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暴风骤雨》有感
读《暴风骤雨》有感
杨剑平
小学语文课本就读过《暴风骤雨》选段《分马》,当时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一直想仔细阅读一下,但苦于没有机会就耽搁了下来。这次响应团委组织的活动,我一下就想起了这本久闻大名却素未谋面的《暴风骤雨》。
这次我选择网购这本图书,在搜索栏输上作者周立波的名字,满屏都是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而当我连翻了几页才从角落中找到了与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周立波相关的内容。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前一段广受网络热议的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黄晓明大婚受追捧程度的鲜明对比。固然,做学问者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但现今社会对文化、学术的冷落、漠视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团委组织这次活动的必要性。
闲话少说,物流很给力,宝贝很满意,五星好评。拿到手后便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
《暴风骤雨》是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小说,在东北土改初期,党员萧祥率领的工作队到松花江畔进行土改。他们在农民中点燃了群众对地主恶霸的仇恨之火,使农民们觉醒了。在工作队的领导下,对恶霸地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读过《暴风骤雨》的人都知道,在这充满镜头感的语言背后,真实的历史发生在1946年到 1948 年间。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东北局从各军政机关抽调一万多名干部,奔赴东北平原和山地的各个村屯,一场新的战斗打响了。正是暴风骤雨式的土地改革使千千万赤贫的农民走上了革命到底的义无反顾之路。正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全面革命化,成为中国革命的特点,也成为中国革命必胜的保证。“庄家人翻身啦”一句,离开了旋律格调,它是呼喊,是叫嚷,是霹雳电闪,它唤醒了阶级,带着拼却一身热血的决绝。周立波在里面描写的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夫妇还有老孙头,形象都很鲜明,而且也写出了正面人物的成长历程,可以说真实再现了当年东北的土改风云。东北方言的大量使用更加凸显了生活性,幽默含蓄,富有地方气息,风土味道,其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甚为精湛,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令人拍案叫绝。
本书的名字起得很好—暴风骤雨。社会想要发展,改革是必然的,而改革绝对不是和风细雨的,一场暴风骤雨在所难免。就像如今习总书记下定决心反腐倡廉、肃清党风。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改变了某些机构的执政习惯。肯定会产生抵触、对抗情绪。但惩治贪污腐败已经刻不容缓,我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与铁拳实施,必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欣赏暴风骤雨过后一道夺目的彩虹。
其实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陋习很多,不止存在于党政高官中,我们身边也有,我们自身也有。所以我们不能只抱着一种观众的心态去面对这场改革,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提醒身边人的不良习惯,改变自己的陋习。为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暴风骤雨读书笔记
《暴风骤雨》读书笔记
中华民族两千年封建统治的两大社会产物:地主和农民!农民在长期的压迫生活中“思想固化;感情麻木”;所以在封建时期的一系列起义中,农民都没能掌握政权翻身作主。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他没有看到“农民”、“贫农”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暴风骤雨”般的强大力量!革命“革”得很不彻底,一向受到封建地主压迫的农民阶级没能参加革命;但是他们的革命愿望非常之强烈,当革命的成果被地主阶级扭曲粉饰之后,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鲁迅在《阿Q正传》里正是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这一大弊病。虽然孙中山曾经提出过“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住工农”的新三民主义,可是他的工作方法和斗争对象不是很正确和直接,因此“辛亥革命”最终被认为是失败了!
毛泽东在吸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无误的。他对农村工作提出的工作方法是绝对合理的,长期的工作经验证明农村工作就得如此开展,阅读本书,可以学习如何发动群众开展革命的工作方法及工作经验。
本书应该当作一部历史、政治的教科书来对待!
《暴风骤雨》读书笔记2
在推翻中国封建社会的久民主主义革命中,改革家们没有认识到下层贫苦农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欲望。以康有为为核心的“维新变法”不是发动下层农民和无产阶级人士起来反封建,而仅仅只针对上层统治阶级,要求他们来“立新法”“推新政”。康有为没有看清那时的清政府已然分崩离析,风雨飘摇。这变法好比给一个伤重垂危的病人用药,想让他快点康复给他吃人参,殊不知这人参不但不能治好他的伤反会成为“催命散”!
康有为给清政府下的这一剂变法“猛药”把原本已经支离破碎、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推向了灭亡,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同时也遭到了那些冥顽不灵的复古遗老们的嫉恨和攻击!
维新变法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康有为没有抓住变法的中心和实
质:真正想变法的不是封建官僚地主阶级,而是下层的受尽他们压迫剥削的贫苦无产阶级农民;变法不能是由上而下的,应该是自下而上的!
