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莱尔传》读后感
《莱尔传》读后感
二傻 野地的百合花
今天是12月29日星期六,窗外天寒地冻,一窗之隔的自己吹着暖风窝在桌前安安静静地看书,偶尔抬头望一下手边的花束,鼻子里倏然钻进淡淡花香,时光易逝,这样幸福的闲暇时光真是太宝贵了。Hu—— 二傻终于在这个月结束之前完成了本月的读书计划《莱尔传》,合上书轻轻地闭眼反思,这本书读了有近四十天的时间,怎么会拖了这么久呢?回想过去的这段时光,没有几件看得见的成果,但二傻真的是经历了好多的事情,妈妈检查出肾衰竭,瑞士项目开始启动,准备组会,去杭州开会,为了考博再战六级,与大头立约,和“师兄”合作论文,有篇论文退修,也有篇论文拒稿......有以泪洗面的痛苦时光,也有欢声笑语的幸福时刻,一件件细细数来,有多少时光能够被神纪念呢,又有多少时光能够被神称赞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的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看着《莱尔传》中这位忠心的牧者,再低头看看时常懈怠的自己,实在是羞愧不已。看看属灵伟人或者老前辈们走过的路,触摸那一颗颗为主跳动的心,受到鼓励仿佛自己也能像那被激动热心的战士,可以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再次挺起来,大概这就是二傻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原因吧。查维斯主教评论莱尔说“他有着强烈的个性、高贵的气质、出色的语言能力、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甚至那些最不赞同他的人都被他吸引”,二傻又怎会忘记读《圣洁》时的心情呢,真想看看能写出这本书的作者是怎样一个爱主的人,今天可算是满足了四年前的好奇心呀——
《莱尔传》有四百多页,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莱尔的生平介绍,后面三分之一内容部分节选莱尔的讲道集。除了懈怠懒惰,这本书进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自己不懂英国历史,尤其是英国教会历史,当看到书中“循道会、公理会、浸信会和圣公会”诸如此类的名词时真是一头雾水,大头给二傻扫盲过后才略微清晰一些,之前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略过,看的真是囫囵吞枣,胸无点墨的二傻还是要多读书好好地装备自己啊。或许是因为不懂英国教会历史的缘故,初读莱尔传记时竟有些小小的失望,难道这就是莱尔大主教的生活么,好像没有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诡构思,娶妻丧妻,娶妻丧妻再娶妻,莱尔的人生怎么还有点小小悲惨呢?可这就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啊,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事情临到自己,我能像大卫一样说出“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的话么?可仅是妈妈查出肾衰竭到20%的消息就让自己难过的无法入睡,小信的人儿啊,我们总是比自己想象的要软弱的多。刚开始看莱尔传记时,总觉得作者写的不够好,读完以后脑中只剩下那个为世上众多男女感到忧心如焚的老者形象,只剩下那位高举十字架信仰的牧者,虽然没有多少能够让人铭记的经典瞬间,但自己真是深深地被这位忠心的牧者所吸引,尤其最后的讲道集,跟着莱尔再一次重温“默示”、“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罪”、“称义”、“基督的十字架”、“悔改”这些基本的教义,默想神的话,这比多少跌宕起伏的剧情都吸引人,更是从莱尔身上看到了尊主为大的谦卑模样。是的,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对属灵前辈们最好的纪念,不是记住他们的人生经历,而是效法他们为主竭力摆上尽忠直到生命尽头的榜样,就像莱尔一样,他在临死前四个月还在服侍,因为他的愿望就是“工作到离世”,这样的心志真是激发我们这一代人尽上本分,常常思念神所托付给我们的使命。
莱尔出生在一个十分富裕的英国基督徒家庭,虽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但莱尔感觉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基督徒,他们家对物质的看重和对主日的忽视完全远离了他祖父那种敬虔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一定是会带来灾难的,后来家庭真的就遭遇到影响他一生的灾难,莱尔承认说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章,充满震惊与耻辱。虽然莱尔从小就规律地参加主日,但他真正重生却是在21岁那年读到以弗所书二章八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这节经文,这节经文像是上帝射出的箭,每一个字都带着属灵的能力,带着怜悯射进他的内心,从此之后他就成了新造的人,立志一生跟从主。莱尔求学于著名的伊顿公学,也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上学,在校期间不仅在板球上取得成功,他在学术上表现出的才能更是突出,后来有机会进入国会工作,但当神呼召他的时候,他就接受圣公会的按立,成为神职人员,踏上了上帝所喜悦他要行的道路。莱尔曾在多个郊区服侍,是一个非常尽责的牧师和传道人,既关心教区居民的属灵益处,常常定期探访居民,为贫穷和疾病遭患难的民众祷告,也关心教区居民的属世益处,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帮助他们。而且莱尔也认识到基督教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不仅是教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成为教会的重要延伸,他相信“一个没有学校的教会就像一个只有一只手臂的人一样”,前辈们留下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属灵财富啊,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在那个日益怀疑圣经传统教义的时代,莱尔是坚持圣经绝对权威的坚定基督徒,他也为此做好了不受欢迎和被嘲笑攻击的准备,他对圣经的积极辩护极大地鼓励二傻该如何阅读和学习圣经,纵然他写过《四福音释经默想》,但他鼓励我们要善用释经书中的任何一本,除圣经以外,我们实在不该期盼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他们虽是有用的助手,但并非云柱和火柱,不要称任何人为夫子,因为我们的夫子只有一位,就是主基督。莱尔在牧会期间会根据民众的实际文化水平以及在探访中所发现的真实情况来教导会众,同时也不会因着人的缘故不把真理全备传讲,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怀疑逼迫与谴责声音时,他总能够持守真理从不动摇。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的牧者,连他的敌人都十分尊敬他,“这是一个花岗岩般刚强的男人,却有着一颗孩子般的心”,对莱尔的这一著名评价也许能让我们感受到些许这位伟人的风骨。
