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芳华》有感:那些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平凡
那些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平凡
——读《芳华》有感
文/爱学习的飞哥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
1我是后知后觉的人,在元旦假期看完了《芳华》电影,就迫不及待看起了这本电影的小说,在我的理解中,小说永远要比影视作品精彩万分。当夕阳西去,手中翻到最后一页,静静的看完。或许是因为自己年轻不再,对于书中描写的芳华逝去更有了自己内心的体会,也越显得心绪宁静。
严歌苓没有把小说写成电影一样,它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没有一个泪点,没有一声感叹。相对于电影,我更欣赏这种群像白描的写法。看完电影,或许你能得出要珍惜身边人的感悟,但看完小说,我相信你只能感叹“这就是生活”:岁月流逝,刹那芳华,那段在你我心中的青春、美丽,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时代大背景下,显得多么的渺小。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在你我每一个人之中,我们的青春不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散场的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三角恋引出的悲剧,我却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救赎的故事。刘峰爱着林丁丁,而何小曼爱着刘峰。在特定的历史框架下,一次“触摸事件”使刘峰从“雷锋”变成了人民的公敌,电影没有展现的批判大会,在小说中展现无疑,除了何小曼,每个人都对曾经帮助他们的“好人”刘峰选择了背叛,这种背叛,就是刘峰在中越战争中失去了一个手臂,也间接造成了何小曼的精神分裂。
之后,就是人生四十年的人生追忆和自我救赎,就像郝淑雯所说:“为什么我们那时那么容易背叛”。但作者并没有因此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那个荒唐的时代,更没有去拷问“在那被压抑的青春时代,那群男男女女又是如何失去人性的美好?” 这是她的高明之处。《芳华》的故事谈不上残忍,在字里行间,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她笔下人物的慈悲:刘峰在最后的生命中,有一个和他一样善良的人陪他走完最后的岁月。
刘峰并非圣人,他也会“浅浅一笑”,他也有自己的情欲。或许刘峰心中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差无几的人性,而我只是平凡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代,每个人在时代中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个体,在小说中写到:“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似乎刘峰的一生没有被埋没在平凡中。同时埋没于平凡的还有一个旷世情种的刘峰。本来刘峰平凡善良是无妨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或许想到自己的一生,想到此生与林丁丁的错过,全因为他平凡,被塑成平凡的塑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 对我们来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于是误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爱。因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里,都是不信平凡的;尤其女人如林丁丁…… 怎么可能心服口服地爱上平凡?”
当刘峰告白林丁丁的时候,林丁丁感到的是惊怵,幻灭,恶心,辜负……当发现一个“好人”在惦记你,她选择了背叛。
这怪不得她,当她发现刘峰的善良时,她老了。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刘峰并没有心存恨意,对待那些曾经背叛的人,都总是善意对待。刘峰总让人痛心:他圣洁过,勇敢过,颓废过,也挣扎过,但他始终不变的是一颗“好人”的初心,就连被他压在身下的发廊女,都在他循循善诱的“帮助”和大公无私的“资助”下幡然从良。这注定刘峰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
何小曼,一个从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意,也最能珍惜善良,她是唯一一个真正识别刘峰善良的人。拖油瓶“何小曼”来到继父家,是一个“少了一个这个家就好了”的人,到了文工团,则被集体排挤,在她最失意的时候,只有刘峰一个人对她好,她明知道她的爱的刘峰没法意识到,但毅然决然去爱了。在小说的末尾,陪伴刘峰走完一生的,是小曼,她用她的善良温暖了另一个善良。
行文至此,对比下电影《芳华》,老实说,电影比小说煽情,但小说更“润物无声”。尤其电影后半部分,故事情节转折过于突兀,旁白用的过多。比如在小说中,何小曼的母亲是目睹她整个发疯的过程的,她那句“我离英雄差太远”刺痛了多少人的心,而在电影中变成一句淡淡的旁白,以及刘峰提着一篮水果……
小说的主人公最终的命运也与电影不同,女主唱林丁丁以为自己会嫁给首长的儿子,从此荣华富贵;大美人郝淑雯 以为自己会继承父辈给予的好牌,余生幸福安稳;“雷又峰”刘峰以为“雷锋标兵”这个光荣称号至少能让他衣锦还乡;连孤苦的灰姑娘何小曼,不也幻想过成为舞台中央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吗?
