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种子课》有感:我学我行我思
我学 我行 我思
--读《种子课》有感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文 :李水莲
第二篇: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我们都认为,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问题,如果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很好。俞特却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知识的预习意义就是看了结果状态的知识的内容,知其然后,对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说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懂错了,至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并且,在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果之后,他们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三、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先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来解的,用等量关系来解方程,需要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且到了初中后,方程不再用等量关系式而是用等式性质来解,因此,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等式性质来解,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难度比等量关系式大,这是为什么呢?
俞特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慢慢地改称“狗”。值得讨论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读《种子课》有感——曹毅
今年4月底去深圳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于自己要参加教学比赛,当时有各种疑惑需要解决,有幸的与各位专家一起交流,刚好遇到俞正强老师,也得到他的指导,由于时间问题他不能一一解答,就给我推荐他写的《种子课》。回来之后怀着愉悦的心情把它读完,收获颇多。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之前我已经对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理念有所耳闻,本校也有老师对此做过解读,但是那精髓,那庐山真面目我还没能真正见识,因此一直被深深的吸引与翘盼。书中第一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这个疑问和好奇,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着里面每一个字。用一句很接地气的话说这本书,就似乎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片段一:莳也若子,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对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再者,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心情的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学生对教材中的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题目很不解,存在学习困难,但是俞老师巧妙的换成早饭吃粽子的题目,学生却能用很好的解答,并超越整数,竟然还能解决小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数学思维,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许是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合理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
比如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面积知识的起始课,种子课,在平面图形教学中起着开天辟地的影响,也在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起着重要的衔接与思维转变的作用。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前,笔者先对学生做了一份前侧调查,其中一题便是:“你听说过“面积”吗?如果听说过,面积是什么意思?“根据汇总分析,大部分学生对面积一词陌生,但近一半学生能理解为“面的大小”,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类似于周长、边长之类的。由此可见三年级的学生对面积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大小”来表述,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已将之前学习过的周长概念混淆,这是前概念所带来的负迁移情况。我们都知道长度与面积是人们刻画图形的两个重要的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重要的量度,长度是从一维的角度来刻画图形的量度,面积是从二维的角度来刻画图形的量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联系紧密也极易混淆,因此笔者采用以下设计: 1.比一比,说一说
红笔比绿笔()。
这里的意思是用红笔的()与绿笔的()在比较。
黑板面比电视机屏幕面()。这里的意思是用黑板面的()和电视机屏幕面的()在比较。
通过以上先对两组实物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面积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的大小,以及初步感受面积与长度的区别。如果能从学生的视角找准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数学的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比较与提炼,在教学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联系学生日常事例,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根”: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与原有学校数学知识的比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魂”:即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让数学学习既有“根”又有“魂”。
片段二:种子课,就单节课而言,我们这样上,也是所认为的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俞老师以《厘米的认识》为例展开了研究,如何在一节课中,使得种子课拥有生长的力量。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当用生长代替重复,课与课之间,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需要关注能力的迁移。这使得我特别惊醒,我们很多课都是差不多的,知识也是类似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课最好上,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着类似的教学环节,总觉得学生对于这些类似的知识肯定会自我迁移,现在想来真是惊恐不安。《三角形的面积》公开课,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正处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之间。我的总体理念是这样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格子,然后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移等方式转化成长方形,并分析比较图形转化前后底高、长宽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么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已有了“转化”的思想基础,也经历了图形转化前后比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需要学生想到更多的转化方法,这种思想应得到巩固加深,因为这种转化思想还直接作用于下节课《梯形的面积》,所以“转化”的思想在这里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这个意义上,《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不仅是面积知识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更肩负着一种“转化”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要重点突出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不仅仅得到知识的自主迁移,更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课便是所谓的种子课,可供知识的生长,更培养能力的迁移,数学教学更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走向远方的力量!
《种子课》提出的是种下知识的种子这样一个理念。其实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一个种下习惯的种子和种下方法种子的过程。拨开云雾看真知,其实完全可以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再简化一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反复强化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种下种子,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到位了,潜能也就自然发挥出来了!
