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

时间:2019-05-15 16: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

第一篇:《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

《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

柏舟

作者为张溥,明晚期的文学家,曾结社“复社”议论时政。

文章第一段是交待五人墓的来历。因为当时周顺昌(古人直接称名,称呼号或字,寥洲周公)被逮捕,激起民愤,受牵连死的五位义士。后来有郡里的贤大夫和上级申请,将魏忠贤之前的祠废除,并且立碑,以表彰其义举。魏忠贤在世期间何以有生祠,因为当时为阿顺权贵,这种事在当代也是屡见不鲜。

第二段:义士去世到现在建墓中间只是短短11个月而已,这11个月中富贵的人慷慨得志的人,或疾病死去或死得不值一提,还有草野之籍籍无名之徒,而独有这五人名声皎皎,为何?有的人死得其所,有的死的毫无价值。这就是简历的美德和墓碑的美德差别。

第三段:介绍事情发生经过。

周公被逮捕之时,时间为在丙寅三月之望。古代对于时间的记录用天干地支,丙寅代表年份,比如2017年是丁酉年,望是月圆之时,15号。社里的行为先士,行为道德可以作为表率的,为其申诉,准备钱资送行,嚎啕震天。但锦衣卫准备制止,激起民愤,将这些人棒打一顿。当时周公案的始作俑者是苏州的巡抚本为魏忠贤的党羽,苏州民众痛心,追打这个走狗,此人藏于厕所中才得以逃脱。然后请将此五人抓起,此五人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第四段:五人行刑慷慨表现

刑场时直称中丞名字并大骂,谈笑而死,即使断头后仍未改颜色。有同情之士用50金将人头买下。当时应是冒不少风险,毕竟魏党未除,50金也不是小数目。所以5位义士现在是全尸。

第五段:邪不压正的结局

宦官乱政期间,那些高位之人有气节的人没多少,反而是这些从来没听过诗书大义的人能激昂,视死如归.这又是为什么?诗文大义没有错,错的是人往往爱用圣人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时情况之下,只有苏州百姓愿意奋起反抗,魏忠贤也怕了,不敢株连,也未敢篡逆大位,后新的皇帝崇祯出现,魏忠贤畏罪自杀了。

如今这些权势的人,结局如何呢?逃脱的,剪发的,装疯卖傻的,辱人贱行,苟且的活,窝囊的死!周顺昌忠义之名显露在朝廷,赐予美好的谥号。五人也建墓立碑。四方之士均过来拜祭。如果当时五人保命,尽天年,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可能让豪杰人士扼腕叹息。(台湾董公的墓也是如此,总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拜祭他,纪念他无私地将家传所学奉献社会)

最后点题: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也。生和死意义重大,人要死得其所!

附: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第二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

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带。易,变。、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篇: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重点字词的理解

第四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二)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三)学习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学习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七)学习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八)学习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九)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文本研习第3小题。)

(十)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一)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

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 第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第五篇: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魏清君,来自临洮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单元是明清散文单元。明清两代散文成就虽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朝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张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记》反映了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的现实,阐明了人的生死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积累语言的教学,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教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时代久远,了解时代背景,清除时代隔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积累。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成诵。

2、培养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一些多义词的含义和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三、情感目标:

思考课文论述的人的生死价值观,体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章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的教学拟采用体现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读。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读的多种形式,以读来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2、思。思是思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生活动。设疑引思,理解语言、写法和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3、说。由思生疑,由疑而说,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本课的说,主要指学生就相关问题的讨论发言。

4、写。学生积累不够和写的落实不够关系很大。本课的写应从积累语言现象和训练表达角度提出要求。

下载《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人墓碑记》读后感:生可卑贱,死要其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

    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

    《五人墓碑记》教案3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 ⒉了解本文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 ⒉介绍写作背景 ⒊介绍“碑......

    五人墓碑记教案文档

    房山高级中学问题导学教案高三语文学科教案 一、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虚词“以”的用法 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除、旌、按、易、......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 (四)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 上课时间: 总课时: 复习目标: 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人墓碑记 电子教案

    五人墓碑记 电子教案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教案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