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5 02:5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篇: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林淑媛

本文是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岭南文化独特的课程资源价值,并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一、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重新解读

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即使在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这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而造成的弊端。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所处的缺位状态,造成了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被忽视和浪费,其教育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的倾向,即:

1.重“应试性”课程资源,轻“发展性”课程资源

由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把课程资源主要定位于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同步练习、强化训练等教辅资料,课程资源来源单一,造成学生厌学和片面发展;而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却被忽视。比如,优秀的课外读物、影视作品、艺术科技活动实践、大自然考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并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和利用,学校往往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2.重校内课程资源,轻校外课程资源

由于受教育封闭性的影响,我们往往重视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却忽视学校外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但是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另外,改善办学条件更多地仅停留于学校内部,学校之外仍有大量课程资源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被开发和利用。比如,社区机构、文化设施、科技馆所、自然景观、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材料,都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鲜活课程资源,但长期被闲置与浪费。

3.重规定性、静态的课程资源,忽视生成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

很久以来,人们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概念局限于学科,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所以仅重视上级规定好了的、现成的、静态的课程,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考试则是“考”教材,而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与建构性,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儿童的学习被规定为单纯的“文化”接受过程,教师的教学也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机械的、教条的“文化传授”活动。

这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上的认识,是人们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映。新一轮课程改革并非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管理体制、考试评价改革在内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变革,特别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课程资源的重新定位和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这一观念的转变,可以使我们走出“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学科知识、儿童生活、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将打开我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界,也使我们脚下的路更加宽阔。

二、岭南文化: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次因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也就提高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适应水平。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多民族的融合,中原文化的渗透,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并与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地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岭南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尤其是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中华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改良主义思想家,以及孙中山、黄兴、朱执信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广东又一次成为国人瞩目,珠三角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了又一次历史的辉煌„„岭南文化的悠久绵长及其独特的开放、民主、兼容、务实的品格,无论在当今现代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滋养。

广东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与利用岭南文化的课程资源,也具有广阔的空间与极大的可能。以广州这座文化名城为例,人处其中,随处可见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浓浓的岭南风情与民俗文化„„从南越王墓到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从西来初地到华林寺庙,无不渗透着沧桑的历史感;从广雅书院到陈氏祠堂,从“培正”到“培英”的学校品牌,无不体现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渊源与演进;从上下九、十三行,玉器街、珠宝行,到举办了近百届而不衰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无不反映着岭南商贸的繁荣与对外贸易的发达;那数不清的著名茶楼与酒家,正印证着“食在广州”的粤菜文化;还有那享誉四海的“广雕”艺术、陶艺、独特的建筑艺术,岭南诗派、画派,音乐、哲学、戏曲、宗教都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黄花岗烈士墓地、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鲁迅故居、黄埔军校遣址,到处可见革命与文化先驱者生活的足迹与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更何况,改革开放后城乡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巨龙般的内环公路、一座座跨江大桥、灯火璀灿的珠江两岸、新型的体育科技场馆、新机场、新地铁、新楼盘、新校舍,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而坚实有力,快迅发展着的珠三角经济充满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

三、开发与利用: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

广东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且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对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国家课程的教材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确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可以补充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方式上,广大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2.用好地方教材,突出课程特色

地方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比如,目前我们仍坚持使用并不断改进的地方教材《广州历史》、《广州地理》以及岭南版的《美术》与《音乐》,具有广州特色的英语教材,计算机教材等等,都是充分利用了广州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广州地区的教育实际,适应学生发展和广州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地方性课程和教材。

在对这些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地域性特点突出的教材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更便于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充分利用地域(社区)文化资源,更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更容易体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意识与主体意识,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3.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留给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一块空间和权力。是各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学校个性化课程。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地域(社区)的文化资源。如广雅中学的《广雅校史》,沙面小学的《沙面岛考察》,三元坊小学的《粤剧粤曲》,省实验中学的《广州旅游文化专题研究》,京溪小学的《谈天说地》课,中山三路小学的《读书读报》活动都是以广州特有的文化资源为内容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社区)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计划中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课程,它由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组成,国家只对该门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指南》,没有教材,也不允许编教材,把此课程开发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校。从近年课改实验情况看,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利用地域(社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活动主题,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亲历社会生活,获得了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的收获。他们采访“广州名人”,调查“白云山的生态环境”,领略“岭南的园林艺术”,漫游“广州雕塑公园”考察“沙面的历史”,研究“广州的夜生活”,考察广州人的“饮茶文化”,研究“长寿村人长寿的原因”,了解“江南大道的变迁”,探索“羊城”的得名,亲自去尝试“玉器的鉴定”,评析“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探讨“珠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广交会要与时俱进”在清明节去“祭烈士英灵”„„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他们的研究专题超越了历史与现实,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健康成长。同时,在类似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看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在新一代岭南人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第二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自评报告

