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时间:2019-05-13 05: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第一篇: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阅读古代经典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并通过深刻的思考来诠释幸福的真正含义。在这个生存竞争激烈、物欲横流、价值观混乱的时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了无数人的梦想,而幸福是心灵深处的一处桃花源,只要心在,桃花源就在。

作者简介

李明军,男,1969年生于山东郯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名大学博士后。写作出版了《中国十八世纪文人小说研究》、《禁忌与放纵》、《不熄的离火》等著作,除主持社科研究项目外,还发表了一系列商业评论和文化随笔。浸润于中国古典文化,对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有深厚的研究。

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这是宋代词人贺铸的词《青玉案》中的句子。上中学的时候读了,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哀伤感,上大学时候又读了,听老师讲解,说是表达作者对佳人的渴望,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这是将这首词当作单相思的情歌了。还可以理解成作者借香草美人以自比,以美人的清冷孤寂,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慨。但我总感觉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实际上,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对美的消逝的忧伤。

在暮春时节的江南小镇,一条斜斜的街,一阶阶石级通向那座积淀着无数故事的虹桥。就在这暮春的傍晚,一个少女摇曳过寂寞的横塘。风起了,少女的衣裳和丝丝秀发轻轻摆动。在漫空飘飞的柳絮和江南梅雨季节的蒙蒙烟尘中,只能看见少女的身影,渐渐地模糊在这江南小镇的烟絮中。在小巷深处,在寂寞的花园中,在夜晚无人的小桥上,在幽闺深处,透过闺房的窗棂,看到的是暮春时节的飞絮和烟尘。梅雨季节到来了,春天就这样过去了,美丽的青春随之逝去了。青春绚丽时节的寂寞,凋零时节的凄凉,怎能不让心灵善感的词人心疼而忧伤?“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种静寂中的生命灵动,使禅悟中总蕴涵着一丝伤感。

花儿在春天的第一场雨中悄悄开了,又在昨夜的疏雨骤风中孤独地凋谢了。不变的是季节的循环,不息的是江水的奔流,岁岁年年的是日月,而短暂易老的是红颜。

我想起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感动千万人的绝唱。美丽得让人窒息的花月风景,“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求索,都是为了美丽与青春消蚀的忧伤。年年相似的是江与月,年年不同的是人。花落了,又开了,但明年的花朵还是今年的花朵吗?人死了,又生了,生命和精神真的可以在这轮回中延续吗?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之中,青春和美又是如此的柔弱易折,而如此短暂的青春又在寂寞的等待中无声无息地逝去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在梦中,无声飘落的花瓣被水流走了,月落了,春去了,而青春就像飘落的花瓣一样随江水而去了。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读古代的闺怨诗,才会真正理解“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忧伤,无论是少女青春的禁锢,还是少妇等待中的红颜衰谢,都蕴涵着太多的无奈,都让人感到心灵的疼痛。“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子夜四时歌》之春歌)百花盛开,阳光明媚,鸟鸣婉转,而青春少女感受到的却是心的哀伤。所有的功名富贵都无法弥补青春的流逝。“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所有的荣耀在烂漫青春面前都黯然失色,再精心的妆扮也掩盖不了岁月流逝的刻痕,出将入相的虚荣,竟然敌不过那陌头的一点杨柳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古及今,有多少男子抱着“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的渴望,万里别亲,奔赴沙场,在漫漫征尘中将青春耗尽;

第二篇:心灵的桃花源

通向心灵的桃花源

—我的读书人生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人生这趟有来无往的列车上有书相伴是一件幸福的事。

记得小的时候,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农村里,读过书、能识字的便是村里的文化人,他们闲来没事,便读一些像什么《杨家将》、《瓦岗寨》之类的小说,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热烈的讨论,我也非常向往,便借来阅读。我那时上小学,学校里学到的文字勉强可以阅读,有许多字不认识,就查字典。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让我很着迷的读下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可以借阅到的书也越来越多。像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读过。《三侠五义》、《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之类的武侠小说也读了不少,有时在课堂上想着故事的情节,忍不住偷偷地拿出来看,被老师发现就没收了。这时候的读书是读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从此便结了书缘。

到了中学,读书的面更广了,不仅读小说,也读散文、诗歌、杂文。我大量阅读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读,我还潜心研究这些经典文章的布局谋篇,细心品读经典文章的语言美。不仅是读,我也经常写一些东西来练笔。那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这时候的读书是学习与欣赏,不是读情节,而是欣赏文字。

