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6:3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7课时教学设计

【课 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阅读思乡故事,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积累思乡怀乡的语句。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借助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句,丰富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游子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几位作者的思乡方式,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使我们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可以是借景,可以是借事,也可以是景事相融来抒发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主题学习丛书之二《情归故乡》中的佳作名篇。

2.板书文章题目:《故乡的烤红薯》《榆钱饭》《故乡的元宵》,学生齐读。

二、初步感知,互动交流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初步阅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四篇思乡为主题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读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结:通过阅读和分享,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再读群文,精彩分享

在阅读这三篇文章时,有哪些精彩的情节或者读书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读,聊一聊。

1.聊《故乡的烤红薯》

(1)谢冰莹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寓情于事)

(2)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事?试着用事情串联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通过作者夜思故乡薯,烤红薯比赛,孩子尤爱红薯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

(3)在谢冰莹的笔下,故乡的烤红薯包含着家的味道,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食物也常常萦绕心头?这种食物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你来讲一讲吧。

(提示:①姥姥包的水饺比其他人包的好吃,因为这水饺饱含着家的味道。②妈妈为我做的糖醋鱼包含着浓浓爱意。③那一兜嫩玉米是我亲自参加劳动得来的,所以觉得格外好吃……)

2.聊《榆钱饭》

(1)什么是“榆钱饭”?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借物抒情)

(2)请用上串联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3)“对一般人来言,因为榆钱饭稀有,所以珍贵;对我而言,榆钱饭珍贵却有更深的含义。”榆钱饭对“我”而言,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童年时代,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文化大革命中”中,久别的榆钱儿又来救命了;1982年以后,“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

3.聊《故乡的元宵》

(1)本文围绕着“元宵”主要写了哪些活动?试着概括一下。

(2)在这几项活动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浓淡适宜。)

(3)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的民间节日活动,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中流溢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回忆你的家乡过年习俗,你有哪些最深刻的记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四、主题拓展

除了我们今天阅读交流的三篇文章,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以“水是故香甜”“心灵的故乡”“最美是故乡”“永远的乡愁” “经典诵读”五个主题选编了三十几篇经典美文,它们带我们走进游子内心,品一杯思乡之茶,品味醇香,情感浓烈。

第二篇:《测量》课时教学设计

《测量》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 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5、6、7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七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8页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五、六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二、巩固、运用

三、全课总结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

2、讲故事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第14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三、全课总结:

第三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麋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重点掌握“沛”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情感朗读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我们先来玩个歇后语的游戏,好不好?老师说上半句,同学们接下半句。

1、丈二和尚——

2、八仙过海——

3、秃子打伞——

4、狗捉耗子——

最后一条:姜太公钓鱼——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姜太公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4、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麋鹿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黄海滩涂上,这里(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二、认识麋鹿:(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处理“四不像”(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

2、话说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想要向各位神仙夸耀它,那么,他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夸耀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外形特点?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4、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5、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说明方法),比如: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我们对麋鹿的外形特点了解了,那么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1)自读课文,找找相关语句。(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帮姜子牙解说麋鹿,先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小结并设下悬念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也就是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这种奇特的动物了,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到底有怎样的经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在教学时,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再交流,读句子谈说明方法。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最后请学生代表上台以姜子牙的身份介绍自己心中的麋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交流外形与习性的句子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无法保证解说麋鹿随文练笔的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交流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时出示课件有些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衔接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使思路有点乱。其次,语速有时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第四篇:《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小资料】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鄂温克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第五篇:2-3课时教学设计

5.雨 后(二下第5课)

课文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首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爱雨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来朗朗上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意,并能背诵这首诗。

3、学会9个生字,理解“兴奋,使劲”等新词。

4、能读懂诗歌描绘的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夏天雨后游玩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表达。

2、读出孩子嬉戏玩乐的场景和兄妹幸福愉快的心情。教学策略:

教法:点拨、引导、鼓励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思路: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汇报、拓展延伸。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兴奋,使劲”等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小诗。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

1、同学们,人们常说:春雨绵绵,夏雨婉约,春雨和夏雨之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雨后的世界常常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堂。出示图画(雨后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景象)。

2、你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吗?下过雨后你喜欢怎么玩耍?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雨后玩耍的感受吗?

