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山果》有感:山果,我想对你说
山果,我想对你说
——读《山果》有感
文/江城
人越长大越孤单。孤单是因为见的人和事多了,越觉得看到了他们,就想到了自己的曾经和过去。人一旦怀旧了,就开始懂事了。只要懂事了,就特别容易感动。所以,内心会越来越觉得孤单。
最近《新湖南》《怀化扶贫》等新媒体客户端转载了一篇《山果》的文章。其实,很久以前,就看到朋友圈在转载,当时就看的稀里哗啦的,总有一种感动在心间。
自从2015年10月份,我从中国共产党怀化市委办回溆浦县扶贫办从事扶贫工作以来,心中的感动就越积越多,一看到那些生活比自己贫困的群众,就回想到现在还生活在大山里的亲戚,还住在农村的爸妈,还过着艰难日子的亲人。没有因为自己现在是公务员而感到高高在上,也没有因为自己有点能耐就忘记自己根本。所以,这份初心,是我坚持做扶贫工作的动力源。
扶贫工作做了两年了,这是我在一个岗位待的最长的时间,曾经到国家财政部驻地方办事处挂职过,在省委办公厅信息处跟班学习过,在市里工作过,在溆浦县沿溪乡过江坡村担任过第一支部书记。作为湖南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我经历了很多岗位,但是,最让我找到存在价值和过得有意义的工作是扶贫岗位;最让我有体面的生活的平台是溆浦县扶贫办;最让我想一直做下去的工作是扶贫工作;最让我坚持做的一件事是打脱贫攻坚战!
因为,扶贫给我力量。这种力量是发自内心的源动力,是毫无违和感的宣言,是真心实意的表态。我刚刚过完29岁的生日,按照农村的说法,我已经三十而立了。
就目前来看,我同一届的选调生都已经进入省委机关大院了,或者也是副科级乡镇领导干部了。从眼前来看,我比他们落后了,因为我还只是一个县直机关的股长,股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也不是官,顶多算了僚,就是做事干活的。
不过,内心里,我从来没有对坚持做扶贫工作这件事有过任何的怀疑。有时候工作很累,我动摇过,为什么要这么选择,为什么要坚持做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
扪心自问,我和自己的昨天比,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熟。我每天因为看到社会底层群众艰难生活的现状还能留下真诚的眼泪,就如看《山果》这篇文章,我在一个没有人的角落里,足足哭了半个小时。
“女孩说:啊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啊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
“啊婆,我叫山果……”
山果,你就是大山的果子,我也是大山的孩子。我的家乡溆浦县,还有1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8.32万贫困群众没有脱贫,还有122个贫困村没有脱贫出列,还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他们依旧被贫困折磨着,还在艰难的生活着,还在为衣食住行而发愁,还在……
我不敢写下去了,因为我的眼睛已经无法看下去了。
但是,我是一个三十而立的男人!我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我必须给你信心和动力。如果,我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拿出我不多的工资和你分享。我也一定会告诉你,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我是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没有大树可以依傍,我没有大腿可以拥报,我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不努力。幸运的是,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位能够给我经济支撑的丈母娘。两位妈妈,一个教会我做人,一个教会我做事。我的妈妈告诉我,娃啊,不管怎样,我都要让你读大学;我的岳母告诉我,崽啊,不管怎样,你不能拿别人一分钱。
所以,我学会了自强自立,我学会了经营家庭和洁身自好。不是我的,我坚决不要,是我要为之奋斗的,我哪怕去死,也要好好珍惜。
扶贫是一个好平台,是我们年轻干部可以大显身手的好平台,是能够磨砺我们心智的大平台。***告诉我们,年轻人有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我不想当什么官,我只想依靠扶贫这个平台,给我实现梦想的平台,给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活着意义的平台,让我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我是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一名本科生,当然业余时间,我自修了厦门大学农村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我很感谢教育带给我的红利。