这或许是个讽刺,当年的仓促一别,再见竟是彼此人生黯然的落幕。
或许这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写照:年少的我们总怀着崇高美好的理想,以为自己再怎么差,也不会活成自己不屑的平凡人,然而,青春总是易逝的,这一场刹那芳华里,有无奈的感慨,也有安宁的释然。在生活的无情打磨下,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初心?
平凡是平凡人的枷锁与现实。
再回首,那些恨不得一夜长大的日子,那些充满稚气爱恨的岁月,那些痛苦得以为无法到达明天的青春,竟是人生中最为芬芳的年华。
于是,我们剩下了回忆。
芳华不过是一切岁月终归平静的温柔。
第二篇:读《芳华》原著有感3000字
读《芳华》原著有感3000字
大鹏
上月18日晚上,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去看那部一时间风靡全国的文艺片《芳华》。两个小时电影,一个接一个鲜活的人物、不同的场景和事件、符合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深有感慨。在看完电影后,我也随即发了朋友圈,表达我的情感和感受。
朋友圈发了一条还不够,第二天晚上又发了一条,对电影最后刘峰和何小萍拥抱那一幕难以忘怀:“这个拥抱等了二十年。看着小萍温柔地依偎在刘峰怀里,脸上那幸福的笑容,刘峰望向远方,用那左手紧紧地揽着小萍,不愿再放开……”虽然电影只看了一遍,但大部分情节都还记在脑子里。看完电影后去回想整部电影,无疑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刘峰和何小萍。刘峰是学雷锋标兵,是文工团里的好人模范。食堂里的菜有很多煮烂的饺子皮,别人不愿吃,他自己吃;帮炊事班抓猪;时常给各种灯具、器件修修补补;炊事班马班长结婚,他不余遗力帮着弄了一对沙发;把进修、晋升的机会让给其他人;不嫌弃何小萍,主动和她练习舞蹈动作等等。然而这么一个好人,却并没有得到多好的待见,他喜欢林丁丁,那晚情不自禁拥抱了她,但林丁丁强烈反对,同时被文工团里其他人看见,而被处理下放到连队。何小萍从进入文工团开始就军装照事件、乳罩事件等等被团里其她女性歧视和嘲笑,后来连团里的男同胞也看不起她。而只有刘峰不嫌弃何小萍体味重,并且知道她的不易,很帮她。当刘峰被下放到连队之后,何小萍对文工团彻底死了心,去到高原军区表演时故意装作发烧,然后被调去医院当护士。她也一直在追随和寻找刘峰。电影后半部分场景、事件和年份切换比较多,最后结束在拥抱的那个画面。
这样的结尾很温情、很美好,而且电影的画面很精致,那些人物个个也很漂亮,以致于我在思考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内涵的时候常常会受到一些影响,搞不明白背后想表达的内容,莫名的感觉。但自从看了严歌苓《芳华》原著之后,才发现原来原著作者所写的更深刻、更复杂,电影把许多人物故事以及原著的内涵都简单化了,而且许多情节、桥段也并非如此。电影是带有冯小刚自己的理解,并且割掉了许多东西。
在《芳华》电影轰动全国之后,大家都掀起了对像刘峰这种“中国式好人”的一番讨论,讨论分成两派,一派是要学习和推崇像刘峰这样的好人,另一派是绝对不要做刘峰,否则结局就像刘峰这样,好人被人欺,什么官位、财富也没有。我并不想过多讨论究竟要不要做好人这个问题,但我想说在原著里让我感到十分震惊的事情。刘峰实际上为文工团这些女子做了很多事情,并且嘴巴很严实,没有透露她们的秘密。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件是郝淑雯勾引萧穗子的纸上男朋友,并有段时间夜夜跑去和他上床,最后一天晚上在一阵翻云覆雨之后郝淑雯轻手轻脚下来,却被刘峰撞见,而刘峰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打报告,只是一番习惯的善良说教;第二件是林丁丁骂文工团强主任叫“强奸主任”,这事被主任知道,到文工团里一个一个询问,主任要刘峰这个标兵做榜样,供出是谁做的事,但他一直咬紧牙关,什么都没说,而那时林丁丁还在害怕当中。可是后来,刘峰出了“触摸事件”,郝淑雯让林丁丁不要供出刘峰,但林丁丁还是供出来了。