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不好教”的孩子最难得-后进生转化
“最不好教”的孩子最难得
文/鲁作之
近来读一篇哪国孩子最好教的文章,叙说来中国支教的南非教师尼尔,以一道智力测验题戏说,中国孩子最好教,而美国孩子最不好教,这是尼尔的亲身感受,并不是凭空杜撰。但一名教师是执着追求教出这“最不好教”的孩子,还是这“最好教”的孩子呢?这对中国教师来说,是很值得思考的。
尼尔的智力测验题“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编进了课本,面孔不陌生。中国学生一班60余人,齐刷刷回答出了“标准答案:都吓跑了,一只也没有了”,“三秒钟就把问题解决了”。据此,尼尔说中国学生课堂纪律好,聪明,懂礼貌,守纪律;而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执教时,一个班24名学生“竟然都不吭声”,“只得挨个去问”。然后,学生不直接回答问题,却反问尼尔,“被问得摸不着头脑”。“一个问题竟耗了一堂课的时间”,“简直糟糕透了”。学生好教与不好教,评估标准在于学生不问与爱问。教师提问,不爱学生反问;学生答问,只管是否,教师不问过程。这里,尼尔说中国学生好教,其实是曲意点明,这种非科学的传统教学观,正支配着中国学生的智力生活。
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说,学贵知疑。美国学生在答题中,能在看似无疑处生疑,疑中国学生所不疑,疑教师所无疑。学生开始都不吭声,是脑子里有了疑问正在思考。首先,加州打鸟犯法,这道题的真实性存在吗?其次,发现了构成题目的条件与问题有诸多模棱两可的地方:树,单株的还是多株?鸟都有听觉吗?都能飞吗?枪击有声吗?还有几只,指剩在树上、树下的还是树周围的空间?于是引出了课堂上的那一连串幼稚而可笑的提问,在注入式教学看来纯属节外生枝、不以为然的提问,实际上是他们欲扬先抑,每道都关系到答案准确程度。孩子一旦澄清了模糊,便得意地回答出难得推翻的答案:打死的要挂在树上,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了。如果未打死的当中,有失去听觉的,一定留在树上;如果是无声猎枪,那胆大的,不会飞跑……他们从简单中演绎出复杂,又从复杂中归纳出简单。
善教者,能运用教材、教具、手势给学生带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表现自己。尼尔戏说的最不好教的学生,就是乐于在思考中表现自我的一类学生。他们爱发问、反问并非“糟糕透了”,而是学得生动活泼;学生爱问勤思,也是尊重教师劳动、热爱老师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禁锢得只习惯统问统答“是”或“不是”,是不足取的。诚然,“不好教”的孩子,在课堂上滋润他们“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长流水”的储备,才能应对他们海阔天空的提问;而“最好教”的孩子其实最难教,要擦刷这些孩子思维的“铁锈”,点燃勤学好问的火焰,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教学艺术、教育机智,还有心灵的抚慰。尼尔访问过16个国家,至少见多识广,不会不辨好教与不好教的真谛,说中国的孩子最好教,不过是恭维中国官员的一种幽默罢了。
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训练目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从学会到会学,就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会学,同时也会乐学、好学,有学习的主动性,善于选择和取舍学习的内容和范围。紧张而轻松的心境,会伴随他们的智力生活,很多时候,“不好教”的孩子会学、会思考,并不是教不好的孩子。教师应因材施教,就可能匠心独运地把“好教”的孩子转变成“不好教”的孩子;把“不好教”的孩子,进而培养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孩子。
第二篇:对孩子说的最不好的五句话t
对孩子说的最不好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2、“别跑,会摔跤的。”
你当然是好心,作为母亲,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你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作为父母,你的责任是爱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丽丽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第三篇:爱与信心最重要:后进生转化有感-后进生转化
爱与信心最重要:后进生转化有感
做班主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学生Z,我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被同事称为该班的“魔头”之一,他经常迟到、旷课、上网吧、几天不回家……在接手该班的初期,我曾几次试图与其接触,谈心,试图转化,但效果均不理想,他始终像一只刺猬,时刻堤防和警惕着,甚至仇视着周边的人,让你无从下手。
后来有一次,他突然脸带着明显的伤痕来上学,我担心他在外面跟别人打架了,赶紧找其试图了解情况。但鉴于先前找其谈心的状况,我这次没有直接询问他缘由,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常备药箱给其上了一些止疼消毒药,一边上药一边关切地问其疼不,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也许是这种默默的关心触动了他的心灵,他竟然主动告诉我这是他爸打的。首先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父亲下手会如此之重,更出乎我意料的却是他却略显开心地说:“我爸终于在乎我了!”