3、揭示课题。

4、学生结合课题质疑,教师进行梳理归类。

二、师生互动式学习:

1、现在,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会写什么?

2、师朗读,学生听老师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它。(2)交流识字成果。通过学习,你认识了那些生字?能把你认识字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细读课文,深度感悟

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一小节的内容,再画出你所喜欢的那一小节诗歌,大声的朗读出来,并想一想,你从这一段,想象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

(1)你喜欢哪一节?能读一读吗?

(2)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节呢?

5、再读课文

三、知识拓展:

1、师指导写生字 梢、咬(左小右大)射、劲(右左一样大)

2、练习、描红。

3、学生练习

怕()梢()粗(){ { {

拍()悄()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2、理解诗意,并能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表达。

2、读出孩子嬉戏玩乐的场景和兄妹幸福愉快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激趣导入

1、我们来当啄木鸟,师出示一组错别字,让学生纠错。树稍 心奋 短组 小辨

2、同学们,你们这些啄木鸟当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诗。

二、互动学习:

1、指名朗读。

师质疑:海洋是什么?神仙指谁?

2、交流后师述:

是的,雨后的广场就像海洋,那么宽广,树梢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赤脚戏水的孩子快乐得神仙一样。

3、读好本节。

4、自由读以下几节:说说你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5、交流。

(1)喜欢哥哥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2)谁来把这个小家伙的表现读一读呢?(3)谁来把哥哥的高兴劲儿和对妹妹的关心读出来呢?

(4)师: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滑了一跤还那么兴奋和骄傲呢?妹妹的表现:你喜欢妹妹吗?为什么?

6、选背段落。自选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背一背。

7、走进作者,了解冰心。(1)、了解冰心奶奶。(师介绍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冰心奶奶更深刻地了解)(2)、走进冰心作品世界,欣赏诗歌《别踩了这朵小花》。

三、拓展延展

1、朗读

2、指导背诵

3、把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个画面画下来,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4、完成师设计练习。

附:板书设计:

5、雨后

哥哥 滑一跤

快乐得很像神仙{ }天真无邪

妹妹 小心跑 也想滑一跤

借助已有经验 体验童真童趣

------《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佳作,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意真意趣的诗歌。诗中作者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情感体验,来感悟学习课文,让孩子再次享受童年的乐趣。

一是从生活入手,揭示课题

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孩子都有过玩水和踩水的爱好,那快乐的感觉还常常留在孩子们的心中。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踩水、玩水的快乐情景,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师:每们喜欢下雨天吗? 生:喜欢!

师:雨后,你们喜欢干哪些事呢?(生稍有迟疑)

师:春夏之交,每逢下雨,我总能看到不少同学的鞋子和裤筒子都是湿的,你们谁能说说是怎么搞湿的吗?(引导)

生(齐):互相追逐、玩耍搞湿的。师:你们喜欢在下春雨时追逐玩耍吗? 生(齐):都喜欢!(生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你们有同样经历的文章----《雨后》。这样从学生生活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从想象入手,体会有趣 在学习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大胆想象他们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背景,特别想象小哥哥在摔跤后,嘴里说:“糟糕,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那时的心情与想法,通过角色转换,大胆地想象,细微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与感情。

三、从朗读入手,体验情趣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本诗歌时的兴奋,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

生: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生一边读一边做着使劲踩水的动作)师:有的用右脚,有的用双脚踩着水,真是活灵活现呀!生:“妹,小心,滑!”(生读得声音洪亮且逼真)

师:是的!读出感叹号的作用和意义。声音不大,妹妹是听不到的哟!生: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生做拍水淋淋的泥裤子的动作读)

