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

时间:2019-05-15 02: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薇教案》。

第一篇: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节选)》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节选)》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熟练地诵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熟练地诵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诗经》,它现在有很多个印刷版本,(点击课件)可见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底这是一本

怎样的书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它。

2、课件播放简介)学生一分钟识记。指生回答。

3、揭题:

(设计意图:介绍《诗经》的多个印刷版本,激发学生的兴趣。规定学生在一分钟内记住有关知识,可以让学生找到识记重点。由《诗经》介绍到《采薇》,从而切入课题。)

(二)、学习诗文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3、讲解“雨”字的读音。

4、仔细观察此诗在格式和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首次接触《诗经》,对《诗经》在语言和格式的不同还不清楚,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从而对《诗经》做个了解。)

5、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来解释一下这四句诗的意思。

6、质疑:作者是个怎样身份的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作者出征前和返乡时两种不同的心情,从而感受到情景相融的写作特色)

7、解读第一、二句。

8、有感情地读这两句。

9、解读第三、四句:他看到了什么?他心情好吗?(随机出示后四句)从这里四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次返乡饱含了伤感、难过啊。

10、带着诗人的伤感、凄凉读后两句。

11、有感情地朗读四句。

(设计意图:教学中,边读诗,边感悟,达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效果)

(三)、小结

1、师:《诗经》是诗歌的起源,是中华文学的起点。《采薇》原诗有48句,今天我们只学习了节选的四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小结中介绍《诗经》的文学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去找寻并阅读的兴趣。)

2、背诵《诗经·采薇(节选)》

附: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yù 雨雪

四言诗、重章叠句、情景相融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合理,以读促悟。诗歌就是要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之后诵读。在初读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再读时要求读出节奏,最后要求要读出感情了。

2、《诗经》的有关常识介绍得太过全面了,学生在短时间(一分钟)就要识记到重要内容似乎有些难度。就算是当场识记下来了,也会忘得比较快。可以放在学完本诗歌之后再介绍,作为一个拓展延伸。

3、在引导学生发现本诗在格式、语言上的特点时,学生很难从这节选的四句中发现“重章叠句”的特点,教师可以多利用其它名篇来引导发现。还可以把发现《诗经》语言、格式特点的环节设置在学篇之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和对写法上的感悟。

第二篇:《采 薇》教案

《采 薇》教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2.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4、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

4、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第三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感受戍边者内心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理解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旧知导入

1.请回顾《蒹葭》,初步感知《诗经》中常见的艺术形式 蒹葭

(1)思考:此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男子对意中人追求不得的痛楚与怅惘之情。

诗歌通过描绘芦苇的生长过程,秋霜的变化形态,在时间的推移里,在男子反复追寻的过程里细致入微的抒发情感。

(2)从这首诗中,说说《诗经》的抒情方式、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运用比兴使情感含蓄委婉。

在叙事时常常用到铺陈,描写细致具体。

语言方面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吟诵,情感低徊。二.初读诗歌,初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1.自读、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诗歌的情感基调怎样,能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4.思考体会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可以视为全诗的感情基调。使整首诗笼罩着戍边者深深的悲伤之情,表达了戍边者渴望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1.朗读1-3节,思考作者是怎样逐步写出戍边者思乡之苦的? 提示:(1)理解“采薇”比兴作用

豆苗从刚刚初生细小的秧苗,渐渐成长,最终长成坚硬的枝干,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在季节的变换中,在时间的流逝里,戍边者不能归家的痛苦一天天加深。

(2)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

解读戍边者因战乱不断、关山阻隔,音讯全无而内心焦虑、愁苦及及对入侵者强烈不满的情感。

2.对这场持续经年的战争,戍边者的态度是什么?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结合后三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明确:矛盾。既有因为战争而使自己不得归家的强烈不满,也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3.戍边者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然而踏上归途的他却依然“行道迟迟”“我心伤悲”,你能理解这种矛盾吗? 提示:自圆其说即可。四.再读,品味其意境

1.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艺术效果。五.小结此诗的艺术特色:

比兴、铺陈、情景交融、重章叠句

第四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4)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相信各位同学已不是第一次翻阅《诗经》了,从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到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再到淇水河畔的伤心女子,《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分析思考

1、本诗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呢?

