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6: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第一篇:《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南村传奇》读后感

徐小英

过年以后,因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而忙碌,我都没有认真读完过一本书了。今天,我得到了期盼已久汤素兰老师的新书《南村传奇》,是汤素兰老师亲笔签名送给我的,内心颇有点激动。

作为汤素兰老师多年的粉丝,我关注着汤老师每一本新书出版的消息,当然也知道《南村传奇》在2018年1月12日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举行了首发式,我还读过了《南村传奇》的后记和其中的一篇童话《丁婆婆》。读完《丁婆婆》之后,我就在想:童话居然还可以这样写吗?因为这篇童话与汤老师平时写的童话似乎不太相同,有点像神话故事,有也点像民间传说,但确实有童话的美好和温暖。最近两年多,我几乎读了汤老师写的所有童话,每一篇都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今天下午,在美好的春日暖阳中,在汤老师家里,我和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的老师和文友们一起喝茶聊天,度过一个美好而温暖的下午。汤老师把这本书签名之后,送给了几位在座的文友,大家都在感叹汤老师的勤奋,工作和活动这么多,每年还能推出几本新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汤老师却只是淡然地笑笑说:“其实也没有特别辛苦呢,我只是觉得作家必须要写出新作品来才是最重要的。”

《南村传奇》这本书就摆在古朴的黄色桌面上,黄色的封面上是狐狸妈妈带着小狐狸在南村杂货店买糖果的画面,画面温馨,在温暖的春日暖阳中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吸引我翻看。大家讨论着这本新书的风格和结构特点,我只是看了一下目录,没有读完全书,因此也没有发言,只是静静地听大家讨论。

在座的有《小学生导刊》的邓湘子老师和周静老师,他们既是编辑,也是儿童文学作家,还有《小溪流》杂志的主编黄亦鸣老师,也是一个资深的儿童文学编辑,还有一个年轻的美女果子,原来也是《小溪流》杂志的编辑。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讨论着儿童文学,我特别喜欢这种文友们的讨论,哪怕只是静静地听着,也让我感到特别满足。

我们讨论了大约两个小时,汤老师家又来了两个小读者,这是汤老师的两个小粉丝,还给汤老师送了一束鲜花。我认出这个小读者的妈妈是笨狼妈妈读书会的成员,我们也一起合影。我们这些大读者赶紧离开,让小读者和她们的偶像一起学习、交流。

我回家之后,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开始看了起来。我原来以为这本书是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的,看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有完整结构的长篇故事。开篇说现代人不相信从前的童话故事,而作为一个童话作家,要为现代人去寻找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有童话故事的地方。作家偶然听说了南村,也听说了南村的四个故事。

我读到第一章《南村有座石峰山,山顶有块舍身石》,看到汤老师对于南村的描述,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我知道汤老师的家乡也有石峰山这样的地名。因此在南村这个地方,有这样高高的山岭和神奇的天梯,也是没什么奇怪的。汤老师用她神奇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美好的童话,让三个孩子从石峰山爬上了天梯,爬到了天上去生活了一年,又回到了地上,结果地上过了一千年。他们又在地上生活了一千年,在石峰山上变成了舍身石。我们小时候也是听着类似的神话故事长大的,我们小时候深信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

读第二章《南村有个古陌岭,岭上有个无底洞》时,我也想起我们家乡邻县的安化,有一个叫圣仙洞的溶洞,溶洞下面有无底洞和阴河。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步行30里路,翻过红光大山到圣仙洞去玩过,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春游,第一次远足,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巨大的溶洞。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所有的记忆都留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翻山越岭时的辛苦,记得翻过梅家坳到达邻县境内的好奇和惊喜,我觉得我好像到了一个陌生的桃花源一般的地方。

