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时间:2019-05-12 16: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第一篇: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j19-环工院-许敏南-131303046-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非会员

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可以说中囯传统文化为慈善文化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构筑了核心价值体系。中囯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宣扬性善的文化。这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宣扬性恶,认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生下来就有原罪,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人在罪恶中,不可能有爱,不可能懂得爱,所以要皈依上帝才能有爱。这是强调人的爱不是来自人的本身,而是来自一种外在的宗教精神!你要是做慈善的话,也只能说是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是赎罪!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帮助你的穷兄弟,这才是对的,否则死了以后上不了天堂。

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但慈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中囯文化认为爱是人的天性。爱是在人之内而不在人之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极力宣扬一种道德的仁爱精神,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所谓“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要求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由于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所以积德行善、乐善好施成为中囯文化的传统。从古至今,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囯人,一直以此作为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实际上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因而采取利民、保民之策,从而代夏以兴。”商汤的赈恤饥寒措施,大概可视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战国时期,孟子对西周以来产生的民本主义思潮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提出了“君轻民贵”的口号。民本主义成为早期儒家仁政学说的基石。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赈贫恤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以观知。如汉文帝时,“赐天下孤寡布帛絮”。汉武帝时,“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咸加振恤。”虽然近世以前的慈善事业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从而进入了中国慈善事业史的新阶段。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孟子的仁义与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有善性,只是这种善性是作为“善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恻隐之心”就是仁,是仁之端、根本。而这种所谓的“恻隐之心”,无非是指人类情感中的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这与西方思想家的强调的“慈善”的含义是相一致的。

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逐渐由宫廷流布民间。佛教因果报应说产生的道德约束力,不但对现世、还对来世发生作用。在这种道德说教的影响下,上至统治阶层,下及普通百姓,害怕来世投胎为畜牲受苦受难,因而产生怵惕之心,不断警省,去恶从善。于是,千百年来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一直成为中国人维护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佛教道德是以利他平等为旨趣的。这种利他主义道德观,在佛教中称为慈悲.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这种佛教利他主义道德观的具体实践是布施。

中国现当代的慈善文化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慈善文化是一度断层,传统的慈善理念严重缺失。慈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已经萌芽、已经深入人心了。春秋战国本身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当中,到了近代慈善文化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和国际接轨。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文化却受到了沉重地打击,由于建国前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慈善的幌子,的确做了很多可耻的事,让我们对慈善产生了误解,使得“慈善”蒙垢,产生了负面影响,“慈善”一词在我国历史上也曾一度声名狼藉,慈善事业被视作封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门。在随后的四十几年里,在中国大陆上,只有政府救济,没有民间慈善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慈善事业的否定达到了极点。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不存在慈善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热闹一时的慈善事业立即在神州大地销声匿迹达40余年之久,迟至90年代初,中国才有真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事业终于在中国大陆重新出现并迅猛发展起来.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它是跟人连在一起的,人不能野蛮,要不断的进步,人就越来越文明。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文明,一种表现,文化是人的大群的一种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个人的生活不叫文化,大群的生活才叫文化。文化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它们是互相配合不可分离,我们是人,我们需要文化,我们离不开文化,我们都在文化里面成长进步。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化总结

【中国古典文化总结】 省去你看百科全书将近70%的时间!

一、古典文化之“第一” 总结

1.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2.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3.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1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5.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16.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17.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18.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9.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20.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21.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22.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23.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24.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25.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26.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27.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8.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29.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30.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3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32.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33.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34.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 龙须沟!

二、与“二”有关的古典文化

35.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3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3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3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4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41.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42.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43.唐代开元两大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在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44.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45.“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三、与“三”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46.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47.三代:夏、商、周48.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9.先古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50.三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51.中国三教:儒教、释教、道教

52.三公:周时指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时指太师、太傅、太保

5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54.**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55.江南三大古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56.岁寒三友:松、竹、梅

57.三大名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58.科考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59.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60.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国画

61.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2.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63.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64.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5.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66.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67.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68.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69.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70.时令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71.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72.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媒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

73.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

“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74.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75.三山五岳“三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6.祭祀三性:牛、羊、猪

77.戏剧三律: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78.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

79.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80.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81.文坛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82.三吴:吴郡、吴兴、会稽

83、三国:魏、蜀、吴

84.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

85.古时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

86.三原色:红、绿、蓝

87.三坟五典“三坟”:伏羲、神农、黄帝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88.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89.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90.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91.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92.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93.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94.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95.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96.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97.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9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四、与“四”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99.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00.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101.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10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10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05.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106.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07.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

108.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09.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10.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11.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112.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13.古书四库:经、史、子、集

114.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1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116.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117.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118.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119.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120.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121.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122.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123.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24.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125.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26.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127.古代四美: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28.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29.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30.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商丘应天府

131.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132.宋中兴四诗人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33.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134.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135、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136.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7.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138.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139.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140.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141.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元素

142.古代治国四纲:礼、义、廉、耻四道德!