之后我阴差阳错到了一所工科院校,平时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业,空闲时间也经常去学院的图书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非常喜欢《大学生》这本杂志。这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如《毛泽东选集》。偶尔也附庸风雅,写点东西,我还记得大学时候我们自动化系组织诗歌朗诵会,我当时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骆驼魂》。这时候的读,不仅是在品读文字的美,更是在读作者的思想。

踏上社会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接踵而至。工作之余的读书时间少了,也基本不读大部头的小说,更多的是读一些专业书籍。闲暇时读一些《特别关注》之类的杂志,由于网络的普及,经常从网上读一些现实社会的评论,以及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矛盾和深层次原因的文章。也依然保持了对文学的兴趣,把很多精美的文章转到了个人的QQ空间里。这时的读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和对社会的关

注。

读书是在读阅历、读思想、读人生,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书读的多了便通向了心灵的桃花源。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淡泊。人生太过复杂,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那么多的纷扰,有那么多的诱惑,有那么多的争斗,有那么多的矛盾和困惑。面对纷繁的名与利我选择不争,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舞台就好好演一角,没舞台就静静做名观众。只有淡然面对成败,才能真正淡泊名利,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适,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积极。有自己的追求,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每个人都有梦,我也有,但是我选择了脚印最少的那一条路,这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难,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放下压力,选择坚强。路再难也要走,挫折再多也要微笑面对。累了不要放弃,其实放弃的不是一些事物而是自己。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在我心灵的桃花源里,我选择善良,重视责任。因为善良,所以坦然,因为善良,所以快乐。因为责任感,所以才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因为生活中一直保持了读书的习惯,还因为天赋的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品质。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也感到了心底由衷的共鸣。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桃花源,就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浇灌一小块人工绿地,而通向桃源的路只能伴随着书香。

第三篇:高考古典诗文仿真测试

高考古典诗文仿真测试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0分)商 山 早 行①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注释] ①作者曾数度上长安应试,此诗是下第后离京,途经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时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温庭筠曾寓居于此。

1、温庭筠,代著名诗人。从体裁看,《商山早行》是一首五言

诗。(2分)

2、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中“动征铎”是“驿站中响起了催促行人起身赶路的铃声”之意;次句中“悲故乡”是“思念故乡”之意。

B 三、四句中写赶路人始发时的凄清景象。

C 第五句承上写过村桥,上山路,点题“商山”;第六句写回首驿站所见景色,因天色已大亮,故白色的枳花显得特别分明。D 七、八两句回忆长安郊居景物。

3、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此句进行简要评论或鉴赏。(8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8分)游黄溪记 柳宗元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①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②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③,来若白虹,沉沉④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齗齶⑤。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⑥。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平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注释] ① 环永之治:在永州城的四面。治,地方政府的所在地,这里指州城。②揭(qì)水:揭衣涉水,提起衣裳渡水。③黛蓄膏渟:这句形容水的颜色和静态,大意是,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不动。黛,青黑色的颜料。渟,水积聚而不流动。④沉沉:形容水声低微。⑤颏(kē)颔(hàn):均指下巴。齗(yín):同“龈”,齿根肉。齶(è):口腔的上壁。此四字形容石头高低不平的形状。⑥验:效果,凭证。这里是信以为真的意思。

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① 北之晋,西适豳

适:

②莽既死,神更号黄氏

更:

③“黄”与“王”声相迩

迩:

④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阴: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①

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方东向立

② 殆不可状/地皆一状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答:

6.下列加点词与“死乃俎豆之”一句中“俎豆”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操可烧而走之

C.乃使其从者衣褐

D.六王毕,四海一

答: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译文:

②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

译文:

8.本文第二段是按照怎样的游览路线来写黄溪景色的?哪几处是描写的重点?(3分)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6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②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③山光,平挹江濑④。幽阒辽敻⑤,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舒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⑥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⑦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⑧,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 ①

刳(kū):剖。②

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或附在城垣上的瓮城或月城。雉堞,城墙。蓁(zhēn):同“榛”,荆棘。莽:野草。秽:荒芜。

吞:这里是一览无余的意思。④

挹(yì):原意是汲取、牵引,这里含有收入眼底的意思。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江濑,泛指水上风光。⑤

幽阒(qù):指环境的清幽寂静。阒,寂静。辽敻(xiòng):写视野的辽阔绵远。敻,绵远。

丁丁(zhēng):形容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

概:状况,这里指生活状况。

西掖:即中书省,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①比屋皆然

比:

②雉堞圮毁,蓁莽荒秽

圮:

③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

④竹之为瓦,仅十稔

稔:

1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比屋皆然

②矢声铮铮然 ③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④吾以至道乙未岁 A ①和②意义相同,③和④意义也相同 B ①和②意义不同,③和④意义相同 C ①和②意义相同,③和④意义不同 D ①和②意义不同,③和④意义也不同