2、朗读全诗,找出能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忧”

3、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中主人公忧愁的原因以及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愁的。明确:

久役在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岁亦莫止、岁亦阳止)

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载渴)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战斗惨烈(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音讯隔绝(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归乡路遥(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相望)

4、起兴手法 明确:“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5、4-5写什么内容呢?与前三章有何关联呢?

明确: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6、小结:试着概括本诗主题(表达何人因何事表现出的何种心情)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四、鉴赏探究

1本诗与《诗经》中其它篇章《关雎》《蒹葭》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 明确:1-3段

重章叠句

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2字词赏析:“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中的“捷”,有的解释为胜利,有的解释为接战、交战,则“三捷”或指多次胜利,或指多次行军,即不敢定居的意思,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前一种能表现战士的自豪之情,让诗歌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后一种则间接描写出战事之频繁,表明生活之艰苦。

3文句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同意他的评价么?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还因为在他刚得以摆脱战争的苦难,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他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者自己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因此仍旧是对主题“忧”的诠释。

五、迁移训练

导学案中让大家就诗歌中某一章节描写主人公形象,如果将此诗扩写为一篇记叙性散文,你将如何安排记叙的顺序?(先写什么?从何处起笔?怎样才能更好的凸显主题?)附、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彼路斯何()(5)象弭鱼服()(6)(xian)狁孔棘()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作:①薇亦作止: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②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开始。

③常作二铁板,一板已自布字: 创作,撰写。

④其中往来种作:劳动,劳作。

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⑥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2)曰:①曰归曰归:动词词头,无实意。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做,称作。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3)止:①岁亦莫止:语尾助词。

②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脚:足。

③止子路宿:使动用法,停止,停留。

④残贼公行,莫或止之:制止,阻止。

⑤人而无止,不死何候:容止,礼貌。

⑥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副词,仅,止。(4)载:①史载田横事:记录,记载。

②自去舟职,五载复还:年。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装载。

④直上载公子车:乘坐,乘车。

⑤载欣载奔:祝词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译为“且”“又”。

⑥春日载阳,有名仓庚:副词,开始。

(5)靡: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没有。

③左右皆靡: 倒下,后退。

④天高地迥,号呼靡穷:引申为不。(6)烈: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火势猛。

②君有烈名:光明,显赫。

③奋六世之余烈:事业,功业。

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厉害,严重。

⑤益烈山泽而焚之:引申为放火烧。

⑥穷冬烈风:又引申为猛烈。(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③春日载阳:温暖。

④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表面上,假装。

(8)孔: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

②孔武有力:很,甚。

③孔道之夷,何不遵乎:大。

(9)华:①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同“花”。

②始雨水,桃李华:开花。

③华服丽人:美丽有光彩。

④其街市之繁华:繁华。

⑤物华天宝:精华。

⑥华诞,华居:敬辞。

(10)思: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

②已行,弗不思也:思念,挂念。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心情,情思。

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祝词,无义。(11)戒:①既和既戒,既备万事:防备,警戒。

②观往事以自戒:告诫,警告。

③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戒除。(12)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众多。

②一别如雨:离散:

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④水能自雨田:灌溉。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润泽。

第五篇: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下载采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采薇(教案)

    采 薇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高教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上)《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 《采薇》教案 一、《诗经》知识 1、关于《诗经》的成书: 采诗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献诗说:周代公卿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

    采薇教案3

    采 薇 一、 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采薇教案2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 2. 3. 4. 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

    《采薇》教案-教学教案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

    氓-采薇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