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2: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

第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第二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案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2、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3、体会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2、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探究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体会新闻中作者的感情。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视频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

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三、展示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合作探究及成果展示

设置问题分小组探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规范小组成果展示的内容及语言形式)

问题一:文章是如何突破“零度写作”的?(避开新闻事实的客观再现,写了什么)预设展示内容: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

A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展示图片】

B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分别感到茫然——浑身发抖——惊恐万分、叫不出来——庆幸——窒息

——够了。(感情的由弱渐强)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作者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问题二: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补充资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预设展示内容: 细节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细节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六、结束语

第三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

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2.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3.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提示: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写法指导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氐挠锞场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5.从分析艺术手法入手。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

五、深层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比较的方面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已发生的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

(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六、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火烧南京城7周之久,遇难者达30万以上。

(图片展示)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第四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

2.整体感知,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新闻中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牢记教训,珍惜和平。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作品的不同之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惨剧----南京大屠杀。其中遇难的中国人有30多万,当时的南京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设置了号称“杀人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仔中国东北的“七.三一”细菌实验),据统计共有400多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经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访问那些让死难者备受折磨的地方,唤起我们对灾难的记忆。

多媒体展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交流资料,认识奥斯维辛(多媒体展示)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2.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3.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60年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今天它还在默默滴着血泪。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人能逃脱魔爪,就算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梦魇,无法自拔。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里的遗物,还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

今天,让我们跟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悄悄走进奥斯维辛,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5.相关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提问:如果你去参观奥斯维辛,然后写一篇访问奥斯维辛的新闻,你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呢? 补充:新闻的各种写法:(1)旁观者(零度写作):记者在新闻中毫不参杂个人感情。

(2)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闻。

(3)纯主观性: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

提问:本文是根据以上何种方式来进行叙述的?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纯主观叙述”,作者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重点来写,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参杂在作品当中,让它得以再现。这类作品打破了“零度情感”的常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内容探究: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多媒体展示)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

四、合作学习,探究研讨(多媒体展示)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3.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如果有新闻,那新闻是什么?

目的:一套组合拳,层层深入,就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明确:(1)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奥期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因为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 西斯罪行之外没什么好说的,一批批参观者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作者之所以要写这篇报,一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第6段),这“不安的心情”来源于昔日的纳粹集中营、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人们是否已渐忘了这段历史,而遗忘就是背叛。所以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二是作者在这黑暗的集中营发现了一张面带温和笑容的少女的照片和盛开在焚尸炉废墟上的雏菊,那笑容是绝境之中内心中不泯灭的对美好希望的向往,那雏菊是在绝望中寻找的希望是生命不屈的象征。

(3)其实,这里有无新闻已不在重要,作者写这篇报道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同时也告诉人们要相信美的生命最终可以战胜人性的丑恶。作者完全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束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对这篇新闻报道能获“普利策”奖也就感到不足为怪了。

五、主题探讨(多媒体展示)

思考:第6段的“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的“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从这些反复出现的具有提示性的句子,可否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探析:(1)作用:第6段和末段反复出现的句子,是作者通过貌似平静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以及提醒人们牢记历史悲剧,捍卫和平。这两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相互照应,又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主题:悼念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遇难的人们,强烈控诉、谴责法西斯的罪恶,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惨痛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珍惜和平,抵制暴力和罪恶。

六、延伸拓展(多媒体展示)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何不同之处?(多媒体展示)

明确:答案见多媒体展示。2.世人的反思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2005年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道长拜奥斯维辛,共同慰藉110万亡灵,表达后人六十年不衰的哀思、感悟世人六十年不变的希望。

欧洲议会决议: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27日电(记者吴黎明)欧洲议会2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议上以617票支持、10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一项决议,倡议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欧洲大屠杀纪念日”。决议指出,造成110万人被屠杀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仅让欧洲人铭记,它还提醒人们要高度警惕在欧洲时而发生的反犹事件。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3.二战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间也将冲淡人们的记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冤魂还在徘徊,帝国主义的魔爪还在延伸,新的战争也将继续发生,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呢?(详见多媒体展示)

七、课文小结(多媒体展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八、作业设计:写一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多媒体展示)

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示范: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九、播放歌曲《祈祷》结束对全文的讲解(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

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的是,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尽管我的教龄尚短,但作为旧有教学观念下的学生的时间可谓长矣,所以旧观念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所以原先的教学设计依然没有多少突破,还是过分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合作,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区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会上,许多老师给与了真诚的批评与指点,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为我出谋划策,就在正式讲课前两天试讲时,教研室两位张老师还给我进行深入点拨,回想起准备这次课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促进教师成长”这句话的含义。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 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个片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 “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我想对学生讲,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第五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

(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 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

(三)新闻标题

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我们知道,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看上去非常独特,从受众心理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之,很吊读者胃口(板书)。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板书),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四)新闻导语

接下来再看导语(板书),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导语一开始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这位同学说的很对,的确,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板书)。

(四)新闻背景

4-5自然段是新闻背景(板书),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板书),有400万人死在了这里。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在背景部分作者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对,这位同学找对了,在第6段的最后一句作者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板书)“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五)新闻主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7-15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板书),一篇好的新闻,是需要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的成功。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主体部分的细节描写。

1、参观者表情的细节描写:在主体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①一开始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他们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②后来,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③再后来,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最后,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有一个参观者甚至跪下来了。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房间、那些盒子的具体情况,但是,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反应,我们却能想见当年的残酷景象,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2、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许,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3、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4、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六)结语

最后我们看结语(板书)。“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七)总结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活着的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生命,爱好和平。?

2、作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今天作业就是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附:相关资料

一、关于新闻知识的回顾

1、新闻的定义: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

2、关于新闻的一些有趣的说法:

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猎奇性质 ⑵“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奇怪、惊讶、反常性质 ⑶?新闻,就是把东、南、西、北各地所发生的事情汇集起来写成的报道。

--根据”NEWS”一词所作出的解释?(N:NORTH???E:EASTW:WEST???S:SOUTH)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篇幅小

4、新闻的结构:?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开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味,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5、新闻的要素:简单称为5“W”、1“h” ?5“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1“h”?:how?(如何)??

6、新闻的种类:消息、通讯、特写(广义上还包括报告文学)

①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作出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文体。使用频率高、数量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故人们常常把消息称为“新闻”。可以说,狭义上的新闻即指消息。

②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

③特写: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段、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感觉。有时也是新闻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表现。

二、相关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Owicim),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Rudolf?Hoess)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布热金卡:(官方翻译为比克瑙,奥斯维辛二号):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1900年11月25日-1947年4月16日),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军衔:中校),1922年加入纳粹党,1934年加入党卫军,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2006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下载《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级3班(师范) 蒋晓娟20091108190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级3班(师范) 蒋晓娟20091108190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主备人:张兰 参备人:刘光辉 陈美元 何承樾 陈玉清 何静 陈敏 顾晓雯 何军 曾志芬 教学目标: 1、运用上节课所学新闻知识,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2、仔细品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 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共5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

    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感(5篇)

    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感 几日前细细的阅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给我的感觉只有震撼,只有悲哀,只 有无奈。 即使是同样的题材,文笔的好坏也可以影响读者的情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