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继《枫桥夜泊》诗歌鉴赏解读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枫桥夜泊》诗歌鉴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jié)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二篇:张继和《枫桥夜泊》的故事
张继和《枫桥夜泊》的故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放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沉。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沉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凭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第三篇:《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等奖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后,说课在教学实践前。存在结构错乱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进的作用。
《枫桥夜泊》说课稿2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学重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学的难。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
《枫桥夜泊》是我们校本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需指导学生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天快亮了,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弥漫着漫天霜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确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从现代诗到清、明、宋各位诗人的诗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钟声,并导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学习诗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准确的把握诗意;理解后,感悟诗请,感悟诗中“愁”字的根源。
(1)因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3)因为愁眠,诗人感觉到了什么?
3理解“对”在诗中的含义;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枫桥夜泊》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枫桥夜泊》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歌曲《枫桥夜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位“钟声”中的第一首歌教学内容,本首歌曲是从古诗《枫桥夜泊》谱曲成的一首优秀少儿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愁。本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宫调式。第一段旋律平稳,仿佛在叙述诗人身处的环境,第二乐段用啊接入,加上节奏和旋律音高的变化,情绪更加高涨,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教材造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以音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为意图,旨在让学生在吟唱中感悟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梅花》、《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较长气息、连贯自然地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思乡的游子形象及歌曲的基本情绪。
3、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感受音乐表现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情诗境。
难点:体会诗人愁苦之情:把握歌曲基本情绪及唱准前兰拍休止的乐句。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快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品读感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呤唱诗歌。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古诗赏析、积演深化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诗境和歌曲基本情结。
六、教学过程
1、第一个环节:复习已学古诗及导入、上课伊始,我以歌曲接唱《静夜思》、《梅花》二首为激趣。通过提问引入“唐诗”简介及猜猜看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使学生察觉“水到渠成,不觉转入此中来。”
2、第二个环节以读诗文、赏析诗文,初步了解作者的写诗的处境,让诗人的情怀渲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失意愁等情意体验。销垫歌曲学唱的基本情把握。
3、第三个环节:在听学唱、学唱歌曲、说歌曲意境、模仿诗人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通过师生互动、配合,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思乡的愁绪完整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意境。
4、最后,我设计在不要忘记待中的“寒山寺”的介绍,引出和出示与古诗相关联的意境画和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究、搜集有关“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枫桥夜泊》说课稿6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①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
《枫桥夜泊》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说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方面: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第三方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
第四方面: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五方面: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我为古诗《枫桥夜泊》配上了古筝独奏曲,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本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通过师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绪幽静地
此板书简单明了,揭示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以上是我对歌曲《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衷心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帮助,使我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得到提高。谢谢
《枫桥夜泊》说课稿9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枫桥夜泊》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拓展阅读《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我以《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过师生回顾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诵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营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郁氛围,既而导入新课,然后,板题,解题。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架起师生文本间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绘“江南秋夜图”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把握。这个环节我力求突出一个“读”字和一个“悟”,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月亮、乌鸦、霜花、枫林、渔船、钟声、客船……进行想象描述,并提炼整理出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六个意象;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朗读,感悟这些词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当学生的动情点被激活时,我随即小节导入下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赏“江南秋夜图”(这个环节我预设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无眠
在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的品读铺设意境,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然后用“以诗引诗”、“以诗悟诗”、“师生接诗”的方法反复朗读诗句,着重体会“愁”的滋味。
这样在诵读中让诗意打动学生,让诗人的情怀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忧患愁、失意愁等种种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对诗人张继续来说注定是一个因各种“愁”而难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编织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多维空间品味诗歌传递的人文情怀。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学生可能会说出今天晚上诗人的母亲、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诗人;我就根据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时整理,挖掘学生已拥有的诗句,来丰富对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将无眠的诗人思念着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也牵挂着远行的诗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这样导入这一步的:正当诗人辗转反侧之际,寒山寺悠远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禅意的钟声,一声一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此时,愁绪满胸的张继又会有怎样的怀想呢?
