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首先,借关键词揣摩朗读
抓住了关键词,就找到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所以,我也找关键词。比如,第二小节中有几个词语很关键,如“很不礼貌、冲着”,孩子们明白这是讲了外国学生很不客气,嫉妒心很强,语气很直白很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知道了要重读,以表明外国学生的蛮横态度。再如第五小节的“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都是表现徐悲鸿潜心临摹的,孩子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注意重点突出一下,以体现其认真和刻苦。特别是最后一节“鞠了一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孩子们也通过理解,也能抓住这些字重读。关键词语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条至情朗读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写过渡句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第二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在对比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星期一聆听了张处对司马老师的点评,很有感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第三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四22 朱凤
本周第七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法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工作。我首先出示的是徐悲鸿先生所创作的“骏马图”,我觉得本课用图片导入的形式比较直观,能让孩子们记住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图》。
展示图片的同时,我来询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我再接着孩子们的话说这是“伟大”的画家徐悲鸿所作。接着就“伟大”一词展开,询问孩子们老师为什么称他为“伟大”的画家呢?孩子们说出他的画不仅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更可贵的是他有着高尚的人格和一颗爱国的炽热之心,接下来带领孩子们来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展开课堂教学之前我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了徐悲鸿,重点讲述了他把卖画所得的收入用来救济祖国的难民,这些资料能够初步树立徐悲鸿在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他已经是一位爱国人士了。
接下来在讲授外国留学生侮辱徐悲鸿的时候,我趁机讲解了时代背景,我们的祖国那时候贫穷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也常常被白眼,被欺凌,此时让孩子们体会那个外国留学生会用怎样的语气对“徐悲鸿”说那样的话。指导孩子们来朗读。
虽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但那样的生活毕竟离孩子们比较遥远,孩子们很难“感同身受”,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些描述当年的中国国情的灾难片,播放视频的同时,老师配以讲解,会更能够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活情况。
接下来我带领孩子们感受“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我带领孩子们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每逢,常常,潜心临摹,只,租等。我当时询问了孩子们中午都吃的什么?孩子们回答说是学校的三菜一汤,再跟徐悲鸿的伙食进行对比,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此段为文中的重点部分,重在让孩子们来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但有一点我没有引导孩子们体会,就是“每”,在这里我只是一带而过,个别孩子会觉得平常吃两片面包再喝点开水还蛮好的,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引导孩子们感受今天“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明天还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后天还是,这样孩子们就能体会到徐悲鸿生活的清苦了。
结尾我带领孩子们来感受外国留学生的前后态度的变化时,只是让孩子们来揣摩体会他此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跟徐悲鸿道歉,当然孩子们朗读的很棒,后来我仔细回想这一部分的教学,觉得还是应该找两个孩子出演一下,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孩子们通过演绎更能够深刻体会外国留学生对徐悲鸿深深的歉意。
第四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
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第五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复习课文的生字词语及两个俗语,为课文理解扫清了“拦路虎”。后又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