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成长之路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成长之路
大家早上好!我是国学讲师团成员之一,来自集团总裁办的杜潇。于2017年5月加入滨河集团这个大家庭,主要负责档案室的工作,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2017年7月加入国学讲师团,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学习的心路历程,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三、立志于学。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团?
学生时代的我曾学习过《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当时的我更钟爱古诗词,对古诗词有着特殊的情怀,自己从古诗词中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意境和心情,用心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怀。
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然而自从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都很忙碌,为了生计而奔波,根本挤不出时间去学习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学也是学习一些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步入社会的我,渐渐地迷失了自己,为了追逐名利而变得浮躁,内心时而感到茫然,莫名的空虚,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然而年近三十岁的我,却活的一塌糊涂、一事无成。2017年是我人生中的低谷,年近三十岁的我,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男朋友、没房没车,和同龄人相比我什么都没有,意志极度消沉失落;
2017年又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我有幸加入滨河这温暖的大家庭,公司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这里我有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尤其是国学讲师团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无形地吸引了我,像自带光辉的太阳,向大家源源不断的传递正能量。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此时的我不再困惑,突然顿悟:学习真正的意义,不仅是要学好文化知识,而是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修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其实自己一直挺幸福的,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关爱,都被自己无形的忽视了。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更不是在商场随意购物;而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我渴望成为国学讲师团的一员,做一个性格沉稳温和、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内心强大富有感染力,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的人。同时自己也很有压力,迟疑许久不断的做思想斗争,自己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讲课,更不想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张志霞老师告诉我,人进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别想那么多先加入讲师团,你多听、多学、多问,受周围人的影响,长期以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你就会有所进步的,不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就讲自己的学习体会、亲身经历就可以,终于在张志霞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下,才鼓足勇气决定加入讲师团。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改变。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1)初识感恩
我记事比较早,一周多就开始记事了,每年我过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照相馆照相,这是我家的传统。大家可以看看我小时候的照片,百日留念、一周留念、这是两周留念,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有所异常?细心的人,可以看出两周留念的照片,撅着嘴巴很不开心。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我想吃香蕉,妈妈不给我买,我就给我妈谈条件说自己不想去照相,想吃香蕉,结果谈判无效,还是被我妈无情的拖到了相馆,照相的时候,摄影师还让我笑笑,自己的心情本来就不好,哪里笑的出来。最糟糕的是他们为了逗我笑,居然还让我拿一根假香蕉,讲到这里,我两周留念的表情,大家都能理解了吧!看把我气的,当时的我就觉得自己过生日,家人应该宠着我、让我开心。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年幼的我是多么的无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如果玉不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节语文课让我记忆犹新,老师问班里的学生:“你们过生日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过生日。”老师又问:“那你们怎么过生日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爸爸妈妈给我买生日蛋糕吃。”“妈妈带我出去玩,吃好吃的。”“爸爸妈妈给我买喜欢的生日礼物”等等,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听了沉默不语,缓缓地告诉我们:“你们这样过生日是不对的,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母难日,生产时母亲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才把你们带到这世界上,不赞同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过生日,为自己庆生,建议你们要多陪陪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了老师的话,我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从那以后,我换了一种特別的方式过生日。我生日当天,会给妈妈小惊喜,买妈妈喜欢的礼物(如饰品、鲜花、护肤品、衣服等等),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代诗《感恩》,写出了我的心声,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感恩》
我已经习惯了你们的关爱,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渐渐忘记了感恩,忘记了说声谢谢。
是你们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无忧无虑的成长,而我却无暇去感恩,甚至把感恩置于遗忘的角落。
