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文教学方案设计
语文课文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富有可读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设计理念】
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像。
2、有关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 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
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9、鲸
大小
种类
演变
胎生
呼吸
吃食
睡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鲸”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分组研究了鲸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老师来当主持人,每个学习就是一个“鲸研究专家组”,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鲸”的特点
主持人: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我们都知道这种动物叫做“鲸”。今天,我们就要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请“研究专家组”来汇报研究成果。
在座的既是现场的记者,又是评委,可以随时向“研究专家组”提问题,并评价其汇报成绩。
1、“鲸”的大小:
⑴ 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
⑵ 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发现写作特点。
⑶ 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板书:举例子 列数字 作对比)
⑷ 指名读: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比一比,看谁能读得更大一些!
──不错,你边读边做动作,读出了鲸的大!
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
对于理性的说明文,采用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枯燥的说明方法。能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发现 中学习,在朗读中深入体会。
2、鲸是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资料: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⑴ 请“专家”解答: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
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想象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相机学习第 2、5、7自然段。
⑵ 认真读第2段课文,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鲸”,明明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还是“鱼”字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小结: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通过转述,转换语言,积累语言。
⑶ 从鲸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还有其他理由吗?(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你想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
⑷ 从“专家”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蟹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这一训练将学生读情境创设和课文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结合课文,解开心中的疑团。同时,又依托这块训练材料,引导学 生展开想象,将读、想、辩巧妙地融为一炉,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语文的素养。
3、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⑴ 鲸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
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种类 项目
有无牙齿
食物
呼吸
睡觉 须鲸 齿鲸
⑵ 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⑶ 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有趣情境,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研读文本,领悟说明方法
1、刚才我们美美地当了一回研究员,我们知道了鲸是
哺乳动物,而且还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鲸,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说出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2、结合文中一处内容,让学生谈谈作者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者告诉我们什么?
(课件出示。)
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鲸很大很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无加点的词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科学。
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课后第3题练习。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⑴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⑵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⑶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
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打比方: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师:同学样读书真仔细,我们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
(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1、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2、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 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3、交流:
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4、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5、全班交流。
五、练笔小超市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4、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板书设计〗
体形特点 像鱼、大、长 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哺乳动物 演变过程 用肺呼吸 胎 生 种类 须 鲸 齿 鲸 生活习性 吃食 呼吸 睡觉
【练习设计】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
哺乳 鱼鳍 过滤 须鲸 齿鲸 肺部 鼻孔 喷泉 水柱 胎生 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__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__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__公斤重的鲸,约有__米长,一条舌头就有__头大肥猪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__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一顿就可以吃__多公斤。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__长,__公斤重,一天能长__公斤到__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不是鱼,而是__。因为,鲸的祖先因环境变化而由__移向__,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__和__渐渐变成了鳍,__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鲸跟牛羊一样用__呼吸。鲸呼气时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鲸跟牛羊一样,是胎生的,幼鲸靠吃__长大。
上面两段话采用__、__和__说明方法写的。写出了鲸的__、__、__和__等特点。
【教学建议】
1、要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篇课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对鲸的认识已经愈来愈全面。因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走近鲸的世界,对鲸有所了解。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
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资源。
2、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如一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推荐优秀科普著作,引导学生阅读,在本组教学即将结束时召开读书交流会;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3、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许世友四跪慈母》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通过对许世友及其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坚强和许世友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引起学生共鸣,引入新课学习。
(2)整体咸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3)体会感情: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品质。
2、理清文章结构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与了解有关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欣赏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大声回答我:这首歌是唱给谁的?(妈妈)引导学生交流:你们爱妈妈吗?你认为你的妈妈爱你吗?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呢?(旁注:人间最真切的母子情深是最直接的人文教育。)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评价。
3、母子之情永远让人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儿子与妈妈之间的动人故事。用你们最响亮的声音说出课题:板书课题《许世友四跪慈母》。