五、与“五”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43.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144.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145.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46.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147.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48.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49.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150.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1.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52.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53.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54.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155.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156.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157.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158.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159.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160.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161.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162.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163.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164.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165.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166.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167.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168.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六、与“六”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69.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170.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171.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172.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173.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174.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175.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176.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177.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178.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179.六甲: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180.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181.六合:天(上)、地(下)、东、西、南、北

182.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七、与“七”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18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8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185.古时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186.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187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188.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八、与“八”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89.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190.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191.四时八节中的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92.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193.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94.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九、与“九”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95.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196.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197.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198.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十、与“十”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99.十大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苏惠、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200.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

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201.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

中山狼》、《风筝误》

202.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203.十恶不赦中的“十恶”: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204.当代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十一、与“十二”、“十三”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205.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06.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207.十二时: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208.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209.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典型的故事是:南朝陈伯之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陈伯之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刺激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达到言尽意无穷、思无崖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第四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 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 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 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床前一片洁白的月光,好像地上铺着一层霜。抬头远望天上的明月,低头不禁想起家乡。本诗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女主人公早晨起来对镜梳妆,为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而发愁,男主人公由于情人不在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这两句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很真切。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了不使田园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陶渊明的诗于平淡中很富有情趣。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自古皆然。既然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

1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的《游山西村》)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的《西江月》)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1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18、“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9、“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2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月亮始终是诗人所不断吟咏的美好意象,统观诗人笔下的月亮,我们发现月亮绝非无情物,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托月言志。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里所描写的灿烂的天河,运作的日月,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的雄阔气象,其实寄托着这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昂扬的进取精神。这里月亮成为诗人寄托美好理想和抱负、表达自己志向和追求的载体,而这种寄寓正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含蓄性本身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咏物则托物言志。因而月亮这一美好意象就成为诗人言志的载体。

二、借月抒情。古典诗词中的月亮常常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诗人常常借月表达故园之思,故人之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由床前的月亮而生思乡之情,眷眷的乡思借着床前的月表达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更明,因为自己的忆弟思家。诗人借助月亮,突出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诗句道出了月圆之夜人们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朋友的深刻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借“残月”抒情,恰当地表达了分别的苦痛和对恋人的思念。而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诗句,则借“江月”叹华发早生,老大无为,功业无成的忧愤之情。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则借无声的冷月,表达了自己凄凉的黍离之悲,故园之思。

三、以月烘托。烘托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是指从侧面描写,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古典诗词中,借月烘托的例子不胜枚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漫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借月烘托,渲染出了一种凄清之感,别离之情。而“东船西舫悄元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则借月渲染了一种静的氛围,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的诗句,则以月烘托渲染了一幅幅清丽、明朗、宁静的月夜景象,折射出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月亮,不论是皎洁如玉盘,还是弯曲如吴钩;月亮,不论是清朗之月,还是朦胧之月,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情思,触动诗人的心灵之弦,因而,古典诗词中的月,呈现着丰富的多面性,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诗中的“月”情,这样才能抓任诗歌的真谛,理解作品的内容。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篇:重构中国的慈善文化正当时

重构中国的慈善文化正当时

中国慈善文化根基深厚重建中国慈善文化迫在眉睫

简 彪

慈善已然成为中国舆论的焦点话题。知名慈善家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将于9月底联手在北京举办富豪慈善晚宴,担忧劝捐的中国富豪们纷纷拒会,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的“裸捐”言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李连杰央视吐苦水,将自己所办慈善基金壹基金所处的转型困境和盘托出……

一时间,舆论浪潮再起,媒体纷纷跟进。诸多富豪、学者、评论家、业界人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掀起慈善组织、慈善事业讨论的新高潮。

两场关于慈善的论争

9月12日晚,做客央视《面对面》节目的李连杰坦言,他发起的壹基金计划可能面临中断。他表示,壹基金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只能使用挂靠单位中国红十字会的相关账户和公章,再求发展已到瓶颈。李连杰的一番话很让人动容:“这孩子虽然还健健康康的,但它没有身份证,没上学。在月子里没事,可它就会被希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人质疑了。”在汶川地震等行动中表现优异的壹基金的前景,由此备受关注。而对这方面的讨论大抵集中在放开公募基金会申请、规范基金会运营等方面。

目前国内的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类。公募基金会有权向公众募捐,非公募基金会则不行。民间申请成立公募基金会,首先要有业务主管部门,但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业务部门会顾忌政治上的风险,也顾忌贪污腐败带来公愤。因此,我国现有公募基金会大多具有官方背景。2007年,壹基金计划在北京启动。在3年的合同期里,作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事实上,壹基金一直以来打着擦边球,如在出租车等处做募捐广告时并未挂有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字。

