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

时间:2019-05-15 16:3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

第一篇: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的词意:清冷的郊野小路弯弯,行人渐渐稀少不闻人语,我空自回去满怀愁怨。

出自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注释】

①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

②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③ 树杪(miǎo)参(cēn)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④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

⑤ 班草:布草而坐。

⑥ 欷歔(xū):叹息声。酹(lèi)酒:以酒洒地面祭。

【参考译文】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参考译文二】

在河桥送人的地方,夜晚月白风清。斜月远远地落下余辉。铜盘的蜡烛已经燃尽,霏霏凉露打湿了衣衫。饯行的酒宴将要散去,细听随风传来的渡口更鼓,看树梢上参旗星一闪一闪。花骢马好像通晓人意,纵使我猛扬鞭也走得很慢。

清冷的郊野小路弯弯,行人渐渐稀少不闻人语,我空自回去满怀愁怨。没想到又路过前次分别之地,一点也寻不到她的遗踪,斜曲的小路让人迷乱。野草野麦郁郁青青,在斜阳下高簇和人比肩。我只得在草地徘徊,以酒浇地欷歔感叹,极目远望西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因回忆曾有的一次送别而作的。周邦彦重游故地,想起过去的离别之情景,有感而作此词。其创作时间未详。

【赏析】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用《诗。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第二篇:周邦彦 《西河·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译文] 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

[出自] 北宋 周邦彦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西河:唐教坊曲。

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1:

南朝金陵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

临水的陡峭山崖上的树好像倒下来靠在崖上.莫愁姑娘或许曾在这里系过艇子吧!一切只剩下陈迹了,但只见郁郁苍苍一派青色,还有那浓雾中露出的半截城垒。夜半更深,月亮从女墙上升起来,而赏心亭东望著秦淮河。

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究竟到休息去寻找呢?想来就是东晋时代王谢家族的府居所在。燕子不知道这是什么世代。燕子在夕阳里喃喃细语,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

译文2:

江南佳丽之地,南朝的繁华有谁还曾记忆?青山围住古城,城下是大江浪滔滔,青翠的山峰如女子的双鬓相对而起。喧嚣的怒涛击拍着寂沉廖寞的城池,帆船驰向遥远的天际。

枯树老枝依然倒立般扎根在断崖峭壁上,昔年莫愁女在此曾系过游艇。往事已逝去,空留下些许旧迹,掩映在郁郁苍苍的树林之中。雾气笼罩处,半隐半显的便是那旧日的营垒。夜深时,月光会越过女墙,像是伤心地望着东去的秦淮河。

当年热闹繁盛的酒肆戏楼,如今又搬到何处?想必是与王谢大族的旧居结成邻里。燕子哪里晓得当今何世,只在那寻常百姓人家的屋檐下两两相对;斜阳中那呢喃燕语,仿佛在叙说这古城的盛衰兴亡。

译文3:

金陵啊,多么绮丽的胜地,南朝的繁华谁还曾记?古城为山包围又下绕沧江,对起的青山有如美女头髻。怒涛寂寞地拍打着孤城,风帆片片驰向遥遥天际。

老树倒倚在悬崖石壁上,莫愁的小船也曾在岸树拴系,郁郁苍苍,树林空留旧迹,沉沉浓雾遮盖残垣败垒。深夜明月越过小墙,伤心地东望秦淮河水。

当年的酒楼戏馆今在何处?想来仿佛王谢家族的邻里。燕子哪知世事的变化,它们飞进了普通人家,相对呢喃像说兴亡事,斜阳西下,大地静寂。

【评点】

本篇为歌咏金陵古迹、感伤历史兴亡的词。全词隐括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的诗意,铸成画面壮美、情感深沉的咏古新篇。自出机杼,浑化无迹。

上片开始非常突兀,点明金陵是个“佳丽地”,描写了金陵周边的景色。光阴似箭,岁月冉冉,金陵显得沉寂古老。

中片承接上片而来,勾勒了一幅沧桑的图景,深切感人。斜倒在石壁上的老树,不见旧迹的茂密的树林,被浓浓白雾笼罩的残垣败垒,见之伤心。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地回想往事。当时乐声阵阵,人声鼎沸,街道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现在呢?热闹不再,只剩凄凉。

下片以一个问句开始,然后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用燕子的喃喃来表现自己仍然记得当年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本词词意一波三折,若断若续,不直接写历史事件,也没有议论,纯粹写景,寓情于景,更为感人。在描写景物时,词人角度多变,笔法细腻。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

第三篇: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朝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⑥未是:还不是。⑦别有:更有。

赏析: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第四篇: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鹧鸪天·送人

宋朝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送人》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的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岂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鹧鸪天·送人》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岂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的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岂有:更有。

《鹧鸪天·送人》赏析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鹧鸪天·送人》赏析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天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之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天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之景像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之景幽,单情则露;景之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像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之及壮志刻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刻。”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刻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刻》,备言世路艰刻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之‘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刻》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之江头**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刻,世事之险。

《鹧鸪天·送人》赏析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鹧鸪天·送人》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这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

赏析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赏析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赏析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第五篇:闻鹊喜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闻鹊喜·吴山观涛字词解释:

①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

②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

③蛰:潜伏。《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

④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以上两句状江湖上潮来雄壮的景象。

⑤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

⑥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诗·大雅·灵台》:“白鸟翯翯”。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杜甫《雨四首》之一:“白鸟去边明”,本句盖用此。“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闻鹊喜·吴山观涛翻译: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

试题:

(1)阅读上阕,说说词人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下阕中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后,写了“隔江闻夜笛”一句,说说这句在词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意对即可)

(2)“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之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自然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意对即可)

闻鹊喜·吴山观涛创作背景:

词人时为两浙运司掾属,官运亨达,曾游山玩水写下不少典雅浓丽的山水诗词,此词即为当时所作。

闻鹊喜·吴山观涛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个人资料: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

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下载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人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送人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送人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人东游[唐代]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

    南乡子诗词原文及赏析大全

    南乡子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

    送人赴安西原文赏析及翻译[合集]

    送人赴安西原文赏析及翻译送人赴安西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送人赴安西朝代:唐朝作者:岑参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

    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一: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二: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学会欣赏古诗词才能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我国的古典文学。 夜 泉 (明)袁中道参考答案......

    阁夜 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甫

    阁夜 :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 唐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①飘飘:不定的样子。②何所似:所像的是什么。③危樯:船......

    周邦彦琐窗寒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译文] 雨滴洒落在台阶上,竟彻夜未停。多么想有一位老朋友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出自] 北宋 周邦彦 《琐窗寒·暗柳啼鸦》暗柳啼鸦,单衣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