打开话匣子后,我趁机进一步聊起来了他的家庭和他的心理。原来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他爸也一直引以为豪,初二以后,他结交的朋友酷爱上网吧,他也渐渐出现了上网吧、玩游戏,迟到、旷课和不归家的问题。原先让父亲引以为豪的儿子出现这种现象后,其父亲开始时责备、打骂,但他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后来他父亲对其丧失了信心,不管他表现如何都不再上心,表现出不闻不问的状况。当他感觉到父亲不在在乎他,关心的成绩和表现后,他显得更失落。骨子里他还是想改变,想上进想得到父亲的关注,所以就以加倍的叛逆和问题试图引起父亲的关注,于是在学习也就有了“魔头”的称号。
了解这些之后,我首先与其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把他的情况反映给其父亲,他父亲也从骨子里爱孩子,但在孩子出现问题后确实很快丧失了信心,所以父子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也导致孩子的情况更加糟糕。沟通过后,我与其父亲达成一致的想法,以爱、信心和耐心去感化孩子,关注、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原谅孩子过去的偏执与失误,一切从新开始。
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在故意以叛逆的行为引起父亲的注意,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不再迟到、旷课,也努力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尽管成绩还是不理想,但他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不再是渐行渐远。
第四篇:孩子学习最佳期
【孩子学习最佳期】
1岁是听觉发展的最佳期;
1-3岁是口头语言训练的最佳期; 3岁左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 4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 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最佳期; 3-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 3岁开始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期; 10岁以前是学习外语最佳期。
第五篇: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后进生转化
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
昆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对班里的事情不太关心,看我的眼神也总是很茫然。我不知道他天天在想什么,但我希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到底怎么了?
这学期刚开学,我就对他进行了家访。当我来到孩子的家里时,迎面看到了五位大人。孩子的妈妈一一给我介绍,原来这就是平时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家人:姥爷、姥姥、小姨,还有一周只在周末回来的爸爸。这是一个大家庭。
在交谈中,我逐渐发现了昆的问题所在。
看,姥姥发言时,姥爷直撇嘴,还不时打断她的话:“你就是太惯孩子。”姥姥还不服呢:“你的方法也不对,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让孩子吃苦。”妈妈也发言了:“以后孩子写作业时,您别总进他的房间给他送吃的。”姥姥不干了:“你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多累呀,还不得先吃点东西。”爸爸指着妈妈也发言了:“以后吃饭就得让他快点,动作太慢,我都跟你说多少遍了,你也不管管他。”“我怎么不管呀,你平时没时间,周末也不和孩子聊聊天……”
看看,这样的一个家庭,所有的大人都可以对孩子指指点点,都可以给孩子讲一大堆人生哲理。而孩子呢?一个听喝者,一个弱者。在家里,孩子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失去了对事情的兴趣,更可怕的是孩子失去了自信。所以,他看什么都是灰色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缩影。我认为孩子也是家庭的缩影,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一个只知道挑孩子毛病,整天指责孩子的父母不可能给孩子以宽容的心态;一个只知道用放大镜看孩子不足的家庭也无法给孩子以温暖。
我为这个孩子感到悲哀,他才9岁啊!我要救救这个孩子。我与孩子的家长们商定:
一、家里只能有一个人管孩子。
二、教育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大人们先说一说,议一议,达成共识后再用在孩子身上。
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孩子。
四、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五、孩子的父亲一定要在周末抽出时间和孩子聊一聊,从父亲的角度关注孩子,给孩子一些建议和赞赏。
虽然我们大人之间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昆在多久的时间里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才能能够重新找到自信、自我,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我想,改变昆目前这种状况就像一个大工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家校的密切配合,需要家长真正改变他们的态度,真正站在一个与孩子平等的高度与孩子相处,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从心里接受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