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6: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

第一篇: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

以真我面对世界

——读《寻找家园》有感

原创: 程馨雨

在绝对的孤独中,我有时也怀疑自己。我想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关于宇宙、生命、历史、科学、宗教和人类世界的现状,我都所知甚微,怎能这么自信?但是我又想,正因为无知,所以需要学习,不能拜倒在某个终极真理的脚下,放弃自由探索和选择信仰的权利。何况以这个真理的名义,我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被剥夺得几乎一无所有。

——《寻找家园》高尔泰

书的分量很重。同学借给我的,老师也推荐过,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终于在十二点前看完了。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事实,关于生活在那样的集体中的事实,无不透露出某种残酷,除却肉体上的求生的残酷,那种人心的诡谲阴险更使见者心累,在赤壁与沙漠间是这样,回到教学楼里衣冠楚楚之间仍是这样,现代的宫斗剧无非是炒冷饭和拙劣的模仿,实在是很残酷的。

除此之外,作文去媚,力求真实。在短短的篇幅里去写进一个人,写的厚重深透,如此这些于我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倒不求自己一定要写的多么厚重,追求这一点没意义,大概也不是想着追求就能做到的。但是作文去媚,力求真实,很多看起来简单的道理,我却越来越觉得是没有尽头的事。

我一直有察觉到自己写东西的毛病,常常是几千字一大篇,没有刻意拖长,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就是觉得不够精简,或者凝练,拖一大串。那天冉老师课上忽而提到,说就像一棵大树,长得十分繁茂茁壮,但需要修剪。的确是这个理。

但我有时候也会反思,觉得不完全是技术的原因。这当然不是为自己开借口,如果技术上修订了当然能做到更好。但也觉得自己因为经历的太少,所以愈发着眼于那些尽可能多的细小和琐碎,力求每一个点都放大,写清楚。因此冗长。然而作者所历已经将其拣选,时间、经历,厚重的事物太多,自然而然的写得不放大也不用力。反而这样,留下的部分更使人汗颜,唯唯。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认同因为作者的经历之复杂,厚重,因为作者经历了我之所无可想象的东西,我就要深感自己的痛苦多么的不值一提。由别人的痛苦的存在继而来否定自己的痛苦存在的价值,这种逻辑实在是很奇怪。当然,我得承认,哪怕仅凭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来说,我们可以说在那些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中也会有无病呻吟,但我想这或许是某个个体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个时代的人的特质。

而在这种经历面前,在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的人面前,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敬畏与谦卑。因为有太多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残留的影响到今天都还在荼毒四方。也因其所经历的的确是我之无法完全想象,却又能够片面感受到的。

在写文章的开头我说我不敢叫书评,只能叫读后感。因为觉得没资格评价。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作者的书中,记录了太多,被这样那样妄自评价定性的人,因此对于评价这样的字眼和含义顾虑了。一方面想着,我如果因为对于作者经历的畏惧而惧怕去评价这本书,那不是诉诸权威了吗?一方面想着,这么说来,又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我们擅自评价的呢?

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我们所擅自评价的,无论何时,面对什么,武断、轻率、跟风的定性与议论都不可取,但是我们却要鼓励自己去独立且大胆的想,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即便面前的是高尔泰又或者另一位作者的书也罢。尊重与敬畏别人的痛苦与经历,也从个人的痛苦中汲取营养,尊重与敬畏别人的作品,同时也保留自己的判断与想法。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在作者的书中有这样一句,“以真我面对世界”,我当时很喜欢,算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演讲后给观众们的寄语,原句是这样:我说希望大家都能以真我面对世界,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相信这些小小空间,最终会连成一片。

去慢慢体会这本书的路途还有很长,一如我体会写作的路还有很长。“以真我面对世界”,共勉。

第二篇:读《寻找家园》有感3000字

读《寻找家园》有感3000字

禾火长天

刻画平凡的人物,讲述写实的故事,赚得读者五味杂陈的沉默。

——题记

看到一半左右,讲述多少多少人因为小纸条上的只言片语被定罪,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我不知道我现在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被翻出来成为拖累我后代的罪状。我希望我这篇胡说八道的散文攻击性能小一点,温柔一点。

