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5篇)

时间:2019-05-15 16:1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

第一篇: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

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

张贺

写在前面

今天在整理社团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第二届会长写的文章,当时是向中原工学院校团委主办的电子刊物“绮湖文梦”的“红楼文苑”专栏投的稿,采纳与否现在已经不能知晓,唯有这篇文章以word文档的方式穿越近10年的时光,展现在我的眼前,后续整理过程中将会陆续发出历届社长大大的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所有图片均截取自87版《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题记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内涵,使中国古典文学达到了最高峰。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是自律的、哲学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宇宙的,也是文学的。作为我校红楼会一名会员,我凭借着自己数年对《红楼梦》的潜心阅读,借学校《书香致远—中原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读书节作品选》出书之际,特写下这篇《红楼梦》读书心得,鉴于篇幅有限,仅作几方面新的见解,以飨读者。

关于《红楼梦》的书名

“红楼梦”三字其实并非《红楼梦》一书的原名,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样,《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实之所以称为《石头记》,那是因为书中所叙之事乃假托为一石头所记,并且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而且他原为大荒山无稽崖边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皆因种种记事都与这块顽石有关,所以才名曰《石头记》。

另外,历史上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它各自的含义。例如“石头记”一名就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而改名为“情僧录”,后来曹雪芹又将“风月宝鉴”改名为“金陵十二钗”等等。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为什么最终要以“红楼梦”三字作为书名呢?其历史原因是因为后来程、高等版本的出现。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红楼梦”三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实“红楼”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红”做“女儿”讲,“红楼”即指“女儿的闺房”;二是“红楼”即“朱楼、朱门”之意,寓言“富贵之家”.事实上结合《红楼梦》一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这两方面的意思是都有的。那么,“梦”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梦者,幻也”.意指“不真实”.结合“红楼”二字,我们便可推断出“人生如一梦”的意思。的确,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便是这样一位钟鸣鼎食之家的纨绔弟子,过着梦幻一样的生活,最终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在我看来,尽管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更名为“金陵十二钗”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含义却远不如“红楼梦”三字更值得斟酌与推敲。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善恶之论

就我这几年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而言,我其实是不赞同一些读者极端地去喜欢或讨厌某一位故事人物的。至少对《红楼梦》这部书而言不应该这样,《红楼梦》是一部真实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发自内心的,是无褒贬色彩的,他就是如实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不灌入自己个人的偏激的感情。

例如,我喜欢林黛玉各方面却不喜欢她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却不是这样,她以其大度善解人意赢得了众人的欢心。不过也有人说薛宝钗城府太深,又阿谀奉承。其实这种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如果真如所说的那样,那么,宝玉还不免“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这也未免太“下作”了吧,所以说人物形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其实,我是比较喜欢宝钗的,从人品上看,宝钗应该是个端庄、美丽、博学自重的女性,只不过她的思想完全是封建的正统思想,但她待人处事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法的,在那时看来是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的观点也随之不同而已。

另一大极具争议的人物便是贾府“掌柜的”琏二奶奶王熙凤了。王熙凤本是王夫人娘家侄女,嫁给贾家大老爷贾赦做儿媳妇,贾琏之妻。王熙凤从小一身男儿身打扮,做事干练,性格泼辣。

她在贾府的生活和权力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概括再贴切不过:“谁知自娶他(指贾琏)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她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况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由此我们得知,王熙凤在贾府中起着“总管”的作用。既然为“总管”,就难免“管”出一些非议来,从而王熙凤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位“地道”的尖酸刻薄的泼妇。

不过从第五十五回她与平儿的对话中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二是家里出去得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恐怕就要赔尽了。”这些话其实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同时也不免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有关“黛玉之死和宝钗完婚”

众所周知,《红楼梦》全稿已不存在,现流行《红楼梦》版本中普遍认为是由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而在续作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续作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不及前八十回,甚至有许多故事情节是有违作者原意的。

而我新近发现,在第九十八回写道:“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结亲的这个时辰”,这个看似十分戏剧性的一幕确实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还能增加人物身世的凄惨。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又会觉得这是很荒唐的。

首先,这一情节是与小说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严重不相符的;其次,退一步说,以贾家的地位来说,他们也绝不会让宝玉偷偷完婚,尽管一方面只是为了去邪冲喜,但贵妃病逝并没明令不能娶亲。再说,宝玉真正喜欢的是黛玉,与其说让宝玉娶宝钗,还不如娶黛玉病好的更快。只要病好了,还在乎什么金玉之说吗?

后记

《红楼梦》一书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以其极其精巧的构思和宏伟的结构,以及巧妙离奇的构思,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爱好者,屹立在文学之巅!

