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19-05-13 02: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自始至终的去读一本书。前些天我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对于决心培养阅读情操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的开端。虽然它本身只是一本小说,不像某些书那样具有所谓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我本人对这本书也算是仰慕已久。高中时期就听闻了这样一本奇书,一本把历史写活、写得生动形象的书。

有人说,经常读书的人,读过书不一定能够直观的得到什么,但书中的收获能够慢慢地反映在一个人的言谈、气质之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无力反驳,但我也觉得这样说太玄了,我想要追求一些更为直观的东西,所以我想要写点什么。若是有机会,有人问起我:最近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我就可以告诉他:我刚读完了一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当我回想起这本书的时候,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就算是大脑一片空白,再过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想起点什么,至少能够欣慰的是这篇文章是最起码的收获。

谈起历史,谈及为什么要读历史、了解历史,有人经常会说:以史为鉴。若是问我,我也会这样说。这部小说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所叙述的内容,和正史几乎是一致的。也就在这部小说的最后结尾时,作者谈及了这个问题:

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作者原话)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独到的见解,对于我这个没有主见的人,对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是佩服的很啊。每个人都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使我们明知故犯。明知道有些事那样做是不对的,偏偏还是那样做了。不过以史为鉴在某种程度上还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建立在我们的缺点之上的。正如作者所说: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缺点。以史为鉴,还是能帮我们改掉一些不好的东西的(缺点),那些改不掉,抹不去的污点,暂且给它们戴上“弱点”的帽子吧。这样说:以史为鉴,这句话是正确的。当年明月的话说的是有点绝对了。他的话说的有点极端,或者说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以史为鉴是可能的,历史的经验,完全能够指引我们走上更为正确的道路,以更好的心态过上更好的生活(自然也不排除,看历史看的走火入魔,不当的理解,然后步入歧途的)。当然要是期望以史为鉴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历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前辈大人,莫怪、莫怪,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和您玩文字游戏了)

历史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引用作者观点)。一个人的坎坷人生,从飞黄腾达到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就是几页纸,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一个人的人生被浓缩到如此地步,若是只从个人来看历史的话,真的是无聊之极了。王朝也是如此,历史就在于永恒。一切已经决定了,发生过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在时光里,被永恒定格。于是,一个漫漫人生,在读者眼里,就成了几天或者是几分钟。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了解基本历史的人,他再去读历史,就少了很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因为再勇猛的人,你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会如何死去。再怂包的人,你也知道,什么时候,他是会被

上天垂青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死掉。这样说来,读历史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小说读物来说,就少了一些乐趣。当然也不能因为这就完全湮没它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就像是电视剧《西游记》,故事情节早已滚瓜烂熟,却仍然百看不厌。这就是魅力,由此说来,只要著作人历史写得好,那些内容还是可以做到很耐读的。正如鲁迅所评价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历史,读的是王朝更替,读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生。于思索对比之间,或许就会有所获: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可是历史给了我们了解无数人生的舞台,虽然那些可能只是浅显的了解一些东西。但或许就对号入座了,或许也就从现实中发现了历史中人的影子,或许也就悟出了什么处世方式,或许„„我个人觉得读历史或许能够培养个人胸襟,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历史是包容的。看惯了历史冷暖,也就看透了社会现实。然而也要懂得,历史是死的,现实是活的。

最后还是要谈谈这本书的,《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二百多年的历史。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上自己对历史,对事情,对人物的思考,铸就了一部畅销书。说实话,这本书,也真的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心理享受,一切就是在叙述事实,而一些历史的结局我也已经知道。看到一个风云人物的出场,我立即就想着看到他的没落,甚至是凄惨的结局了。这些是注定的,今日他注定风光无限,明日也逃不了狼狈不堪。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读完这本历史小说的,难道只是为了日后向别人想炫耀我读了多少的书?难道只是为了完成曾经没有达成的梦想?如果这样想的话,我大概不会只是一味地一直将这本书读下去的。这本书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首先是语言,较之原著,我不必为了翻译一句话,而痛苦不堪。(以我现在的水平,如果读原著的话,想来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他的语言是流行且幽默的。再者,一个人的飞黄腾达到没落,不止是一页纸,对于主场的风云人物来说:他们的戏份还是很多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我,渴望了解历史,渴望了解明史。而读这部小说,便成了我了解明史更为便捷的途径。