别把笔杆给画家

我说别把笔杆给画家,是因为他们写景太好看了,声光色相俱全。

高尔泰就是个大画家,他写景,是有色彩的。

“水面铺着斜阳,橘汁般一片金红。渐渐地金红变成了瑰红,又变成了紫罗兰色。……激起的波纹上闪抖着灰蓝的天光。”

他的景还有温情。

“里面很黑,但是冬暖夏凉,黑暗中有股温馨,我喜欢。”“没有神就没有放灯的理由,也就没有黑夜里满屋子星星点点的那份美丽开心。”“这是母亲会拉着我的手,指给我看天上那些最初的星星,告诉我它们的名字,给我讲它们的故事。我至今认得那些星星,记得它们的故事,它们也出现在北美的天空。看到它们,我就想起母亲。”

他在写“园墙倒塌,园中花木凋零。只有一架忍冬十分茂盛,一年一度开满鲜花。”这要是放到什么高考阅读理解里面一定要被拿来从字面含义解释一下,再从深层含义剖析一下。就像放到这篇文章里面,一个非标准答案可能就是——前半句写家园颓景,与童年时梦里家山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家园因战争而饱受摧残,从侧面反映了日军的残忍冷酷,严厉抨击日军暴行;后半句描绘即使是在这样的萧条败景中仍旧有忍冬茂盛开放,借“忍冬”来暗喻在灰暗的日子中艰难求生的,像俞同榜一样的百姓,歌颂了他们坚韧、顽强的灵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除此之外呢?高先生还想表达什么。

可能连高先生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吧,我觉得。我们在看一个景物的时候各人自有视角,所见景物繁多,我们自然会聚焦在感兴趣的事物上面。

比如很有趣的一件事,我们系里一个大佬,可以算是人生赢家吧,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发了一条说说带了几张图片,当时和舍友都看到了这条消息。舍友A:他去吃了好多好吃的!舍友B:他有女朋友了?!我:他大作业码完了?!

所以或许高先生也确实同那位《一种美味》的作者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所见即所感。高先生本性自由,在大起大落中自生一种超脱和乐观,可能他其时的焦点就是忍冬。这已经成为他习惯的思维方式。书的开篇附有几张图,身为大画家的高先生,与画作有关的插图竟然只有两幅,那这两幅一定是精华了,这是不是也是编者想要传达的什么关于高先生本人的思想的讯息?其中一副水墨,我看得特别舒服,叫《老子》。我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码代码的程序员,自然不懂什么书画鉴赏,看艺术品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层面上,说不出什么笔触渲染之类的大家评论。我就是看得舒服。我想高先生画时走了心的,水墨氤氲开来的老子有他随意的姿态,风吹一大把的胡子,花白的,那是耄耋之人的大智慧吧。有时候我觉得高先生就是一个现世的老子,不过恐怕是低配版的,这是后话。但是,他总是能在一片混沌中找到自己飘逸自得的方式不是么?就像在整个人生的残垣断壁中他总是能找到一盆忍冬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

全书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所以看书的时候,我感觉像陪着高一起长大,一起浮沉。

童年的时候的高的心态,就像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中的一群孩子一样,在无人管教的角落肆意生长。土地或许贫瘠,但谁说不能捡来花的种子,和着泥,种下承载太阳的希望。正是孩子的天真啊,使得他泉涌般迸发的思想无处安放。孩子可真是天使,他们这时候想的东西都是有犄角有色彩的,脑子里一堆的怪问题,动不动就爱思考个宇宙人生。这些问题强迫了一些大人直面自己的无知,他们恐惧,所以呵斥着孩子要抹去棱角。高先生少年前半段求学大抵这么逃学留级过来的,直到解放前高淳学校里来了一批思想开放点的老师。

这批老师用标准国语授课,而当地人讲家乡话,就有了语言不通的问题。这里我深有同感。

两年前的暑期,我有幸跟随团队去往苏北丰县支教,他们那里也讲普通话,跟他们讲也听得懂,只是有时候听他们讲有点不利索。他们告诉我在他们那儿其实都讲家乡话。我让他们要多讲多适应,为了以后走出去,他们说大家都用方言如果特意讲普通话有点儿装的嫌疑。也就了了。