看到《南村传奇》中说到的古陌岭和仙人洞,我当然就想起了初中时那次远足时翻过的山岭和看到的溶洞,我相信汤老师也是翻过那座大山,看过那个溶洞的。汤老师家乡也有一个水库,大概就是故事中说的涸泽湖,因此汤老师又充分发挥她非凡的想象力,写了关于一个与洪水有关的童话故事:一个在洪水中被南村人救起的孤儿,长大后为了感激南村人的救助和养育之恩,用自己的身体和陪伴他的大蟒蛇一起堵住了使南村发洪水的阴河。

这个故事看似是一个救命与报恩的传统故事,但是我觉得路生并没有牺牲自己,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和南村村民在一起,并守护着南村人。这样的故事有些像神话故事,()却又完全是汤老师笔下创造出来的神话。

第三章《南村有棵梧桐树,树下有座印染坊》,这个故事似乎更像童话。古陌岭上有狐狸等各种动物,南村里有温暖的村民人家。山岭中的狐狸能成为村里人家孩子的朋友。山里还有神奇的狐仙,狐狸能穿上村民的衣服到村里的杂货铺买糖吃,也能像人一样学会染布,甚至狐狸还能变成人做村里姑娘的上门女婿。在童话作家的想象世界里,什么样的神奇故事都是可以发生的,但这样的故事又编得合情合理,让人感觉很真实。在这个故事里,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可以互换食物,毫无违和感。

读到第三章中《印染坊》《小狐狸》《狐狸妈妈》《狐狸女婿》这些题目的时候,我想起汤素兰老师以前写过《小狐狸卖草莓》这样的短篇童话故事,还有她写过的人物传记《刘大炮——凤凰染布匠》。作家的想象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如果汤老师头脑里没有狐仙之类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子,也不可能写出有关狐狸的童话故事。如果汤老师没有对印染坊的了解,也写不出有关染布的那些细节。读到这些故事和细节的时候,我想汤老师就像一个语言编织大师,把自己的想象和经历编织成了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又是那么温暖和美好。

第四章《南村有个西山坳,坳里住着丁婆婆》,丁婆婆的故事我在一年前就读过。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想起了我曾经读过的外国绘本《花婆婆》的故事。我觉得丁婆婆是南村的花婆婆,也是一个不死的花神,她每年春天在南村撒播花种,给南村人带来了美丽和安宁,还有很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丁婆婆虽然是花神,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神仙,她也要吃东西,还会请村里的孩子们到家里玩,给孩子们五色糖吃,还会给村民们送花种。丁婆婆好像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某个慈祥的老婆婆,记得村里每个孩子小时候的故事。丁婆婆更像一个和村里人一起生活的神仙,和土地公公一样守护南村村民,但是又和村里人不一样,会消失一段时间去冬眠。丁婆婆离村民很近又很远。

晚上读完《南村传奇》,我的心有一种向往,我好想找到一个“南村”这样的地方,过着有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的生活。我相信即使世界上没有“南村”这样的世外桃源,但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就在我们的心里或梦里,我们终将回归心灵的世外桃源——南村。

(2018年3月10日11点~3月11日凌晨1点)

第二篇:心灵的桃花源

通向心灵的桃花源

—我的读书人生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人生这趟有来无往的列车上有书相伴是一件幸福的事。

记得小的时候,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农村里,读过书、能识字的便是村里的文化人,他们闲来没事,便读一些像什么《杨家将》、《瓦岗寨》之类的小说,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热烈的讨论,我也非常向往,便借来阅读。我那时上小学,学校里学到的文字勉强可以阅读,有许多字不认识,就查字典。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让我很着迷的读下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可以借阅到的书也越来越多。像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读过。《三侠五义》、《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之类的武侠小说也读了不少,有时在课堂上想着故事的情节,忍不住偷偷地拿出来看,被老师发现就没收了。这时候的读书是读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从此便结了书缘。

到了中学,读书的面更广了,不仅读小说,也读散文、诗歌、杂文。我大量阅读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读,我还潜心研究这些经典文章的布局谋篇,细心品读经典文章的语言美。不仅是读,我也经常写一些东西来练笔。那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这时候的读书是学习与欣赏,不是读情节,而是欣赏文字。

