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潘栩微
《回声》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我在识字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所以我用了归类识字的方法,在读文这一块,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图说话,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在读文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如齐读,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分读等,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预设和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
通过这样一节课,经过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受益匪浅。虽然我的识字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各个环节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这里,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方面
1、书写指导时应抓重点,同样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应更重视“游”的指导。
2、要注意强调一个字的压线笔、重点笔画。多让学生关注,怎样写才好看,要突破难点。
3、识字是对字形也应进行分析,还要多用识字方法。
二、理解课文方面
1、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喻句的运用以及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2、设计问题要顺应文章的主旨,要精炼,还要有所回应。
3、探讨问题时适当深入,让学生易于理解。比如在第一自然段时就可以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把桥洞比作月亮。
4、重视板书的设计。
还有其他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一堂课中,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的取舍。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提问的方式等,都需要关注。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指教,我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学生共成长。
第二篇: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是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科学性很强,他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识字意外,更多的是把时间放在了告诉学生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上。
而我本人认为,学生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也是一堂语文课,识字,读文是重点,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即使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回声的知识也不要紧,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甚至上述思想,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识字和学生朗读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识字方面因为课文中的生字并不是很多,我采用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多一点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经验大胆的交流识字方法,但总的效果没有我预想的好,究其原因,我在课堂的活动方面还应动点心思。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识字过程中,我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词,词到句或一字多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义。而在读文这一块,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怎样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对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读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让学生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好多的解释,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组的讨论。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到个个都说,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到位。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裁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想生活。
第三篇: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而我认为,毕竟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也是一堂语文课,识字、读文是重点,因此,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即使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回声的知识也不要紧,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在识字和学生朗读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而且
识字过程中,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词,词到句或一字多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义。而在读文这一块,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读文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如齐读,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分读等,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观看了课件之后,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预设和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设计问题的有些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得到了一些启发,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语文教学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童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新课改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教学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新课程共成长。
第四篇:《回声》课文教学反思
《回声》课文教学反思
《回声》课文教学反思1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但科学性又很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但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本来想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来影响教学秩序,我就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用画来表示回声的现象。随后,再要求学生讲解自己画图的想法,在回头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我还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之后学生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回声》课文教学反思2
本课的生字真是难写。我的字不好,我唯一可以自豪的是我可能看得出怎么样写好。我在崔教师那里学习时,也是极认真的记了每一个字的写法。甚至每一笔的写法。我想信勤能补拙的。我自己的字不好,觉得有时很受限,所以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受我这样的.限制。
左中右结构的字,两边大,中间小。我在写的时候。特意画出了字型的框架。要学生在学写的时候,注意是不是按照字型框写的。
三PIE的写法,每一笔顶腰起笔。前两笔平,最后一笔竖。这个影字,我专门拿出时间来练,几乎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了。
岸的写法。下面的半包围结构,里的字要稍稍向外延。这样字才能协调的。
纹。自然是PIE应该是先竖后PIE。
我的学生在写大口框和门字框时,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竖折不直。或向里扣或向外延。弄得整字特别的难看。我就把门指给学生看,说,门框是不能歪的,不然怎么做门呢?但学生在写的时候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看来写字说是一回事。,写又是一回事。当然,我就是现成的例子嘛。
第五篇:《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回声》合作片段:
以“合”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课文中可有不少拦路虎呢?(出示课文中的6个生字)。你们有信心把他们打败么?(有)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一、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师:合作之前我们把要求和步骤再来复习一下吧!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思考怎样记住生字。在课后 “我会认”中简单地写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住每个生字,在表格上记下来(简单)。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全对(优);错一个(合):二个以上(待)。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发放组长记录表)
二、识字情况反馈。
1、展示生字的识记方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3、集体朗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除了拦路虎,相信接下来我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美美地。
生:集体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是厉害,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宝宝都能够读得这么标准。老师把大拇指奖给你们。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