在批斗大会上,这些曾经被刘峰帮助过许多次的人,却像疯子一样,开口大骂、越骂越厉害,郝淑雯、林丁丁还有炊事团马团长等等,唯独何小曼、萧穗子没有。人性在那一刻,竟变得如此荒唐、黑暗,反而觉得很正义。用原著里郝淑雯的话来说:“我们那时候可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我们每个人都背叛了刘峰。”刘峰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善良,即使后来经历的林丁丁的背叛之后,下连队去了越战前线,严重受伤的时候遇到了送弹药的驾驶员,驾驶员想开车把他送到包扎所,但刘峰在生命至危的时刻还是默默给驾驶员指了去部队某团的路。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林丁丁事件之后,感觉人生无意义,一心想求死。后来退役转业去了海南,遇到了发廊小姐,也是无怨无悔地养了她两年,希望她走上正路,虽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何小萍,在原著中叫何小曼。电影里的设定是她的父亲活着但因为斗争而被关押,但在原著里可以看到何小曼更复杂的身世。小曼的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因受不了众人的政治迫害而吞药自杀,当时连她的母亲也站出来指责父亲。而后小曼跟随母亲嫁到了继父家,连保姆都看不起她。母亲在新家里低声下气,对小曼也是冷冰冰的语气,只有那么一次她发烧的时候才感觉到母亲的爱,当她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在家里就更没有地位了,连弟弟妹妹也嫌弃她。她每次吃的都是夹剩下的烂菜,偶尔吃点好的都会被保姆盯着。所以当母亲夹给她大块肉的时候总是先把它藏在碗底,等到最后大家都散去的时候再吃,零食也是偷偷藏起来,慢慢吃,身上穿的也都是缝缝补补过的。小曼从小就这样被嫌弃,甚至她自己都嫌弃自己。终于有了个机会,文工团来上海招生,被舞蹈教员杨老师看中,获得了进入文工团的资格,离开了那个让她心寒的家。
记忆中在电影里,突出小曼和团里其他成员矛盾的情节主要有几个:军装照事件、乳罩事件和舞蹈事件。第一个军装照事件是虚构的,第二个乳罩事件电影里刻画地不错,第三个舞蹈事件也灵活再现了。“杨老师,我跟朱克换位置吧”,“咱俩练几遍,下次排练就走熟了”.文工团男队员这么多,只有刘峰不嫌弃小曼,不觉得小曼“馊”.而当他把小曼高举,也就是在那一刻,小曼爱上了他。当他因触摸事件而被下方连队的前一天晚上,小曼并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直接去他宿舍,为他送行。当时书里的一句话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荧幕:“也许小曼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真正识得刘峰善良的人,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小曼其实结过婚,正好是在越战前线的时候,但是结完婚的第二年丈夫就牺牲了,而她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在丈夫去世的一年之后,因为当时她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她得了精神分裂症,曾经的她从来不招人待见,也习惯了孤独、唾弃和冷漠,然而突然她却成为了英雄、楷模,她救人的事迹被大肆宣传,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掌声和鲜花,连她的母亲对她的态度也不一样了,还亲自前来看她。但是这样的转变太过虚幻、太过强烈,她想起她的父亲也曾是这样被一群人围着、追着,又想起刘峰在经历荣誉之后被一堆人辱骂,差距太大,她受不了,觉得现在的她不是她自己,因此精神崩溃。原著书写的这个故事回答了我对电影的疑问,当我看书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不是滋味。小曼真的太苦了!