所以,我一定要告诉山果,不管怎样,这个社会还有好人,这个社会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底层的人民,这个社会依旧是读书是我们贫苦孩子唯一的出路。我希望,你要早早的知道,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抽空读书,家庭带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读书,我们还要把书读懂读透。
第二篇:龙果山先进事迹专题
龙果山先进事迹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是铜仁地区松桃自治县蓼皋镇政法委书记龙果山经常给战友们说的一句话。
然而,时间定格在4月30日下午3时,身患疾病多年却依然带病坚守工作岗位的龙果山,却未能坚持住他生命的历程,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溘然离世,年仅47岁。
龙果山走了,带着对未完事业的牵挂。留下了82岁高龄的双亲,留下了没有工作体弱多病的妻子,留下了还在读书的两个儿女,贫困的家以及12.2万元的债务。
龙果山的领导和同事们说:人是有极限的啊,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一天两天还可以,长年累月的,铁人也受不了。龙书记是超过极限了,他像拉过劲的弹簧一样,回不来了。
5月6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县殡仪馆举行。上千名群众自发来到了殡仪馆,沉痛哀悼这个普通的副科级乡镇干部。
诚如诗人臧克家所言: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勇挑重担,为党分忧的好干部
“龙果山是累死的!”从镇党委书记罗钧贤,到普通的政府干部,都这样说。
蓼皋是苗语,即松桃的意思。蓼皋镇是松桃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辖15个行政村、5个社区。辖区有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98个,中小学校21所,面积10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6万多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75%以上。镇地理位置特殊,矛盾纠纷多,社会治安情况复杂。
2007年,松桃县在全县挑选蓼皋镇政法委书记。挑来挑去,将龙果山从长坪乡政法委书记调任蓼皋镇政法委书记。铜仁地委政法委副书记、时任松桃县委政法委书记龙秀刚说:“龙果山平时不多言不多语,但办事稳靠,工作扎实,会做、善做群众工作。蓼皋镇情况复杂,作为政法工作的领头人,繁重的维稳和平安建设任务需要个实在人”。
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复杂的形势,让龙果山不敢有丝毫懈怠。上任后他不分白天黑夜走访群众,调查社情民意,仅该镇坪块社区,两个月内龙果山就走访了所有吸毒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80多户,利用业余时间上法治辅导课8次。
接下来,龙果山根据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本镇工作实际,牵头制定了《蓼皋镇平安建设总体规划》、《蓼皋镇平安建设实施方案》、《蓼皋镇治安防范建设实施方案》等平安建设的方案。
不善言辞,是龙果山给人的第一印象;快速果断,是龙果山给人的第二印象;一抓到底,是龙果山给人的第三印象。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他还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与一票否决制相配合,建立平安建设督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制定平安建设工作半年检查和考核制度。每年半年和年终分别组织检查和考核,并将检查和考核结果通报相关部门,与单位负责人的晋职晋升挂钩,对存在重大问题的单位进行书面通报。
为加强全镇治安防范体系工作,龙果山牵头组建40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伍,在街面实行24小时巡逻;在社区和城郊四个村寨组建了108人的治安联防队伍,与巡防队相互照应配合,将城区治安防控延伸到社区小巷和城郊村寨;其余各村寨组建了义务护村队或护寨队,各厂矿、企业、学校均成立了护厂队和护校队,各机关单位均设立了保卫室,实行24小时值班。