答: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译文: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译文:

12.本文第二段写楼中生活情状时,一连用了六个“宜”字,请简要分析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答:

答案

一、1. 唐;律

2. C(“因天色已大亮,故白色的枳花显得特别分明”有误,“明”应为使动用法。)

3. 示例一:此联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并列连缀几个富于时地色彩的名词,中间无一动词、虚词勾带,却能将诗人落寞失意的心情寓于早行的凄苦景象中,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示例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达出一个字:寒。月光和霜都是白茫茫、清冷冷的,寒光相映,没有一丝暖意。破落的茅店、简陋的板桥没有家园的温馨,也没有飞黄腾达的得意。破晓的鸡啼和依稀的人迹说明诗人是清早出发,别人还在沉睡,更加重了旅途的孤独落寞的心灵之寒。

二、4.①到; ②更换;

③近; ④北,北面 5.A(①均解释为“正”,作副词 ; ②形容,描述,作动词/形状,样子,作名词)6.C(A为名词作状语,B为使动用法,C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为数词作动词。题干中的“俎(zǔ)”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用具。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祭祀、崇奉的意思。)7.①祠的上面有两座山像墙一样屹立着,像红花绿叶并排地立着。(重点词:墙,名词作状语;骈(pián)植:并排地生长。骈,两马并驾一车,这里引申为并排。)

②黄神已经住在这里,老百姓都平安无事,于是认为他有道术。(重点词:既,是,咸,焉,以为)

8.本文从东屯开始写,至大冥之川止,中间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黄神祠、初潭、第二潭。其中,着重描写了初潭和第二潭,这是黄溪特有的风光。[附译文]

北到晋,西到豳(bīn),东到吴,南到楚、越的交界处,这中间以山水著名的州县要用百来计算,永州是最好的。围绕永州城百里以内,北到浯(wú)溪,西到湘水的源头,南到泷(lóng)泉,东到黄溪东屯,这中间以山水著名的村子也要用百来计算,黄溪是最好的。

黄溪距州城七十里。从东屯向南走六百步,到黄神祠。祠的上面有两座山像墙一样屹立着,像红花绿叶并排地立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其中的缺口处是峭壁和洞穴。溪水里都是小石子,水从黄神祠上边平缓地流着。提起衣裳在水里走了八十步,就到了第一潭,这里的景色最奇特优美,几乎(简直)难以描述(形容)。它的形状约略像一个切开的大坛子,侧着身耸立着有上千尺高,中间停聚着溪水。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似的凝聚不动。溪水从山上流下来,像一道白虹,声音轻微得几乎听不到,几百条鱼正游来聚集在岩石下面。再往南走一百步,到第二潭。这里的岩石都很高大,屹立在湍急的水边,有的像下巴,有的像牙床,有的像上腭。下面还有一些大石头纵横散乱地分布着,可以坐在那儿喝水吃饭。有一只鸟儿长着深红色的头,黑色的翅膀,大小像天鹅,正向东站立着。从这个地方再向南走几里,地形都是一个样子,树木更显得粗壮,山石更显得尖削,流水声都是丁丁冬冬的。再向南走一里,到了大冥川,山势舒展水流缓慢,有耕种的田地。

当初,黄神作为百姓的时候曾住在这个地方。人们传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同族人。”王莽死后,他改姓黄,逃到永州来,拣那幽深陡峭的地方躲藏下来。当初,王莽曾经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代。”因此给自己女儿封号“黄皇室主”。“黄”和“王”发音相近,再加上有这么一个出处,所以传说的人就更加信以为真。黄神已经住在这里,老百姓都平安无事,于是认为他有道术。黄神死后,人们都祭祀他,给他建造了祠堂。后来祠堂逐渐移近老百姓住的地方。现在这个祠堂就在山北面的溪水边。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游完黄溪回来写了这篇文章,为的是引起后来好游者的兴趣。

三、9.①挨着,相连;②圮(pǐ):坍塌,倒塌;③美好; ④稔(rěn):庄稼成熟,这里引申为一年。10.D.(①这样,②……的样子;③因为,④在。)11.(1)眼前除江流、山峦而外,只有顺风急驶的帆船、沙洲上的鸟儿、如烟的云霞、竹林和野树罢了!(重点词:第;而已)(2)但愿以后住在这儿的人跟我的志趣相同,继续修缮,希望这座楼不至于坏掉。(重点词:同志。嗣(sì):接续,继承。葺(qì):修补(房屋)。庶:表希望。)12.第二段里一连用了六个“宜”字,从各个方面表现出竹楼的特点,意在强调下文“谪居之胜概”,又便于跟齐云、落星等高大华丽的楼作对照,从而显示作者的淡泊胸襟和高雅风度。(或:忘记仕途多舛的忧伤,在个人小天地怡然自得的情绪。)

