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一)拒绝双面人生
杨靛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读追问有感
(二)正三观,守底线
(城管局纪检组组长 茆廷成)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读追问有感
(三)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
百度百科对虚荣是这么解释的:“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它会蚕食人的灵性,蚕食美好人生,使人远离如来本性而生活在虚妄颠倒的梦靥中。虚荣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它会逼得人发疯,会迫使一个人去追求虚幻的泡影而忽视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只大公鸡要在自己的尾巴上插满孔雀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人生的许多悲剧是虚荣心导致的,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是浪费在虚荣上面的,人内心的许多痛苦和烦恼是自己的虚荣心造成的,人生的许多不幸和灾难是虚荣心导致的,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被浪费的。
不管是木碗还是瓷碗,只要能盛饭即可,何必非得用银碗金碗呢?不管是茅草房还是木房,只要能挡风避雨供人居住即可,何必非要住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五星级酒店呢?不管是电子表还是石英表,只要能准确获悉时间即可,何必非要佩戴几万元镶嵌宝石的机械表呢?不管是树叶还是粗布,只要能穿着舒适得体能保暖御寒即可,何必非要绫罗绸缎呢?活人就活一个踏实自在纯朴自然,何必非要活人上人非要活得显要活得让人注意让人刮目相看呢?
好端端的日子,若一旦图谋虚荣,好日子都会变成苦日子;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若一旦图谋虚荣,忌妒、埋怨、责备、愤恨、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伪等心灵杂草就会疯长,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春光明媚和煦如意的人生,一旦图谋虚荣,就会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瞬间暴风骤雨龙卷风刮起。
爱慕虚荣的人活得不真实,活得不踏实,他永远活在焦虑中,活在未来的虚幻中,他永远在攀比,永远在打听和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他永远觉得自己重要,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看重自己或冷落自己,他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因为他始终在处在猜忌中,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为了满足自己被扭曲的自尊,他常常会不顾现实而铤而走险,会无端地生气发脾气,会无事生非制造狼烟。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入圣境。”虚荣心就是俗情,是俗世俗心,若能摆脱虚荣,便可超凡脱俗,修行修炼升华生命的品质没什么高深的法门,摆脱虚荣即达圣境。
前不久我汇总了世人给我的绰号,其中有“泼妇”、“小混混”、“周扒皮”、“花心大萝卜”等,我为什么汇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论世人如何说我评论我给我以什么样的绰号,我还是我,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我不会因为人们歌颂我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人们贬损我而自惭形秽。
在家园里我提倡大家要“厚脸皮”,这个“厚”不是“厚黑学”的“厚”,也不是“厚颜无耻”的“厚”,而是摆脱虚荣摆脱虚华回归如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厚”,“厚德”才能“载物”,摆脱虚荣才能品尝大千世界的原滋原味,不慕虚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每日里欣赏人生和生命的乐趣妙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然纯朴,才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
觉得痛苦时一定要转识,要转180度,只要一转识,面前风和日丽一望无际,若不转识,面前荆棘戈矛悬崖峭壁。痛苦是自己内心的意识,要靠自己转识化解,别人是帮不了忙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
早日从自己身上铲除人生的癌细胞——虚荣,回归如来吧!
第二篇:读《追问》有感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党纪国法干什么?
-----读《追问》有感
《追问》主要讲述了八位具有代表性贪腐官员的故事,描述了他们如何一步一步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肆意妄为的腐败”,最后落入“颓败不堪”的路程。我在初读《追问》就被一个个纪实故事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唏嘘不已。之于我,心中也留下了几个疑问。
追问一:“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身居要位的行政官员可以在经历年轻时期的吃苦耐劳,仍旧没能把持住糖衣炮弹的诱惑,陷入腐败的深渊?”“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仍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一连串的“为什么”接触到这些故事后心中泛起的,这些人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如《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高官,《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等,在他们还没有手握大权时,都能够追求向上,锐意进取,充满激情,可是位高权重后,为何轻易的被外部利益绑架,失去自我,进而为所欲为。
追问二:“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重锤响鼓之下,仍然还有一批又一批“老虎苍蝇”被打倒。党纪国法在这些人眼里到底是什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纪国法是从政做人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个人只有敬畏法纪,才能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目无法纪,必然迷心智、乱言行、丢操守。纵观这些落马的贪官,无不是让贪欲蒙蔽了理智,让权势淹没了敬畏,一步步失守法纪的防线,最终走向蜕变腐化、违法犯罪的深渊。这警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党纪国法面前,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心怀敬畏,才能慎始敬终;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
追问三:“如何做”。
如果仅仅是东窗事发以后的道歉及后悔的话,那我们还需要党纪国法来干什么?而且有些人在彻底被打垮以后,仍然无法正视自己内心,身心俱废,马上垮掉。“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现实他们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将党纪国法抛诸于脑后。党员干部要坚定自己的理念信念,记得自己“从何处出发,为何出发”,将党的规矩意识植根于心,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
就像二月河在这本书的序中说到的“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无论是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应当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人。
第三篇: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崔治涛
