另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精神分析疗法,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会感到很沉重,也要做出一些牺牲,它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也没有危险。”在给好友胡戈·巴尔的信中,他说“当我们在见面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给你看看两至三封匿名读者的来信,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文章对别人究竟是有什么影响……我的传记,肯定会说到精神治疗,以及这个时代的灵魂所受到的创伤。”而在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接受的颁奖词里提到,黑塞的内心经常处于痛苦和危机之中,而促使其创作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毫无疑问是一战。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他所遭受的精神危机。由于患病,加之满腹狐疑,他从精神分析学中寻求医治方案,而这在黑塞的著作中一直留有痕迹。
这里,我想简单从“阿尼玛”这一精神分析学上的原型做一些思考与探讨,并从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主人公进行阐释,然后简要分析《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及有关女性。
阿尼玛作为重要原型之一,被荣格称为“内心中的女人”.顾名思义,阿尼玛指的就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心理倾向的意象。通常,这一内心人物(第二性的象征性人物)在阴影的.背后出现。诸如模糊朦胧的心绪、关乎未来的预感、非理性存在的接纳性、个体之爱、成熟之感等等。在荣格看来,阿尼玛能够去引导男性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动力源泉。
分析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形象总是首先投射在母亲身上。由于母亲这一角色在歌尔德蒙童年的缺失,母亲形象在他心里是模糊的,因此他只能通过与异性的接触来填补空白,以此唤起对母亲的记忆。在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当歌尔德蒙第一次接触到了少女,这位美丽的女孩便激起了他内心的阿尼玛意象。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直以来的全部生活理想受到了彻底性的破坏。而纳尔齐斯指出在这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就是夏娃,即人类之母。此时,歌尔德蒙的童年记忆被唤醒,那个早已遗忘的母亲重新被想起,她指引着他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又神奇的世界,一个既充满温柔感动,有充斥压抑阴暗的世界,一个满是欲望和罪孽的世界。而在歌尔德蒙的梦境之中,人类之母往往又与母亲、各色女子交融在一起,他深深沉溺于这样一个隐秘未知的世界之中难以自拔。而这一阶段其实是阿尼玛原型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带有男性天生的母亲情结的夏娃形象。它代表动物最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而当他离开修道院,真正开始接触到女性开始,阿尼玛发展道路第二阶段——作为性爱的对象的海伦形象。从第一个少妇莉赛开始,之后的各色各样的女子,有的纯情少女,有的浪荡的妇人,歌尔德蒙全然无视她们的身份,放纵本能的性欲,就好像这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所在。从心理学上看,在性欲得到满足之后歌尔德蒙开始追求心理、情感上的爱。而与善良圣洁的丽迪娅的相遇、相知和相爱让歌尔德蒙得到了满足。此时,阿尼玛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到带着爱恋中的神性的玛利亚阶段。甜蜜的初恋让歌尔德蒙沉醉不已,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早已超越原始欲望的灵魂契合。事实上,在此前的漫长的流浪路途中,歌尔德蒙始终在追寻心中的人类之母,而这个人类之母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母亲“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已变成一种比喻和神圣的象征。”人类之生命短暂无常,唯有艺术之生命能够永恒长存。至此,阿尼玛到达了第四阶段——索菲亚——智慧和内在创造力的化身。然而,在现代人的心灵发展过程中,索菲亚形象几乎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实现的。
《德米安》中,进入寄宿制男校的辛克莱逐渐走向堕落。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里与女孩贝雅特里斯邂逅。贝雅特里斯成为拯救辛克莱重回天堂的指引者。即将成年的辛克莱始终不愿承认原始的性欲冲动,一直压抑着。一方面,辛克莱与狐朋狗友厮混,一方面又渴望重回正常生活,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使他绝望。贝雅特里斯的出现,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敬畏爱慕的渴望”.因此,越过阿尼玛的初始阶段,在辛克莱这里,贝雅特里斯成为类似圣母的形象,她是圣洁的带着神性的,她让辛克莱开始尝试摆脱叛逆的处境,祛除内心黑暗阴冷的东西。在贝雅特里斯这儿,他的性欲不再是原始冲动,而是升华成为类似精神信仰的存在。女孩贝雅特里斯的脸上却带有男子气概,明明是一位成熟的淑女,却又透露着孩子气的一面,而这一切竟然神奇地融合了。因此,贝雅特里斯代表的是更高级的灵魂整合,是心灵的指引。
而除了贝雅特里斯,小说中所出现的夏娃夫人等形象也有其作用和价值。
读《德米安》有感9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读《德米安》有感10
人在成长中可能会触发一个开关,也许是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个德米安,从而开启另一张地图,进入一场游戏。这张地图曲折难行,荆棘丛生,前方是漫无边际的荒原,脚下是不可见底的深渊,人只能艰难开拓不断纵深。或是放弃这里,返身逃回原来的世界,假装这个开关和背后的世界不存在,跟大家走相同的`路,去往同一个终点。
如果选择走下去,必然是痛苦的,在这里,过去不断被推倒,打碎坍塌,想要新生又那么吃力。也许某一天你会惊惶地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废墟,始终无力为自己建构一爿遮风避雨的天地。这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途中也许会有同样进入这个游戏的人带你一程,但仅仅一程而已,他们还可能会带你到新的起点,领你走向下一个boss,然后重启推倒和新建的痛苦之旅。这也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你在每一关努力加点升级,因为前路只会更难,引路人只会更少,走到最后发现他们都离你而去,只能自己摸索。
最可怕的是,推开最后那道关卡的门,发现大boss就是你自己,你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摸爬滚打学会一身武艺,不过是为了推门见到自己,然后打败自己。
这大概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