之后我阴差阳错到了一所工科院校,平时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业,空闲时间也经常去学院的图书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非常喜欢《大学生》这本杂志。这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如《毛泽东选集》。偶尔也附庸风雅,写点东西,我还记得大学时候我们自动化系组织诗歌朗诵会,我当时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骆驼魂》。这时候的读,不仅是在品读文字的美,更是在读作者的思想。

踏上社会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接踵而至。工作之余的读书时间少了,也基本不读大部头的小说,更多的是读一些专业书籍。闲暇时读一些《特别关注》之类的杂志,由于网络的普及,经常从网上读一些现实社会的评论,以及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矛盾和深层次原因的文章。也依然保持了对文学的兴趣,把很多精美的文章转到了个人的QQ空间里。这时的读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和对社会的关

注。

读书是在读阅历、读思想、读人生,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书读的多了便通向了心灵的桃花源。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淡泊。人生太过复杂,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那么多的纷扰,有那么多的诱惑,有那么多的争斗,有那么多的矛盾和困惑。面对纷繁的名与利我选择不争,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舞台就好好演一角,没舞台就静静做名观众。只有淡然面对成败,才能真正淡泊名利,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适,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积极。有自己的追求,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每个人都有梦,我也有,但是我选择了脚印最少的那一条路,这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难,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放下压力,选择坚强。路再难也要走,挫折再多也要微笑面对。累了不要放弃,其实放弃的不是一些事物而是自己。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善良,重视责任。因为善良,所以坦然,因为善良,所以快乐。因为责任感,所以才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因为生活中一直保持了读书的习惯,还因为天赋的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品质。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也感到了心底由衷的共鸣。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桃花源,就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浇灌一小块人工绿地,而通向桃源的路只能伴随着书香。

第三篇:《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有人觉得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故事,两个剧团的争执,两队戏中情侣的纠结。而我觉得,在大笑的喜剧和伤感的悲剧之后,其实并不止是这些。

老陶和春花,令人爆笑的典型喜剧,经典的《桃花源记》被改得无厘头。从春花出轨老陶被迫离家,到最后老陶回家请春花去桃花源,都充满着笑点。不明白春花是否真正爱着老陶,即便是老陶走后她日夜烧香,也许也只是为了减去些许内心的愧疚。老陶却依然惦记着春花,虽然他知道春花正大光明地出轨,但是其实老陶再怎么寻找,也找不到像桃花源一样的春花。因为春花还是春花,却从来不是老陶心中的春花了。老陶得不到的,是一个爱她的春花。

云之凡和江滨柳,看完有点淡淡的感伤。虽然情节很俗套,曾经懵懂的男女,分别后老时才相见。时间没用抹去这段感情,反而越积越沉,永远像一块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口,拼命地呼吸却透不过气来。最纯真的感情,还是败给了时间和现实。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么一个人。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因为最后跟自己经历风风雨雨的人不是她。江滨柳得不到的,是一个和他在一起的云之凡。

还有那个陌生的女子。刘子骥是她每句话的关键词。她在寻找刘子骥,一个抛弃他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她一直在寻找刘子骥,就像在寻找桃花源。没人知道刘子骥是谁,没人知道他在哪。那个女子却有满满的回忆,不顾众人的眼光追寻着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的刘子骥。最后当舞台只剩她一人,当灯光打在脸上,在漫天飞舞的花瓣里,她仿佛真的找到了她的刘子骥。那一刻在我看来真的很美。因为她也许真的得到了那个得不到的刘子骥。

老导演一直为演员的演技为苦恼。也许一般人看来他们的表演已是极好的,但是老导演永远不会满意。没人能够演出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因为没有人有过与他共同的经历,没有人又跟他相似的心情。也许江滨柳就是他自己,他也有过一段令人惋惜的感情。所以他才会暗自神伤,甚至没有情绪继续拍戏。他得不到,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旧时代的回忆是老导演的桃花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其实人生最美的,莫过于暗恋与桃花源。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美的。