近日,我抽空读了反腐纪实作品《追问》这本书,书中深刻记录了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8个典型事迹,以及他们违纪违法的心灵路程。同时,书中无时无刻地在提醒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干净、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提记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理念的丧失、觉悟的退化,让原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弱化,物质享受、官位思想占据思想本源时,腐败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通过几个故事的深读,我认为领导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
一是要把好思想关。思想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空洞务虚话题,一个领导干部倒下,首先源于思想根基的动摇,只有思想上的清醒,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个人内心对腐败要有持续抗拒心理,面对金钱和美色诱惑能有良好心态面对,有足够理由说服自己抵制。只有把好思想关,我们才能做到坦然面对人生进退,与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拥有强大的内心思想定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二是要把好初始关。贪腐犹如潘多拉魔盒,但凡有过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是腐败的规律。腐败离每个人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是不经意间帮别人办个私事,别人认为你帮了大忙,硬是要送点钱财表示感谢,碍于面子就收下,糊里糊涂地就开启人生第一次腐败。尝到腐败带来的甜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因此,我们内心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珍惜组织给予的信任和关怀,坚决抵制腐败。
三是要把好亲情关。贪婪的夫妻和子女很可能会造就贪腐官员,这是贪腐案反复证明的规律。要做廉洁的领导,必须要有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我们开展警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领导干部个人,更要延伸到领导干部家属。只有家属内心思想认同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才能让领导干部轻装上阵,还能通过家属监督和纪委监管的里应外合,为领导干部远离腐败架起一条牢固的防线。
四是要把好权力关。“修改工程容易,修改人生难。”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该案例的主人公曾是交通部门的一位领导干部,因自认为功劳大而未得到相应的职位就与新来的领导唱反调,把原有的能力优势未能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而是为他人做嫁衣,用权力换来了物质人生,最终被拉下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而不能恣意妄为。尽管我们也承认某些领导具备很好的能力,但由于官本位思想过重,权力就变成了自身贪腐的工具,实在是令人痛心。
综上,既然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就需要把好这“四关”,时常校对好自己行进的方向,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由此,党员干部才能做好人民的好公仆,履职尽责,能力展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效、人民造福。
第四篇:读《追问》有感1000字
读《追问》有感1000字
最近读了丁捷先生的《追问》,书中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很真实、很立体的将这些官员的成长与贪腐史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得不说,读完之后心里有一种郁结的感觉。
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都一步步地走向了堕落;他们大多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了阶下囚。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沉浸权利。我从他们的故事中体会了一些。
不忘初心
故事的主人公们,他们的青年时代是艰苦而又多彩的,勤奋、刻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有的本可以成为一段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却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有的临近退休,认为没有必要再那么坚守,他们最终堕落了,他们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如果中年时期的他们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掌舵好自己的思想、抵制住诱惑,那他们的人生可谓是完美的。
身要正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觉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始至终保持新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必须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提高自身觉悟的过程,也就是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过程,这样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才能找到自身的行为准则。
交友要慎重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从这些落马官员身上看到,在一些权钱交易、利益同盟中,少不了不法分子的腐蚀。他们的失控也很简单,就在请客送礼的传统中,逢年过节,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然后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收钱成了习惯。所以,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
为官发财当两道
一个人如果选择从政就不要在从政中发财,选择发财就应去合法经商。可是,从书中可见不少人仍想方设法倚仗公权,做着“发财梦”,花样百出,钱权交易、权色交易,收受巨额贿赂,给国家和集体利益带来损害,危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个人、家庭都随之受到了伤害。总书记说过,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要牢记。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文/ 成宏
第五篇:读《生命的追问》有感
读《生命的追问》有感
《生命的追问》这本书是由著名的文学家张海迪所写的。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对它的标题产生了兴趣,生命的追问,到底是追问什么呢?直到现在,我对书中的那两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在书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心的激情。整本书中,透露了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但是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一些伤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纯朴的村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亲切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梅花儿开》时,那是一副多么感人的画面,真令人羡慕!
这深深的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热情开朗,被作者真实的描写出来,她们是一群快乐的天使,与她们在一起,不仅能给作者带来无穷的生命力,也传递给读者生活的乐观。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残疾也是一种美。张海迪用自己的坚毅和善良,书写着它的灿烂人生,大家一定要好好品味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