在高的回忆里,这群老师被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他们可以说是他少年时代的福音,作派“不分尊卑”,“不会说你刁钻古怪胡思乱想”,“反对分数主义”.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在无声无息地萌芽。

蓦然觉得我之幸运,求学时代遇到的老师都是开明的,他们尊重我的想法,鼓励我发散思维,倾听我的意见,任凭我把班里的百日誓师搞成武术演讲大杂烩,还夸我搞得不错……我又想啊,也许我做不到这群启蒙老师一样崇高,但我能不能给别人的生命里带去一点光?我们离开之后有孩子说想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学的生活,我拍了照给他。去年有一批孩子高考,他们问我怎么复习,怎么缓解压力。这几天又是一批孩子们考完了,在报高考志愿,一个孩子微信我,问我志愿该怎么填,她喊我“姐姐”.我恐怕这辈子都不够格承担为人师表的责任。但就有一些零琐片段,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感念到高对他的老师的感激。

比较明显的冲击应该是从唐素琴开始的。这个从小到大“正确得可怕”的优秀女学生,在经历了审查被打成右派,被折磨得晦暗无光之后,等到太平日子里她和儿子吵架,那说的还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文化素质又这么差,一民主就乱,乱起来不得了要是你当了领导,你怎么办?”依旧是“正确得可怕”.但是呀,令人高兴的是还有儿子和她争吵,说她思想老朽。这吵得可真妙。毕竟时代渐渐是下一代的不是?

从这里望后,高长大了,时代变了,人开始迫害人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60年群像

我不想对一些残酷的现实去抽丝剥茧,我想这也不是高先生的本意。你看他写每一段故事,都没有撕心裂肺的催人泪下。他有他自己的记忆方式,悄无声息地戳人心扉。

对母亲从来报喜不报忧的龙庆忠,他的结局是蓝皮袄几易其主。

三位军人的记忆点都从苦难中戛然而止,直奔坟墓。

女儿高林前一秒还在让自己放心,下一刻隔了山水听闻人去楼空。

先生一直在频繁的苦难中看到美,捡拾生活的金豆。群像角色间,他找寻自己的定位,在各种建议和帮助下,或许曾经迷失,但最终能找到自己最想要和争取的事物。()这个路途也许充满荆棘坎坷,遍体鳞伤,眼睛干涩,但听得见坚定的欢呼。

常书鸿先生是高非常尊重的一位前辈,其时也遭了难。批判常书鸿先生反革最凶的,是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每次斗争会此人都要哭着问他用这些小恩小惠三名三高拉拢腐蚀青年是什么目的”.高先生叙事很客观,没有夹带个人情感发表些对这个学生的看法。但是他写了常先生的思想——

“他(常书鸿先生)说,老牛鬼这个称呼不坏,牛是善良的动物,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常书鸿先生可真让我肃然起敬。他对生活豁达,对人宽容,仁慈,对事业忠诚,是我心目中真真正正有大智慧的人。

总之,一把松了弦的大提琴,深沉诉说,拉一曲终了,也就这样。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高潮,都是看不到的。

写在最后

在最后,我有点想发表一些乖张的言论,高尔泰先生本人看到了,恐怕肯定是要打我的。他说他不喜欢苏州园林,说九曲百转,有虚假感,又上升到制造园林的文化又是虚假堆砌的。依我看来,这是行业隔膜。匠人胸中自有万千沟壑,我们也不是不能评论,但如果不了解园林的艺术,不了解堆砌和缺省的平衡,不了解虚实的结合,认为别人的心血“虚假”,是不是有点儿自我中心了呢?