第四篇:《传奇》读后感

艳丽在她笔下冷却,就仿佛林黛玉的蹙眉低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写在前面的话

“张爱玲”这三个字当中的粉红骇绿,在这个小资世界张扬到了极至。她的文字不是令狐冲的剑,却是小李飞刀,信手雕刻着世间万象。固然她荒凉无奈,耽爱毁灭,找不到豪情万丈,也看不出儿女痴缠,然而文字却现实到慧眼万千。她的画和她的文字是一脉的渊源。人性的弱点在她姹紫嫣红的文字里暴露无遗,又在她线条的轻描漫舞中再次登场。

张爱玲对色彩、色调的敏锐触觉和娴熟运用象拆熟了积木的小孩子再随手拈来摆一个亭台楼阁,文字里浓墨重彩,线条间却是大片的空白。我相信她是深谙“无”的力量的,她晓得简单对比的震撼。比方说她自己的自画像,就是靠惯用的空白成线条走着身体的面容的轮廓,身前身后是大片的空白,就这样背着手悠闲地站着,自己躲在一片黑影里,任你也看不出她对世事的表态:暗笑亦或鄙夷、傲慢亦或沉迷。面对这个恪守生命真相的张爱玲,她的画也一样道尽了那一个个生命的涩味和尴尬。

她对文字中的色彩,特别是人物的装束始终是不厌其烦的,譬如《红玫瑰与百玫瑰》里的王娇蕊,”她穿着一件曳地长裙,是最鲜艳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微移动一步,仿佛刚才所占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的。“可是你看她线条下的人物却简约如洗,无论白描还是黑白搭配,三两笔便神形毕现,这一繁一简两个极端,两下功力就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对文与画的不凡理解。

张爱玲的人物画多是当年女子,让人觉得总有小说的影子或是藏着她自己的心思,里面有她的聪明精灵,也有她那种看透世事后的冰冷。这些女子就算标致到倾国倾城,你也不难看出线条间勾勒出的不堪和造型里隐忍着的悲凉。这是她眼里的世代和世情,怨不得谁。

《传奇》就是这么一本书,线条中的粉红骇绿,尽在线条之外。

第五篇:传奇 读后感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文章展转在上海与香港两个地方,以香港战争为背景,腐朽的中国所谓的“传统”为切入点,增加了很大的悲剧色彩。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人本应该是没有交集的,流苏来自传统的白公馆,里面的一切都过的很慢,与外界的花花世界实在是相差甚远。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一个离了婚,近30的女人怎么会有人看得起?怎么会不被人唾弃?流苏就像是一个没有自尊的乞丐一样,在哥嫂的猛逼下苟延残喘地生不如死地活着。而范柳原则完全不一样,他是海外归来,他有钱有势有貌,身边又不乏女人,适合他的也就是纸醉金迷,他与中国传统的“矜持”“拘谨”格格不入,又怎么会与白流苏这样的女人有所交集?可是,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很近人情,通过妹妹的相亲,让流苏与柳原有了初始的交集,或许正是因为柳原海外归来,或许正是因为柳原太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当他第一次接触白流苏的时候,那种新奇,那种兴趣,那种吸引才愈发的强烈与难以忘怀,一切安排看似不乎情理却又全在情理之中。

一次次地矜持与释放的矛盾,一次次地传统与发展的矛盾,让这两人在那矛盾的时代里不得不矛盾地或着,“纠结”已然不能成为刻骨铭心的感情了,因为它已经成为每一分、每一秒的必备品,甩都甩不掉,逃也逃不掉。