看完历史,觉得坏人变少了。除了那些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生命的人,也就是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剩下也就没有多少坏人了,同时也少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要问我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这样说说罢了)。那些所谓的圣贤,能人志士也没有那么好,甚至是那些所谓的民族英雄,也没有太廉洁光荣。而那些小奸小恶,也没有那么坏,他们也是不错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不过是史官的个人感情倾向,或者视角不同罢了。对于官员,可以贪,可以官官相护,甚至可以栽赃陷害,为了权力、利益,机关算尽都不要紧。只要他心系百姓,只要不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或许一个人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是一个好人,却可以称为是一名好官,最起码是一名合格的官员。当然,对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样说也是可以的(最起码我这样认为)。

历史上的尔虞我诈、手足相残并不孤独,一切都是现实的缩影。这样说也不对,我觉得历史上的记载,更多的是那些会让我们觉得历史黑暗的人事。因为官场的黑暗,人性的黑暗(在现实里我仍然相信这一点),二十四史里很少会去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和官场无关的人(这部小说也是如此)。我没读过史料,只读过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不知道史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但就这部小说来说,作者透过史事,揭开了人性的面纱,于是历史社会变得黑暗了,由此联想到现实也是黑暗的了。想想历史也算不得暗,一切终有定数。人性的黑暗是应该得到认可的,某种程度也算不得黑暗,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所以现实更算不得黑暗,现实是美好的。同样的现象认可,不同的词语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潜在倾向。我一如既往的相信:一点污浊,也绝不能、绝不会玷污了一池清莲。

最近刚开始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并认可了不同类型的读物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但对于阅读方式,以及不同的阅读层次所应该达到的阅读效果,并不了解,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来完善自己对这方面的认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真的就把它当成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历史来看的,我想这是不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少了很多思考。如果把明史比喻成一块西瓜的话,作者把西瓜洗好,切好,送到了我的面前,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替我吃了这块西瓜。我是有读《明史》的想法的,以此来弥补此次阅读的不足。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历史是鲜活的,曾经的历史事实,无论是对可爱可悲可恨可敬的人物的讲述,还是对各种历史事实的褒贬评价,总是围绕着同一个社会现实而进行。千百年的历史,无论讲述着多么久远而古老的现实,在当下,仍然找得到历史的缩影。而这些历史缩影,只有历经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岁月的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遮盖的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不变。

这部书,让我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即便它写的只是一个朝代,但是,它映射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乃至当下的一个历史现象!

在这部书里,作者描写了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过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近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起家时的艰难,还是治国时的辛酸,或是国家衰败时的无奈,作者都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诉说着那段曾经辉煌而又残忍的历史。很多人认为,读史书是枯燥的,但是,作者以正史为基础,以独到的观点及幽默的笔法将这近300年的历史,写得风生水起,耐人寻味。

诉说历史的故事,人物是历史的核心。很佩服作者的通俗易懂的文笔,他将艰涩枯燥的历史,用人物做依托,把看似难懂的历史表现得活灵活现。即使是圣贤王守仁,执着的徐阶,坚强的杨继盛,清廉的于谦,奸恶的严嵩,可恨的魏忠贤,作者都用简短而充实的笔法,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在这部书里,让我最肃然起敬的是于谦。很多人都知道《石灰吟》这首诗,却不知道,于谦在写这首诗的背后掩盖着的刚正与气节。当明英宗在土木堡大战中被俘后,京师大为震惊。京城被围困时,很多大臣都主张逃跑,迁都南京。而只有于谦,坚持留守。还记得他在大殿上的惊吼:“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于是,于谦在朝廷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当时京师的局势不堪一击: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而于谦凭借着自己的信念与执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救援,开始了艰难而残酷的保卫战。他成功了,“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气节,在这一刻得到了诠释。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这种坚守,这种执着,一直被传承于历史长河中,乃至当下,几百年后,我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当看到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时,我总感觉这段历史眼熟,再往下读才意识到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五人墓碑记》和《左忠毅公轶事》。在那时,因为课文中讲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一些事件,当时也并不知道这五个人所对抗的历史背景,所以,读课文时,我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我在这部书中看到所有的真相时,我感到少有的热血沸腾。杨涟、左光斗这些文人身上是有迂腐,但他们的气节绝对没有陨灭。当我读到他们在临死前都不屈服时,当我读到他们用血写出的遗书时,当我看到群众们义愤填膺却无力抵抗时,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无论是身为高官的七君子,还是渺小的五人,都没有屈服于阉党。而这种气节,一直都贯穿于历史,乃至当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诗,诠释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留有名字的人们,无论善恶,都在属于自己的朝代中烟硝云散。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为我所用,或传承或完善。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首诗是罗贯中写的,当看完这部书后,才知道,这部书是明朝被贬的杨慎所写,很喜欢他的笔法,也很敬佩他那种看破历史的大家之气。

这部书让我明白:历史应该被铭记,当下的现象也应该以史为鉴,而曾经的贤人给我们留下的气节,也应该去发扬与继承。当下的我们,应该把这些传承下去,填补历史的空白!