高在苏州上学时教学方法改革,他说“独尊观察力和精确性,排斥个性和想象力,严格的技法规范和操作程序都无不是为了客观地再现对象,以致十个学生画一个老头儿,画出来十个老头儿一个样,就像十个不同角度的同一照相。”其实真实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从作者自己角度出发的,肯定带有负面情绪。但万一改革真的是为他们好呢?高字里行间老透露出一股别人不理解他的思想,但同时他又何曾辩证地去分析过别人的想法呢?他被迫着这么学了之后,也“注意层次比较,注意块面分析,注意解剖透视,注意区别固有色和环境色质量感和空气感并逐渐从这里面得到乐趣”.你看,事情总没有这么糟,还是要多给别人说话的机会的。

拙见浅薄,难登大雅之堂。

第三篇:读《悉达多》有感:找寻真我

找寻真我——读《悉达多》有感

薛禾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将去向何方、我将如何寻求永恒……这是一本始于佛陀叩问的书。

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歌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歌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甘玛拉,并通过她结识了商人卡玛士瓦密,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拋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他困惑于沙门们修行的方式,渴望沉进阿特曼,渴望悟得无以言表的天堂之乐;他困惑于佛陀乔达摩的彻悟,渴望离开所有的教导,希望单独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寻求解脱;他困惑于自己竟会被世俗所累,热烈地希求空寂、安宁、死亡,希求从这污秽的红尘中解脱……悉达多一直在追求自我,即灵魂,在追求灵魂的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但他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那时的他,心中充满着欲望。

船夫瓦树地瓦与那条河,带给悉达多一生中最长时间的心灵平和。在河水面前,他重新听到了那神圣的“唵”,他在内心默诵,他又感知到了梵,感知到了不灭的生命,明白了所有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已经愈渐世俗的他已经几乎忘记的东西——

他是在历经了许多歧途之后慢慢从大人变成了孩子,是从思想者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走过的这条路是好的,纵使他沉沦过、放纵过,为了能体会到慈悲,以往的他必须去历经绝望,为了在“我”中找到阿特曼,为了生活下去,为了真正的解脱。

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实的。一个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达出来,也只能局限在文字的范围内。每一样事物,要是只用思想来思考和用文字来表达,都是单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圆满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即是一种轮回,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又仿若涅槃重生。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恕。在我看来,()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同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样东西所属于我们的,仅仅是我们的赞同、我们的承认、我们的理解。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真相,你看到的即是真相,即是结果,即是圆满。

悉达多经历的,正是一个具备正常人格的普通人也都要经历的。他经历了从婆罗门到沙门,再到自我,再到摆渡人的转变,最后找到了信仰,信仰世间的万物,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教义和思想。好像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理解一种意境、学习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学会抛开世俗的眼光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与我相得。我们花费一生去找寻的真“我”,在生活中某一刹那醒来,愿我们能够早日发现并热爱自己。

第四篇:读《孟子》有感:做仁人求真我

做仁人 求真我——读《孟子》有感

爱国一小校长 丛海燕

一、孟子的 “仁”

孟子的仁学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仁,在古汉语中名词做动词。那么,孟子仁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往人道上活,活成人,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别活成动物,这才是孟子对仁的实质内容最精炼最本质的概括。而仁者爱人就是往人上活,人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什么,就是有颗爱人之心,没有爱人之心还能叫人吗?所以仁就是爱人。我们看孟子的思想言行,处处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说到底就是告诉人,怎样往人上活。讲礼乐,讲谦让,讲诚信,讲友爱,讲和谐,等等,都是围绕人怎么样往人上走。往人上活,就要活的有仁爱之心,就要主忠信,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言而有信,有责任心。孟子的活成仁,基本分成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君子境界,也是基本境界,就是自身活成了人的品格,人的德性,同时帮助家人也活成仁,一家人在他带领下,都往人道路上走,这是君子境界。第二种是仁人境界,现在作为爱国一小校长,那么我要考虑的就不止是自己家的事了。要在自己的这片热土上带领全校师生都往健康的道路上走,大家都能活成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让每位教师情系教育,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将学校办成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学校。第三种是圣人境界,使普天下的人都能活成仁。普遍引导天下人走向人道,帮助天下人都活出人的情调、尊严,这是圣人境界。这是孟子仁学思想的基本态度。孔子仁学的本质,人要活成仁,具体说,活成人的品格与德性。怎样才能活成仁,两个方面,物质层面,活出人的尊严、幸福,饥寒交迫、病态人生,决非真正的人生。第二个方面,精神层面,活出人的品格与德性,仁学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此。由此分成三种境界,君子、仁人与圣人,圣人可望而不可及,有许多客观的偶然性、必然性在起作用,作为一校之长,我不能成为孟子思想标准的君子、仁人,但是他始终是我做人做事的尺度,方向,也会将这种思想不断的传承,传递,引领全校师生做仁人之事。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二、孟子与教育