感谢你们,是你们创造和守护了我的生命。
感谢一路有你们,给予了我无比的快乐。
我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味生活,去感受生命的真谛。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蜕变。
(2)学会感恩
在上高中之前我是和外祖母一起生活的,假期才回自己家,每次我回自己家里,心情总是别样复杂,有回家的渴望期待和兴奋,也有报复父母的想法,我在外祖母家住和自己家住的表现截然不同,回到家我压抑着自己对父母的想念,故意制造麻烦,挑起事端,和姐姐、弟弟不断的发生不愉快、争吵、甚至打架,使家里乌烟瘴气、鸡犬不宁的,我报复父母的目的达到了,只是一时觉得解气、痛快,每当我看见爸妈因为我生气着急心里也很不舒服,并没有真正的开心,我就是心里有怨气,不理解爸妈为什么不让姐姐、弟弟去外祖母家住,偏偏把我送去,心想肯定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或者是爸妈喜欢姐姐和弟弟、不喜欢我,这就是我心里的一根刺,深深的扎在心里很久,不断的折磨着自己,从小我就缺乏安全感、严重缺爱。这是我心里不被人知的秘密,从来不曾向任何人提起过,直到自己上高中。
我在旭光中学上的高中,旭光中学很重视儒学文化,初次接触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中的“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作为兄长的要爱护弟弟,作为弟弟的要尊重兄长。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心中的怨恨折磨着自己和家人那么多年,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这一句触及了我的内心深处。
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要改变自己,尝试和家人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在和妈妈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爸妈并不是觉得我不好,更不是不喜欢我,我和弟弟年纪相差两岁,爸妈照顾我们三个孩子确实顾不过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属无奈才将乖巧懂事的我送到了外祖母家生活。爸妈心里也觉得愧对于我,每次想对我好,都被叛逆的我,冷漠的拒之千里之外,我的父母也痛苦不堪不知道该如何和我沟通、如何教育我。
家和万事兴。爱,可以融化一切,包容一切。中国式家庭缺乏对爱的表达,家人之间应该多沟通、适当的表达爱,语言表达或肢体表达,有一个词“肌肤饥渴”,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有适当的肌肤接触,例如拉手、拥抱、亲吻等。这样可以有效的增进亲子关系,给孩子安全感。由于我从小缺爱,一直在坚持这个方法,每天早晚都会和妈妈深情地拥抱一下,效果确实不错,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
通过这一次沟通化解了我和家人之间多年的心结,遇到问题不再是一味地逃避,敢于正视问题的本身,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体谅父母的不易,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也包含在其中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蜕变。
(3)立世之道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那么自己又该如立世呢?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事,先学会做人。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我有一位女同学,人长漂亮,家境好,我们还没有毕业,同学的家人就已经托关系给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很是羡慕她,她的工作是内定的,但应聘的人多,需要走个形式,面试之后在公布名单,这一面试可好,我的同学被无情的刷了下来。我就纳闷,不是托关系,不是内定的,怎么还能刷下来呢?我同学被刷下来的原因让人意想不到,就因为她踢门而入,破门而出,面试考官直接把她除名了。就因为不懂礼,丢了一份好工作,想想也挺可惜的。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ju)无輗(ní),小车(ju)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有一个成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臣郑重出丑,就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
“信”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其实,何止千金,“信”值一个人的一辈子;“信”是人际联系的纽带,没有了“信”,谈不上有效的合作。
“信”是靠“践行”实现的,要多做少说,守信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贪欲往往使人“变节”,不再守信,切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线”。对他人,多助人,勿栽刺;多合作,勿拆台。赢得他人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别人也愿意帮助你,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学会立世之道,知礼、明礼、守礼、诚实守信,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蜕变。
让自己改变成长的方法,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碰壁,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经历,自己亲身经历过,痛苦过、挣扎过,再冷静思考,不断沉淀才会有所改变去成长。这是需要付出时间、血和泪作为沉重的代价;第二种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运用借鉴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避免自己再继续走弯路、避免自己上当受骗、减少自己在社会碰壁的次数。学习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启迪人生智慧,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立志于学
我们国家很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央视一套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将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在节目中被再次创新性传唱,让大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喜爱传统文化。
《杂诗 其一》
