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一)董文珠
平时一提历史,脑子里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一改常规,用调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读者详尽叙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历史。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直至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拜读完七部,还感觉意犹未尽,思绪依旧畅游在明史之中。
摘录当年明月原话”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没法改变。“而作者当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话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把故事情节凸现出来,历史不再枯燥。至此,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活、丰满。如:我在一般史书上见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战、铁腕治国,当朝明月笔下的他还能铁血柔情,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对她提出的建议也能采纳。对于一代名臣张居正,不仅懂得权术同时他对权利的欲望一点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贤差。抗倭大将戚继光,懂得排兵布阵的同时,收受钱财的事情也没少干。大奸臣严嵩与发妻最终恩爱终老。他还原了历史原貌,给原来读者只能见到片面的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个个帝王将相、奸臣走狗还原成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现实中感受铁血也柔情,名将亦苟且,奸臣能终老。
以史为镜,下面谈一下明史带给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这是老生常谈的词语了,说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没有多少。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朱棣了解夺权太艰辛,他兢兢业业,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时间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臣们习惯了太平,如同温水煮青蛙,完全没有危机感。嘉靖帝一心炼丹,只求长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万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记录。朱常洛直接就当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贤处理,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祯帝怎么努力,也没能摆脱灭亡的宿命。这些,的确很熟悉,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这样。问: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时刻为广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历史不只是精彩的,也是残酷的,历史只留在时光里,不可能改变。但历史可以被写活,被赋予血和肉,让我们去欣赏,让我们去借鉴,感谢当朝明月的文笔,感谢历史的馈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二)何锐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白话正说明朝历史的小说,作者当年明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大明朝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兴衰成败!文章风趣的语言和通俗的讲解,让我感觉到历史很有意思,很精彩。
我相信读此书的前十章时,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心中是满满的佩服和敬意。感叹朱重八从一个放牛娃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开国皇帝的坐拥江山,俯视天下。白手起家,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张士诚,打败了曾经享誉世界的蒙古骑兵,终得天下。怎么能让人不敬佩他的过人智谋与雄才伟略?他夺取天下的过程实为一部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举动,懂得在农民起义并起的元末,囤积实力,隐忍锋芒,在权力的路上保持清醒,这样的人就是一条潜龙!
永乐帝朱棣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雄才英主,他曾是一地藩王,起兵造反终得皇位,但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平定安南,出兵蒙古,他在位十几年完成了几件别的皇帝可能一辈子都完成不了一件的大事。我十分喜欢作者当年明月对他的一句评价”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是一个好皇帝。“
在名将辈出的明朝,我最最敬佩的不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蓝玉等开国名将,而是铁铉,在建文帝溃败时,许多将军大臣,州府衙门纷纷向燕军投降。而作为一个并不怎么懂军事的文官,铁铉能够在军队逃跑之时,组织力量反抗,并使徐州久久未能被燕王攻破,足见他的智慧与勇气。虽然最后未能挽救败局,被抓,却宁死不屈。他被割了耳朵和鼻子,还被将煮熟的耳鼻塞入口中。朱棣问他”甘否?“他回答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最后被凌迟处死。这些都能充分的表现他文人的气节和赤子忠心,正气凛然,可悲可叹,可歌可泣!