康有为一味的指望通过无能腐败的朝廷来“维新”来“变法”,此法岂有不失败的道理。原本想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结果适得其反,白白牺牲了六位志士仁人,最后自己被立宪派骂为封建走狗,连最得意的学生都不支持他!试想他要是能双管齐下,自上由下贯彻变法,同时发动农民起来自下而上自我解放;那就不会被慈禧太后钻了空子,让袁世凯有机可乘,以致变法最终失败。
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老百姓们又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了政府的身上,他们希望政府能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蹂躏的局面,能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这不责怪他们,受了两千多年封建压迫,群众一时没这么高的觉悟,也没胆量起来斗争,更没人领导他们起来斗争。所以这次革命被新兴的“地主阶级”——军阀,给扼杀在了襁褓中。
中国共产党及其优秀领导人毛泽东在酝酿有一次革命的时候充分认识到:要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就必须发动压在山下的广大苦难农民起来斗争,从根本上瓦解封建这颗根深蒂固的“大树”!
《暴风骤雨》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它把中国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全过程描写的详详细细,淋漓尽致。是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一个缩影。贯穿全书的主线是“革命”二字;引导全书的是“毛泽东思想”;这样的革命才是车彻底底的,大快人心的。
比起康有为和孙中山,毛泽东可算得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英豪巨眼一开始就瞄准了农村这块革命的“处女地”,明确的把“农村包围城市”作为革命纲领;把解放农民作为革命第一要务,这是革命最终胜利的历史总结和经验。
周立波能写出如此宏伟的《暴风骤雨》,他当之无愧“革命文学家”的殊荣!2004年06月04日
第三篇:《暴风骤雨》观后感
《暴风骤雨》观后感
革命文学家周立波《暴风骤雨》的书名取自毛泽东语: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压制不住。小说所写的事,确实像暴风骤雨,仿佛只是一瞬间一个新的时代便到来了。
小说写了解放前夕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解放前夕,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导致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崩瓦解,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运动,小说就选择了一个叫元茂屯的地方作为背景,围绕土地运动,描写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在小说中,通过工作队长肖祥这棵“火种子”的活动,将长期受压迫、奴役的赵玉林、郭全海等农民群众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熊熊燃烧起来,任他什么力量也扑灭不了。作品具体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的力量,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才是我们党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小说中,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韩老六心狠手辣,做了许多丧尽天良的坏事,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家中囤积居奇。他家被农会查收时,找出了许多当时旧中国市面上根本见不到的西洋货,各式各样的绫罗绸缎,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地窖中发霉发烂的粮食……当然,还有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韩老五的财富中,堆积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泪和他们的仇恨。所以,当以韩老五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及其帮凶,爪牙被捕,他们的家财被没收时,作者描写的这些剥削阶级的哀、怒,但是他们的哀和怒背后,却是广大翻身作主人的穷苦人民的喜乐。正是小说中刻画的赵玉林、老孙头为代表的生活在最底层也是最有尊严的中国农民,撑起了新中国的希望。和他们相比,对日本人点头哈腰的汉奸,为国民党服务的特务,养尊处优,沉迷与声色犬马的地主的灭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起,即以武装斗争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党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长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开展武装斗争,并成功地解决了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用无产阶级建军思想,建设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纪律、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回顾我们党在战争年代能取得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领导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为执政党必须长期正视脱离群众问题,必须从思想教育和体制机制上解决脱离群众问题,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机,力量之源,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总之,从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彻底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一无所有。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坚持群众路线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
第四篇:观看电影《暴风骤雨》后思想汇报
观看电影《暴风骤雨》后思想汇报
《暴风骤雨》是谢铁骊导演拍摄的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一部革命文学经典作品,说的是在解放前的东北土改过程中,很多群众对土改政策不相信,对土改工作队不了解,对土改工作队敬而远之。土改工作队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从少数群众开始,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一枝一叶的关心群众利益,一点一滴地走进群众心里,最终用真心、真情、真诚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鱼水情深,顺利完成了土改任务。
看了影片,我深受启发,感到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蕴藏巨大力量,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党和国家要发展,必须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做好群众的工作,坚持群众的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不能丢,要时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
对于我个人而言,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党员,但我工作的地方是社区居委会,居委会是群众自己的组织,是群众自己的组织,作为一名居委会委员我必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谋福祉。在对待居民办事上严格按着国家的政策法律办事,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量为群众提供方便,努力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扎实学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切以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紧紧依靠群众力量,以自身行动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护,为社区居民多做实事。
第五篇: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