东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联合国曾发文表示“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到24岁之间的群体。此语引发90后大规模自嘲感慨“中年危机已到!”一时间,关于年龄的焦虑蔓延开来,但也有人理性发声,以便诸位恐慌年龄的朋友们成功“渡劫”,各位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恐慌年龄、是否有“中年危机”,我个人有“中年危机”,恐慌年龄,提到年龄就开始焦虑,感觉自己没怎么过,都已经三十了,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止,不想再继续长年龄了,想到这里心里不由的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然而“中年危机”不是今天才诞生,“年龄焦虑”也不是时代独有,千年前陶渊明早已看穿一切,并向我们丢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少年立志,其实不光是在二十岁的时候,你才可以立志,如果你觉得真的有必要,或者你真的感觉到了,随时都是你立志的开始,随着你立志的开始,随时都是你年少的开始。“及时勉励”才是中年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一句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任何时候发现岁月的可贵,抓住时间,好好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什么时候都不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那该如何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1)持之以恒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禾苗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没有察觉到。读书也是如此,学问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增长。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自然日久见其功;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遗忘,犹如磨刀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2)身体力行
克服惰性,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多听、多学、多问、敢于实践、勤思考,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诚于内而形于外。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自己要做到身体力行,从而推己及人,影响身边的人。
回顾一下今天我所分享的: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团?我渴望成为国学讲师团的一员,做一个性格沉稳温和、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富有感染力,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的人。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1、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
2、体谅父母的不易,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也包含在其中了。
3、学会立世之道:知礼、明礼、守礼,诚实守信。
三、立志于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任何时候发现岁月的可贵,抓住时间,好好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什么时候都不晚。
1、持之以恒
2、身体力行
感谢公司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工作平台,营造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我将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跟随公司的脚步,为共创滨河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
(杜潇)
第二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教育根植文化 文化引领教育
11月30日,非常有幸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去参加“第四届河南省校园文化教育峰会”,接受了一场经典的传统文化洗礼。
一走近郑州财经学院的校门口,便被笼罩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每位学生都穿着汉服,90度的鞠躬对前来学习的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在会场门口被分成了男女两队,在他们的引领下入场,在蒙正园一位老师的领读下开始诵读《孝经》,会场四周到处都有义工们举着“止语”“请关闭手机”......的提示语,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由此让我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用心与细心。
上午,我们聆听了我们河南省一些优秀校长的分享交流。郑州管城区教育局慕局长给我们分享了《华德福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从中了解到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是从原点出发,从儿童出发,他们在制定学段目标时,是考虑到孩子发育到什么阶段,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新乡市育才小学的李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二十五字教育观”,郑州二七区培育小学的张磊校长是一位年轻的校长,他的目标就是从零打碎敲开始,从师生的生命体验开始,让学校的每个人都有梦想,先从让教师幸福开始,办一所有点幸福感的学校。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信阳市羊山中学校谈长分享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谈校长先从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谈起,难忘他们的“得一门”“励志楼”“明德楼”“知行楼”“宽容门”“博爱门”,难忘他们的“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人是什么 人什么都不是 像个空瓶子 装什么就是什么” 校园里的提示用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学校浓厚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接下来谈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典诵读,他们的诵读分四部分进行:拜孔子、请经典、读经典、分享经典。他们的经典不仅体现在诵读上,还在用他们的“零潲水”“校园义工”真正的践行着。
下午我们聆听了山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金辉校长的报告,金辉以“教育的智慧”为主题,以其丰富的知识、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阐释了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利用圣贤智慧进行教育、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内容。她的讲座涵盖古今、纵贯中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寓教于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整个会场都被文化的氛围笼罩着,听众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金辉校长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切实际: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与家长交流时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太忙顾不上管理孩子,拜托教师多费心,孩子最听老师的话等等。当我请求他们多辅导孩子时,有的会无奈地说不会辅导,有的会说没空,也有的只是简单的问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根本不管质量。