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19-05-14 05:4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速读准确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速读法、小组比赛激励法、延伸训练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组合要言,快速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在默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快速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些怡人的自然现象,它们有一个科学性的名称,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三、筛选信息 组合要言

1、默读课文,快速把握作者、出处、勾画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把握的字音、字形。

2、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候鸟()孕 育()连 翘().....

纬度()萌发()草长莺飞()xiāo()声匿迹...

shuāi()草连天piān()然

3、摘选信息 组合要言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进行摘要是阅读,取其要点。

点拨资料:摘要式阅读:常常要摘录要点要求:用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保存资料。摘要是进行内容摘要,摘取组合文中的重要语句,如“观点句”或中心句、总说句,再加以综合性的表达,以获取全文的重要信息。

要求:1:尽量用原文的语句进行要点摘录2:尽量按原文的顺序进行要点摘录3:尽量不遗漏原文的要点。

摘要式阅读要求:1不摘录故事、传说;2不摘录形象的描述;3不摘录生动的阐述 4不摘录抒发的情感5不摘录作者的设想6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开头和结尾。

如果我们按这样的要求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就可以形成一篇含量丰富的读书笔记。

4、自读课文,小组活动,形成各小组的《大自然的语言》的要点摘录,教师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5.交流 小结要点摘录

示例: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点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8)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快速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6、小结: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阐释,接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明确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出号召。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探究细处的逻辑性

这种逻辑顺序在文字的段落语句表达中也存在,请同学们找出并分析。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和前文的前后照应关系。

四、探究说明语言

我们所摘录的内容所在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而我们舍弃没有摘录的内容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1.勾画相应的句子赏析

2.小组交流反馈

例: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六、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生动而严谨的语言表达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明确科学就在身边。我们通过默读与摘要式阅读学会了速读中筛选信息,同时学会了一种阅读学习方式:摘要式阅读,要把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应用于每篇文章的阅读之中

八、布置作业

1、从自己所积累的农谚中任意选择一则,说明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解说它们对农业生活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2、拟两条环境保护标语。

3、完成下面这篇短文的摘要式阅读。

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

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附:

摘要式阅读

物候物候学科学生动的说明语言

第二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上传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谁来告诉老师,大自然有语言么? 有没有!大声地说!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美丽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你看,那芬芳的泥土,辽阔的天空,已经让我们爱上了这里的的一草一木。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芍花盛开,那是在绽放生命的姿态,芍花低垂,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去破译大自然语言的密码(板书)同时问:大家认真预习了吗?

好。来看两幅图片:多媒体

谁来做个翻译官,翻译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图片一:大家好,我叫夏„„图片二: 以上这些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称它为:什么。(班里提前布置)

物候。那么,编者为什么不用物候或物候学作为文章的题目呢?这样不是跟着直接、更明白吗?

预设2:吸引人

预设3;比喻。作用,生动有趣。举例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个:

1、狼吞虎咽——立足全篇,找一找(整体把握课文)

2、细嚼慢咽——抓住一小段,品一品(语言特色)

3、深入探究——顺着几大段,理一理(说明的顺序)

课文都认真读了吗?那么完成老师给大家布置的阅读小任务了吗?

第一项小任务:字词积累,找出难记或者需要特别提醒的字词(学生板演)第二项小任务:(多媒体显示:l狼吞虎咽)整体把握,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概括一下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6—10)

4、意义(11-12)

5、多媒体显示:细咀慢咽

过渡:123前三段说明了什么叫物候学,那么让我们先来读第一段,尝一尝语言的味道 齐读

小组合作:前后左右。找出第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品一品好在何处 找出先读,再说

多媒体显示:深入探究

过渡语:无论是桃红绿柳的春日,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他们是有什么决定的呢?让我们马上揭开这个奥秘:

1、迅速地浏览6——10段,思考:

2、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理一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由主到次的顺序,叫逻辑顺序。作用:条理清晰。多媒体几幅图片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

抛砖引玉:其实,这种物候现象在我国古诗中也有体现: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 一生读《大林寺桃花》,理解诗意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个因素

(三),即高度的差异。体现了文中的那一句话: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预设;还有一首词:秋词——姑且理解为秋天的语言,大家背过这首诗吗?老师背一下。积累:你的搜集:大自然的语言(根据时间取舍,灵活使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维度影响)

结合本课前后的语言学习,我们看到了,生动性的说明确实增添了说明文的魅力,但是,本文呢,是一科普说明文,是一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所以,他的语言除了生动以外,还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因为准确严密是说明文的生命,正如本文的作者竺可桢,他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研究物候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席,他还用颤抖的笔写下了当天的气温和风力,并端正的写下了二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深入的谈谈,在这里作为一项作业留给大家,就是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我们本堂课,学会了什么是物候学,还学会了怎样既生动、又能条理清晰的把对象介绍清楚,还学到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崔文华(主备人)时间:2011年4月18日

宋娟(授课人)时间:2011年4月27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小时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

(出示并齐读课题)。

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是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诗歌,从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告诉我们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通过自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诗歌,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领起(1)---大自然是有语言的蚂蚁搬家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2--8)水中蝌蚪春天到

大雁南飞秋天到

大树圆圈是树龄

鱼鳞圆圈是鱼龄

总结全文(9)---爱学习、勤思考才有发现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案背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大胆的推行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及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并且学会多角度读,要有一定速度;注重观察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知识回顾】

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等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教师引领同学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候鸟()孕育()连翘().....纬度()萌发()草长莺飞()...

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

(三)、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师点拨读书方法,找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首括句与尾括句)

【合作探究】(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一)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明确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与描写)

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明确这两段文字的语言简明概括生动)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排比等)

(二)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明确不能)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承接上一个问题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井然有序,便于接受和理解)

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拓展延伸】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明确从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答案要点)

2.请指出选文第1段的三个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明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很”就成为一般性可能)

课堂小结:找几个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或者在哪些方面你收获比较大。

【布置作业】

必做题:

(一)以你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为说明对象写一篇小的说明文。

要求:(1)简要写出基本内容和特点。

(2)顺序合理,语句通顺,300字左右。

(二)按照预习导案预习下一课。

选做题:

(二)收集几则农谚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了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再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把大而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下载大自然的语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本站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铜 石 中 学马勤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做比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执教:马能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东坝中学路德斌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3.积累一些词语。重点:(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2)积累词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掌握它们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刘建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合集九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