谢梦敏

10财一

第三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你读过让人笑到脸抽筋的历史吗?你看过让人哭得双眼红肿的历史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没有哪本历史书,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让你在无声的啜泣中微笑,在放肆的狂喜中悲伤。它是一部小说式的历史卷轴,铺开明朝近三百年的风云变换。

行走在那幽默又富有激情的文字之间,穿越历史的风霜雨雪,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那样一幅幅绝美的画面:鄱阳决战的残阳与天空,被一湖血水染成绚烂的红色;郑和伫立在宝船之首,回望在沧海中奋力前行的大明船队;阑珊灯火下,徐阶低声吟诵、张居正奋笔疾书的身影;暮色四合时,李时珍翻山越岭,寻药著书时的刚毅面容。

在当年明月诙谐而细腻的笔触下,我似乎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看到了那一场场血雨腥风,目睹了那一次次感天动地。在读这部书时,我总觉得我是在读一部囊括了三个世纪的小说。但在我查了很多资料后,我发现,它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叙述的历史都是真实的,不过使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文献丰满了起来。当年明月的写作总能牵动读者的心弦,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就像个木偶,心甘情愿地受作者的摆布,在他文字的引领下,时而欢笑,时而悲伤。

我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嗟叹;为解缙的满腹才华却不自量力而悲哀;为王守仁的历经坎坷然终成圣贤而心潮澎湃;为严嵩的原本正直却在压力与抉择中误入歧途而扼腕叹息;为杨继盛的拼死上书终被害牺牲而愤慨;为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终操劳去世而心酸„„

作者在这部书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我想,只有饱含情感的书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当作者将情感蕴含在文字中时,读者才会为你欢笑,为你流泪。

但我欣赏并为大家推荐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开辟了全新的方式来叙述历史,用幽默诙谐的语调和新潮的词汇生动描绘了整整一个王朝三百余年的兴衰。更多的,是因为那些文字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凡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知道,他的文字可以瞬间让你阴转晴。但他的幽默却与那些粗俗恶心的笑话截然不同。他可以用生动搞笑的情景在轻松中再现史实;他可以旁征博引在会心一笑中拨云见日;他可以用地球话造出火星文的“笑”果,使人欲读之而后快;他可以明说暗喻、古今反差、或浅或深,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有时就会想,当年明月的语言为何就能如此风趣自然?看笑话的时候,几十个下来最多干笑一两声,而读《明朝那些事儿》,却能让人笑到前仰后合喜极而泣。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笑话纯粹是为了笑而取笑于人,当年明月却是有意无意地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书写他所热爱的历史,这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信仰。

在我看来,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感染他人。同样地,一个乐观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含笑的。在读这本书时,那白纸黑字间蕴含着的阳光的力量,总能使人释然。怀着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再大的困难,不也就那么回事吗?

当年明月的幽默没有低俗,另一个原因,就是博览。他的词语不是笑话大全式的拼凑,而是发自内心,根据多方史料,精心融汇而成的。并且他的语音非常贴近现代年轻人的心理,没有老学究的陈词滥调(他本就是草根学者嘛),大胆地将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想法说了出来,并付诸实践。它不像一本书,倒更像茶余饭后亲近的聊天。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本书不全是幽默的,它也有催人泪下的一面,也有充满哲理与斗志的句子。

我以前极少做读书笔记,而从《明朝那些事儿》上,我却摘抄了不少。因为我觉得,那么好的句子,不抄下来,不记住,不奉行,简直就是可耻的浪费。比如“天道有常,或因人事而迟,然终不误。”比如“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比如“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比如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我认为,书是最能塑造人的性格的,每读完某本书,它其中的精神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尤其是作者的见解。每当某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某个惊天动地的事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当年明月总会作一段或长或短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短小精悍、一语中的,有的长篇大论、回味无穷。

它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诠释着历史,解读着人心。它们才是这整部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精髓,是当年明月的得意之笔。

这部书最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当他写下“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时候,我的心被揪紧,又释然,当他写下“伟大的李时珍医生远垂不朽”的时候,我欣慰,又悲伤。当年明月以自己独到的角度与高度评论历史,并给予我们回味与启示。

在最后,我想以当年明月在尾声中写的一句话来结束: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老师读来也不禁心潮澎湃。为“明朝那些事”,更为你用心用情的阅读,还有满满的收获以及娴熟的文笔洋洋洒洒的表达!

孩子,你真的很棒!