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负责,并耐心的辅导。这两类家长引导下的孩子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截然不同。前一类学生作业马马虎虎,敷衍应付,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后一类学生作业认真,做事也认真。说话粗俗不文明的家长的孩子,不文明的行为多;说话文明,道德高尚的家长的孩子,文明的行为多。教育好孩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家长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金辉校长说“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幸福、家庭和睦、事业顺心、家族兴旺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学问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我与传统文化的成长之路
我与传统文化的成长之路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豆蔻年华到花季雨季,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一直向前从未停歇,而传统文化这颗传承希望的种子也逐渐落地生根,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小学时的我们还只是懵懂学童,刚接受思想的启蒙,传统文化在那时对于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汇而已,然而它已像一颗种子在心灵的土壤中悄悄生根,从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始我们先是折服于传统文化的文字魅力之中,到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美德的光芒。我们慢慢开始学会分辨是非善恶,不再是单纯无知的黄口小儿。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洗礼渐渐成长,而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心灵的沃土中破土而出。
中学时的我们开始接触到更宽阔的世界以及越来越来丰富的知识。我们接触到更多传统文化的部分。对于他人,我们学习到传统文化中那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有但当天下为民请命的情怀;对于自身,我们学习到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乎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至于至善的表现。这种学习使传统文化的树苗在我们心中得以成长。
现在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是传承赞扬,而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明智的态度,这一点也是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而来的时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进行适应当下、造福群生的创造。今天我们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口号,是与中华文明的时新精神一脉相承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关注这一点,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树木要通过时时的修建才能保持繁盛,只有通过扬弃,传统文化这颗大树才能更加茂盛地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传统文化陪伴着我们一路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那些伟大精神,并不只是口头的标榜,而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用切实的身心实践所做的生命诠释。正是因为有这些精神和事迹,中华文明能在无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历尽风雨却始终巍然屹立。
第四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一个短暂而又意义深远的四天学习在一首“让爱传出去”的唯美音乐中落下帷幕,看到各位学长意义不舍得离开会场,主持人恭敬谦卑的依依道别,义工家人满脸微笑的列队送别,让我突然觉得时间过的太快,有了那种离别的不舍。在此特别首先特别感恩公司领导阚董事长,张总一直以来给予我学习机会,其次感恩我工作期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公司以及办公室的同仁,尤其是学习期间陆主任的支持和付出,最后感恩本次学习班的所有志愿者家人的无私付出和温馨陪伴。
本次学习的课程主要还是从道,孝,忠三个点出发,老师说了人在道上了才会孝,一个孝顺的人才会忠诚。首先老师讲了道,所谓道就是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尊重和遵守自然的规律,一切不遵守规矩的行为产生的结果都是有缺陷的,接着老师讲了孝,一个不孝顺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最后老师讲了忠,其实忠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只有你能够做到无怨无悔的付出,你才能够做到忠诚,在其位谋其政,既然选择了,就应该为你事业,你的家庭,你的选择去无怨无悔的付出。
通过本次学习我觉得老师讲的道、孝、忠所有的一切正能量的本源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感恩心的人肯定是最幸福的人,“常将感恩带,肯定没伤害”。有了感恩心,生活中就会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就会天天充满阳光和幸福;有了感恩心,生活中就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有抱怨和烦恼。
人的一生最应该感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无怨无悔的,为了子女就是拿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的父亲是一个渔民,为了这个家一年有10多月在海上漂泊,十分辛苦也十分危险,母亲总是跟我说:你爸只要出去了就不能算一个人了,只有到家了才算是个人。其实母亲真的很担心父亲的安全,每次出发都是拿着生命在养家,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出海了回来了,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为了我们子女,他让母亲来城里帮助照顾孙女,自己一个人在家打理农田和家里的一起劳作,其实母亲也一样年轻时父亲出海工作,母亲一个人承担起了一个家里所有男人女人的所有活。现在年纪大了又来帮助我们带小孩,烧饭做家务,可是我还总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找毛病。其实我知道母亲对城里的生活很适应,女儿总是说,只要奶奶一说回老家就浑身是劲,开心的不得了,虽然母亲很想回家,可是为了我们从来都不主动跟我们提要回去,总是等我们提了,还总死十分不放心的匆匆赶回去,待个几天又赶过来,用母亲的话说:我在老家心里想的是你这边,在你这边心里想的是老家。想想父母真的处处为我考虑,可是我为父母考虑的太少了,以后一定多为父母想想,让父母晚年过的开心,幸福。
其次就是自己的妻子,一个与自己相伴相守一辈子的没有血缘关系,胜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陪我们走前半辈子,而妻子却陪我们走了后半辈子,她也是我们最应该感恩的人。她离开生育她二十多年的父母来与我一起生活,忍着疼痛,冒着危险为我生下可爱的女儿,平时为我洗衣,烧饭,操持这个家真的十分辛苦,自从结婚后所有的穿着都是妻子为我准备的,在我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是你一直陪在身边激励并帮助我,感恩妻子这么多年对我错误的包容,感恩妻子的辛苦付出。