书本很厚,内容也十分丰富,及至动笔写这篇读书笔记时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反复思想以后还是想跟大家分享感触最深的一点——基督的十字架,是什么让莱尔经历家庭重大变故两次丧妻依旧没有埋怨呢?是什么让莱尔能够不知疲倦地用爱心服侍民众呢?又是什么让莱尔面对多方谴责时仍然能够刚强壮胆地坚持真理呢?我想,除了基督的十字架,再没有任何东西能有如此惊人的力量了。保罗也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他没有为自己的民族特权夸口,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夸口,没有为自己所蒙的恩典夸口,没有为自己的教牧职分或任何形式的表现而夸口。而自己呢?总是自以为义的夸夸其谈,可是无论在今生怎样为自己的行为歌功颂德,一旦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只会恍悟其中空空如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属于耶稣,所以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就是荣耀主基督,实在当在谦卑虚己的功课上效法保罗,效法莱尔,效法这些忠心又良善的仆人们。虽然十二月是圣诞月,提到更多的好像是圣婴诞生,但默想他的受死,默想基督的十字架,更让我能真实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顾虑和担忧,能够略微学到一点点的喜乐与知足。我们是该仰望上帝的主权,上帝的智慧,上帝的护理,上帝的爱,这些都非常好,但仰望基督的十字架真是那好的无比的礼物,基督既然已经为我的灵魂忍受了如此大的痛苦、患难和折磨,那他必定不会把真正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留着不给我们。有哪一天神不掌权呢,又有哪一天不是靠着主的恩典活呢,主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的轭是容易的,你的担子是轻省的!
2018马上就结束了,回想这一年,或许真的只能用“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来形容,虽然进入过网罗,经过水火,但主却使我进入到丰富之地,神的恩典够我用的,我虽软弱主却完全,他的能力一直覆庇,主啊,怎能不欢呼歌唱感谢赞美你!在教会读书会中完成了《人如何改变》的阅读,对自己帮助很大,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哦。2019年1月份的阅读书目是《尊贵的设计》,请大家为二傻坚持写读书笔记代祷,冬日里吃太多,人懒了不少啊
第二篇:理想国 莱库古传 希腊名人传
在阅读了《古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莱库古传》之后,我对莱库古于斯巴达的立法有了一些了解,并更好地理解了《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
斯巴达在混乱时期,莱库古的父亲——一位国王,在力图平息一场骚乱的过程中被人用一把屠刀捅死了。随即王位传给了莱库古的哥哥,后来他的哥哥也死了,于是莱库古便继任为王。但当他知道其兄尚有遗腹子时,便决定将其王位让与其侄,并在他的侄儿成人并生下可继承王位的子嗣之前都离开斯巴达。后斯巴达再度陷入混乱,斯巴达人(包括国王)都希望莱库古能够回来解决混乱的状况。莱库古在群众的企盼和尊敬中返回斯巴达,决心革新内政,而国王在得到安全保证后,也支持了他的变法。
莱库古立法的主要内容有:
(1)让人民获得权力,使城邦的权力在国王、贵族和人民之间分配得更加均衡。具体措施:(a)莱库古创建了元老院,元老院与国王们(斯巴达实行双王制)在重大事务上享有同等的决定权。元老院议员的数目定为28人,再加上2位国王,正好是30名。(b)公民大会:人民在河与桥之间地方举行集会,表决通过或否决提案。同时“如果人民大众意欲采纳一个歪曲的议案时,元老和国王有权休会。”(c)监察官制度:莱库古去世约130年,国王特奥蓬波斯设立了民选的五监察官,与国王和元老们分享权力。(斯巴达的政制较好地实现了国王、贵 族和平民之间权力的均衡,因此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
(2)消除人民内部的贫富差距,培养人民质朴的品德。具体措施:(a)重新分配土地(b)取消金银货币:为了进一步消除斯巴达人之间的贫富不均和不平等,他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奢侈的风气自然在斯巴达就消亡了。(c)公餐制度:即公共食堂,人们结伴共同进餐,吃相同的指定的食物,并且加入公餐的新成员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批准。(d)反对浪费:规定每家做屋顶的木头一律是用斧头砍的,每家房门用的木头一律是用锯子锯的,不得用其他工具。
(3)莱库古不将孩子看作是父亲的特殊财产,而是当作国家的公共财富,因此想方设法使斯巴达有优秀的后代。具体措施有:(a)莱库古让少女们锻炼身体,为使她们将来的婴儿更加强健。(b)斯巴达鼓励城邦中的青年男女结婚生子,单身汉会受到羞辱。(c)夫妻不能同寝,以此锻炼自我克制和节制,并使夫妻双方保持相互渴念和爱慕。(d)优生制度,斯巴达在婚姻关系上普遍存在的自由,目的在于获得健壮的战士和良好的政制。
(4)严苛的教育制度使斯巴达人成为理想的战士,具体措施有:(a)教育完完全全地担负起立法的功能;斯巴达的孩子一到7岁,就根据莱库古的法律被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在连队里接受统一的训练,最卓越的孩子被选为队长,其他孩子则必须服从队 长的命令。(b)斯巴达人在文教方面(音乐与诗歌)也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的歌曲蕴含激情,振奋精神,唤起热情。其风格古朴,大多是赞扬为斯巴达献身的人们,并谴责贪生怕死之徒。(c)只有在战争期间,斯巴达人才放松对青年人的严格训练。因此他们是世界上唯一的,只有逢到战争才可得到机会喘息的民族。
(5)斯巴达禁止反复讨伐同一个敌人,以使敌人尚武好斗。
(6)为了不让斯巴达人沾染上外邦人的习俗,莱库古不许斯巴达人随意住在外邦,也不许他们在外国漫游;他还把大量外国人驱逐出了斯巴达(因为随着外邦人的到来,外邦人的信仰也随之而来,新奇的信仰会带来新奇的主张,必然会动摇和谐一致的现存政体。)
莱库古把斯巴达人训练成脱离城邦就无法生活的人,他们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用
普鲁塔克的比喻就是像一群蜜蜂,孜孜不倦地使自己成为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许是斯巴达人较其他希腊人在文化上缺少创造力的原因吧——最理性,最理想的制度同时也窒息了斯巴达人创造的可能和创造的方向。
