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读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词引入
(1)出示生词(语(Yǔ)言)课件分别展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3)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课件出示:三叶虫、镶嵌、喜马拉雅、山颠、粗心大意、妙不可言、多么、圈圈、鱼鳞上、告诉)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朗读
1.自读体会。现在我们把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放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看看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里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整体拓展。
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运用 生字朋友也来到这里,看望这对好朋友了,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全书生字)你觉得哪个生字难记、难写?
1、书写指导:(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
2、自主选择练习:(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2)朗读课文、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编儿歌:
白云飘飘是(),蚂蚁搬家要()。
蝌蚪游泳
()到,大雁南飞
()来。
大自然语言不(),仔细观察()。
教学设计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单位: 高丽营第二小学 姓名:
张凤云
第二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三篇:语言朗诵选修课第二课时教案
语言朗诵选修课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发声器官与发音方法
导入:我普通话说的不好,这是有耳共听的。其实,有时候还能看出来。读中学的时候,有人对我说:雷声,你的嘴唇这么厚,语文朗诵一定不行。我看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嘴唇都比我薄吧。社会上要说一个人善于表达,常说:这人嘴皮子厉害。其实,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对。嘴唇的确与咬词发声有很大的关系,但咬词发声又不仅仅取决于嘴唇。如果那样的话,我除了埋怨我的父母外,别无它法。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发声需要哪些部位的参与。
(展示发声器官图。)
普通话的概念:
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气流的强弱、声带的颤动与否等情况。
1.根据声母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
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塞音:形成阻碍的部位完全闭和,气流积蓄在受阻部位,发音时,阻塞部位突然打开,气流冲破阻碍,造成爆发色彩的塞音。有:bpdtgk
擦音:成阻部位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中挤出,造成摩擦声的擦音。Fsshirxh 塞擦音:先塞后擦zczhchjq
鼻音:成阻部位完全闭和堵住了气流,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气流从鼻腔通过。Mn
边音:舌尖抬起和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阻塞气流。发音时,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同时,舌自然下落。L
2.根据气流的强弱不同,可分为送气与不送气。
送气Ptkqchc
不送气 Bdgjzhz
3.根据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与浊音的区别。
清音:声带不颤动
浊音:声带颤动
普通话中,除mnlr为浊音外,其余全是清音。
长扁担和短扁担
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半扁担
短扁担比长扁担短半扁担。
长扁担捆在短板凳上,短扁担捆在长板凳上;
长板凳不能捆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的长扁担,短板凳也不能捆比长扁担短半扁担的短扁担。
欣赏录音片段,跟读。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
第四篇: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就好像是一部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要想认识和了解自然,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文字”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仿写的有大自然知识的小文章,看谁的文章仿写的像原文。(一)明确目标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4.学会注意观察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目标 1.复习提问
(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逻辑顺序,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由于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比。)2.一人一段,朗读课文第13~25段。
(鸟,它能告诉我:天气的阴晴,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换;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一句中“白嘴鸦飞来说”“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应如何理解?细细品味。
(用了拟人的手法,春来夏去,这季节的更替本来是日历中用文字标明的,但在大自然中,白嘴鸦、鹤就是文字,它们的行踪就已经表示了季节的更替,起到了和日历同样的作用。)5.第15自然段实际在写什么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找出有关描写的句子。(大雁,大雁南飞秋天将要过去,冬天要来临;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一句中的“还”说明现在的天气与以往相同,还没有季节更替的迹象。“从远处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中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这一句从听觉上由远及近的写,因为天气好,四周是平静的,所以这不安的声音令人奇怪,“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只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一转眼,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这一部分又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从“模糊的蜘蛛网”到“许多长脖子的鸟”再到“又像是蜘蛛网了”最后“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体现出由远到近的变化,“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又回到听觉上,这一段描写很细腻,听觉到视觉又到听觉,由远及近,虽然是写了大雁的迁徙,但也突出了这是细致的观察的结果,说明若要理解大自然的文字,重要的还在于观察。)(一块灰色的普通的石头,是石灰石,是碎贝壳变成的,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所以判断出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7.什么是漂砾?如何发现的?说明了什么?(漂砾是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的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看到树林当中的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对它的出现产生了疑问,原来是冰搬来的,说明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8.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从小就常到大自然中去,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或多向有学识的人请教。)
9.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每一粒石子都是大自然的文字。认识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考证出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季节的更替,及时进行农事活动;可以避免飞机事故的发生等。)10.你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11.利用多媒体开展有趣的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闯关夺寨的游戏,看谁能取胜,游戏的内容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不仅有课文中所谈到的,还有许多课外的,角度多,内容广,以此激励同学们学无止境。(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书上的文字写起,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通过解释星星能指引方向,砧状云能告诉飞机危险,鸟儿诉说着季节的更替,石子透露着遥远的过去,这些自然景物和现象揭示出大自然文字的含义,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丰富的知识宝库,并告诉人们要多观察,勤思考,多疑问,多请教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是同学们练习写说明文的典型范文。仿照这篇文章,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写下来。(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3小题。(略)2.每天发布一条大自然的信息,写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六、参考资料 有关大自然的文字 1.冬季干冷春季寒。2.冷得早,暖得早。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4.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若雨中能听到蝉叫,便可知晴天将至。6.燕子低飞要落雨。7.龟背潮,下雨兆。
8.蚯蚓上爬路,雨水乱如麻。9.麻雀囤食要落雪。
1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11。四九南风六月旱。12.猪衔草,寒潮到。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掌握它们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德育目标 :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
1.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 小组互查学案完成情况,依据情况加分。
2、各组抽号回答学案预习部分的问题
(一)积累词语。
翩然 孕育 连翘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二)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三)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四)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六)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读,做批注,然后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萌发”“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语的意义。(4)请你试着用下列词语描绘一下四季的景象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2.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感受到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所以要求语言要准确、严密。举例:(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几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梅花
庾信(北周)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罗隐(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