龙果山认为,巡逻防控,提高见警力,是治安防范建设的有效手段。为此,不管他是否当班,只要稍有空闲,他就走街串巷“查岗”。特别是晚上,他索性和巡逻队员、公安干警一起上岗。一来二去,巡逻队员们都知道这个较真的书记,工作自然不敢马虎。一年后,蓼皋镇的情况让人刮目相看。
2008年,该镇被铜仁地区禁毒委表彰为2007禁毒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松桃县2007社会治安及平安建设一等奖、禁毒工作一等奖,摘掉了被戴三年之久的全区十三个毒情重点整治镇的帽子。
龙果山在位四年,蓼皋镇平安综治工作荣誉不断。2009年,该镇被地区授予“无邪镇”,荣获地区禁毒委表彰为2008年毒品整治先进镇,县委县政府表彰为200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目标考核第一名和全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禁毒工作被县禁毒委表彰为一等奖。心系百姓,为民解难的好儿子
在松桃县涉及该镇拆迁4000余户的旧城改造建设中,矛盾纠纷多发,但蓼皋镇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城镇建设进展顺利、成绩突出。这中间,凝聚着龙果山的心血与汗水。
每一件矛盾纠纷,只要喊到,龙果山从不推诿。调解过程中,他注重和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甚至多次,直到群众信服和满意。他的公正公平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凡是经过他调解的纠纷,没有一件产生二次调解。县拆迁办的杨三毛说:“龙书记懂政策,熟悉群众工作,善用群众语言,而且脾气好。他曾经说:人家有难事才来找我们,我们要耐心地听他们说,将心比心,好好地做思想工作,道理说深了说透了,他们也会想通的,思想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早在2002年,该镇蕨基村农民隆德康在长兴堡镇参加农网改造务工时,触电致残,被锯去左脚掌。当时工程承包方是四川岳池一家公司,承包方支付隆德康的医疗费后,对补偿一拖再拖,最后隆德康连承包方的人影都找不到了。2010年3月,在矛盾纠纷排查中,龙果山得知了隆德康的不幸遭遇,就把隆德康作为自己的矛盾纠纷包办对象。那家公司早已不存在,龙果山多次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反映隆德康的遭遇,并在县人事劳动、工会、供电等部门来回协调。2010年6月,供电等部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补偿隆德康10万元。
2009年夏,蓼皋镇粑坳村老卜茨组由于水源受到轻度污染,出水量减少,无法正常供水,直到无水供给。群众误认为是汇丰锰业公司的问题,多次阻扰公司生产。接到公司的情况反映后,龙果山立即带人赶到现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后经协调由镇政府出资,县城管局环卫站负责每天为村民送水,保障村民生活用水。此后,龙果山无数次参加送水,每次送水后他都要到群众家里走走,了解群众的想法。
2010年12月11日晚上,龙果山接到通知:该镇枇杷村背后坪组村民石景帮,打算将其去世的祖母安葬在与毗邻的太平营乡土屯村桐木组争执坟地,引起了桐木组村民的不满,桐木组村民正在进行阻止,双方互不相让,一场群体性械斗事件一触即发。晚上23时,全身被大雨淋得透湿的龙果山赶到石景帮家中,对石景帮一家及其亲友进行说服教育。由于当事双方分歧太大,整整一个晚上,浑身湿透的龙果山在只有几度的寒冬里腿病发作,他一瘸一拐地和随后赶到的镇政府干部奔跑于两村民组之间,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预防事态恶化升级。次日清早,龙果山把双方代表带到镇政府,进一步做说服教育,最后,石景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取消了将其祖母安葬在争执坟地的做法。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好书记
大概有十多年了,龙果山的双腿经常疼痛。但事情太多,龙果山没有时间去看病,听说强的松(一种激素药)止痛,又便宜,他就长期买这个药来吃。
男儿有泪不轻弹。蓼皋镇派出所所长石兵提起这些,就再也难忍泪水:“不论春夏秋冬,老果(大家对龙果山的爱称)都会和大家同甘苦、共患难。除非出差,每天他都会与大家一起巡逻。每年,我们有300多个晚上都战斗在一起。平时,老果脚实在疼得不行,吃两颗强的松,拄着棍子他也要坚持。后来双腿积水,他就自己拔罐抽水。劝他休息,他就说是小病。后来才知道,他的腿病是类风湿和痛风,都是累不得的,特别是不能走路,需要静养的病啊。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小病酿成大病,早来两三个月,也不至于死人。”石兵为此后悔不已,龙果山去世的噩耗传来,这个号称从不掉泪的坚强汉子放下电话便放声大哭。
