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巷晚雨》阅读附答案
小巷晚雨 大约是临近中秋节的一天,傍晚下起了雨。从报馆出来,我撑开雨伞,匆匆绕过霓虹灯闪耀的闹市,步入了长长的小巷。小巷两边是清一色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拙朴典雅,古色古香。雨丝无声地飘洒在伞布上,又无声地落在石板路上,白白的石板路面便晶莹透亮。是谁家的玫瑰忘收了?在墙头上红红地燃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我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在玫瑰花下站定,细瞅。雨中的玫瑰格外生动,昂然勃发,鲜润纯粹。梗是笔挺的梗骨,叶是墨绿的叶脉,花是纯纯的花魂。雨珠在绒绒的花辩上滚来滚去,肆意嬉戏。静听,似有笑语溢出,温馨得令人心醉。忽然,一片花瓣在轻摇,我的心一沉,爱是有代价的,自然界也不能幸免。目睹坠落的全过程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花瓣依依不愿离开。分离后的花瓣并非直落,而是绕花盆飘荡半圈后才哀哀离去,缠绵在一尘不染的石板路上。一朵花瓣和母体的离析过程竞如此艰难如此痛苦,我的心惊颤不已,那分明也是一场生死离别。我将花瓣轻轻拾起,紫红的叶窝里还卧着几粒泪珠。我忽然想,这多像爱女出嫁,新娘是火样的花辨,新郎是温柔的小雨,淡雾是娘家请来的傧相,巷陌是婆家迎亲的长队,天地问充满浓浓的情意。就在这时,我听到“扑通”一声,好像有人摔倒了,扭身一看,是位戴斗笠的中年汉子。和中年汉子一同摔倒的还有一筐圆圆的月饼。散开的月饼在白白的石板路上滚落了一地。中年汉子呆愣着不知所措。便有人固上来捡。我也匆忙走了过去。月饼很快拾到筐里,那汉子十分沮丧,原来是给一家超市送的货。“还好,没碎多少。”“没关系,只是包装纸湿了点,干了就好了。”“„„”人们热心地安慰着,可他总不开心。这时一位大妈说:“咱小巷的月饼跌落在咱小巷的路上,我看呀,是咱小巷的福分,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小巷的人一家买两斤不就得了?”大妈的建议立即得到了热烈响应,三下五除二就把月饼买完了。我也买了两斤。戴斗笠的汉子十分感动,向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腿有残疾。人群很快散去了。小巷又恢复了方才的平静。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墙头的玫瑰愈发燃烧得迷人。我举着伞慢慢地走着„„ 清丽、淡雅、朦胧,雨中的小巷宛如一幅水墨画。1.从全文来看,以“小巷晚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文章第二、三、四段作者不惜笔墨写玫瑰花和自己看玫瑰花的感受,对这种写法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写得如此详细,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到好处。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3.根据文意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语。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____________。4.文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概括全文的主题,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尾三段文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线处)6.浙淅沥沥的“秋雨”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馨和浓情,而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成为表达哀愁悲凉感情的意象,试举两例。参考答案: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环境特点。2.这样写恰到好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人情美好渲染气氛,玫瑰花和小巷人们帮助残疾人给我的感觉都是美好的。(也可有否定意见)3.人心4.天地间充满浓浓的情意5.呼应上文,深化主题6.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样愁字了得。
第二篇:《听雨》阅读附答案
阅读。
听雨
(1)听雨是一种享受——心灵上的无与伦比的、愉悦的、平和的、自然美的享受。
(2)有雨的日子,我就听雨。
(3)听春雨的_______,听夏雨的_______,听秋雨的_______,听冬雨的_______;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听雨的微笑,听雨的吟唱,听雨的呐喊,听雨的怒吼。
(4)“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甘润如酥,“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雨声啊!一种无声似有声,有声更似无声地在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歌的是具有春之魅力的温柔雨声!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
(5)春雨是柔情,夏雨则是豪放而不拘一格。
(6)它有时心平气和,温情脉脉;它有时怒气冲冲,喊叫连天。于是便有了晴天小雨,于是又有了“黄梅时节家家雨”,于是还有了倾盆大雨,于是更有了铺天盖地的暴雨。这就是夏雨——一种淋漓尽致无所畏惧的雨!
(7)听着夏雨,才恍然惊觉生命是如此多姿多彩而又壮丽辉煌!