没有人会喜欢战争那种让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形式,可是站在两位主人公的角度,真的应该去感谢战争,随着一座城池的倾倒,当一枚强大的炮弹在你的耳畔轰然炸开,两人再也没有顾忌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刻,两人是透明的,所有的外界束缚都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 :他只有她,她只有他。爱情,一直向往的自由爱情瞬间变成现实,没有顾忌,没有歧视,没有阶级差距,相比于背后倾倒的城池,他们始终坚定地站立着„„ “她是我的夫人,你该羡慕我们。”随着柳原对一个外国女人的这句话,整个故事戛然而止,有人说这是喜剧,有人说这是悲剧,而我留下的是淡淡的忧伤,抬起头看着镜子里的我,想起流苏对着镜子的手势与眼神,我轻轻地叹了口气。

倾城之恋》给我们的整体的感觉是她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者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女人,她是不喜欢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许多社会深度方面的东西上面,她并没有做的很好,且看《倾城之恋》中多余战争一个描写的环节给人的感觉绝对是很粗糙的,只不过我们喜欢“得鱼忘,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很在乎这一点,《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来似乎就已经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中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一个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但是看起来我们是无法求全责任的,更何况对于张爱玲这样的作者,我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根本够不上多少资格评论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发。

翻译家傅协这样概括《倾城之恋》的故事,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人,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疯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里时一悠扬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出来,得以一个平凡的归宿,《倾城之恋》给人家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令我觉的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的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那些话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表达她想忽然内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的,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是互相的,这场谈话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流苏想柳原跟她结婚,而柳原却只想流苏做他的情夫。了解到这一点流苏激怒回上海白家,在这场比赛中,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中立起了身子,在《倾城之恋》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的暧昧。相同的是现代的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如果不是那场大战令双方看到自己是多么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怎样的,当天地都好象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是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什么输赢呢?流苏是个好女人,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低估了价,原因是她离婚,幸运的是使她正式成为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可怜的女人。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的是如此的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伐,料想改编成剧本后仍旧动人,我曾急切地打听这个女主角是谁,据说是罗兰便觉的最合适不过了,尤其要紧的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忧郁而哀切的情调,我希望在戏剧演出时仍旧不会失掉它,而且更加强,这是一个胆怯的女子给人家逼急了才干出来的冒险的爱情故事,不会燃起自己心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哑的响声,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结构和语言取胜,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引自《诗经》的描述:“死声契阔,于子相悦,斥子之手,于子偕老》”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谈论到让白流苏和他去马来西亚的森林去时说的话,他说:“我无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的样子,我也无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白流苏和旗袍是一体的,至少在范柳原心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致的,讲究美,讲究格调,讲究文雅,但是在那些表面光华的背后,其实都是孤独的心。我想,张爱玲心里的爱情,应该是足够美好的,不然,怎么会有倾城之恋这样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如此震慑人心的爱情呢?

我想白流苏应该就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己心中对爱和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但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和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胁中,终于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和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样一段唯美的句子曾使相貌平平的李贵妃大受皇帝的宠幸,而理所当然,《倾城之恋》这样一个唯美的名字也使得人们都这样一部小说,有着不可置否的无比期待。

而张爱玲却让读者失望了,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貌美惊人,范柳原也不是风流倜傥,而不期然的因素让他们的结合更是让人无法理解。把“倾城”一词的本来意义,颠覆、沦陷,这样一来,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在逆境中互相依赖,然后在一起。

白家,一个“破落户”,他们家的离婚女儿,穷酸刻薄的兄嫂,软弱无能的母亲。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女主人翁被逼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奸狡巨猾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馅入泥淖时将近毁灭时,一场震惊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突然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

这是《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有人说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

张爱玲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白流苏”和“范柳原”,有着鲜明人物标签的角色。一个是存活在家庭的闲言冷语中的离婚女子,一个是不肯屈从命运摆布的坚强男子,两个人像两条射线,各自站在爱情的两个端点,却向同一个方向延伸,越来越近,却在战战兢兢中因为战争而走到了一起。