公文写作 2008-11-19 13:31:11 阅读3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7】21号文)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通知》(鲁教基字【2008】23号文)的精神,对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我们对本校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现将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我校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45名,在职教职工61名。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校坚持“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遵循“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特长,发展优势办特色”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规范课程实施行为,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科研,构建校本课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抓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理念,推进课程实施。

1、抓学习,促转变。

从走入新课程的第一天,我校就把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听取专家讲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充分明确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师新课程培训,教师参加管理中心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开展“三个一”充电活动,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思想上加强投身课改的自觉性,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和落实到

教学实践中。

2、修制度,立保障。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总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重建和修订原有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修订《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评价标准》、《教师卷宗评价制度》《河口二小减负措施》等,使新课程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科学,见

到实效。

3、抓教研,促提高。

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力度,积极搭建行之有效的交流平台,使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精心挑选骨干教师远赴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先进学校交流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经验、典型做法与本校实际融合吸收,使之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将陈晓梅、李伟等身边名师请进学校,当面交流,传经送宝;精心组织校本教研,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四落实,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说感受、诉疑惑、谈经验、促提高。扎实的校本教研,有效推进

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推进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校在胜利教育中心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致力于学校建设,校容校貌进一步美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现有风雨操场和阶梯教室各一处,2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一个,教室和办公室宽敞明亮,办公设施先进,各专用教室设备完善,仪器齐全,管理使用规范化。校园网经过七年建设,教学资源库日趋丰富完备,今年中心又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学手段与办公条件的现代化,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插上了双翼,为推进新课程实施、打造优质课堂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撑;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思路,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均出自广大师生集体智慧,融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一体,校园处处精心,处处育人,优雅的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

三、落实课程方案,拓展课程资源,提供课程保障

(一)、落实课程计划,加强课程管理。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与音体美等课程。选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有《古诗诵读》《国学启蒙》《生命教育》《探索大自然》等,各年级都开设并上好《安全教育》。

(二)、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1、挖掘内部资源,拓展课程渠道。(1)搭建第二课堂,开发选修课程。

学校成立七彩阳光社团,积极搭建第二课堂,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把活动课分层次、分类别开设,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落实“五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员、有内容、有成果。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现在共计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合唱、鼓号、二胡等20个兴趣小

组选修学科,拓展了课程资源,深受学生喜爱。

(2)、设立校园节日,拓展课程资源。

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均为有效的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参与这些节日,孩子们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校园节日逐渐形成传统,已经

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有效课程。(3)、打造育人环境,开发隐形课程。

学校通过建设走廊小书架、悦读走廊、班级图书角、开放的阅览室以及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让学生时时沐浴书香,健康成长,将优质的育人环境,打造成有效的隐形课程,培养了学生读书习惯,促进了

文明沉静校风的形成。

(4)搭建文化载体,实施有效课程。

学校建立七彩阳光文学社(包括朝露集编辑部、七彩阳光报编辑部、校网小作家编辑部、鲁中晨报编辑部)、七彩阳光爱心服务社(包括值周小校长协会、校园小义工协会、校园小导游协会、温馨小信使协会)、少年文化论坛、校园温馨邮局等文化载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编辑校报校刊,开设校内通信业务,每周上一节影视课,开设一次文化论坛,常年开展天天英语广播和好字天天练活动,这些校园文化载体成为有效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挖掘家长资源,拓宽课程渠道。

我们建立家委会、办好家长学校,家校结合,拓展课程渠道。如我们开设的百家讲坛,每学期百名家长进课堂讲授各行各业的知识,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成立的爷爷奶奶健康协会,开展的老少同乐

系列活动,为学校文化增添了色彩。

3、挖掘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利用黄河三角洲特有的人文地理资源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又一途径。近年来,我们先后把黄河口湿地、河口采油矿区等建为学校的教育基地,与河口区义和镇六顷小学建成手拉手联谊校,定时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基地,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孩子们

认识社会、认识油田、认识大自然的天然课堂。

四、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实施质量监控,加强常规管理。

我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监控网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六认真制度,充分发挥校领导两挂作用,日巡视,周小结,月汇总,结果记入班级与教师量化,并作为教师年终评

比的重要依据。

2、立足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校本培训,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提高”的培训模式,实行名师示范,师徒结对,一对一引领促提高;依托教研组集体智慧,抓实集体教研、集体备课促提高;大力开展各项学习培训活动,铺路搭台促提高。