师:唉呀!你们就像是到现场听到和看到一样呀!通过全神贯注地读,诗中的“——”号、“!”作用不攻自破,小哥哥的心情变体跃然纸上。

四、。从文本入手,走近冰心

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传递着无边的爱意。《雨后》一文,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冰心的杰作,是编者有意让孩子走近冰心的开始。所以让孩子了解冰心,也是本文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教学中,我除了展示冰心的系列照片外,我还专门介绍了冰心的作品,从而激发孩子们课外读书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读冰心奶奶的诗歌《雨后》,你对冰心奶奶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生:不夸大,不缩小。生(补充):真切,真实。

师:是的,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把文章写真实了,今后你的文章才会像冰心奶奶的文章一样,让人手不释卷。

同学们,冰心奶奶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繁星春水》和《别踩了这朵小花》最受孩子们喜爱,请孩子们课后可以到图书室去借阅,也可以从网络上去搜索下载浏览,下周我们相互交流,看谁能获得“读书大王”称号。

22、猴子种果树

(二下第22课)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田字格上方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中的反问句,懂得“没有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宗明义,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猴子种果树》的故事。(课件出示)猴子,看图认识猴子。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猴”)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生质疑,师板书并梳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带着刚才梳理的问题,借助拼音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词语,标出小节号。

3、师板书生字词。(略)

(1)自读生字词。

(2)说说你在这些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从音、形、义等方面)

4、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去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师出示)你能讨好下列句子吗?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1)自读

(2)指名读,齐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通过读文,你有没有不懂的词语?(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2、有哪些词语需要放在下节课去解决?

3、你觉得第一自然段写得有意思,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说一说你的理解?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四、指导书写,规范要求

1、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加强训练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梨树(lí ní)耐心(lɑi nai)施(shī sī)肥

2、看拼音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学生读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刚才听了别人朗读课文,现在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懂?

3、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

4、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一边看挂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表演

(重点演4—7自然段)

1、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2、学生组合上台表演(最好是熟读课文后,不看书表演)

3、对表演的课本剧进行总体评价。

四、感悟道理

1、读了,演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小猴说什么?(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可)

2、你从小猴身上知道了什么?(生可以自由谈,师加以正确引导)

(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人云我云,没有主见的话,结果将会一事无成)(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说明道理即可)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说,不强求一致)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拨()哥()猴()颗()

拔()歌()侯()棵()

2、将可以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乌鸦 咕咕 梨树 四年 结果

喜鹊 哇哇 杏树 三年 结果

杜鹃 喳喳 桃树 五年 结果

板书设计:

主人翁

事件 鸟类 鸟的话 猴子的做法 结果

乌鸦 梨五杏四 拔掉重栽

喜鹊 杏四桃三 拔掉重栽

22、猴子 种果树

什么果树也没种成杜鹃 桃三樱二

拔掉重栽

樱桃好吃树难栽 难以栽活

教训:办事或做事若没有主见,人云我云的,将会一事无成。

没有预约的精彩

——《猴子种果树》教学手记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的是一只猴子因为耐心和主见,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件,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么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孩子们从小做事就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本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大体相似。二是课文语言浅显,便于学生读悟。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一读就明。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以“扶”为主,学好二、三节。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了杏树,与第四、五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学好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下了基础。因些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

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四至七节。

虽然四至七自然段,我没有怎么样去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读,但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精彩之一,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且讲得头头是道,值得肯定。

精彩之二,有一个女孩突然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子,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和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

精彩之三,学生对本文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有声有色。

精彩之四,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这一有趣、形象的猜字谜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彩之五,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挑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有错,错在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最后才一事无成的。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就会像猴子那样,结果一事无成”这一道理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出来的,这不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吗!

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家富)

(两份计4课时)

下载7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7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等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林海》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

    《司马光》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

    《全神贯注》课时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以“思考·练习”1、2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第一、二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专注、投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看电视》课时教学设计

    《看电视》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参观果园前的准备 教学目标 1、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2、 了解关于水果的知识,学会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重点难点 了解关于水果的知识,学会做好参观前的......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1 一、朗读引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杨老师来我班,指导我们的语文学习。1、提前板书:“初见草原-途中迎客-包外相见-包内款待-包外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