第四篇:我思且我行
我思故我行
记山东泰安MS-EEPO方式活动系列
(一)有感
忻城县民族中学-----韦伟安
为更好更快地推广普及MS-EEPO有效教育,深入领会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实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让学生“互动、主动、能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优化教学过程。2011年11月1至4日,我县共16位老师在教研室主任韦文克的带领下赶赴五岳之---东岳泰山脚下泰安市参加MS—EEPO方式活动动系列
(一)。我作为民族中学的教师代表,有幸参加了这一次与众不同的“MS—EEPO方式”培训。虽然只有4天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我从教20年来所参加的印象最深、收获最大,也是最累的一次培训。最初我抱着怀疑的心态参加了培训,在专家和泰山实验中学几位教师 “轰炸”下,在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到底什么是“MS—EEPO方式”?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有什么区别?“MS—EEPO方式”能改变我们中国的教学模式吗?我们这些贫困山区的教师能用得上吗?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认真地听老师们的讲解,大胆地与学员进行探究、讨论。经过这一次的培训与学习,虽然很累,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是值得的。
我想,“MS—EEPO方式”终将会冲破传统教育的颈瓶,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我国教育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担负起明天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学到更多有用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回去之后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且辐射到全校各班级,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4天就这样过去了。想当初我还不知“MS—EEPO方式”是何物,而现在基本明白了一些。如:1.MS-EEPO指的是以孟照彬教授为主创立的三大教育体系(孟氏体系)的总称。三大教育体系是指MS-思想体系,MS-理论体系,MS-操作体系。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表达,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它的价值在于优化教育教学,它有一套可操作的备课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考试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认证体系,从学习方式的训练去提高学生乃至民族的综合素质。2.EEPO有效教育集中了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为我们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找到平衡点,它能有效的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
性”与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有机结合。EEPO有效教育为课改提供了操作上的支持,教师在熟练运用操作技术后能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EEPO有效教育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是操作范畴中的课型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3.EEPO有效教育新课堂与传统课堂备课的思路不同,教师的关注点不同,课堂上的教学文化也不同。主动权的交互问题是新教育文化与传统教育文化的分水岭。4.实施EEPO有效教育,要把握好六个原则:组织参与原则,三维一体原则,目标达成原则,吐故纳新原则,少就是多原则,实践运用原则。5.有效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模式。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组织和参与。有效教育主张三性三动: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这是有效教育的精髓,围绕这些,有效教育提供了很多操作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要求机械使用,而是灵活运用,就方法和理念比较而言,我认为理念更加重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到底如何去做,没有具体的操作指要,而有效教育的操作系统为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有效教育不能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中国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教学模式成百上千,但因为一种模式存在局限性,因而生命力非常有限,包括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衡水的“诱思教学模式”都非常局限,教育者只有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以上认识外,本人有以下感悟:
感悟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是“MS—EEPO 有效教育”实施的关键。EEPO有效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与转变是EEPO有效教学中进行要素组合课型实施的关键点,是EEPO课型方式在教学上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学生学习方式训练我们从5J与5F开始,5J即是五项基础:单元组、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团队,5F即是“五防”: 防空讲、防泡沫、防花架子、防单一形式、防与学生为敌。
感悟二:有效教育的误区
片面认识。有的老师认为有效教育就是小组合作,非得每堂课都有小组合作;有的老师认为有效教育就是反复强化,因而课堂内容多的课堂,就无法实施有效教育;有的老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有效教育,断章取义,不得要领。
机械使用。有效教育理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部分教师机械使用,比如课堂强化次数必须达到多少等,这是照搬照用,没有创造,危害极大。
包治百病。有教师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有效教育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就能成为名师,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有效教育解决的是组织和管理方法问题,而不能解决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及教育使命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拒绝抵触。一些中老年教师有抵触苗头,应该克服,其实很多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就是有效教育思想的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已。
感悟三:几点想法
一是抓住精髓,稳步推进,逐渐统一思想,逐步展开,允许观望,允许失败,少争论,多实践;二是不排斥其它理论,应该尽可能做到教学方式改变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相结合;三是思考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是让教师体味教育的快乐和幸福;五是阶段性明确任务,自上而下安排主题,自下而上探索提升。
总之,通过这几天的系例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在思想上不再“怀疑”和“抵触”,也找到自身此之前实践的不足,更是明确了以后训练学习方式、注重“三性”与“三联动”结合与落实。
第五篇:治庸问责,我思我行
治庸问责,我思我行
(防汛抗旱和安全监督处:杨磊)
自实施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以来,通过学习阮书记发表的关于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的讲话,以及局党委对于“治庸”的相关指示精神。虽然我到新岗位时间不长,但我切实认识到了,加强责任意识,实施“治庸计划”是当前我们水务工作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个人素质、强化工作作风的良好契机,必将对全市水务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对照相应的责任措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把不断完善自身,加强自我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牢牢抓在手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准问题。为了找出自身问题,选准整改方向,我坚持按照局党组的有关要求,重点对照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力争把问题找准找实。一是通过自我反思查找问题。对照上级的要求,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深思,开展深刻自我批评,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找出自己的不足。
二是通过同志互帮查找问题。利用召开座谈会和与同事交流的方式,积极请领导批评指正、虚心向周围同志征求意见,查探问题,寻找根源,避免自我查找的主观臆断性。
三是通过群众评议查找问题。充分利用发放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我们所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及时归纳总结,集合我现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积极查找自身问题以及工作上的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查找,发现自己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学习不够。作为刚刚参加水务工作的一名军转干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我原来所学专业以及在部队从事过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水务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觉得自己存在一些畏难情绪,而且自认为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是很强,能够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比较少。
2、工作主动力不够。很多工作等上面安排,平时等事做,待有事情来时就做,没有工作前瞻性,前瞻和设想意识不够强。
3、全局意识尚有欠缺。由于前后工作的差异性,我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只注重自身本岗位的工作,只完成分内的事。有一种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就万事大吉的那种心态,有时候对全局的协同推进考虑不周。
通过这次治庸自查活动,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责任意识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水务工作大局,服务群众与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争取自我完善,改正不足,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1、在工作学习方面。不断的加强学习,特别是政治思想与水务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学习,扎实工作,勤于思考,多想办法,虚心向领导和老同志们学习,以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更好地提高自身工作的整体质量,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职责内,为武汉市的水务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在工作纪律方面。继续保持军人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各项纪律。
3、在工作意识方面。以献身、负责、务实为准则。平时注重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强自己的大局观,做到工作上协调统一,意识上大局为先,为全局整体工作的发展排忧解难。针对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工作方案,做到全局、目标心中存,工作、学习步步进。
4、在工作重心方面。始终以与民牟利作为工作的指南。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与效率上,具体的是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出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努力改进,增强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为领导分忧,为民解难。
以上整改措施,我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改进,不断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力争在整改后以全新的自我投入到我们的光荣的水务工作和伟大的为人民服务中来,请领导和同志们多多监督批评。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