[附译文]

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大的有椽子那样粗,竹工从中间劈开,剖掉它的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它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月城的西北角,城上的矮墙已经倒塌,长满荆棘、野草,一片荒凉。我利用这个地方造了两间小楼,跟月波楼相通。远望可见山光,平视则水色尽收眼底。环境清幽寂静,视野辽阔绵远,简直难以用笔墨来形容。夏天下暴雨的时候最合适,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也合适,可以听到细碎的玉石声。楼里适宜于弹琴,琴的音调开阔流畅;又适宜于吟诵诗歌,诗的声韵极为清越;又适宜于下围棋,棋子发出铮铮声;又适宜于投壶,箭落壶中铮铮作响——这都是由于竹楼发出共鸣的缘故。办完公事的空暇,披上鹤氅(cháng)(用鸟羽编制的衣服),戴上道冠,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上薰香默默地坐着,排遣人世间的一切杂念。眼前除江流、山峦而外,只有顺风急驶的帆船、沙洲上的鸟儿、如烟的云霞、竹林和野树罢了!等到酒醒过来,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了夕阳,迎来了洁白的月儿——这也是贬官降职后的美好生活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可说是够高的了,那井幹楼、丽谯楼,可说是够华丽的了,但它们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唱歌跳舞,这不是风雅士人所愿干的,我对它们不感兴趣。

我听竹工说:竹子做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盖两层,可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那年,从翰林院被贬到滁州的,丙申年被调到广陵,丁酉年再次回到中书省,戊戌年除夕,又接到调任齐安的命令,己亥年闰三月到此郡城。四年当中,不停地东奔西走,谁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担心竹楼容易朽坏吗?但愿以后住在这儿的人跟我的志趣相同,继续修缮,希望这座楼不至于坏掉。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第四篇:品读古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模版)

品读古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先哲们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仁爱、勤奋、探索、创新、助人为乐的优秀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近传统——了解传统——解读传统——继承发扬传统,因为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关乎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因此,本文仅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充分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之时,却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乞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的?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外国人铭记于心。不少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5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的自我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丰裕,很多学生追求的是流行、前卫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总之,古诗词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它也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的一页,它的魅力、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它所蕴育的灵魂也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经典的诵读,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有50个城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影响中小学生达300多万。有人认为,面向21世纪我们应该站在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肩膀上,保持自己的根。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的便利捷径。我们要追溯过去,放眼未来,关怀当下,致力于学生人生幸福的智慧培养和精神完满的自由建构。我们的传统经典的民族文化底蕴突出体现在对过去的追溯,孔子、老庄、荀子的智慧跨越千年,李白、杜甫、苏轼的诗文光照后人,更有《诗经》《楚辞》将这个世界点染得瑰丽、灿烂。让我们大声诵读经典,寻找民族自信,激发民族热情,凝聚民魂,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不懈努力!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陈友冰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诗经·云汉》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

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评;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常常不赞成;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更多的是否定。他在解释“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也。使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强烈感情有关,与比喻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持肯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而且具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征,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刘勰在《变通》中还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

一、夸张的审美价值

夸张有如放大镜,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兀生动,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效果:

1、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象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对太白峰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难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杜甫形容胡马的剽悍削瘦:“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这是个叙述句式,究竟如何剽悍如何削瘦,我们只能有个模糊印象。李贺在《马诗》中对此加以夸张形容:“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通过这一想象加夸张,对马的剽悍削瘦印象就会极其深刻形象。研究者常说,李贺的奇谲源于杜甫,这话不错,还要加一句,他也发展了杜甫的奇谲!再如形容山高的诗句,李白有“连峰去天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王维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其中有夸张,但究竟如何高峻,还是印象不深。如果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同样是李白的作品,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其意象就要新奇得多,给人的印象也要强烈深刻得多!

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有人说,情感是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情感,诗就显得苍白无力。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柳宗元的《江雪》将冬日雪原的荒漠苍凉,天地无语死一般的沉寂,渔翁寒江独钓的孤独与执着,通过夸张让读者视野产生强烈震撼,从而深深感受到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壮志未酬又身处荒州的旷世孤独之情感。又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通过夸张让我们深知什么是英雄末路,什么是命运之困厄和错位!