接下来,我想谈谈阅读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二章的第四节《伯里克利葬礼演说》后的一些感想。在《伯里克利葬礼演说》中,伯里克利在真诚感谢了他们的祖先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有不断扩张的土地继承后,便开始了他当天演讲的主要内容。很有趣的是,伯里克利一直将雅典与斯巴达的情况作对照,暗中贬低斯巴达,突出雅典的优越性。首先,他说了雅典的宪法和使雅典伟大的生活方式,并极大地宣扬了雅典的政治制度,称之为别人的模范。众所周知,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伯里克利就此对于雅典的民主制进行了称颂,“我们的政治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如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同时,“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以提高我们的精神。”雅典不抄袭其他地方的制度,将自己的民主制视作别人的榜样,而斯巴达则有模仿克里特之嫌;雅典人会适当地享受生活,然而斯巴达却有几分禁欲;在军事安全方面,雅典对全世界的人民开放,没有定期的放逐,奉行单独作战、不靠盟友的原则,斯巴达在入侵时却总是带着同盟者。虽然事实上的雅典或许没有如此开放、开明、自由,但是很明显,这些已经与斯巴达严苛压抑的社会制度和氛围产生了很大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雅典容许贫富差距的存在,但是他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承认自己的贫穷为痴;真正的贫穷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然而在斯巴达,为了消除斯巴达人之间的贫富不均和不平等,莱库古立法重新分配土地并取消金银货币。在阅读了《伯里克利葬礼演说》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或暗指或明说的雅典和斯巴达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当然,我们不应该依伯里克利的片面之词枉下定论,在没有全面、准确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就对雅典或是斯巴达作出评价。)以上便是我在阅读了《莱库古传》和《伯里克利葬礼演说》之后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第三篇:莱根谭解读读后感
《菜根谭解读》读后感
《菜根谭》是一本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明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 这本书包含的明智和智慧很多,对我最有启发和鞭策的句子很多。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佛家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竹子就知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竹不留声”,可见一切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会飘然而过毫不留痕迹;“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个道理,这两件事情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大彻大悟,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应该尽心去做,事情过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让内心获得一份宁静,会让我找回自己,教会我怎样做好一名普通的人。
“议事论事明晓利害”,评论事情的时候,应处在旁观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伪始末和是非曲直;担负事情的时候,应以当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个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让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觉得不公平或者觉得不妥当,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和判断,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让自己体会到别人的难处和处理的问题的缘由。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心地仁慈的人,胸怀宽阔舒畅,所以能享长久的福分,因此事事都显得宽宏畅达;心胸狭窄的人,由于眼光短浅,所以得到的是短暂的利禄,因此事事都显得紧迫仓促。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都是胸怀大量,想那司马迁,他可以忍辱负重,在受过残酷的宫刑后,还在监狱里坚持写史记,完成了我国最伟大的、完整的历史记录篇,我们也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蝇头小利就闹得不愉快,我们的胸襟再开阔一点,就少了好多不愉快的事了,也会少有矛盾,大家都会高兴。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我们要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
“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像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并且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行事。
我作为学生,应该卸下心理重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生活学习。
第四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杰哥制造必属精品
