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枫桥夜泊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枫桥夜泊教案》。

第一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圣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2、看到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枫桥”在哪?——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夜泊”——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现在谁来把课题连贯起来说一说: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

3、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4、了解作者(出示课件)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P16,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评)小组读,读得还不错,真棒!

3、出示生字词,重点指导:泊

4、我们再把生字放进课文中,再读课文。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课文读得真好,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幅图。(出示图片)找一找诗中描写的哪些景物在图片表现出来呢?(生回答)【月落 乌啼】

【第一句】其实啊,这幅图的内容用诗中一句简简单单地的话就可以概括,它就是——“月落霜满天”。现在,请小朋友们结合图片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生回答)

月落:月亮落下去了;乌啼:乌鸦开始啼叫了;

霜满天:

(怎么理解“霜满天”呢?是不是真得满天都是霜气啊!)【生回答:不是】(是不是很夸张啊?【是】上节课学习的《山行》我们知道了在高山上会有很多的白云,让我们感觉到很寒冷。现在是在岸边,会不会很冷啊?【会】想象一下,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了。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开始啼叫了,岸边有很多的霜雾,如果此时你就是张继,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只是身体上的冷吗?【冷冷、凉凉的】为什么他会有冷冷的、凉凉的感觉呢?)

现在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说,师点评)【第二句】接着往下看(出示第二张图片、诗句)。结合图片来解释 “江枫”怎么理解?枫——就是枫树的意思。(江边的枫林)“渔火”呢?(指照着图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一摇一晃。

刚才在第一句诗中,作者就已经告诉我们时间是什么时候?(天快要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月落。那这个时候天是不是很亮啊?【不是】那亮的是什么?【渔火】渔火是不是能把周围给照得非常亮啊?【不是】那作者能不能看到江边的枫树啊?【不能】)是的,江边的枫林黑糊糊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作者坐在冷冰冰的船上会想些什么呢?(生回答)【孤独、忧愁、寂寞、愁闷】那这个时候有谁陪着他吗?【没有】那陪着他的是什么?【忧愁】他身边什么都没有,孤单单地一个人,只有忧愁伴随着他,他睡得着吗?【睡不着】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句中的“对”字怎么解释?(伴随、相伴、面对)来,现在看着图片,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小朋友真厉害,现在你们能理解诗人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把这句诗读味道来。

(齐读、指名读、分角色的朗读)【第三句、第四句】(出示诗句)

1、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两句。

姜老师给你们提个醒,这句诗里有两个小典故:一个是姑苏,一个是寒山寺。“姑苏”怎么理解?——苏州有一座山叫姑苏,所以苏州又被人们称为——(姑苏)。“寒山寺”里的“寒山”跟《山行》中的寒山是不一样的!《山行》里的寒山是给人有凉意的山,而这里的寒山是指的一个人叫寒山的人住在寺庙里,所以寺庙就被称为——“寒山寺”。谁来当当小老师:说说这句的意思?(生回答)

2、出示“夜半钟声到客船”,谁来说说你怎么理解的?钟声是自己跑过来的吗?还是走过来的?【不是,是风传送过来的】

好,现在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生自己说说)

四、激情朗读,领悟意境

1、刚刚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诗,请小朋友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生说、指名说)

2、找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客船、钟声】

3、这些景物在我们的眼中显得那么的幽静,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诗人多次考试失败,一个人独自返回,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中的哪个字写出这种心情?(愁)让就我们再次成为诗人,独自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齐读课文,一起感受这淡淡的忧愁。

五、板书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盐山县联合小学 张桂梅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2)学生自学自读。(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 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 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 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 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下载枫桥夜泊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枫桥夜泊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设计理念;本节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2服装 授课时间:10月9日(周二)3—4节授课班级:12汽修1班 授课时间:10月15日(周一)5—6节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 教案 (四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1 一、歌曲导入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1 一、活动目标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4. 愿意交流,清楚......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1 一、歌曲导入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上册) 《枫桥夜泊》教案 李庄小学:王云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