第二篇:读《红楼梦》之袭人有感

读《红楼梦》之袭人有感

2008020339 杨栋 国贸

2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贾宝玉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袭人原名花蕊珠,从小就卖给贾府做丫鬟,一开始服饰贾母,后服饰史湘云。因贾母恐宝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给了宝玉,是服饰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之意赐此名,是宝玉第一个性经验对象,后成为贾宝玉的侍妾。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 “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喜爱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吧。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与朋友们的争驳了。记得我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的形象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似的。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人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认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对,十二钗中无她,实在是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

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爱煞袭人,无由,无终。

第三篇:读古典名著《西游记》有感

读古典名著《西游记》有感

每当我听到电视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的乐曲声时,就会丢了手中的一切去看《西游记》里的精彩故事。

今年暑假,爸爸对我说:“鑫泽,你也不小了,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应该把《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读一读,体会书本与电视剧之间的差别。爸爸想你一定会有不同收获的。”我感觉很新奇,于是就从爸爸的书架上取下了通俗版的《西游记》读了起来。开始时,有些厌倦,可读到后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集情节,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令我爱不释手。让我了解到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了它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经典故事。

唐僧忠于职守,沙僧憨厚老实,孙悟空计谋多端、为民除害、乐于善举,尤其是“悬丝诊脉”这一情节让我难以忘怀。他不用吃药打针几下子就把久治不愈的病人治好了。方法简便,手到病除。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医技精湛的好医生去造福人民。

我爸爸是个医生,家里常常有来治病的人。每当我听到小孩子打针、吊水时的哭喊声时,我的心都揪了起来。我就在想:我要有孙悟空的本领,用他的方法去给孩子治病就好了。还有我家邻居住着一位四十岁的叔叔,他不幸得了肝癌,在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整天都郁郁寡欢,日渐消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痛苦的离开了人世。他那悲伤欲绝,使我处于深深地难过之中。从那之后,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能治百病的好医生。

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做医生深知病人的痛苦,责任重大,你将来要想做个能医治百病、为民除害的好医生,首先要打好文化基础,再认真钻研,愿望是可以实现的。”是啊,航天梦、下海梦,那些古人想也不敢想的梦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们这一代有这么充足的学习条件,有老一辈为我们引路,即使征途有千难万阻,也一定能战胜的。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强国之梦的责任,国家要富强,不仅要生活富裕,公民还要有健康的体魄。世界上虽然还要许多疑难杂症,但我们只要攻关莫畏难,苦战定过关。我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到那个时候,孙悟空的本领已不再是个神话,不再是个传奇。

第四篇: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是嫉妒和惋惜吧。

羡慕宝黛的才情,惋惜她们的命运。

林黛玉一首<<葬花辞>>,就彰显了她的才情,同时也表明了她的命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就是林黛玉,不拘于礼教的反骨女子的傲骨。然作为挑战那个时代的反骨,黛玉的命运自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欣赏黛玉的傲骨,但不喜她的多愁善感,虽说是寄人篱下,好似无根浮萍,但史湘云与她身世相似,却能肆意的生活,这是黛玉的不足之处。我欣赏黛玉的才情,“冷月葬花魂”是她自身的写照,却不太喜她的悲凉。世人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黛玉身子弱神经纤细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

再观薛宝钗,则是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端庄稳重,精于世故,深得贾府众人的喜爱,最终成为宝二奶奶。以花比

之,她就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被人们誉为” 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在《爱莲说》中是世人最爱,为什么呢。因为她迎合了当朝统治者的喜好,在这点上可以说,宝钗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女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写照,她从不会没目的的帮助人,她在大观园中对丫鬟们施与小恩小惠,是为了得人心;探望病中的黛玉,关心生活起居,又何尝不是在作秀呢,虽说我的想法有点偏激,但宝钗的装憨,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是一个憨厚的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上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而判词内容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

意难平。”宝黛与宝钗三人的爱情纠缠不清,结局是一死一出家一守寡,这究竟是谁的错,又该怨谁,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五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诗词有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每当读到这首《葬花吟》,总会感叹曹雪芹那出众的才华,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才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而又优美的诗句?作者的这首诗把林黛玉的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了林黛玉不孤傲不阿的气节。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把林黛玉的那些“使小性子”、“爱生气”得毛病全都抛诸脑后了。原来在柔弱的外表下面竟有如此令人钦佩的骨气。

相比于宝钗的圆滑、有心机,我更喜欢黛玉的单纯与善良。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对黛玉的爱哭很不理解,当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才发现黛玉是个多么可爱而又美丽的女子,她教香菱学诗、从不阿谀奉承权贵。也许正是因为她处事不够圆滑、不会讨长辈的欢心,才注定了她不能与宝玉走到一起。

黛玉是完美的,完美到她并不适合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俗世中生存,也许死对于黛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正兑现了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本来就不是凡人,可能又回到属于她的仙境中去了吧!

下载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从第一次读《红楼梦》至今,已有一年之久。《红楼梦》是我唯一一本百看不厌的书,可能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过于感人。 《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和表妹林黛......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记 一滴冷泪打湿满江清雅,我轻轻合上古书,思绪宛如弦声余音缭绕 。微风掠过,脸上冰凉凉的,才明白自......

    读《红楼梦》有感

    献给幸福的少数人 (见于《红与黑》目录)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一趟心灵的旅程。 在自家书房这一小小的天地里,缓缓地品过......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 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书给我看,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时,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地被......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的感想 09中文 阮枝梅 09111215 《红楼梦》,其问世之始,似乎就注定了它的沧桑。由“脂评本”到后来的“程甲本”及后来的《红楼》揭秘系列问世,如今庚辰本与戚序本......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张慕寒 原本认为《红楼梦》不过是一本讲述关系复杂的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不对它有什么兴趣。但翻开《红楼梦》,我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合上最后一页,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