另一场论争则呈现多元视角。

8月底开始,中国的很多富豪陆续接到了巴菲特和盖茨慈善晚宴的邀请。综合各方信息来看,被邀请人员包括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五十名及部分特邀嘉宾。该晚宴由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和知名主持人杨澜执掌的阳光文化基金会共同处理。

随后媒体纷纷曝光,由于担心此次晚宴是美国、欧洲富豪慈善晚宴的延续,担心会被劝捐的许多富豪婉拒参会。面对这一局面,9月14日,盖茨和巴菲特发出亲笔信,说明此次活动是学习、倾听、分享经验,不涉及捐款。2009年5月的美国富豪慈善晚宴上,巴菲特成功说服了40位美国富豪承诺捐出至少50%的个人财产,总计约1250亿美元。

接到邀请的陈光标的“裸捐”宣言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部分舆论认为应当鼓励,并以此抨击那些拒绝参会的富豪;部分舆论则认为慈善也应当尊重选择,不应强加道德评判;也有部分舆论指责陈光标有作秀之嫌。夹杂在这些舆论中的受邀富豪们,则或反击或沉默。

中国慈善文化根基深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终在宣扬仁爱慈善精神,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儒家的入世精神、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促使历代统治者都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看作是政府爱民的表现,是仁政,是其应尽的道德责任。道家主张“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要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佛教主张“慈悲为怀”,为一切众生造福田……这也使得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一直将慈善作为道德标杆和行为规范。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接受了慈善公益的观点,推动救济式的慈善向扶助式的公益转型,开始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慈善新发展:救助主体上,由政府向民间转移;资金来源上,寻求多元化发展;救济范围上,向更为广阔的群体普及;法规制度上,也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宗族慈善根植于中国的血脉传承中。古代中国的许多人认为家族内公益的发展是家族稳定乃至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础。于是,宗族慈善便迅速而有效地发展起来。战国时期,祭田、族田、贡士庄等成为宗族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宋代,随着人们对教育、养老等的需求,义庄、义田、义塾等迅速兴起。

宗教慈善也是重要的慈善类型。宗教组织以公益经营、募捐为主要方式。由于宗教特有的劝人向善的教义,许多信徒能慷慨解囊,投身宗教慈善。

政府慈善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唐朝时,政府开始设置专门机构来监管社会慈善,并随后出现了官办慈善。如公元734年,唐玄宗下令将京师的乞儿全归病坊收管,经费由政府以利钱支付。9世纪中期以后,政府开始用公款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老管理事务。宋代还建设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机构,以满足贫人不同的需要。

民国年间,社会慈善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主要形式。当时灾害频发、战乱连年,以致民不聊生,但政府救济不力,大量的救济工作只能由慈善组织承担。这一时期,慈善团体的数量、慈善家群体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出现了一个高峰。据统计,1946年全国共有救济机构3045个,私立的有1011个。1948年,这两个数字上升到4172和1969。在众多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战时儿童保育协会、香山慈幼院、华洋义赈会等。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作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存在的必要性降低,生存空间也由此压缩。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社会建设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但由于制度惯性和社会意识惯性的存在,慈善组织的制度建设还落后于实际需求,社会慈善理念也还停留在发展中。

重建中国慈善文化迫在眉睫

在分析中国富裕人群为何在捐赠方面不积极时,许多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诸如监管体系未建立、捐款渠道不畅、慈善机构的腐败以及部分人群诈捐等因素,都成为口诛笔伐的重点。

但当今慈善事业处于困顿的根源,在于中国慈善文化的重建尚未成功。慈善文化体现出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也体现着企业、人群的社会责任感。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慈善文化的承载和激励,必然会与社会的人文关怀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

慈善文化研究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慈善文化一度断层,传统的慈善理念严重缺失,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真正意义的慈善事业。物。”也正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富人、名人热衷于慈善,并形成良性循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那句“带着巨大的财富离开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体现着美国富人阶层对财富的看法。

与之对比的是,在中国的各级慈善捐款中,经济实力最弱的普通百姓占了大头,富翁们只占很小一部分。据统计,“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中的135位富豪共捐赠折合美元1亿多,而2000年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的捐款总额达到了650亿美元。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从当下做起、日积月累,在发展中积极鼓励、耐心培育,直至开花结果。中国从来不缺乏慈善的土壤,从2008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即可见一斑。但从2009年这个数额迅速跌落50%可以看出,中国的慈善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表示,慈善界的种种现象,恰恰说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转型期有两大特征,一是不适应现代慈善发展的制度正在被淘汰,但新制度尚未出台,矛盾多;二是人们对慈善的认识误区多,慈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他认为,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文化的传承,都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开启社会风气,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下载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陈友冰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的文学家......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精选合集)

    人教版全册 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

    中美企业中慈善文化的比较

    小议中美企业家在公益文化方面的观念差距 熊杰(2010.09.13) 一、 两巨头访华引热议,富豪们捐与不捐的尴尬选择近日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和富豪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当然就是前世界首......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