可惜的是,从明宣宗开始,宦官专权,如王振,魏忠贤等一批奸贼手握重权,祸乱朝纲。大明朝从此逐渐衰落。再加上从明初开始的闭关锁国,虽然一时利于稳固重农抑商的明朝政权,但却让中国与世界缺少交流,逐步落伍。威威大明王朝经历了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最终在清兵的铁蹄下奄然覆灭!无数风云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不变的是他们的雄伟事迹与传奇,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曾经的仁宣盛世,郑和下西洋,大明王朝让四海臣服,足以让后辈引以为豪!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三)湖北理工学院15级汉本1班 满行
明朝,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倒数第二个阶段,顶峰是清王朝。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同影响,尽管都是坏的。
《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为主线,还有一些其他的人。讲述朱元璋由一个贫农中的贫农,一步一步晋级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后的明朝结束。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么会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呢,不然怎么会由一个贫农当上大地主呢。最开始朱元璋是没打算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个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后代怎么会去农民起义呢,有什么比一个安稳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个以剥削农民的社会,那个饿死他家人的社会,不起义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就这样被逼梁山了。不过历史是有他自己选择的结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选择的那个。这个集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于一身的人,历史是属于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峰,他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个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好了,尽职尽责,但到最后,似乎表明没有最规范的制度,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子子孙孙的经营下破灭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鲜明,话语也很赋有哲理。如: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不仅历史这样,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需要我们赌一赌,搏一搏。有时我们讲认真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或者有时候觉得机会很多,总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样,机会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与后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永远是第一次,而后的是不能比的。
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书要么主要是自己的观点,要么纯粹讲历史。这本书以幽默的口吻讲,有时给一些赋有哲理的话,显而易见,这本书更能吸引读者吧。一本书不从商业价值来说,被写出来的使命就是让人看,没人看那就不值得写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我们一看,虽然书很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多读点书终归是好的。
2011年11月第一版
【骚评】
好书!读史可以明智,不是虚言!希望继续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二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一)董文珠
平时一提历史,脑子里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一改常规,用调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读者详尽叙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历史。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直至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拜读完七部,还感觉意犹未尽,思绪依旧畅游在明史之中。
摘录当年明月原话'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没法改变。'而作者当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话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把故事情节凸现出来,历史不再枯燥。至此,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活、丰满。如:我在一般史书上见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战、铁腕治国,当朝明月笔下的他还能铁血柔情,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对她提出的建议也能采纳。对于一代名臣张居正,不仅懂得权术同时他对权利的欲望一点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贤差。抗倭大将戚继光,懂得排兵布阵的同时,收受钱财的事情也没少干。大奸臣严嵩与发妻最终恩爱终老。他还原了历史原貌,给原来读者只能见到片面的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个个帝王将相、奸臣走狗还原成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现实中感受铁血也柔情,名将亦苟且,奸臣能终老。
以史为镜,下面谈一下明史带给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这是老生常谈的词语了,说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没有多少。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朱棣了解夺权太艰辛,他兢兢业业,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时间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臣们习惯了太平,如同温水煮青蛙,完全没有危机感。嘉靖帝一心炼丹,只求长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万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记录。朱常洛直接就当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贤处理,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祯帝怎么努力,也没能摆脱灭亡的宿命。这些,的确很熟悉,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这样。问: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时刻为广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历史不只是精彩的,也是残酷的,历史只留在时光里,不可能改变。但历史可以被写活,被赋予血和肉,让我们去欣赏,让我们去借鉴,感谢当朝明月的文笔,感谢历史的馈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二)何锐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白话正说明朝历史的小说,作者当年明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大明朝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兴衰成败!文章风趣的语言和通俗的讲解,让我感觉到历史很有意思,很精彩。
我相信读此书的前十章时,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心中是满满的佩服和敬意。感叹朱重八从一个放牛娃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开国皇帝的坐拥江山,俯视天下。白手起家,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张士诚,打败了曾经享誉世界的蒙古骑兵,终得天下。怎么能让人不敬佩他的过人智谋与雄才伟略?他夺取天下的过程实为一部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举动,懂得在农民起义并起的元末,囤积实力,隐忍锋芒,在权力的路上保持清醒,这样的人就是一条潜龙!