二、简介许世友
1、许世友是解放军中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是我国的开国元勋。他的豪饮放言,少林功夫,农民本色、赤胆忠心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战场上豪气万丈,攻无不克;生活中老将军同样为世人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歌,尤其是将军“四跪慈母”的孝举更是世间人之楷模。
2、过渡: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下跪并不是很轻易做的行为,在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某人受到另一个人重要恩惠的时候,或者是某人犯了重大的错误需要忏悔的时候就会有“下跪”的情形出现,可为什么许世友还跪了四次呢?是什么原因让他跪了四次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检查预习情况
在学习课文前,我先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新词
2、课后的4题
3、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13个)
(1)快速默读,把你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
(2)交流体会
(3)教师边点拨边板书
(4)小结刚才的学习方法
四、速读梳理
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赶快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到文中找找具体描写许世友四跪慈母的段落。
1、自学
2、全班交流
3、边点拨边板书
(1)几跪(2)时间
(3)写作顺序(4)原因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一篇《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许世友四跪慈母许
一跪:幺妹被卖(13岁那年),心痛
二跪:母亲受难(1926年),痛心
三跪:母亲受苦(一次),愧疚
四跪:不能尽孝(1932年),难过
说 课 稿
我上的课文是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许世友四跪慈母》。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代名将许世友为了自己的妹妹等事情四次向自己的母亲下跪,表现了许世友珍惜兄妹之情,还传达了母子情深的意境。本文通过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孝顺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兄妹之情和母爱的伟大,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品质。
2、理清文章结构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把“引导法”、“情境创设法”、“适时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协调的运用在教学中,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根据课程理论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将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想、议”等学习方法,结合圈点勾画批注法、想象情境、直观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我在这篇课文中设计的教学过程总体是: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简介许世友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速读梳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在对话中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还注重培养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教学,我想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许世友四跪慈母》教学反思
许世友是解放军中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豪饮放言、少林武功、农民本色、赤胆忠心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豪杰。而本文则通过刻画他四次跪拜母亲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流露出他无限柔情的一面。本篇课文安排两个教学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时,组织学生课前交流资料,了解许世友的侠肝义胆,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重点学习字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活动流程。
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初中课文夹竹桃的教学方案设计
初中课文夹竹桃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来体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在读中感悟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体现如下三个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1、教者打破按课文自然段来教学,而是从第三自然段入手,先欣赏作者由复习以填空形式导入:夹竹桃不是的花,也不是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最值得的花。我爱上了夹竹桃,因为它有,又能引起我。
2、揭示探究主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它有什么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哪些幻想呢?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
2、请同学们拿起笔,再细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把它画出来。
3、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一下子都画好了,老师再给你们提个要求,因为每个同学画的句子可能不一样,你画的他 没画,他画的你没画,我就要请同学们来进行一次“小老师挑战大赛”,把你画的句子解说给没画这句句子的同学听,让他听了你的解说会觉得,诶!这句话确实也能体会到它的韧性。愿意接受挑战吗?祝你们挑战成功!
4、学生准备。
5、集体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圈画,朗读表达对夹竹桃韧性的由衷赞美。板书:无……不……无不穿插理解:一嘟噜造句训练:无……不……无不
6、齐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情感。
四、了解引起的幻想及其原因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2、交流板书:地图、荇藻、墨竹
3、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幻想反复地读读,在脑袋里放放电影,然后把你喜欢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学生自读准备。
5、汇报展示朗读。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有何感受?
6、齐读介绍三种幻想:我们连起来把三种幻想介绍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7、想象训练: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们都陶醉了,沉浸在幻想之中,觉得还不过瘾,想请你们也幻想几种,让他们过过瘾。
8、作者的幻想是怎么引起的?交流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唉呀!作者的文学水平太高了,黄老师看不懂,谁愿意结合自己曾看到的这种景象来介绍介绍。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些什么?你能把它的香读出来吗?
9、让我们跟着作者,再一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下,进入幻境,好吗?
五、总结
激趣引导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完全明白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了吧?谁愿意来说说?
2、其实,夹竹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爱的原因呢!看,黄老师就找到了一些?老师还有呢,想看吗?“有志者不食喈来之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不吃别人送到嘴边的食物,想吃自己去获取。你们有志气吗?那还想看吗?那咱们比比谁搜集得多!
第五篇:教学方案设计
外圆粗车加工循环G7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G71指令的功能、编程格式、应用场合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会应用G71指令编写外径粗加工程序。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分析:
所教班级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他们已完成了数车基本编程指令的学习,以及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也具备了简单零件工艺分析能力。思想活跃,好动,自控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与地位:
“外圆粗车循环指令G71运用”是中等职业教育课本《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与实操》的第四章“编程指令运用”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基本指令G00、G01、G02/G03和单一固定循环指令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而且G71是数控车床编程最常用的指令之一所以“外圆粗车循环指令G71运用”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G71指令的编程格式及应用
难点:G71走刀路线的理解
3.课时要求:2个课时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法 2.类比法
3.仿真软件演示法 教学情境设计:
由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拿出一个比上节课更复杂的零件,因为单一固定循环只能完成一次切削,实际加工中,仍不能有效地简化程序,如粗加工时切削余量太大,切削表面形状复杂等,那么有没有一个指令能够进行多次循环切削的呢?今天让我们学习数控车床常用的指令:外圆粗车加工循环G71。G71循环指令可将多次重复动作用一个程序段来表示,只要在程序中给出最终走刀轨迹及重复切削次数,系统便会自动重复切削,直到加工完成。今节课让我们先学习复合固定循环指令中的第一个:外圆粗车加工循环G71
教学过程: 实物演示,提出问题。
利用仿真软件对G71进行进一步
讲解课本例题 并对例题进行 仿真加工演示
课堂小结 与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对比G90指令 对G71进行初步
利用视频 讲解G90
通过一道练习题 巩固对G71指令 的运用
学生操作实验 以增强学习记忆 与兴趣
1.外圆粗车加工循环G71应用教学实施中,通过问题引入,学生恩,案例教学法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探究,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很好。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在行动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