学生边议边说,互相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出“钟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凄凉”“钟声使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等,这时我适时点拨:这钟声给诗人以震撼、也给诗人以安慰。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样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学生对诗人所抒发的浓厚情怀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最后,我设计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的环节。随着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渐次再现的画面,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枫桥夜泊》。让这幅江南秋夜图牢牢地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七、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突出一个“愁”,以“愁”搭建起诗人、学生、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枫桥夜泊
无眠——愁眠——不眠
羁旅之愁
第四篇: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歌曲《枫桥夜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位“钟声”中的第一首歌教学内容,本首歌曲是从古诗《枫桥夜泊》谱曲成的一首优秀少儿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愁。本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宫调式。第一段旋律平稳,仿佛在叙述诗人身处的环境,第二乐段用啊接入,加上节奏和旋律音高的变化,情绪更加高涨,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教材造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以音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为意图,旨在让学生在吟唱中感悟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梅花》、《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较长气息、连贯自然地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思乡的游子形象及歌曲的基本情绪。
3、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感受音乐表现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情诗境。
难点:体会诗人愁苦之情:把握歌曲基本情绪及唱准前兰拍休止的乐句。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快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品读感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呤唱诗歌。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古诗赏析、积演深化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诗境和歌曲基本情结。
六、教学过程
1、第一个环节:复习已学古诗及导入、上课伊始,我以歌曲接唱《静夜思》、《梅花》二首为激趣。通过提问引入“唐诗”简介及猜猜看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使学生察觉“水到渠成,不觉转入此中来。”
2、第二个环节以读诗文、赏析诗文,初步了解作者的写诗的处境,让诗人的情怀渲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失意愁等情意体验。销垫歌曲学唱的基本情把握。
3、第三个环节:在听学唱、学唱歌曲、说歌曲意境、模仿诗人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通过师生互动、配合,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思乡的愁绪完整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意境。
4、最后,我设计在不要忘记待中的“寒山寺”的介绍,引出和出示与古诗相关联的意境画和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究、搜集有关“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枫桥夜泊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拓展阅读《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我以《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过师生回顾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诵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营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郁氛围,既而导入新课,然后,板题,解题。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架起师生文本间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绘“江南秋夜图”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把握。这个环节我力求突出一个“读”字和一个“悟”,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月亮、乌鸦、霜花、枫林、渔船、钟声、客船……进行想象描述,并提炼整理出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六个意象;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朗读,感悟这些词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当学生的动情点被激活时,我随即小节导入下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赏“江南秋夜图”(这个环节我预设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无眠
在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的品读铺设意境,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然后用“以诗引诗”、“以诗悟诗”、“师生接诗”的方法反复朗读诗句,着重体会“愁”的滋味。
这样在诵读中让诗意打动学生,让诗人的情怀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忧患愁、失意愁等种种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对诗人张继续来说注定是一个因各种“愁”而难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编织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多维空间品味诗歌传递的人文情怀。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学生可能会说出今天晚上诗人的母亲、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诗人;我就根据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时整理,挖掘学生已拥有的诗句,来丰富对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将无眠的诗人思念着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也牵挂着远行的诗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这样导入这一步的:正当诗人辗转反侧之际,寒山寺悠远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禅意的钟声,一声一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此时,愁绪满胸的张继又会有怎样的怀想呢?
学生边议边说,互相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出“钟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凄凉”“钟声使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等,这时我适时点拨:这钟声给诗人以震撼、也给诗人以安慰。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样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学生对诗人所抒发的浓厚情怀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最后,我设计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的环节。随着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渐次再现的画面,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枫桥夜泊》。让这幅江南秋夜图牢牢地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七、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突出一个“愁”,以“愁”搭建起诗人、学生、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枫桥夜泊
无眠——愁眠——不眠
羁旅之愁
枫桥夜泊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枫桥夜泊说课稿4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说课稿5
一 教材内容
《枫桥夜泊》是我们校本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需指导学生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天快亮了,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弥漫着漫天霜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二 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确定了如下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 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从现代诗到清、明、宋各位诗人的诗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钟声,并导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 学习诗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准确的把握诗意;理解后,感悟诗请,感悟诗中“愁”字的根源。
(1) 因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 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3) 因为愁眠,诗人感觉到了什么?
3 理解“对”在诗中的含义;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枫桥夜泊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说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方面: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第三方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
第四方面: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五方面: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我为古诗《枫桥夜泊》配上了古筝独奏曲,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本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通过师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绪幽静地
此板书简单明了,揭示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以上是我对歌曲《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衷心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帮助,使我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得到提高。谢谢
枫桥夜泊说课稿7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学重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学的难。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等奖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后,说课在教学实践前。存在结构错乱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进的作用。
枫桥夜泊说课稿9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