2009年春节,城区出现“通天大盗”案,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高明且作案次数频繁,人心惶惶。龙果山白天在政府上班,晚上亲自参加巡逻和蹲点守候,并说案子不破就不回家。他在车上放了一床被子,困了就在车上和民警们轮流打一下盹。农历正月底的一个凌晨,已经熬了几天的民警实在熬不住,就说:“书记,不行今天就放假大家休息一下吧。”龙果山还是那句老话:“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你们打个盹,我来守。”同志们只好服从,龙果山一个人坚守。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背着装渔具的长形背包。这么早而且这么冷去钓鱼?肯定有问题!他立即叫醒睡得迷迷糊糊的民警,民警悄悄下车向那人包抄靠拢。那人发现了民警,拔腿就跑,民警冲上去,将其擒住,原来背包里装的全是盗窃作案工具。带回派出所一经审问,此人正是在城区盗窃作案20余起的“通天大盗”。
今年初,为遏制城区盗抢案件多发势头,他带领民警夜以继日巡逻守候,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小时。对此,该镇综治办干部龙金燕说:“龙书记基本上是每天七点来钟就到办公室,晚上处理事务要到
一、两点钟,在办公室沙发上随便休息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今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三)深夜临近12点,龙果山叫上石兵到城区巡逻,两人巡逻到县府路,龙果山突然说:“我有些稳不住,好像不行了。”石兵一惊:“怎么了?你不要吓我啊!”话音未落,只见龙果山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突然一下晕倒在地。石兵立即把龙果山送到县医院。医生作了初步诊断说:“这是明显的体力透支,如果不注意休息,会导致猝死的。”在医院休息了一会,龙果山执意要回家,石兵只得将他扶到家里。随后几天,龙果山不顾身体虚弱,多次参加深夜巡逻,几次脚痛得挪不开步,他还叫石兵开车带着他,在城区查看治安情况。2月28日晚,石兵照例开车与龙果山在城区巡逻。途中,龙果山突然浑身发抖,随即休克了,他立刻将其送到县医院抢救。3月2日,病情加重的龙果山在亲友和同事的要求下,转院到广州作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3月22日,龙果山回到县医院接受观察治疗。由于病情不断恶化,4月3日,又转院至重庆。
龙果山自己是工作狂,手下心疼劝他,他总是说:“干部是干啥的?就是为百姓办事的。即使不图大的建树,也得尽职尽责。”为了这份尽责,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依然挂念着镇里的工作。转院那天,龙果山还打电话给镇司法所所长何鑫,说自己把全镇夏季矛盾纠纷排查方案写在了笔记本上,笔记本就放在县医院病床的枕头下。
经重庆医院专家会诊,龙果山还患有肺结核和胸膜炎,因劳累过度导致部分器官衰竭,4月30日,龙果山医治无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两袖清风,舍小家顾大家的无奈父亲
凸凹不平的地面,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办工桌蒙上塑料布或花布就是他家的电视柜、写字台……
这就是龙果山——一个参加工作20余年的乡镇政法委书记的家。这家还没有产权,因为房子是蓼皋镇吊井湾社区的办公楼。
龙果山家境贫寒,工作20多年了仍无力在县城买房。妻子石梅芝没有工作,常年有病,长期服药。至今全家还借住在社区的办公楼里。女儿龙施羽正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读大一,儿子正在读初二。父母都已年过八旬,如今仍住在农村老家。
家境贫困,龙果山却从来没有向组织叫过苦,开过口。以至于到广州医病,借的钱用光了,无钱继续医治;到重庆住院,镇党委、政府负责人通过其亲属才得知他医疗费用过高、难以承受的情况,赶紧派专人送去2万元医疗费;女儿考取大学没学费,他也是向妹夫借的钱。
女儿龙施羽每次看到爸爸自己用针筒抽取脚关节的积水,她都会抱着爸爸的脚问:“疼吗?”爸爸总是坚强地说:“不疼!”女儿曾经问爸爸:“您工作快乐吗?”“没有办法啊,全家要生活,再说国家发我工资,我就得工作。当我把一件件矛盾纠纷调解好了,那时感到很快乐!”
但龙施羽并不快乐,因为她和弟弟不会做作业时,渴望当过中学校长的父亲来指导,常常是一种奢望。父亲就像是家中的客人,经常面都见不到。
龙果山妹夫石炳姚说:“我挺佩服我大舅子的,他就是个工作狂,顾不了家,嫂子和孩子们意见都挺大。他能解决好外面的矛盾,解决不好家里的矛盾。我就常常当和事佬,实在不行,他的家务事只好由我出面去管管。每年春节,他都让同事回家,自己留下来值班。2009年和2010年除夕夜,他腿病又发了,就打电话给我,叫我扶着他值班巡逻。”
看着丈夫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石梅芝常常以泪洗面。石梅芝劝他要注意休息,他丢给妻子的就是一句话:“忙过这阵子就好了!”