她跟他在去帮妹妹宝络相亲的晚宴上相遇,他请她跳舞,她会她妹妹不会的一切所谓跟得上潮流的事情,他被她吸引。

他看上了她,而不是她的妹妹。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她便越受排挤,都说她不是好人,一个让人看笑话的女子,连家里的侄女儿也欺负起她来。于是,她听了徐太太的建议去了香港,经过一番周折,见到了范柳原,然后他们在一起了。在香港,流苏过的是平淡无奇的生活,而范柳原依然继续他的风流日子。

这样一段感情本来就不被世人所承认,而白家的人也只是为了打发她出门,所以注定不会有应有的幸福。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这是作品最后给流苏和柳原的结局,作品中的香港是一座空城,地理上的纯粹的空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只是形式上的,这样的婚姻虽不缺少爱情,却总少了些现实的意味儿。《倾城之恋》,将恋情倒出后,人是活人,城却是空城。倾城的是作品中的另一个城,倾心的城,比喻上的城,无爱之空城。

《倾城之恋》,从一个反思维的角度写了时势成全的一对平凡的恋情,恰倒好处的为香港的陷落臆造了一个的借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精美得无与伦比,拒绝了做作拒绝了高姿态,以一种平凡的方式诉说二三十年代的爱情。

茉莉香片

我想正是因为她这一生的苍凉传奇,才写出了如此苦的《茉莉香片》,正如一壶茉莉香片,太苦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香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主人公聂传庆的出生和张爱玲差不多,他的家令他厌恶,父亲的蔑视,继母的讥刺,都令他抬不起头,再加上言丹朱的身世,他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倒霉的一个人。他幻想着自己如果是言子夜的儿子,那他现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所以他恨言丹朱,认为有了她才没有自己。以至到最后传庆有了要丹朱死的念头。当我读到“他用一只手臂紧扶住她的双肩,另一只手工劳动和就将她的头拼命地向地按,似乎要她的头缩回到腔子里去”。我感受到当时传庆多年的怨恨发了。身世的卑微,命运的坎坷,生活的不如。一下子全涌出了这个未曾了解世事的少年的心,他内心的恶恨终于在这一时刻彻底释放。他忽视了那夜满天眨眼的星星,看不到他眼前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心中浓烈的怨气让他透不过气,忽视了一切只知道报仇。他把怨气全部出在了言丹朱身上,言丹朱成为这一切悲剧的替罪羔羊,悲哀!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谜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成了朵云轩笺轩上的一滴泪球也不要紧,好歹仍是一个红黄的湿晕。

张爱玲笔下的苍凉总是湿润的,才分外的动人。

写那篇文章,并不是因为香片擅棋,就只是感觉棋道和茶道一样,里面也蕴涵很深厚的禅意,令人去怀想人生,人生如棋---但是不是所有的棋都是以胜负论英雄的,围棋中有一种无法消解的连环劫、长生劫,因为无法终局,只能以无胜负告终,是棋局中的珍局。有的棋手会因为巧遇到这样的棋局而欣喜莫名,其实想来也是和人生一样,棋逢对手的人生进退才是最有味道的,可是是否能寻到这样的对手留一局珍局,那可是机缘造化的际遇了呢。

下棋,当棋盘上无子的时候,那样空旷的广阔,就象人一生的起始,对于未来是茫茫无知的疑惑,长路漫漫,有平坦的大道,也有曲折的小径,并不清楚该往何处,从第一颗棋子落下,就开始了长长的选择的路,空旷的院落里有了足音,梦一样的旅程开始了,人在局内,又在局外,生死的演绎,世事的纠葛,自己演出自己的故事,用黑白的棋子在棋盘上描画着自己的影子,得失功过都黑白分明。其实,棋没有什么输赢对错的分别,只有境界的高下。棋盘上显示着一个人运筹帷幄的心胸,是否在做自己想做的人。当最后一字落下,生命就象那些被收起的散乱的棋子一样的时候,棋盘又空了,转眼过了一生。都说棋逢对手,那个和你真心对弈的人在哪儿 却是个要用一生来解的谜。