永乐帝朱棣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雄才英主,他曾是一地藩王,起兵造反终得皇位,但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平定安南,出兵蒙古,他在位十几年完成了几件别的皇帝可能一辈子都完成不了一件的大事。我十分喜欢作者当年明月对他的一句评价'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是一个好皇帝。'
在名将辈出的明朝,我最最敬佩的不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蓝玉等开国名将,而是铁铉,在建文帝溃败时,许多将军大臣,州府衙门纷纷向燕军投降。而作为一个并不怎么懂军事的文官,铁铉能够在军队逃跑之时,组织力量反抗,并使徐州久久未能被燕王攻破,足见他的智慧与勇气。虽然最后未能挽救败局,被抓,却宁死不屈。他被割了耳朵和鼻子,还被将煮熟的耳鼻塞入口中。朱棣问他'甘否?'他回答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最后被凌迟处死。这些都能充分的表现他文人的气节和赤子忠心,正气凛然,可悲可叹,可歌可泣!
可惜的是,从明宣宗开始,宦官专权,如王振,魏忠贤等一批奸贼手握重权,祸乱朝纲。大明朝从此逐渐衰落。再加上从明初开始的闭关锁国,虽然一时利于稳固重农抑商的明朝政权,但却让中国与世界缺少交流,逐步落伍。威威大明王朝经历了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最终在清兵的铁蹄下奄然覆灭!无数风云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不变的是他们的雄伟事迹与传奇,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曾经的仁宣盛世,郑和下西洋,大明王朝让四海臣服,足以让后辈引以为豪!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00字
(三)湖北理工学院15级汉本1班 满行
明朝,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倒数第二个阶段,顶峰是清王朝。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同影响,尽管都是坏的。
《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为主线,还有一些其他的人。讲述朱元璋由一个贫农中的贫农,一步一步晋级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后的明朝结束。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么会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呢,不然怎么会由一个贫农当上大地主呢。最开始朱元璋是没打算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个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后代怎么会去农民起义呢,有什么比一个安稳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个以剥削农民的社会,那个饿死他家人的社会,不起义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就这样被逼梁山了。不过历史是有他自己选择的结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选择的那个。这个集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于一身的人,历史是属于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峰,他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个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好了,尽职尽责,但到最后,似乎表明没有最规范的制度,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子子孙孙的经营下破灭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鲜明,话语也很赋有哲理。如: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不仅历史这样,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需要我们赌一赌,搏一搏。有时我们讲认真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或者有时候觉得机会很多,总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样,机会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与后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永远是第一次,而后的是不能比的。
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书要么主要是自己的观点,要么纯粹讲历史。这本书以幽默的口吻讲,有时给一些赋有哲理的话,显而易见,这本书更能吸引读者吧。一本书不从商业价值来说,被写出来的使命就是让人看,没人看那就不值得写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我们一看,虽然书很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多读点书终归是好的。
2011年11月第一版
【骚评】
好书!读史可以明智,不是虚言!希望继续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三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六年级十一班江雨哲《明朝那些事儿》七部书讲述了明朝从朱重八(朱元璋)起兵造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被被逼自尽期间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七部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老奸巨猾的黑衣丞相姚广孝、智勇双全的朱棣、被终身禁考的唐寅(唐伯虎)、七下西洋的郑和、跋扈嚣张的严嵩、克己隐忍的徐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于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大明孤臣”黄道周的故事。在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在没兵的情况下,自己招兵。一共招了一千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是老百姓,他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锄头、扁担。所以这支部队被称为“扁担军”。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他召集了许多妇人,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虽然黄道周气宇轩昂的去了,但结局是肯定的黄道周全军覆灭,他本人被俘。无数人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三个月后,他在南京英勇就义,死后衣中发现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这就是当年的他,不识时务,决不妥协。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若有所思,自古有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句话真是对的吗?在历史上正是因为这些不识时务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在鸦片战争是,全世界的强国都来欺负我们。当时识时务的看法肯定是我们亡定了。然而我们没有亡,我们挺过来英法联军,挺过了甲午战争,挺过了八国联军,挺过了抗日,终究没有亡。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决不妥协!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明白了真正的历史,看到了那些誓死保卫祖国的不识时务的人。让我看到了600多年前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让我看到了李自成进北京时的惨烈。
第四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三百年有多久呢?