又一次,石梅芝感冒严重,打电话要他回家做一次饭,可他还是说:“这么忙,哪走得开啊!”女儿龙施羽生气了,要去镇里“声讨”爸爸。刚走到镇政府一楼,她听到了二楼传来爸爸熟悉的声音,爸爸正在调解纠纷,她悄悄走出了政府办公楼。石梅芝说,从去年7月至今,龙果山在家里吃的饭不超过10顿,去调解矛盾他从不接受吃请,大多数吃的是方便面。
龙果山是家中长子,又是唯一一个有工作的人。按照当地习俗,父母应该挨着他生活。但是,龙果山自顾不暇,父母只好在农村居住。在龙果山遗体前,母亲伤心地哭诉着:“你为什么会不关心我们啊,过年的时候你回去看我们也不到5分钟……”
2010年,龙果山母亲患胆结石在县医院做手术,30多天时间里龙果山只来看过母亲一次。做手术那天医生要龙果山来签字,因为要解决一个矛盾纠纷,等了许久龙果山都没来,直到医生发火,妹妹打电话骂他没有人性,他才匆匆赶到。签完字,没等母亲开始动手术,他又不得不离开。直到当天晚上快要12点,他才到医院看一眼母亲,20分钟后他又赶到派出所组织巡逻。母亲到铜仁医院动眼科手术,直到出院他都没有去看过,一直是妹妹照顾,为此妹妹好久没有理他。
龙施羽2010年参加高考,父亲要她选择警校,龙施羽一开始不情愿,说这项职业太辛苦。龙果山只给女儿说了一句话: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最后,龙施羽听从了父亲的意见。而今天,经历了人世间最痛苦的生离死别。遗体告别仪式上,看到那么多老百姓前来吊唁,龙施羽读懂了父亲:“父亲把他的一生,给了他喜欢的事业;把他的爱,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他的所作所为,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第三篇:吉尔果山天池导游词
吉尔果山天池位于扎兰屯市基尔果山上,距柴河镇以西40公里。它与驼峰天池、犴沟天池等组成了柴河景区的天池群,而基尔果山天池是其中景色最为壮观、秀美的一处天池景观。方圆约1.5公顷,水深不可测,是个静谧神奇的所在。这里丛林茂密,沼泉如织,车不能行,人迹罕至,长年为犴、鹿、獐、狍所拥有。圆圆的一泓湖水,宛如一轮满月,镶嵌在幽林群岭之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人说西湖之水美在水光潋滟,这里可比西湖水,更以幽静为绝。湖畔四周群山如障,风不能入,平静的水面如磨光的琥珀,光滑中泛出五彩潋光,俨如一幅刀笔精良的套色木刻。这里又静得出奇,只有山鸟偶尔飞过的鸣叫声。天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即没有入口,也找不到出口,而且水量常年保持平稳,丰雨时节水面不涨,枯雨时节水面不降。天池水含盐碱量高,常有鹿、犴、狍、獐等兽趁黄昏前来舔吃盐碱。
关于基尔果山天池还有一个“宝镜变天池”的美丽传说相传,一群仙女耐不住天宫的寂寞,便飞到人间游玩。当她们看到柴河流域风光美丽如画,胜似仙境,便纷纷飘落于此。她们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嬉戏玩耍。尽兴之后,她们对照圆镜梳妆打扮起来。梳妆打扮完毕之后,一个一个拖着长长的彩裙飞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美貌的仙女又飞了回来,原来是回来寻找遗忘的宝镜的。仙女飘来飘去,寻不到宝镜,恋恋不舍便欲归去,突然发现自己的宝镜遗落在大山顶处,已经变成了一座镶嵌在山顶的天池。天池平滑如镜,水光潋滟,圆圆的泓湖水,宛如一轮满月,清清楚楚倒映着群山的倒影。美丽的仙女看得呆了,久久不忍离去,直到众姐妹多次催促,才恋恋不舍地飞回了冷寂的天宫。
从此,大兴安岭东麓群山峻岭之中,便有了这座美丽的“天池”。由于“天池”形状非常圆而且非常美,且座落在 基尔果山上,因此得名基尔果山天池。基尔果山天池的幽静使人心旷、清爽令人心怡,别有一番情趣。卧于青春池畔,观景赋诗;架起野炊篝火,举杯相酌,觥筹交错。杯光酬酢间,使人名禄双抛,宠辱皆忘,真可谓人间一大乐事!