(8)秋雨,原该是一种婉约的风韵,但在 那已飘过的秋雨中,却染透了无穷的哀怨、孤寂与挥之不去的满笔愁绪。
(9)“哪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残灯明灭,细雨缠绵,该是一份何等凄婉的哀怨和忧寂啊!夜雨敲窗急,玉人伤心泣,这又是怎样一种无奈与哀怨啊!淅淅沥沥的秋雨声却是一分深深的感伤!
(10)秋雨依旧,年代却已不再,我们心中一分秋雨声又是怎样的呢?
(11)“质本洁来还洁去”伴雪而来,随风自去,不知是飘逸,还是深沉。哦,这就是冬雨么?或许是一年的思虑俱在寒冬堆积,于是冬雨也无语而沉思。听冬雨之声,是听远方一束花低语,一种思念,一句祝福,一分安慰,一缕温馨,在这飘雪的寒冬,为我易冻的心燃一堆圣火,于是便看见春天向我走来。
(12)哦,听雨,仿佛是读一首隽永的小诗,听一曲悠扬的古乐。听雨,原来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份诗意。
(13)听雨,是一种享爱——享受自然与我!
1.文中写了一年四季的雨,写春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写夏雨是第_____自然段;写秋雨是第_____自然段;写冬雨是第_____自然段。
2.下面是形容不同季节雨的特点的词语,阅读第(3)段,选择恰当词语,将字母填在横线处。
A.豪放
B.婉约
C.温柔
D.深沉
3.作者为了确切、生动地描绘雨,有五处引用了诗句烘托意境。将所引用的诗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首尾照应,突出中心,强调“听雨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摘出两句,并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⑷;⑹⑺;⑻⑼;⑾
2.CABD
3.⑴天街小雨润如酥。⑵润物细无声。⑶黄梅时节家家雨。⑷哪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⑸质本洁来还洁去。
4.“心灵上的无与伦比的、愉悦的、平和的、自然美的享受”。“哦,听雨„„寻求一份诗意”。
5.如:
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听雨的微笑,听雨的吟唱,听雨的呐喊,听雨的怒吼。(排比)
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比喻)
春雨是柔情,夏雨则是豪放而不拘一格。(拟人)
第三篇: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
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
长沙》朗诵视频
【基础学习交流】
一、预习课文
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撑()着
彷()徨
凄()清
巷()道 彳 亍()
凄婉()
颓圮()
迷茫()似()的泥()古
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走近《雨巷》,初步解读
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2.理清诗歌的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方法技巧探究】
一、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
第一,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2、《雨巷》这首诗有哪些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课程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颓圮(pǐ)
迷茫(mé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青荇(xìng)
长篙(gāo)D.斑斓(lán)
沉淀(dìng)似(sì)的 泥(nì)古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下作业】
第四篇:《写完听雨》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写完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已经到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小题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2:第3段中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根据文意,这里的“精神境界”是指什么?(3分)小题3:作者在文中对雨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试从修辞、句式等方面赏析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3分)小题4: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小题5: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小题6: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听雨时感到兴高采烈?(3分)
小题7: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参考答案:小题1: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 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小题1:要点:听雨时(1)无限喜悦(2)浮想联翩,不能自已(3)青春洋溢的心境小题1:用比喻生动描写雨声高低快慢等,形象传神;排比或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感。小题1: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小题1: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意思对即可小题1:听雨给自己带来青春活力,也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前景和喜悦,更给大地和生命带来希望。意思对即可。小题1:参考示例:①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③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略
第五篇:《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必修1(选修____)
第一单元
第2课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2课 《雨巷》导学案
主备人:孙俊梅
审核人: 李晓红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
巷()道
撑()着
彷()徨()
寂寥()
彳()亍()
惆()怅()
凄婉()
颓()圮()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3、本诗含蓄,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二、欣赏语言
1、你最喜欢《雨巷》中的哪几句诗,为什么?
3、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g huáng)颓圮(tuí qǐ)
B、寂寥(jìliáo)
朦胧(méng lóng)C、哀怨(āi yuàn)彳亍(chì chù)
D、惆怅(chóu chàng)憧憬(chōng jǐng)
2、下列诗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C、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D、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二、能力提升题
1、读徐志摩的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
②、“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预习案】
二、1、xiàng hàng chēng pánghuáng liáo chìchù chóuchàng wǎn tuípǐ
2、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这首诗忧郁、哀怨,很美丽,有很朦胧,整首诗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探究案】
一、1、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雨巷: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空寂的,破败的。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具有隐蔽和遮挡的作用。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篱墙:破败、荒凉
2、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3、“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
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二、1、《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2、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训练案】
一、1、A
2、B
3、D
二、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②.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③.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2.“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