沉香屑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发表《雷雨》时同岁。周瘦鹃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小说讲述的是战前香港的故事:一个聪明、世故、普通的上海女子葛薇龙,从求学心切的女孩沉沦为颇有声色的交际花,恋上纨绔子弟乔琪乔,最终因爱迷失的故事。我一直赞同张爱玲所说的,小说应当是自然流淌的,让情节本身去说明意义所在,比拟定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男女主人公以结婚收场,看似圆满的结局却饱含酸涩,磨难、痛苦、悲剧都将在波澜不惊的婚姻背后,暗暗上演。好似现实的人生总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正如张爱玲早先即有声明,“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笔下的传奇不会这么黑白分明斩钉截铁,她的金漆招牌是一脚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冷酷,然而永远不动声色。汤哲声先生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爱情小说最深刻的是张爱玲,这个判断是大块人心的。我读了这个故事,内心一种不动声色的酸楚油然而生。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改爱情小说的以往风格,开始释放女子个性及内心压抑。最佳表现便是梁太太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所闹出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琐事,显露了她内心的荒凉,展现了她本性的真实,没有一丝造作。女人也不再局限于厨房与卧室的小天地,像男人一样为了生活奔波,出入社会交际——这方式绝不健康积极,但多少因自主性而透出些可喜。《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个看似滑稽、荒诞的故事,真实地描绘出战前香港的恐慌。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人们不能安然地生活,整个社会就如鬼影般沉没,挣脱不开时代的梦魇。亲情淡薄而冷冽,真实的自我被隐藏着,带着面具去面对整个社会。

张作家的文字是一贯令人充满惊喜的。阻却性的文学言语给人一种新鲜感,有吸引人的魅力。如小说中的“虾子红”、“鸡油黄”、“鸽灰”等词,热烈的色彩奔涌而出,“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眉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食物的作用原来是这样的神奇,乍一看,只是让人觉得有趣好笑,颇有些市井俚语的诙谐俏皮,略显粗俗,然而真是糖醋排骨和粉蒸肉,将两个不同地带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连性格间的差异都跃然纸上。

先读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安安静静的读完后,抬头看见桌子上的台灯,正发出月亮黄的光,似乎与平时有些不同,大概心境是真变了,曾经沉闷的文字现在就像秋天南方屋檐下的雨滴,一点一滴的冷冷敲在心头。主人公葛薇龙第一次从姑妈家出来,回头看半山的豪宅时,“依稀还见那黄地红边的窗棂,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她觉着姑妈家这座大宅充满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但她一心求学,顾不得这许多,只盼望着早与家中断绝关系的姑妈能资助她顺利读完大学,虽也耳闻过姑妈的丑闻,心里却只存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念想。这时的她是懂事的,令人尊敬的。当经济拮据的她第一次见到房子里“金翠辉煌”的衣橱时,高兴得锁上房门一件件的试穿,女孩天生爱美,这种欢喜虽带着些小小的虚荣心,却还是自然又纯粹的。然而,“一个女学生那里用得着这么多?这跟大三堂子里头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葛薇龙意识到这些衣服都是姑妈特意为她准备的,为的就是把她培养成这皇陵里的交际花。在舞曲中她一夜未曾合眼,只想着衣橱里一条紫色电光稠长裙,连着对自己说了两遍“看看也好”,而后来却慢慢地适应了这大宅里的浑浊。也许理智上她对这种淫逸生活是否定的,但心底又是向往的,准确说来,她是“欲拒还迎”地走进了这个污浊的世界。