三百年,足够让熟悉的地方变陌生,足够把曾经的是是非非都掩盖,足够看一个王朝走过一生。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记录了元朝末年至明朝覆灭这三百年间的故事,从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建立明朝,明成祖朱棣起兵篡位,朱高炽与朱瞻基开创仁宣盛世,朱厚照一生追求自由……大明一步步向前行走,到崇祯皇帝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那一刻,在战火中建立的大明,终于是在战火中又一次毁灭。
回想朱元璋登基为帝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他对内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对外多次出征北元,为大明的繁荣奠定基础,那时的大明王朝,威震四海,八方来朝,又是何等的尊荣显赫。可两百余年后,庞大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曾经的辉煌在战火中被湮灭,千秋霸业也随之灰飞烟灭。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书,抚摸红色的书页上“明朝那些事儿”几个大字,我不禁有一点恍惚,好像能从中看出大明的模样。距离明朝覆灭过去了近400年,过往的很多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如今我只能从文字中窥出一点半分过去的影子,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磨平峥嵘的岁月,抹去难忘的记忆,历史上多少王侯将相,都免不了归于尘土,即使是一个王朝,帝王霸业,也会有覆灭的那一刻。历史从来不会为谁而停留,它永远在不停地向前走,在时间的长河里,再深刻的烙印,都会随着时光的冲洗而不复存在。
徜徉在历史的河岸,我们不禁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有人由此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感,叹息自己一生追求不过是一场空,百般努力不知道最终是为了什么。
与时间比起来,人生确实是短暂的旅途,如果结果无法永远存留,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当下,享受人生的过程,既然无法让自己成为时间的永恒,我们就应该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永恒,在自己的人生中,去追逐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方式,成就最好的自己。
面对时间,我们无法改变它一分一毫,但我们可以心怀希望和期待,心怀感恩和善良,去迎接每一个下一天。
面对时间,我们像夜空中升起的烟火,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也许我们不能让这一瞬间的亮光点亮夜空,但我们可以点亮自我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出属于独特的光彩。
面对时间,我们更应该勇敢的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更勇敢的去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更勇敢的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无论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只要能够没有遗憾,就算是不负自己,不负人生。
第五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塘汇支行: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每天睡前抱着手机,总有点焦虑,所以想来还是读点书。愉快的历史不会太沉闷,也不至于内心有太大的波澜,毕竟是前人的事迹。《明朝那些事儿》从十年前学生时代听到过,读起来很畅快,一直没有读,机缘巧合,将他作为睡前读物了。
朱重八出生在元朝末年,从四、五岁起给一个地主放牛,波澜不惊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直到他17岁那年,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为了生活,朱重八当了一名和尚,然而饥荒蔓延到了寺庙里,和尚也必须出去化缘了。他在兵荒马乱、饿殍遍野的年代里要了四年饭。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没有起义的话,遇到官兵就会被抓走杀死,如果起义呢,虽然和一群义军在一起,暂时降低了被杀的机率,但只要失败也逃不过被杀死的命运。这个明候的朱重八还没决定起义,即使收到一个已经起义的朋友劝他起义的信,他也还没有下定决心。但他收到义军朋友的信这个事被人知道了并且要告发他,他想了想横竖都是死,才迫不得已选择了起义,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经过了十多年的奋斗,他带领义军兄弟战胜了其他的竞争者,推翻了元朝,成为了那片土地上笑到最后的人,建立了属于自已的王朝。
如果没有发生灾荒,如果没有草菅人命的元朝官吏,如果没有义军朋友的信,如果没有要告发他的人,他还可以岁月静好的当一个和尚,他也许就不会起义。可惜,各种如果都没有发生,他不断地被逼迫,无论他怎样降低自已的底线和对世界的奢求,世界总是给他展现残忍的一面。最终,他迫不得已,选择了起兵,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人生怎样,自己的选择很重要。
秀洲德商村镇银行塘汇支行
钱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