1、强调示范育人的重要性

孟子讲:“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又讲“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告子上》)反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欲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须要正言、正行、正思,为人师表,须知身教大于言传。提到示范的作用,孟子一生的一言一行都给当今教育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环境对育人的重要影响

关于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孟子也有精彩的论述。()如孟子讲: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楚人学齐语为例提出了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在现实中最直接可以比较的事例就是当今很多年轻人到国外留学的经历了,无论他们在国外其他知识学习效果如何,而对留学目的国的语言的掌握总是要好于在国内学习的同龄人;再有,试想有谁会毫不客气地在一个洁净的广场随地吐溺呢”可见,良好的环境是育人的前提。故期盼爱一早日能建上楼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但尽管我们硬性条件一般,作为校长,要想尽办法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书香校园,这可能比高楼更可贵!

3、专业的育德作用

在《孟子 公孙丑上》中孟子有一个非常具有辨证思想的论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商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充分论述了专业学习对于人的道德素养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在现实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专业知识对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影响,而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孟子的勤思善辩可见一斑。

4、重视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当今流行的教育理念,殊不知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谓,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更懂得珍惜,也更能够取得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不仅要育人,更要先告诫自己。经受得住一切挫折,这都是我们成长的丰富营养!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去做该做的事,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第五篇:读《寻找黑骑士》有感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杨红樱阿姨写的最新的书——《笑猫日记之寻找黑骑士》。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翠湖公园又一次开交友会,虎皮猫和笑猫的三只小猫------二丫、胖头、三宝都去交友会上交上了不同的朋友。可是,他们这些朋友不是没有孝心,就是自私狂妄,都是不良的朋友。他们跟这种狐朋狗友在一起,不光毁了自己的前程,还把自己弄的狼狈不堪。他们三个中最小的孩子------三宝突然想起了那次翠湖公园大地震,那条搜救犬黑骑士,是一条很英勇,很善良的大黑狗。他们觉得黑骑士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便下定决心要找到他。于是,他们和笑猫、球球老老鼠,一起展开了这次寻找黑骑士的行动。一路上他们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和黑骑士一样的拉布拉多寻回犬,却都不是黑骑士。最后他们在金毛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只大黑狗,不过这只黑狗的一只腿瘸了,这只腿瘸了的就是黑骑士。

这一路上,球球老老鼠可帮了不少忙,他可是一只活了上百年的老鼠,三宝不知道他是一只老鼠,要知道猫和老鼠可是天敌啊,所以,球球老老鼠一直抹着风油精,不让三宝发现他。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友谊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吵架。

下载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寻找家园》有感:以真我面对世界(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1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猫们都慢慢得到了交朋好友的年纪.在翠湖公园的小树林里的交友会上,胖头、二丫和三宝都没有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1 素有“小书痴”的我,在这个暑假里,曾读了杨红樱阿姨一系列的书,其中有一本书名叫《寻找黑骑士》,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笑猫的三个孩子去......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1 《寻找时间的人》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哲理故事。是一本像童话一样简单可爱的书,深入浅出,用来给孩子作为启蒙教育的书,确实是受益匪......

    坦然面对——读《老人与海》有感

    坦然面对 ——读《老人与海》有感“山一般的云在陆地上升起,海岸成了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扯着基座灰蓝色的小山,海水深蓝、几乎发紫„„” 我已经忘记我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是......

    读《正确面对挫折》有感

    读《正确面对挫折》有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伴随我们的,会有成功的喜悦,会有团聚的幸福,会有收获的满足,会有失败的挫折。培根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

    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世界有感 没错,在作者那时代世界是多么的平凡,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涌现出一批不平凡的普通人,一批不甘落后、勤奋坚强,有思想的非平凡人。是的,正因为这使得看似平凡......

    读《世界五千年》有感

    读《世界五千年》有感 七(1)班 赵欢 指导老师 :宋健《世界五千年》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我即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感到十分骄傲,也为曾经欺凌中国人民的国家而感到愤怒。......

    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小时代》中曾有一句话:“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没有用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触动人心,没有用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