“黑郁郁的山坡子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把那雨点儿挤成车轮大的团儿,在汽车头上的灯光的扫射中,像白绣球似的滚动。遍山的肥树也弯着腰缩成一团,像绿绣球,跟在白绣球的后面滚”。这场大雨正是葛薇龙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的前奏,我很喜欢这一段描述,这些景物总与主人公心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处处透着精细巧妙。这时,葛薇龙在车上一心想着园会上结识的纨绔公子乔琪乔,却不经意被姑妈的情人司徒协硬给戴上了三寸来阔的金刚石镯子,褪也褪不下来。她越想越害怕,就开始跟乔琪乔谈恋爱,其实她对这个纨绔公子的爱是有些莫名其妙的,她知道他们这些人的规则,而乔琪乔也诚实的对她说过不会和她结婚甚至连爱她也不会,她却明知要陷进泥沼了也还要揪他这根稻草装装样子,直到发现乔琪乔和丫鬟睨儿也有私情,她终于想回上海去了,离开这个香港这个大染缸。然而这时,她又生了病,就像她自己想的那样,这个病仿佛是有意识的,是她“下意识不肯回去,有心挨延”。小说里有句很形象的描述:“她新生的肌肉深深的嵌入了生活的栅栏里,拔也拔不出来。”葛薇龙的心早已在这大宅里堕落了,她回不去了。

葛薇龙最后的抉择可谓悲凉,她为着嫁给乔琪乔,不惜随了姑妈的愿,作了交际花勾搭司徒协。而乔琪乔原本是想要娶个妆奁丰厚的小姐,最后在竟也在葛薇龙姑妈的劝说下娶了这个能“赚钱养家”的老婆。姑妈甚至教唆乔琪乔,等过了七八年葛薇龙不能“挣钱”的时候,找她“犯奸”的证据,就能轻易和她离婚。看看这些人的心,真真是冷漠冰凉,葛薇龙与他们周旋,只能是个绝望的死局。

人们常说,经典是不怕读的,有多少人读过,就有多少人留下了契合那个年代的感想。我们隔了这么久的时光看香港殖民时期“葛薇龙”,一种恐惧感也会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因为她可能是身边的人,也可能就是你自己。在现今这个复杂的社会,葛薇龙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多少辛苦读了书的女大学生为了无法摆脱的虚荣和物欲陷入了曾经瞧不起的堕落与腐朽之中,而这些“葛薇龙们”由始至终都是清醒着堕落的,这才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 不劳而获的物质享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青春可供挥霍。所以我们看到身边的“葛薇龙”们,即便劝说不了,羡慕也是大可不必的,靠自己双手得来的,始终拿得踏实些。

下载《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村传奇》读后感: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鬣狗传奇读后感

    勇者无敌——《鬣狗传奇3胜者为王》读后感动物小说《鬣狗传奇系列》是我很想拥有的一套儿童书籍,这次有幸申请到《鬣狗传奇Ⅰ:草原征途》《鬣狗传奇Ⅱ:危机四伏》《鬣狗传奇......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1 书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伦敦的四个孩子为了躲避空袭,被妈妈送到乡下的老教授家避难。在这栋古老、空旷的大宅子里,他们四兄妹在玩......

    《野马传奇》读后感

    《野马传奇》读后感 《野马传奇》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主编的动物系列之《野马传奇》。这本书里的汗血野马为了亲人,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让我深深的为之感动。《野马传......

    《巴菲特传奇》读后感

    陈清翔 读《巴菲特传奇》有感 陈清翔2008年3月5日,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推出了2008年度全球富豪排行榜,号称华尔街“股神”的巴菲特以62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巴菲特是当今......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观后感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盗窃。电影里面这句台词是引用自毕加索。并且被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乔布斯和表面斯文,实际腹黑的盖茨同时引用。富士施乐的电......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是一年里面难得有大把空闲的时候,买了一叠书,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愉快起来。在这叠书里,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

    拿破仑传奇读后感

    2011年11月23日,今天在公司开小差看完了拿破仑传奇,以前就多次想看看这部自传,都是因为太忙而多次中断,拿破仑传奇读后感。 对于这位世界伟大的传奇人物本人根本没有资格......

    《Borland传奇》读后感

    《Borland传奇》读后感李维的《Borland传奇》一书披露了Borland各个重要产品开发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第一次让读者了解了Borland顶尖技术天才的风采,并展示了在美国软件技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