为了确保教研时间,提高教研质量,教研活动要求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学科带头教师、教学能手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能力的提高。各教研组在开展经常性教研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抓好集体备课,以“实用、有效、创新”为原则,追求备课质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实行活页教案个性设计,教务检查重点看教案的增删补改,资源链接和教学反思。学校中层以上人员分工各教研组跟踪进行查、看、评、研,使常规教研深入扎实。

3、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结合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研讨。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教研制度,正、副校长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具体指导工作,深

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

强调作业体现“精、活、实”;辅导体现“目的性、指导性、针对性、适时性”;课堂教学做到“四个还给”,即“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参与的过程还给学生”,通过组织教学能手引领示范课、新课程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组内循环课、家长开放课等多种课堂实践达标活动,人人参与,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校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能力大大提高,45岁以下教师制作和使用课件上课成为教学常态,广大教师的课堂更开放,氛围更民主,训练更扎实,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验科学真理产生的过程,感悟科学的魅力,逐步形成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

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严格规范办学.一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多于6小时,组织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自行开发《三字经拍手操》,韵律操等, 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把健康还给学生;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明确规定语文、数学两科每天的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教务处坚持每学期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并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监督,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三是严格有关教学用书的购买,不超额订书;在节假日、双休日不进行各种有关课程的安排;对学生参加的竞赛严格控制,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一律不参加,真正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爱学乐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

到培养。

5、加强养成教育,创新德育机制。我校完善了德育常规考核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规范了常规管理,并将值周小校长、校园小义工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使一日常规得到有效落实。

德育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专题,确保实效性。“感恩教育”从细微处着眼,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培养了十个道德好习惯;“优点银行”,多角度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培养了学生爱国家、爱他人,回馈社会的好品质。“爱心义卖、扶贫助学”活动已成为传统,并建立了爱心基金会,收支情况在德育网站公示;“亲情花”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爱心、恒心和毅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形成了德育特色,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五、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学校打破“以分论教”,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1.改变评价体制,多方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评教活动、学生评教活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一一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极好的监督作用,又符合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2.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发展。建立教师工作卷宗评价制度,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任期三年,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具体指导和评价。每名教师均建立自己的工作卷宗,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明显的进步。使教师在不间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实行名师培养机制,学校现有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80%,本科学历10人,小学高级教师 44 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胜利名师1人,局学科带头教师2人,局级、中心级教学能手10人,教师队伍专业合格率100%。获得省、市、中心级以上优质课奖励的教师32人。学校将计划评选“科研型名师”、“管理型名师”、“课堂型名师”,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不同层次的名师。每个教师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

3.改革评价制度,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其中,日常评价所占比例不少于50%,不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

4.重视过程评价,提高综合素质。学校一贯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2003年,我校率先实行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突出过程评价,实现家校互动。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记录,体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获得了“老师好,作业少,综合素质高”的社会赞誉,王瑾玉、陈子文同学在全国二胡大赛中获得金奖,同时,王瑾玉被评为齐鲁小名士;陈子文同学在2006年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去年获得东营市“校园之星”称号;蒋玉婷和张凤至同学在全国青春校园现场才艺大赛中夺得金奖。在不久前举办的东营市电视歌手大赛中,张凤至同学获得少儿组唯一金奖。学校连续两届在河口组织的中小学生电视诗歌朗诵大赛中包揽冠军亚,近年来,学校有300余名同学在省级以上

绘画、摄影、作文等竞赛中获得佳绩。

几年来,胜利河口二小以显著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信息技术教学示范学校、东营市规范化学校、东营市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示范学校、东营市群众满意窗口单位、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河口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问题与困惑: 1.个别教师陈旧、不科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2.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水平不高,因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资源利用有限。

3.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虽有探索还不够完善。

4、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成体系,属于过渡形态。

今后的打算:

1.构建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

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

2.加大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和手段还有待完善。3.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周围企事业单位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放眼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践行“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胜利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2011年9月

下载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牢牢把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核心

    牢牢把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核心 ——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之四 在我省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选择中,深化课程改革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说......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二, 调查时间:2012-7-25调查地点:舒城县 调查人:姚一林 调查内容:家乡文化资源介绍与新发展 舒城是西汉教育家文翁的故里,今年在舒城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班级:1 学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心得体会 枫溪中学 代飞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在开拓创新中前行,在实践反思中提升 —南海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石门实验学校生物组黄带玲 每次当我手捧新课标教材,看着一页页的彩图,回想着用新课标的这几个年头,我都能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剑川县甸南镇中心小学 二00八年七月 剑川县甸南镇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我校成立七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