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美学形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壮美。“胡马、秋风、塞北”是壮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优美。壮美又称“崇高”。西方美学家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论崇高》)就诗歌中的崇高而言,其内在是一股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外在则是以粗犷、激扬、刚健、雄浑、浩瀚等形式美为其特征。就审美经验而言,能使读者在接受中受到震撼,产生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使生命主体在感奋中得到升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例如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被诗论家称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在他笔下的西北边塞风光,奇特而又瑰丽;戍守的将士们,慷慨而又悲壮。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川狂风,也无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雪夜急行军,“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激烈战斗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术感受,都产生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的产生与构思、想象、瑰丽的语言不无关系,但夸张手法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即是夸张,上面没有提到的“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是夸张。这些夸张,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戍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

5、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夸张往往把表现对象推到超常的极点,使之夸张变形,这就造成真实事物与夸张事物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如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如元代无名氏的这支小令《醉太平·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散曲列举了六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做法进行夸张,对贪婪搜括者的手段和心理进行极大地讽刺,使读者在幽默中领略世事百态!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时间范围,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则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一)时间范围上的分类

1、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

数量上的夸张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赠郭季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等。

特征上的夸张如杜甫的为《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称赞一位著名画家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时间约在代宗上元元年(760)。题为“戏题“就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王的原作没有传世,但我们通过诗人的描绘、夸张和想象,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使我们对这幅山水图的种种特征,诸如布局、景物以及精妙之处都异常清晰地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诗情画意,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这是静态的山水画,还有动态的人物表演,更是通过夸张紧紧抓住其形象特征,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其中回忆歌舞伎公孙大娘当年跳剑器舞时的情形: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类,舞者身着军装,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激昂顿挫的节奏。这位公孙大娘特别擅长跳剑器舞,据晚唐郑嵎的《津阳门诗》介绍:“公孙剑伎皆神奇”。下有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另一位晚唐诗人司空图《剑器》诗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位剑舞的高手。但剑器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姿,舞者的着装、道具,音乐的节奏、旋律,今已失传;听众的表情、感受,我们也无法亲自目睹耳闻。但是通过杜甫这首出神入化的诗作,我们对唐代剑器舞的特征以及这位舞者的绝技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其中“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则是形容这位舞者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这皆是将比喻与夸张相结合的复合夸张给我们留下的鲜明而深刻的视觉印象。

用途上的夸张如杜甫形容一匹战马的功用:“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形容葛布精美的质量和夏日带来的清凉的一首诗更是奇特,题为《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又称夏布,作夏季服装,稀疏凉爽。诗的首句形容织葛布时,葛布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夸张葛布的疏薄凉爽。

五、六两句夸张天气的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因为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更引起人们对葛布的渴求。诗的首联是比喻加上夸张,五、六句是想象、拟人加上夸张,都是复合夸张的运用。

程度上的夸张运用得更为广泛,如李白诗中夸张行走之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言价格之贵则有“金蹲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谨值万钱”((行路难》其一),言感情之深则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言落差之大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

2、缩小夸张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李贺《咏怀》:“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韩愈《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是数量和作用上的夸张,通过极力缩小,以示数量之少,时间之短,但作用之大、怨恨之深,后果如此之严重。

缩小夸张中的作用上夸张,如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数量上夸张,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声鸡”。程度上夸张的,如贾岛《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等。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写红娘去张生处邀请赴约,红娘“‘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到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对方没有说请去赴约,张生就答应下来,通过将时间上应该在后来出现的调到前面的超前夸张,将张生的喜出望外、情急之状刻画的生动且有幽默感。这种超前夸张在《红楼梦》中也很多,如《红楼梦》第一回形容贾雨村和甄士隐饮酒时情形:“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狂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兴致,酒到杯干”。《红楼梦》第四三回:“宝玉道:‘这条路是往哪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可玩的。’宝王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说着,越发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其中“酒到杯干”和“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属于超前夸张。

古典诗词中也多超前夸张,如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王勃《秋江送别》:“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风月带江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等。范仲淹《渔家傲》说“酒入愁肠,顿作相思泪”,那是正常的时间顺序,这里是“酒还未饮就化作相思泪,这自然是超前夸张。卢挚小令中所说的“来到竹篱茅舍”也应该在离开绿水青山之后。王勃诗中的“早秋”只能是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但不应该早于自己早年离乡之时;李贺诗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也应该在音乐家李凭弹奏之时,这里音乐弹奏还未开始,仅仅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以上皆属于超前夸张。

下载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灵桃花源: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哲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

    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j19-环工院-许敏南-131303046-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非会员 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可以说中囯传统文化为......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的文学家......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精选合集)

    人教版全册 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

    中国诗文名句摘录

    中国诗文名句摘录 一、先秦名句 1、《诗经·周南·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