第四篇:山果、我的母亲等好文
山果
黄兴蓉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震撼与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 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拚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 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 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 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回忆我的母亲
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湿热得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及其后人的家风故事
蔡怡琳 林青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是一座由假山、花木、鱼池、草坪等诸多元素组成的古典园林建筑。这原是林家子弟读书学习的场所,现在已成为林则徐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一过仪门即有石铺甬道通达‚御碑亭‛。亭前一副楹联引人驻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一楹联是1842年8月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充军,途经西安与家人道别时所作。寥寥数语,畅快淋漓地展现了林则徐的爱国之情、磊落胸怀和责任担当,被人们广为传颂。而纵观林则徐一生,亦无愧此语。170多年来,林家子孙皆引以为傲,并把此联奉为重要家训之一。
诗书继世 情怀始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清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闻名中外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父亲林宾日是一个‚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的书生,靠在私塾教书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如此,林则徐的父母始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林则徐4岁时,父亲林宾日便‚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父亲的启蒙教育,促成了林则徐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林则徐的母亲是闽中宿儒陈圣灵的第五女,是位‚幼读书,通晓大义,勤于女红‛的女性。面对贫苦的生活,她对儿子的要求是:‚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在林则徐自己的记述中,幼时的生活场景是早晨随父亲到私塾去读书,晚间回到家中,放一张小小的桌子,兄弟们在一边读书,母亲与姊妹在另一边做针线活。如此家庭环境与教育,养成了他坚韧向上、勤奋好学的品行,读书、爱书伴其一生。
林则徐13岁时,父亲林宾日节衣缩食,把他送进鳌峰书院学习。在老师郑光策的教导下,他开始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眼界大为开阔。七年时间里,林则徐研读了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著作,诵读先秦诸子著作及《史记》《汉书》等史书,广涉历代文集、笔记、佛经、医书等。这些诵读坚实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游走自如,并养成他‚海纳百川‛的气度,为其关注并研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
林家长辈的‚朋友圈‛也影响着林则徐。林宾日平日结交的多是志高行洁之士,他的一位好友林雨化,为人耿直敢言,不怕触怒权贵,林宾日非常赞赏。林则徐少年时常听父亲谈起这位同乡前辈的轶事,深表钦佩。后林雨化因揭发和抨击福建贪官按察使钱士椿的罪行,被遣戍新疆,林宾日并未怕祸及自身而避之不见,反倒带着10岁的林则徐一起参加送别。这些细节,塑造了林则徐刚直的风骨。言传身教 承家报国
林则徐一生为官四十载,曾五任总督、两任钦差大臣。在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中,他始终不忘教诲子女。
读书明理是林则徐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督促子女读书方面,他非常注重以身示范,正可谓‚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前往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带的行李共四千六百余斤,其中绝大多数是书籍。即使是流放边远的新疆,他也不忘带着书籍。他的好友、福州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称,林则徐西戍登程后,‚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这种时时带书、有空就读的做法为子女作出了最好的示范。他还很注意与家人和孩子进行沟通,子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评点,林则徐无论公务多忙,总是抽空复信给予指导。
他还非常注意教育子女知进退,懂取舍。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他还给在京做官的长子林汝舟写信:‚为官时应时时做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一旦之用。‛进退之间,无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在林则徐的敦促和教诲下,他的三个儿子: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为官均廉洁而有政绩。
德厚流光 百年传承
时光荏苒,林则徐的子孙后辈们牢记祖训,在各自的岗位上多能勤奋上进、克己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
林则徐的曾孙林轼垣曾任北洋政府驻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地领事,抗日战争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经济艰难。南京汪伪政权的‚外交部长‛梁鸿志知道林轼垣的外交才干,企图拉他入伙。林轼垣不为高官厚禄的诱惑所动,严词拒绝:‚林文忠公(林则徐谥‘文忠’)的子孙不当汉奸。‛
林墨卿,后更名凌青,是林则徐的五世孙。抗战初期,他就读于燕京大学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凌青曾在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外事组工作,负责美军观察组的接待和翻译,还曾担任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语译员。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凌青就是这次谈话的现场翻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凌青参与了使中美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这是一场闪电式的‚乒乓外交‛,而中国方面具体实施这一外交任务的正是凌青。在美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前,凌青亲自到机场巡行检查,当他一眼瞥见悬挂在机场醒目处的一条‚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巨幅标语时,顿时觉得与那天的外交活动气氛极不协调。凌青果断 下达命令:‚取下!出了问题由我负责‛。在极‚左‛思潮猖獗的年代,这是需要很大勇气与魄力的。这也正是‚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家训的生动体现。