刘峰也是那么苦,断了右手,退役后辗转生活,娶了个老婆,却跟人家跑了,有个女儿。到海南贩卖盗版书,好不容易有个女人过日子,但最后还是分开了。步入老年,女儿逐渐长大,也有侄子照顾,却不幸患上了肠癌,需要不断化疗,但最终还是因癌去世。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是小曼陪他走了人生最后一段路。
刘峰最后的追悼会也很简单,就三个人,小曼、萧穗子还有刘峰的女儿刘倩。最后要提一下书里其她两个重要人物,林丁丁和郝淑雯。此时我想起书里提到的一句话,“丁丁做着大多数文工团女兵共同的梦:给一个首长当儿媳。”我本来以为就如电影那样,只有那个摄影干事追她,但事实是追她的有两个人,除了摄影干事,还有个内科医生,而且是丁丁默许他俩同时追的。她柜子里有两只表,是两个人分别送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她还同时享受着刘峰对她默默的殷勤,呵呵。郝淑雯是军人世家出身,但她干的坏事也不少,勾引萧穗子男朋友,并让他去揭发萧穗子。而萧穗子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她应该是作者的化身。林、郝、萧三人的婚姻生活都经历了失败,尤其以林丁丁的最为曲折,连续两次的婚姻都失败了。
整篇读后感写完了,此时的天外正在经历着月全食,温度是那么地冷,感觉我的咳嗽好了一些,也可能是太专注于写文章而忘记了咳嗽。
人生不易,请珍惜善良的人!
第三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世界有感
没错,在作者那时代世界是多么的平凡,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涌现出一批不平凡的普通人,一批不甘落后、勤奋坚强,有思想的非平凡人。是的,正因为这使得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却充满着激情与力量,一种不平凡人勇于拼搏的激情和一股推着社会前进势不可挡的力量。
在我看来本书主要讲述了孙家一家老老小小为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家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以至于到最后致富也没忘本,没有高傲,仍热于助人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刻画了以孙少安和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两对恋人纯洁﹑真诚的爱情为背景;衬托出美丽与具有富裕家庭的田润叶和田晓霞抛开了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不求名利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她们最后不能走到一起,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场面,但毋庸置疑的,这简单无私的爱仍感动着人们(包括我)。
在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为这个家我们会不顾一切的努力奋斗,放弃我们不舍得的东西。文章的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就有着对家强烈的责任感,任劳任怨付出。他们为家都各自放弃了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孙少安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年仅十三岁且成绩优异的他便辍了学,没日没夜地跟随父亲到地里锄地、拔草,以维持那微薄的家业;而已经高中毕业的孙少平,由于考虑家里拿不起学费,就甘愿去村中的一所民办中学教书。为了家,他们都放弃了自己所珍爱的东西。虽然这个家还是贫穷的,但他们是富有的,家中浓浓的亲情﹑家人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的,他们是放弃了自己珍贵的东西,但他们没有屈于命运,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梦想,一个为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家的梦想。他们是辍学了,但他们没有抱怨这贫穷的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悲惨的命运而是化痛苦为力量为这个家不懈的努力着,奋斗着。以孙少安的实力,当上他们组的队长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组在他的领导下,在他们村能比其他组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总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离不开他的辛勤努力的成果。然而令我欣慰的事来了,在一次朋友的推荐下,孙少安买了头驴去城里拉砖前后共赚了1800块钱回来,然而更令我佩服的是,他没有用这1800块钱来修建他们那破烂不堪的房子,而是明智的用这钱来办起砖厂,以至于到最后成为他们村人人敬仰的巨富。是的,他是富有了,他们家在这个村抬起头了,但是他们没有瞧不起穷人,他们仍是乐于帮助这个村里需要帮助的穷人。至于孙少安他弟孙少平,他的奋斗更让我震撼。原本可以和他哥一起经营这个可以让他们家致富的砖厂,但是他没有,他不屈于现状,他决定到外面闯一闯。他可以放下读书的架子,到煤矿里去工作,为了生活,更为了家人,他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且干得很出彩,是在不得不令人佩服;但是令我佩服的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仍能保持着一颗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心,仍能不放弃读书的机会,蜷缩在被子里,就这昏暗的光亮读书。
是啊,人生难免有苦难,有的人会屈服于命运,有的人坚强斗争。孙家兄弟就是第二类的人,面对苦难,积极面对,不逃避。
说到感情(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就长话短说了),不得不让我想起孙少安和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安一个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在这个贫穷的家以种田为生的艰苦生活;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田润叶,又漂亮,又善良,在城里教书,过着无衣食忧患的美好生活。但是田润叶对孙少安的爱绝对是真诚,执着的。由于封建的束缚,家庭的背景不同,孙少安选择离开先结婚了,但是田润叶好久都没有从对她的爱阴影中走出来,以至于后来成一场悲剧的事。(具体什么事就不说了,有看过书的人会知道的)。然而晓霞与少平的感情更是催人泪下。他们的感情是高尚的,或许对别人来说,省报记者田晓霞与小矿工孙少平在一起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他们却做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他们各自抛开了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悬殊走到了一起,虽然最后晓霞因救人而死,少平因救人而伤,但这显出了他们爱情的凄美与伟大。这种种爱情悲剧结果,我相信是很多读者不愿看到的结局(包括我),但值得肯定的是,只要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论到哪里他们的爱仍在。(其实每次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次总会想起要问你一句话:如果现实生活中我是文中的孙少安或者少平,你是田润叶或者是晓霞,你会给予我像润叶和晓霞不顾别人的想法给予少安和少平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吗?)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充满着各种苦难,我们唯有坚持不懈的奋斗,奋发向上才能摆脱苦难的束缚。
