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上善若水
关于了解这本书,还是看到朋友的推荐,到手之后还沉睡了几天,直到开始阅读,爱不释手,深深吸引。完了之后开始着手写读后感,正如徐老师所说,如果读书只是简单的读完而已,不加以思考并实践的话,相当于没读。但是第一次也不知具体怎么写,只有简单的写写了,希望多加指教。
这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人是什么,即 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是人有什么,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人是什么?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个性的不断左右。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发现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人拥有什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只是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做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若不能在自身内在本质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真的是太不幸了。我们存在的整个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体格健康,其次是可维持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人的看法确实与我们本身没有关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大多数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
我在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对他的幸福观印象最深。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关于幸福观就暂到此,总结一下,幸福来自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第三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其实,想幸福很容易,“谁要是摆脱了过分的期待,除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以外,不再奢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够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 要避免很不幸福额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那么我什么时候是幸福的呢?大叔给出的回答是 “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的这些小事情的”
人们都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怎么倒觉得其理论实质带有乐观的色彩。只有你把自己放置于低的位置,一旦有些许上升,便能感觉到意想不到的快乐。相反,你的期望很高,结果多半是希望的幻灭,很少有超出预期的幸福感。
第四篇:读《人生的智慧》有感2000字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2000字
SS 萌兔悦读
《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第五篇:智慧人生,难得糊涂—读《糊涂学》有感
智慧人生,难得糊涂
——读《糊涂学》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品读了由宋海峰主编的《糊涂学》,感受颇深。在当今社会,田园般宁静的生活已经结束,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喧闹而又躁动的世界,一个由五光十色的商品堆积起来的诱人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述:“官场—宦海无边,如履薄冰;商场—金钱无情,犹如战争;情场—欲望无度,犹如游戏;文场—功名无量,犹如黑市。”竞争,迫使人们执着于这个变幻的世界,以求得个人的一片绿地,这或许是大多数正直人的初衷。于是,“或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以求八面威风;或聪明灵巧,攻于心计,以求四面颂歌。”对于小人来说,目的是没有的,成功便是一切,于是以奸诈换取财富,以无耻换取官禄。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必须有一套个人的生存法则,方可驾驭住这陌生而又艰险的世界。
人生短暂,糊涂难得!难得糊涂,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我是这样理解的:去处理具体事情,硬碰硬地做下去,是不行的,必要时也要装下“糊涂”,想出迂回的法子来,以柔软相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电视剧中的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颠,而他本人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里有我,专捡达观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醉半醒,亦醉亦醒,也不失是一种“糊涂”。糊涂学的处世技巧中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来说,人都喜欢直厚,厌
恶机巧,但有时为达到目标,没有机巧权变,又不可能,所以有时就必须要巧妙地运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方法。例如朱元璋,在当时群雄并峙的局势下,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被众人围之,便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眼皮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皇帝。所以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要学大肚弥勒佛的笑容可掬,学济公的超然糊涂,更要学朱元璋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在《糊涂学》看来,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尘世,而更在于超越尘世,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于功名利禄,它大隐隐于市,以出世的心态对待这入世的生活,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这风起云涌。对它来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实,人生在世,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权势的大小,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是能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糊涂学是一种道家的学说,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拥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开生命。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事,如果无法自明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想,那样是很累的,也很浪费时间,此时学会等待与忍耐是最好的办法,否则就易玉石俱焚;有时候,人的欲望很高,我们不能一味地被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
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糊涂修身需要快乐的心情,然而快乐是我们一直忽视的最重要的价值。快乐是依人而定的。有的人心灵永远充满热情,需要不断地去体会生活,接受挑战,不会因世人的眼光而放弃,抹杀生命的激情。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快乐。
细品《糊涂学》后,让我恍然大悟,格外清爽。它给人一种大智慧,大人生,使人完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一种从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以无为的心态去对待有为的事业。糊涂,方为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