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加几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再用小棒来代替饮料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盒1盒地数……一共13盒。
生2:我是2瓶2瓶数,再加1盒……一共13盒。
生3: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从情境入手,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第二篇:9加几__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6页-98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我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今天有一种小动物与我们一起学数学。请看 小猴啊带来了一些加法题会算吗?
10+1= 10+3= 10+5= 10+7 10+2= 10+4= 10+6= 10+8= 你们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呀?
2.师:今天猴妈妈准备了一些桃,说你算对了就可以吃这些桃,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我们一起来看,有一部分桃放在了盒子里,还有一部分放到了外面了,我们一起来数数盒子里的桃,(书写9)盒子外面有几个桃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要算盒子里面和外面一共有几个桃?要用什么方法来算(加法)小猴看到这么多桃子一没算出来,我想小朋友们一定能算出来,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你既要算出结果,还要能说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怎样想到结果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开始
3、现在请一个小朋友说说,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你再举手说好吗?
4、好了,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盒子里的桃是9个,这里还缺一个,能够使盒子里变成10,怎样变?你来说一说。
5、真的变成10个了,这样便是怎样想的呢?这边的4个桃就分成了几和几呀,(板书1、3),盒子里原来9个桃现在就变成了几个?10个和外面的3个合起来就是13.,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9+4=13,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师写)
6、小猴也学会了,他想自己来算几道题,用圆片来算,老师来摆你们来数。(9个红,8个黄)
7、小猴想算几加几啊,哪个小朋友能到前面移动圆片,让大家知道你是怎样想的,8、移动了1个到左边,左边就变成了几个?右边还有几个?10+7就是
9、这样移就是把8分成了几和几?9个和1个合起来就是10,10再加7就是17
10、不移动黄颜色的也能算出来,谁愿意上来试一试,11、移动2个到右边,这样一移不是把9,是,9 分了几个给8,还有几个,2和8合在一起就变成10,10 再加7就是17。
12、这样我们可以把9变成10,也可以把8变成了10,大家来读一读,9+8=17
13、小猴就想怎样算才能更简单呢?
14、现在左边摆9根小棒,空一点距离,再摆3根,现在我们来算9+3了,你能移动小棒,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得数是多少吗,移动了1 根小棒。
15、你能想老师一样圈出10根来吗?这样也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来,你能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16、下面我们不摆小棒了,你能圈出10根,再来填嘛。17|、9加7等于多少? 刚才我们算了这些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道加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找一找。
19、对,都是用9加一个数,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9加几,我们刚才是怎样算到得数的?(就从几里拿一个9,9就变成10.)
20、可以数着算,可以变着算,小猴也变聪明了,他能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你们会变吗?、我来出一到看看你们会不会变,9+2
22、怎样变的?(2可以拿一个给9 就变成10)这样9+2就等于多少
23、你们还会变吗?这次我反过来变,9+1+5=,这道算式你知道我想让你算9加几吗?相当于9加几?(9+6)
24、你们会算吗?
25、还有几道你们会算吗?(9+9= 9+6)
26、这就是我们学得9加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7、第一个加数一样,第二个加数从小到大,所以得数就从小到大,你们再横着看一看呢。跟着老师的手指来看,指2,指1
28、加2就变成1,加3就变成2,加4就变成3,都少了1个,到哪里去了?(给9 变成10 了)
29、接下来我们来一种有趣的读法,(2和个位的1读重音)老师示范,30、你会读嘛
31、出示9+()=1()如果前面填4后面填几。32 完成做一做3题.教学反思:
优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猴妈妈考小猴子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复习已学的10加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上出现一个小插曲,有一位学生在摆圆片时,没有说出自己是怎么算的,而是交换了圆片左右的位置。开始我就发现她摆的不对,如果否定她,会扼杀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这样摆对吗?我觉得很有想法,这位同学想再次告诉同5+9=9+5。”看她高兴地回到座位上,我觉得这次激励性评价是成功的。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不足之处:
一、对重点强调不足。本课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但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环节中有所欠缺。要做到这一点,就该抓住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环节,让学生多摆一摆,多说一说。学生说的不够多,训练还不够,速度还不够快。
二、对中差生的关注不够。本节课中,优生学起来很轻松,但一部分中差生对凑十法的理解比较困难,课堂中也反馈了一些差生的情况不理想,但我没有及时加强练习与巩固,在后面的练习中中差生的速度拖了后腿。
第三篇:9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
《9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
韩万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P96、98页内容。教学目标 :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棒20根。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 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板书设计: 9加几 + 5 = 14
+ 7 = 16 1 4
6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周立萍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或课件),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情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反思: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反思:“基于问题学习”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4„„
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反思: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于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上面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可以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4、直接写得数(“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反思: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反思: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还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与互助,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可以使他们从多角度看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第五篇:9加几__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6页-98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学具准备] 学具盒。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加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们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出示课件)有的同学用点数的方法,从1盒、2盒、3盒一直数到13;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9盒接着数:10盒、11盒、12盒、13盒;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在箱子外拿1盒放到箱子里面,使箱子里面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就是13盒。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最喜欢数的方法。
生:我最喜欢把9个再加上1个变成十的方法。„„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计算饮料盒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6)师:下面李老师请同学们再回到比赛的现场(出示画面)这时运动场的比赛更加激烈了,现在老师想根据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听:踢毽子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谁知道怎样列算式?
生:9+7=(7)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再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生:踢毽的和跑步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9+6=15 9+3=12„„)教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板书课题:9加几。
2.探究算法,教学例2的9+3。
(1)师: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正在进行摆小棒比赛。你们看,小男孩有9根小棒,小女孩有3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生:9+3=
(2)师:怎样计算9+3得几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生:汇报9+3得几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9 + 3=12
2
3.加深理解,教学例2的9+7。
(1)师: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7得多少吗? 生:能!
(2)师:请你们运用手中的黄花和红花摆一摆,摆好后再移一移,算一算共有几朵花? 生:学生自己操作,让一名学生在投影上操作,并叙述计算过程。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圈一圈,算一算的小比赛。(“做一做”的第1、2题)2.课件出示“做一做”第3题
3.涂鱼游戏:学生每人发一张小鱼图,图中的每条鱼的身上有一道9加几的算式,老
师说:“把得数是12的鱼涂成红色,得数是14的鱼涂成黄色,得数是16的鱼涂成蓝色”。
4.乘车到清水岩的风景区去游玩:老师先介绍美丽的清水岩风景区,然后分发道具--4名小导游手中举着车牌号分别为13、15、18、19的牌子,学生每人一张印有得数是上面四个数的9加几算式的车票,请对号上车。学生排队上车走出课堂,本节课结束。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教师板书:
9加几 + 3=12 2
(凑十法)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操作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小花,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