第四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小时代》中曾有一句话:“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没有用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触动人心,没有用惊天动地的场面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读者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就如同书名一样,一切都是平凡的故事。
未看这本书前,在我的世界观中,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都是世界上平凡的事。可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改变了。虽然这些事对于世界来说是平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都不平凡。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许多不同方面的书籍去解读。比如,你仅仅把他当做一本长篇小说来欣赏,因为它里面的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再如,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学术材料来研究,因为它里面的人物,风俗都是有原型,有依据的;或者,你还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激励书籍,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向上,开朗大方,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的。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曾经评价过:“一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是啊,这部小说写了中国当代城乡生活,体现了当代农民百姓的坚强。它通过复杂的感情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中众人的形象。让读者意识到了普通人的人生自尊,自强与自信。
第五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六(3)班杨以晨
无论性别、种族、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他的尊严。也许因为生活的不同,人们会在许多地方遇到坎坷和磨难,但是,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那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会有不平凡的的人生。这就是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最大的体会。当初是我闲暇时打算以此书打消时光的,然而这部书却以非凡的魅力打动了我,吸引着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下去,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两天内)。唇齿留香,读完后的我精神上从未有过如此的充实,书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书中所刻画的年代与我们的时代有了一段距离,然而,她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息息相关,意义是那么重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许久没有遇到过的好书。那她为何如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呢?我想不外乎两个字——真实。“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是作者路遥的原话。我想,没有认认真真体会过劳动的人是读不懂这句话的。什么是劳动?劳动就是热爱生活,就是创造幸福的过程。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金波、田晓霞„„哪一个不是通过劳动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我总觉得这本书是为劳动者而写的,因为没有哪几本书是像这样长篇大论歌颂劳动者的。尤其是对那些底层的劳动者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幸福的孙少平,不甘人后、勤劳致富的孙少安,一心追寻理想爱情的金波„„如果你用心去读了,你会发现,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旁。
路遥把六年的时间用在了这本书上,写了十年间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并成功刻画了在此历史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第一条线索是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动荡下,各个时期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文革的狂热,给农村带来了灾难;改革的春风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各个人物都在改革的潮流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恶成了善,善变得更善,文中始终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高唱着主旋律。
由于作者的生活体验的时间长与体验的真实,因此人物都是非常有血有肉。其中有几个人物给我影响最深刻,也从心里打动了我。
人可以贫穷,因为我们有时无法选择;人可以地位卑微,因为我们也曾经努力过;人也可以动摇,因为我们无法避免受伤。但是人决不能没有精神!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作为我而言,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我的岗位决定了我不能虚度年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有这个责任指引他们前进,导向他们理想的生活。
国家需要精英,但是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人们,因为社会需要他们来支撑,他们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创不平凡的的人生,这正是我们应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