《马克思传》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这次读《马克思传》给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这本《马克思传》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 有时候,他顽劣得像个小暴君,把姐妹们当做驾车的马,驱赶着她们飞跑,从小山丘上疾冲而下;有时候,他用一双肮脏的小手去揉生面团,拍成一个个“蛋糕”,要姐妹们吃下去。但是奇怪的是,姐妹们在这样的恶作剧面前却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他抛弃了教授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黑格尔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竟着迷一部中篇小说,天天泡图书馆,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
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长大之后,马克思生活并不富裕,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是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在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在爱情上,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爱情的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
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看出,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在我看来马克思不仅是凡人,而且更是一个凡夫俗子。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所以学习马克思一定要学习他的思维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马克思对于真理的执著寻求,对于工作的忘我投入;对于友谊的珍爱、对于家人亲情的深切留念,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只有这样,学习马克思正确的地方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
第五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在没有读《马克思传》时,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却不是很明确他的伟大之处在哪,读完以后,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却也多了一些思考: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他的人格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他为什么对劳动人民寄予如此巨大的同情,并将解放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作为自己毕生的神圣使命?我们似乎可以从当时那充满着动荡和不安的社会环境,从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从马克思亲人给他的影响中窥察到他的世界观和人格力量的形成。
马克思从小就具有忧患意识,他有着早慧的童年。小时候他就表现出了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孩子,有很强的想象力;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很暴烈的孩子,小时候,他常常追赶着自己的姐妹,把她们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他还用脏乎乎的小手,用很脏的面粉做成“小包子”让姐妹吃下去。然后作为奖赏,他开始给她们讲故事。他常常以自己所编造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引得姐妹们哈哈大笑。卡尔很早就从他的言谈举止,从他的诙谐幽默,从他的功课中显露出不同寻常的天赋和善良的品质。在家里的众多子女中,他深得父母的宠爱,父母对他抱有的期望最大。
1830年,12岁的卡尔进入特利尔国立中学开始了5年的学习生活。当时的校长是个具有自由民主进步倾向的人,所以卡尔能够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知识海洋中尽情的汲取营养,产生出纯朴真挚的思想。卡尔的各科成绩都很好。正处于成长中的卡尔,思想极为活跃,性格也趋于成熟。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充分反映在他的作文里。社会上各种进步的思想,最容易在这里得到酝酿和流传。局势的动荡,促使着小小年纪的卡尔开始关注社会的进步问题。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对于我来说,马克思的那些深奥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理论似乎并没有那么伟大,但是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马克思学习刻苦,对于知识他总是渴望的,他甚至因为学习累倒了两次而不得不去休假养病,医生给他的忠告是不许看书,这是怎样一种境界,是对书本,对知识有着怎样的一种痴迷,这不能不令我惊奇和震撼。或许如今的学生们对书本有着那么一点的痴迷,想必都会考进名牌大学了吧!马克思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专一也是当代青年人缺少的。他与燕妮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重重的障碍也没有让两个深爱的人分开,而当下,对于爱情的认真程度,许多年轻人更偏爱他们口中的“自由”。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加开放,还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人生观的扭曲,真的是值得人们去思考。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在心中思考自己以后的路,确立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先不说别人,就连我自己。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决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而此时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我为此感达愧疚。想要确立一个梦想,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我该用更多的时间好好思考一下我以后的路。
外国语学院俄语2班
姓名:徐黛黛
学号:2011340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