时至今日,林则徐的精神财富依然滋养着林家的子孙后代。林岷,林则徐的六世嫡孙女,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教授。自幼在父母的教诲下,林岷养成了勤奋读书的习惯,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撰写了《中国文化史概述》《中国大事本末》等多部著作。此外,在教学伏案之余,她还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尽力为国家多做贡献。澳门回归前后,林岷组织了七个艺术团体到澳门演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读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李华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阅读,让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阅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有的时候书籍虽然不能直接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却能给教师一个更好的看待教育、看待自身的角度,让教师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阅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吴非老师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在‚1+1读书俱乐部‛《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一书的分享会上,张文质老师说:‚其实我们今天读这样的书(指教育类书)就是像李华说的‘要是早点看多好’,早点看早点觉悟,时间比较多一点,改善的机会也比较多一点。‛教师是人,在教育学生和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的确应该在阅读和学习中勤反思、多警醒,应该常纠错和少犯错。然而,教师阅读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改错和少犯错上,那样会将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更应该通过阅读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有说服力、更有效果。如果能够以创新的思维、严谨的态度,结合自 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获取教育自信,最终以自己鲜明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实现人类的教育理想,就能够在成全教育的同时也成全自己。
福州教育研究院杨继红老师说:‚女人过了40岁,可以把一切遭遇当成艳遇。2007年我已是48岁的人渐老、珠已黄的女子,然而加入‘1+1读书俱乐部’八年来,艳遇一堆书也艳遇了新的自我。阅读书籍,像美容护肤品、像良药,保养着我的肌肤,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平稳地度过更年期,延缓进入痴呆期,缓慢地衰老。八年来,我自己也真切地体会与品尝到阅读对生命宽度和深度的影响。‛
长乐教师进修学校黄慧玲老师是‚1+1读书俱乐部‛的新成员,她说:‚俱乐部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深深吸引了我,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激动不已,从教25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那种幸福和快乐,让我第一次一个月内读完三本书,这对不善阅读的我而言简直是个奇迹,第一次发现我还有阅读的欲望,不但能全部读完,还能简单写出自己的感悟,我想这就是‘1+1读书俱乐部’的魅力。为此我为自己点赞,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自信,是阅读让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专业恐慌,努力寻求自我突破。‛
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也必须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我们才真正将自身与世界万物区分开来,又在阅读中强大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遇见最好的自己,以充分的文化 自信将人类的文明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之中最重要的,既不是学问经验的堆砌,也不是名利权势的攀升,而是心灵的成长,它形成了个人的终极成长。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成长的光环黯淡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成长或代替那些成长,它可以涵养一个人的气质乃至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唯有通过读书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最终实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可以说,读书是教师教育职业的内在诉求,是教师内心真实需求的呼唤。作为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自己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必须具有阅读的期待。
教师的阅读,决定着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决定着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我理解的阅读的力量。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所说:‚所有这些人(无论伟人或凡人)都是读者,他们从阅读所获得的乐趣、责任与力量和我所获得的没有两样。我并不孤独。‛
是的,我并不孤独!
(作者系福建师大附中教师,入选2012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第五篇:我叫山果读后感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我叫山果”读后感
作者:岁月如歌
凌晨一觉醒来,看到王政委在“老友乐”微信群里转发的“我叫山果”一文。正如政委所述那样,我也是一字一句地连看了两遍。一篇三千来字朴实无华的记叙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值得深思……
文章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卷徐徐向读者展开。从一群十二三岁大山里的孩子背着背篓挤火车的广角镜头,浓缩到一位穿着打了补丁衣服满脸汗水的背篓小姑娘的特写镜头。通过列车上乘客们从开始迷惑到后来同情小姑娘,并通过购买她的核桃向孩子伸出援手的全部过程。
文章中小主人公“山果”的经历,不仅使我联想到我的童年往事……
依稀记得童年时期----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偏僻农村家庭的孩子多,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正如文章中的女孩“山果”那样,十来岁的孩子穿打了补丁的衣服,吃不饱肚子,还要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农活劳动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时由于家里孩子多,甚至每当某个孩子过生日那天,母亲只能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偷偷塞进他(她)的小书包里……
没有想到的是,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国家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偏僻农村,还有许多像“山果”那样花一样的孩子,仍在经历着半个多世纪前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难生活。
联想到当下社会,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拉大。像“山果”这样的孩子还继续挣扎在贫困状态中。但是,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从根本上使老少边穷地区的民众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让无数“山果”那样的孩子真正露出可爱的笑脸!
2016年元月3日零晨时分
我叫山果(原文)
链接
我叫
山果
“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拚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使劲儿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儿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及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 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一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 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拿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 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儿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儿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 儿药。”小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作者:佚名)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 中华雷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