第四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它有多火,只是随便搜寻下载到手机以便无聊时打发时间。然而,一读之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将之读完了。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内容长了点,后来查这本书的相关资料时才知道它是有七部。这就意味着不知不觉中,我竟是读了七本厚厚的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仅以此,便可以得出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非常精彩。

这套书是当年明月写的,他本人是广东顺德的一名海关公务员。《明朝那些事儿》从2006年就开始在网上连载,到09年才连载完毕集结成这七本书。这套书被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倡导“为中国而读”的主体《推荐书目》作为历史类书籍推荐。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让我这个曾经把历史书籍当作解失眠之症的人为之倾倒。

《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里面的场景故事大多是作者凭着简洁的史料加以推演想象而著,虽然失了史书的严谨,但是却更能够吸引人,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贤,什么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关宁防线”的构筑者),张居正,王守仁........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明朝的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这些著名的书籍,也都是在明朝时完成,还有郑和、戚继光、唐伯虎、吴三桂、李自成等一干猛人.......在我看来,这本书能够在网上火爆持续这么多年,就是由于这部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它重点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令人看后回味无穷。它涉及人物众多,线索繁杂,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可以贯穿起来,加上明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还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它是部纯粹草根的作品,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但是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历史的很多空白是作者自己填写的,会存在很多主观臆断。作者还对每个帝王以及重点人物进行评价,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以一己之见对很多不明的事实妄加断论,并且还存在一些情感上的骗私,容易误导人们对历史的正确判断。它的缺点就如同中南大学教授张卫良的评价:《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教科书,而作者也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个人色彩比较浓厚,提出的一些历史观点也不是很严谨。这本书仅适合作为有一定历史观的成年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而不适合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带有演义彩色,所以读者不一定能看懂从而产生误解,并且书上一些不太严谨的观点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模糊的判断。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这套书的喜爱,它与我们课本里面不相符合的地方还会激发我们对历史真相进行探究的兴趣。这本书让读者对历史产生的兴趣还会促使读者去了解更多的历史,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它的缺陷,我们只要不把它当作史实看就好了

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当年明月顶住多方压力,在诸多非议中坚持完成这部书,并且在成功后依然保持他原有的生活方式,不骄不躁,不显不露。可见,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徐春艳

***4

第五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六年级十一班江雨哲《明朝那些事儿》七部书讲述了明朝从朱重八(朱元璋)起兵造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被被逼自尽期间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七部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老奸巨猾的黑衣丞相姚广孝、智勇双全的朱棣、被终身禁考的唐寅(唐伯虎)、七下西洋的郑和、跋扈嚣张的严嵩、克己隐忍的徐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于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大明孤臣”黄道周的故事。在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在没兵的情况下,自己招兵。一共招了一千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是老百姓,他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锄头、扁担。所以这支部队被称为“扁担军”。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他召集了许多妇人,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虽然黄道周气宇轩昂的去了,但结局是肯定的黄道周全军覆灭,他本人被俘。无数人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三个月后,他在南京英勇就义,死后衣中发现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这就是当年的他,不识时务,决不妥协。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若有所思,自古有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句话真是对的吗?在历史上正是因为这些不识时务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在鸦片战争是,全世界的强国都来欺负我们。当时识时务的看法肯定是我们亡定了。然而我们没有亡,我们挺过来英法联军,挺过了甲午战争,挺过了八国联军,挺过了抗日,终究没有亡。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决不妥协!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明白了真正的历史,看到了那些誓死保卫祖国的不识时务的人。让我看到了600多年前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让我看到了李自成进北京时的惨烈。

下载《明朝那些事儿》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朝那些事儿》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自从读书以来,读过不少书,但这一本可以说是书中的极品、精品,在历史丛书中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可以出其右。首先说,对于一个有主动思考能力的读者,在阅读此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三百年有多久呢?三百年,足够让熟悉的地方变陌生,足够把曾经的是是非非都掩盖,足够看一个王朝走过一生。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记录了元朝末年至明......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有感范文3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范文一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了,记的刚读时是在暑假,半年啦,终于读完了,记得这本书是叔叔推荐我读的,刚看时觉得一般可是时......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塘汇支行: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每天睡前抱着手机,总有点焦虑,所以想来还是读点书。愉快的历史不会太沉闷,也不至于内心有太大的波澜,毕竟是前人的事迹。《明朝那些事儿》从十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范文大全]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的,但作为一个典型的理科男,对于历史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一来是由于中学时代那些让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让人昏昏欲睡,二......

    《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早就听朋友推荐过《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本书,说是一本比较另类的史书,很值得一看。我向来对读史书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史书多少有些枯燥,也就是事情罗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记叙了1344年到1644年中国明朝时期发生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