最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位良师亲朋,因为有你们的及时提醒和帮助,我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和成长,在我人生遇到困难时,因为有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度过的一次又一次的难关,不至于因此而堕落,一蹶不振;因为有你们的教导和指点,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因为有你们的直言和劝导,让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定决心摒弃很多恶习和毛病。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恩之情,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我一定做到:常言人美,常思己过,心存感恩,与人为善。
第五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他们的思想、精神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首先,介绍一下儒、道、佛的主要思想。并从精神方面分析一下三者的人生功效:
<一>、儒家:强调有为,“出世”,即要做事情,在这个世界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要做点什么。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不能只是贪图一时的享乐。同时,儒家强调“仁爱”、“和”、“诚信”等道德行为准则。
<二>、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我精神的自由飘逸和宁静,在于怡养精神,获得精神的“逍遥”自在。不为外物所累。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庄子看到自由和主观条件的矛盾,但他不是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条件,争取获得自由,而是采取寻找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佛家:佛的“治心”,既是心里想要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所有实体,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想,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人需要看破红尘,需要修行,达到上述的境界,才能到达人生的极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上述的儒、道两家思想互补为主干,以佛等其它思想为辅。上面介绍了三家的主要思想,现在看是探讨一下它们对我的积极意义,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儒家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为人上,我们要以和为贵,为人要谦和,善于学习。不必把平时一点点的鸡毛蒜皮的事放在心上,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不被小事所累。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入世、有为所和经世致用。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道家),也不关心人死后的问题(佛家)。它强调人需要进入现实社会,融入集体。有所为,就是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处在一定的位置,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也是一样,人生需要一个奋斗的目标,需要不断地追逐。哪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们也在所不惜,不放弃努力,不放弃追求,我们需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理想也许暂时不能实现,但我们不会停止努力。。。再者就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学要与实际相结合,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则是一种体现。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中反映了儒家先进知识分子就是救民的理想。他们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认真学习,将来现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比之下,道家教导我们要有超然的宇宙观,透视时空,最大的泰山和秋毫之末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蕴含的都是一个道,因为到无所不在。能以大见小,从秋毫之末中得到道的启迪才更见对道体悟之深。这种以小见大,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的这种对自然的思想恰好与儒的人生理念相互补充,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而佛教呢,认为一切皆空,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所谓的名利,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佛在平常的生活中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中,学会在尘世俗氛超越尘世俗氛,自我平衡,忘掉一切,从而形成一种逍遥豁达、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禅则是佛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学习那些心理的修习方法,给自己带来平和和宁静。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整日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而在紧张之余修习参禅,情绪可以得到放松,重新领会恬静平淡的生活乐趣,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以上都是我对儒、道、佛的理解,学习了这些,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用空虚来形容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过,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生气。接触了中传之后,确实然我见识了不少以前没接触过的思想。现在,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追逐的理想,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会坚持不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只晓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成长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其中的奥秘,为我所有。当然,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其中优良的传统,不断地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